中國製造需要文化「柔性支撐」-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6 光明數字報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份,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暖,國內製造業穩步恢復,市場需求繼續改善。疫情之下,我國應如何促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記者就此採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他表示,當前的市場競爭已步入「拼技術、拼創新、拼文化」時代。製造強國建設不僅需要體制、機制、技術、裝備、人才和資金等方面的「剛性推動」,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撐」。

提高質量是增強競爭力的重要環節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關係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首先是實現產品的高質量。」孫星說,儘管目前我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高品質、高性價比產品還比較少,滿足不了國內消費需求。

    對此,孫星表示,必須把提高產品質量作為增強競爭力的重要環節,圍繞影響質量的關鍵因素,如創新水平、技術、質量標準、勞動者素質等,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動產品質量變革,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營造優質優價、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全面提高工業產品質量。

    孫星認為,製造強國的「強」可從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考量,產業強、企業強、創新強、質量強、品牌強均是製造強國的重要標誌。其中,質量強體現在五個方面,即強烈的質量第一意識、強勁的質量供給體系、強有力的質量促進機制、強健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強大的質量安全保障能力。

    「德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在社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解決發展速度的同時,必須解決發展質量的問題,必須把質量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來抓。」孫星說,提高質量的根本途徑是依靠科技進步,要「以文化人」,提高人們對質量的認識,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工業文化和質量文化建設是長期任務

    「質量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同理念、產品、服務緊密關聯。」在孫星看來,製造強國建設不僅需要體制、機制、技術、裝備、人才和資金等方面的「剛性推動」,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撐」。雖然我國已是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但我國工業文化和質量文化建設,與主要工業發達國家、製造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孫星介紹,世界上一些製造強國、品牌大國,同時也是質量強國,這與其質量文化發揮的作用密不可分。比如,德國工業文化的核心是工匠精神與質量文化,體現在德國人崇尚理性與科學、嚴謹務實、追求完美與極致的性格特點和工作作風上;日本企業憑藉世代專注本業、專注質量、堅守誠信、發揚工匠精神,不僅使其能夠基業長青,也塑造了「日本製造」高品質的形象。

    「當前,中國工業化進程已進入了需要以文化作為重要支撐的新階段。」孫星表示,工業文化和質量文化始終相伴而生、如影隨形,工業文化在發展的同時,極大地推動了質量文化的發展,豐富了質量文化的內涵,使其成為工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文化和質量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能一蹴而就,要打持久戰,要經過精心培育,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圍。

市場已步入「拼技術、拼創新、拼文化」時代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今天,市場競爭已步入『拼技術、拼創新、拼文化』的時代。」孫星說,今後,沒有品牌質量、沒有創意設計、沒有文化內涵,將與沒有核心技術一樣尷尬。要提高產品的「含金量」,就必須提高質量、設計、品牌、包裝、宣傳、服務水平並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這也是產品和產業邁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

    孫星認為,機制建設是質量文化的深層表現形式。提升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都需要通過完善機制,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提高質量治理能力來實現。

    孫星表示,現代工業產品的生產製造是建立在一套標準、流程、規範基礎之上的,要確保產品質量,必須敬畏法律、遵守規則、崇尚標準。企業產品質量來不得半點虛假、半點馬虎,否則就可能給消費者造成重大損失,甚至危害生命。因此,要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嚴格操作規程,規範業務行為標準,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並將其上升到企業文化建設層面,真正入心入腦,成為文化自覺。

    (本報記者 劉坤)

相關焦點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深入把脈當代中國思想文化動態 光明日報社聯合出版界代表召開座談會
    為深入把脈當代中國思想文化動態,團結聯繫廣大知識分子,9月11日,光明日報社邀請中國外文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作家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負責人,就「思想文化領域圖書選題與傳播」展開座談,共同研討思想文化領域的出版動態、重點選題、閱讀趨勢,探討如何構建數字時代的議題設置與多元傳播
  • 讓世界知道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專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光明日報-光明網
    針對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和多層疊加、融合變化的複雜情況,倘若既剔除孔子上智下愚二分法的價值判斷色彩,也不拘泥於西方人類學家的雅俗二分結構觀,可以把由漢字編碼的文化傳統叫做小傳統,將前文字時代的文化傳統視為大傳統。這樣,從文明史的角度判斷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有一個容易辨識的基本分界,那就是漢字書寫系統的有無。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亳州8月20日電(記者李陳續、陳雪 見習記者李睿宸)8月19日至20日,中國·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學術論壇在安徽省亳州市召開。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
  • 中國魔幻片慎用西方元素-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文化系統論上來講,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一個自足的意義系統,有其獨特的文化邏輯。國產魔幻片亦是如此,中國的神魔鬼怪應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之上,如果將古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置於佛祖、西王母、觀音菩薩、太上老君中,就會給人帶來荒誕突兀的觀感。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榜單所依託的,是由光明網發起,聯合光明日報理論部、南京大學共同設計開發的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自去年6月上線至今已正式運行一周年,在數次迭代後,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果。目前,系統已覆蓋理論研究機構2000多個,理論網站/平臺100多家,收錄理論作者近7000名,累計採集理論文章11萬餘篇。
  • 沈壯海: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光明日報-光明網
    抗疫鬥爭的生動實踐,充分彰顯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我國還同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克時艱,為全球抗疫貢獻了智慧和力量。我們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組織主動通報疫情信息,第一時間發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時間公布診療方案和防控方案,毫無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經驗。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文化元素最豐富的非洲國家-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和南非雖然遠隔重洋,但兩國同屬「金磚國家」,同是當今新興市場,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使兩國找到了新的共同語言。2014年是中國的「南非年」,2015年是南非的「中國年」。作為2015南非「中國年」的重要活動,也作為即將在南非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的預熱,中國南非創意產業論壇11月11日至12日在南非行政首都普利托利亞舉行。    南非是文化元素最豐富的非洲國家。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課本裡的中國】      這是「天路」列車上一個風馳電掣的早晨。    車窗外,如大海一樣望不到邊的錯那湖在眼前不斷地向前延伸、延伸、再延伸。    1300多年前,吐蕃王朝領袖松贊幹布統一雪域高原後,急需吸收先進文化和技術。松贊幹布多次派專使向唐朝求婚,最後獲得成功。    「文成公主和她的隨從們,跨過一條條大河,翻過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終於來到了西藏。年輕的松贊幹布在拉薩隆重地迎接這位美麗的公主,和她結成了夫妻。」(《文成公主進藏》,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光明日報-光明網
    著名智庫美國蘭德公司(RAND)此前發布《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報告認為,科學研究應遵循社會責任、規避利益衝突、知情同意、誠信正直、不歧視、不剝削、保護隱私等共同的倫理原則,而科研倫理又存在地區差異和文化差異,「倫理傾銷」隱患需要認真應對。
  • 「粉絲文化」要流量更要有底線-光明日報-光明網
    【亮見】    近些年,文娛產業風生水起,粉絲文化影響下的青少年網絡言論失範現象,亦成為熱點癥結。據報導,近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發布了《「粉絲文化」與青少年網絡言論失範問題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2月7日電 記者胡其峰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
  • 一個「老」案例的「新」講法-光明日報-光明網
    例如,我們不妨反問:倘若由中國媒體組織評選「千年思想家」,誰會名列第一呢?    我曾就這個問題在近萬名專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做過調查,大家選出的「千年思想家」大多是中國人。毛澤東和鄧小平名列前茅。馬克思在西方世界屢獲殊榮,但中國大學生並沒有將馬克思推選為「千年思想家」之首,這似乎產生了一個矛盾。    矛盾的存在並不意味著理論的絕境。
  • 文化與自然協同演化的複雜歷史-光明日報-光明網
    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如美國南部環境史家詹姆斯·吉森在其出版於2011年的著作《棉鈴象鼻蟲藍調》中所言,棉鈴象鼻蟲之於美國南部社會、文化、經濟、族群關係的改變,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影響。達爾文在自然中發現了歷史,他的後繼者們則在自然與文化的協同演化中發現了二者自智人物種誕生以來便未曾分割的糾結聯繫。在歷史學家唐納德·沃斯特看來,環境史得以成立,其一在於人類與自然其餘部分的協同演化,其二則在於二者共同經歷的脆弱性。
  • 趙壯道:集體主義價值觀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政治體制改革、領導幹部如何推動治理現代化、節能減排、誠信、集體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等話題  【趙壯道:集體主義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  洛陽理工學院公共文化研究中心趙壯道在論述集體主義文化基因與中國的文化安全時認為,集體主義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