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有無數發光的恆星,能給地球帶來光明的卻只有太陽。恆星發出的光都在行進的過程中消失了。
其實光是物質的能量形式,那麼光的消失又到那裡去了呢?光大部分消失在太空中了,真的就沒有蹤跡了嗎?
假如,光是宇宙中不可分割的基礎粒子。光速、強力、質量、永生不變是光子的基本性質。
光子在行進中組合形成了基本物質微粒。一對或(多對)對稱的光子,相互吸引,相互對稱,光速旋轉形成光子對,光子對形如旋轉的太極。
太極生萬物,光子對平行組合行成光子柱,光子柱組成質子、中子和電子形成原子和物質。光子對在宇宙中無處不在,在太空環境可以形成虛粒子,瞬間形成和湮滅。真成的粒子是在宇宙初期的高溫、高壓環境中形成的。
光是宇宙中的最小微粒,可以從質子、中子和電子的光子對中逃逸,成為光速直線運動的粒子。光子在遇到物質時,也容易被物質的光子對捕獲,形成熱能。熱能是光子對的不平衡現象,它可以傳導給其他物質和向空間輻射。
光子對隨然不能行成實粒子,但是可以被實粒子的光子柱收編,成為實粒子的活躍表面,實粒子就是通過活躍表面產生引力和釋放熱能的。
粒子表面的光子對破壞產生輻射,釋放能量;物質吸收光子對產生引力。輻射和引力是物質保持活性和平衡的根本。
光子對是最小的物質微粒,它比光子大的多,不能被物質的光子對吸收,只能被物質的光子柱收編。它又比質子、中子和電子小的多。它可以在原子中穿梭或被光子柱收編。
光子對在宇宙中無處不在,能穿越任何物質且被物質定量吸收。這就是引力產生的原動力。
光子對就是引力子,它是維持物質(質子、中子和電子)表面活性的補充物質。它可以穿越任何物質,無法捕獲,小到無形,難以發現。
物質都在不停的吸收引力粒子。星球還會有自己的引力範圍。地球不停的吸收周圍空間的引力粒子。距離地球越近引粒子的流動越快。物質受到地球的引力,與物質的質量和引力粒子的穿越量有關,受力方向與引力粒子流動的方向一致。
引力粒子沒有重力壓,它是產生重力的粒子。它沒有向心加速度的性能,這是區別於物質的性質。所以光子的飛行不需要消耗能量,轉變成引力粒子後也沒有勢能。這是引力與光子的能量守恆定律。
宇宙萬物只間的運行和聯繫都離不開引力粒子,它可能是量子信息傳遞的紐帶。
引力粒子可以有密度壓,光是引力粒子的生產源。星系附近的引力粒子壓力較宇宙內部高的多,這樣引力粒子就成了星系加速的引擎。所以引力粒子是宇宙膨脹的動力。
隨著星系中恆星的衰敗,宇宙膨脹動力消失,宇宙將進入收縮期,宇宙誕生於一個前身宇宙。宇宙有生命也有來生,生生不息!
宇宙中的恆星不停的發光,光轉變成引力粒子。這些引力粒子一小部分維持了星系的運行,大部分到宇宙的中心去了,在宇宙中心形成了超級質子(中子)
宇宙中的星系燃燒殆盡,黑暗的宇宙也就失去了膨脹的動力,宇宙中心的超級質子(中子),就會把所有的引力粒子和恆星的殘骸拉向宇宙中心。
在恆星殘骸的撞擊中,新的宇宙將誕生。
宇宙的膨脹分三個時期,光速膨脹期,以能量形式迅速擴張,並有能量形成物質。
氣體膨脹期,大量的氫氣和引力粒子在膨脹中聚集,形成星系。
引力粒子膨脹期,以引力粒子為引擎的膨脹期,這是宇宙的一個最長膨脹期。
宇宙的文明有三種,行星文明,文明的活動範圍主要在行星之內。行星文明是宇宙文明誕生地。它對環境的要求最高,以消耗行星的化石資源為母乳,是宇宙文明的嬰兒期。
恆星文明,恆星文明是宇宙文明的大發展時期。主要利用恆星的清潔能源和所有恆星外圍物質為資源,具有文明發展的普遍性。文明對風險的可控能力具有保證。
時空文明,能在宇宙的輪迴中立於不敗之地,跨越宇宙的輪迴。這樣的文明是否存在,我們不得而知!
宇宙在時空中不是唯一,當宇宙不在適合文明時,向外宇宙遷移是唯一的出路。成功的遷移就是時空文明。基礎遷移就是把生命的種子或基因遷移。
所以說文明的發展是在生生不息的時空中永遠向前的。
我們有可能帶著多個前世宇宙的基因,這是宇宙存在的意義,生命不息,萬物恒生,只有輪迴,沒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