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鎮臺頭村文體中心,村民正在健身。
峨莊中心學校開設了大美峨莊藝術館課堂。
峨莊中心學校中草藥種植基地裡,師生參加義務勞動。
上世紀90年代,紅瓦、青牆、銀柵欄,偌大的鄉鎮中最好的建築就是學校,寒來暑往,年復一年,那曾經讓大家最引以為傲的學校建築,逐漸褪去了光鮮顏色,任落寞爬滿屋牆。
現在,一根網線共享了城鄉優質教育資源,一個排球拍擊出多樣化發展的特色教育,當文化通過不同形式向下一代傳承,更深層次的教育發展,讓原本黯然失色的學校,再度成為了「最靚建築」。而當華燈初上,霓虹閃爍,人頭攢動的淄川魯泰體育場,熱鬧非凡的淄川體育公園,熱火朝天的全民健身場景,讓淄川區「體教融合」的先行樣本更加令人期待和好奇。
從「植物王國」到「排球效應」
「這是葎葉蛇葡萄,就是咱們土話常說的山葡萄,連很多土生土長的農村人都叫不上來它的名字。」
11月25日,淄川區峨莊中心學校的生物老師肖宏平正在植物學科工作室裡為學生們講解各種植物知識,從小在峨莊群山中長大的他,憑藉豐富的植物知識和生物學科教學經驗,在聲情並茂中給學生們展現出了一個精彩有趣的「植物王國」。
把生物課堂搬進山中,這也是峨莊中心學校「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一個縮影。
「一根網線、一個攝像頭、一套錄播設備,就能架起一個『空中課堂』,共享給每一個山裡學子。」
淄川區峨莊中心學校校長譚冠英介紹說,2019年,學校購置了一批智慧教學設備,不僅減輕了老師們的備課壓力,也豐富了課堂內容。
如譚冠英所說,自從淄川區啟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縣創建工作以來,淄川區峨莊中心學校持續改善學校教書育人環境,以教育信息化實現城鄉學校資源均衡,通過「空中課堂」等教育信息化手段,開展校際間優質課推廣,讓城鄉孩子同上一堂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讓偏遠山區孩子和城裡孩子一樣,享受到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同樣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
而在數十公裡外的淄川區黑旺孤山學校,年輕教師王璐向記者介紹排球活動的好處,她說:「在排球活動中,可以調動學生鍛鍊身體的興趣,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拼搏精神和頑強毅力,增強合作和競爭的意識,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特色排球校園文化的影響下,該校現已形成人人手中有排球、人人都會「玩」排球的壯觀局面,這座「小學校」甚至在淄川區中小學生排球聯賽中多次獲得冠軍。
不足百名在校學生的淄川區黑旺孤山學校以排球特色為引領,將德育功能融入體育項目,將「排球精神」滲透到隊伍建設、教育科研、家校溝通等內涵發展的各個方面,一所「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優」的鄉村小學正煥發出全新生機。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來,淄川區教育和體育局積極爭取淄川區委、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累計投資10億餘元,用於校安工程、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先後新建般陽中學、實驗小學南校區等30餘項教育重點工程,學校塑膠運動場地實現全覆蓋,為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奠定了堅實硬體基礎。
「智能健身」折射「大體育格局」
「村裡的文體中心建起來之後,給我們這些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活動場地和更多的休閒項目,平日裡在這兒活動活動還是很愜意的。」
11月25日下午,淄川區龍泉鎮臺頭村村民劉雲東向記者介紹說,他現在非常喜歡在村文體中心活動健身,健身場地安裝的二代智能健身器材很好用。二代智能健身器材不僅可以實時顯示運動時間、運動頻率,還可以通過手機掃碼,隨時查看運動數據,實現高端化、智能化、人性化鍛鍊健身。
在淄川區全民健身的新局面下,臺頭村文體中心的建成,既豐富了當地村民的業餘生活,也提高了村民的身體素質,促進了鄰裡和諧。
「淄川區累計投資3億餘元,新建了淄川體育公園,完成了淄川魯泰體育場升級改造工程,不但向周邊居民免費開放中小學運動場地,還為社區村居配建了二代智能健身場地7處、更新健身器材7400餘件,不斷優化提升群眾健身環境。」
淄川區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成員、淄川區體育總會管理辦公室主任譚紅娟介紹說,為進一步引導群眾科學健身、健康生活,淄川區教育和體育局著力在建設場地、健身器材、健身活動上下功夫、抓落實,努力為全區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
不僅如此,淄川區教育和體育局還牢牢把握群眾體育「六邊工程」,既著力建設群眾身邊的健身場地,又不斷完善群眾身邊的體育組織,豐富群眾身邊的體育活動,加強群眾身邊的體育指導,弘揚群眾身邊的體育文化,從而全面提升群眾體育整體水平。
「每天晚上淄川體育公園那叫一個熱鬧,打籃球的、跑步的、跳廣場舞的、打太極的,各色運動健身人群應有盡有。」
譚紅娟表示,2018年建設並投入使用的淄川體育公園,日接待健身群眾最高達2萬人,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觀念已經在淄川百姓的生活中普及開來。
如譚紅娟所說,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全民健身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淄川區的全民健身工作緊扣百姓需求,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上下聯動的「大體育格局」,讓改革成為主旋律,讓創新成為最強音,群眾體育工作得到長足發展。
破題資源配置「倒掛」 寫好「體教融合」樣本
「2016年、2018年,淄川區在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中連獲佳績,各項監測指標位居全省、全國前列,特別是在2018年,按10星為最高評定等級,36項評價指標27項為10星,如此驕人的成績得益於淄川區堅持實施評價改革。」
淄川區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牛少健告訴記者,在評價改革過程中,淄川區緊緊圍繞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的自主發展,完善評價、診斷、反饋等環節,構建中小學一體化分段分類動態評價機制,強化評價槓桿引領作用,助力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推動全區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推行動態分類評價機制後,進一步調動了各類學校主動發展、爭先進位的積極性。
「深入分析淄川區教育情況不難發現,『鄉村弱』和『城鎮擠』問題的實質是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倒掛』問題。」
牛少健坦言,解決教育資源配置的難題,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高質量的教育,需要找準癥結,必須拿出實招硬體、真金白銀,整體提升城鄉學校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和辦學水平。
「淄川區教育和體育局將立足區域教育實際,堅持以人為本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強化評價槓桿導向,撬動教育生態變革,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激發學校辦學活力,著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牛少健說。
在促進全民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中,一邊是教育,一邊是體育,不偏不倚的發展「天平」丈量出了城市文明進步的新空間。
「十四五期間,淄川區的群眾體育工作仍任重道遠,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進一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改革創新,為全區民生、經濟作出更大的貢獻。」
牛少健表示,未來,淄川區教育和體育局將繼續以滿足群眾對高質量教育、體育的需求為奮鬥目標,寫好淄川「體教融合」的先行樣本,為新時代現代化新淄川建設貢獻新的力量。
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記者 姜濤 見習記者 孫良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