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針對地殼變動開發地圖位置偏差修正系統

2020-11-23 cnBeta

日本國土地理院認為,地球板塊運動導致持續變形的日本列島現狀與固定在過去某一時期的地圖之間的偏差已不容忽視。該機構日前正著手開發一種系統,對來自人造衛星的當前位置信息進行修正,使其在地圖上正確顯示。此舉旨在為比對高精度衛星信息和地圖行駛的自動駕駛汽車等消除故障,力爭兩年後投入實際運用。

據日本共同社1月29日報導,獲取位置信息過去主要依靠美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2018年11月承擔日本版衛星定位系統(GPS)作用的準天頂衛星「引路」正式啟用,誤差從10米左右縮小至最小几釐米。有望實現自動駕駛運輸、農業作業、小型無人機送貨等。

國土地理院製作的地圖被稱為「基本圖」,用於各種領域。但地圖費用昂貴且耗時耗力,難以頻繁更新。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東北、關東甲信越、北陸地區的地圖做了修正,其他地區仍使用1997年的數據,僅在大地震後更新。

另一方面,日本列島隨著地球板塊運動出現位移,部分地區與地圖之間的偏差已達數十釐米至兩米。要活用高精度衛星信息,無法無視該問題。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會因此偏離車道,小型無人機也可能將貨物送至鄰家。

新系統將利用國土地理院在全國1300個地點設置的名為「電子基準點」的設備。目前正接受來自衛星的信號對各地點的位移開展監視,國土地理院向汽車廠商等提供可對全國地圖偏差進行實時修正的軟體。此外還對沒有基準點之處的位移進行推測,修正地圖。用戶可在接收衛星信息的終端設備上安裝使用。

日本國土地理院測地基準課課長巖田昭雄表示:「獲得準確位置信息的環境已經具備,希望打造能夠充分運用的社會。」

相關焦點

  • 日本大地震造成地殼變動最大值再被刷新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宮城縣牡鹿半島以外約175公裡的海床在日本大地震後向東南方向移動了約30米。
  • 日本大地震造成的地殼變動最大值再被刷新
    新華社電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宮城縣牡鹿半島以外約175公裡的海床在日本大地震後向東南方向移動了約30米。這一發現刷新了此前由日本海上保安廳宣布的震後海床移動24米的「最大地殼變動」數值。
  • 日本衛星觀測到櫻島最大達16釐米的地殼變動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8月20日報導,日本國土地理院和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19日宣布,陸地觀察技術衛星「大地2號」觀測顯示,日本鹿兒島市櫻島和2015年1月相比發生了最大16釐米的地殼變動。
  • 日將觀測海底地殼變動預報地震
    東京消息,據此間新聞媒體報導,日本海上保安廳決定從明年起建立「海底地殼變動觀測系統」。專家認為,這一措施對預測地震具有劃時代意義。  日本列島在地質學上屬於大陸板塊,下面是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據認為,這是日本頻繁發生地震的原因。
  • 日本三陸海域沿岸因地震出現2至3釐米地殼變動
    新華網東京3月10日電 (記者 藍建中) 日本國土地理院10日宣布,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觀測數據顯示,9日在包括青森、巖手、宮城三縣的三陸海域發生芮氏7.3級地震,導致巖手和宮城兩縣沿岸地區出現2至3釐米的地殼變動。此次地震的震源位於三陸海域,在宮城縣北部記錄的震級達到芮氏5級。
  • 地震致日本列島部分沉沒 日本海底地殼變動很大
    日本媒體6日報導,3月11日大地震導致日本東北部沿海地區許多地方發生地面下沉,沒入水中,面積相當於大半個東京。  約有443平方公裡的領土在地震和海嘯後沉入水中,相當於大半個東京,日本可能變得「更窄」  日本媒體6日報導,3月11日大地震導致日本東北部沿海地區許多地方發生地面下沉,沒入水中,面積相當於大半個東京。
  • 細說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面對自然災難人類是渺小的
    實際上這些都是地殼變動的表現。地殼的運動在地表上有跡可循,在喜馬拉雅山脈上人們曾經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在山脈中,裸露的山體裡我們看到巖層曾經彎曲周折,或斷裂或傾覆,這些都是地殼變動的痕跡。這種經年累月的海陸變遷,進行得十分緩慢,但地殼變動有時也進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比如地震,火山噴發。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三部分組成。
  • 【淺談】手機地圖定位為什麼總有偏差
    現在,手機上的地圖都是採用GPS定位、基站定位、混合定位進行定位導航,基站定位和混合定位的精準度受基站分布的密度以及WiFi提供的數據影響,儘管混合定位能夠覆蓋大多數的使用場景,但是一些不確定因素會影響定位的精度。
  • 日本東北地震災區出現有觀測史以來最大地殼變動(圖)
    這張圖像由「大地」衛星拍攝,顯示日本東北部地區沿海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圖像拍攝於3月12日,使用MODIS設備獲取。這張圖像顯示日本仙臺附近地區,但拍攝時間是在地震之前的2月26日。可以和地震之後的圖像進行對比,了解災害發生的程度。
  • 日本海底一周間地殼變動最大達到15釐米—新聞—科學網
    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日前宣布,從1月初到1月10日的約一周時間內,東京附近房總半島近海海底發生了與通常方向相反的地殼變動,向東南方向的移動距離最大達到15
  • 日本展開對南海海溝地殼調查 以預防潛在海嘯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17日報導,日本南部海域產生高級別地震的預測一直都困擾著日本火山地震學界。為探明「南海海溝大地震」發生時有可能引發的海嘯程度,日本科學家開始探查海底地殼變動。  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地震火山研究中心副教授田所敬一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開始調查南海海溝附近的海底地殼變動情況。
  • 日本展開南海海溝地殼調查 收集數據預防海嘯
    【環球網報導 駐日本特約記者 郭桂玲】日本南部海域產生高級別地震的預測一直都困擾著日本火山地震學界。為了探明預想中的「南海海溝大地震」發生時有可能引發的海嘯程度,日本科學家開始探查迄今為止極難觀測的海底地殼變動。近日,日本相關研究機構在南海海溝附近海底,放入能捕捉地表活動的觀測裝置,開始實施觀測。
  • 地震導致地殼變動 蘇門答臘近海出現約10個新島
    >   地震導致地殼變動     日本國土地理院研究人員研究發現    據《朝日新聞》16日報導,國土地理院主任研究員飛田幹男對歐洲航天局的雷達衛星「Envisat」在今年2月和4月拍攝的照片進行對比分析後發現,在位于震源附近的尼亞斯島西北海岸,由於地殼變動出現隆起,有很大範圍的海面變成了陸地。    一些地段的海岸線向大海挺進了約1公裡,並且出現了約10個長100米至1500米的小島。
  • 房總半島海底一周間的地殼變動最大達到15釐米
    新華網東京2月14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日前宣布,從1月初到1月10日的約一周時間內,東京附近房總半島近海海底發生了與通常方向相反的地殼變動,向東南方向的移動距離最大達到15釐米。
  • 全球移速最快的大陸國家,每年移6.85釐米,50年更新4次地圖坐標
    全球移速最快的大陸國家,每年移6.85釐米,50年更新4次地圖坐標我們中國周邊的國家日本也經常發生這樣的自然災害,其實日本這個島國現在也正在向馬裡亞納海溝移動,這也正是導致日本自然災害頻發的原因。日本的宮城縣在2011年的九級地震中,向美國方向移動了6.4米,北美洲的板塊每年漂移速度大約在1.5-2.5釐米。這些都比不過澳大利亞,因為澳大利亞每年移動的速度約是6.85釐米,並且好像還是略帶順時針的旋轉。
  • 聯合早報:日本「政治地殼變動說」的虛虛實實
    政策和財政靠山既沒有太大的差異,加之兩黨的掌權人本是同根生,都是來自自民黨的老巢,8月30日的大選結果即使真的不出各方所料,政權轉給鳩山出面領導、小澤幕後操縱的民主黨,日本政界也不會有如一部分日本傳媒所渲染一般,「日本政治地殼將起大變動」或「將是戰後日本政治的分水嶺」。   文章摘錄如下:  日相麻生已決定在7月21日解散國會,8月30日舉行大選。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一、地殼的變動地質作用:地球上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
  • 日本地震致地殼變動值再刷新 海床移動約為30米
    截至當地時間19日18時,3月11日發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確認造成14001人死亡、13660人失蹤。  據新華社電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宮城縣牡鹿半島以外約175公裡的海床在大地震後向東南方向移動了約30米。
  • 海平面上升主因是地殼變動
    本報羅馬9月19日電(記者穆方順) 義大利國家地球物理及火山學研究所科學家安茲德伊教授日前宣布,由他領導的一個多學科研究小組經考察計算後發現,自古羅馬時代以來的2000年裡,義大利半島西部第勒尼安海海平面上升了135釐米,其中90%是地殼變動造成的,只有10%可歸因於溫室效應。
  • 百度地圖位置服務遭用戶吐槽:你能精確點嗎?
    出門在外,有一款好的定位和導航App,可以讓「路盲」們輕鬆不少,不過近來較常用的百度地圖App遭到不少用戶吐槽,時而導航路線南轅北轍,時而定位信息出現偏差,一些使用者因此「中招」,耽誤行程。市民高小姐向記者反映,日前她從閔行區顧戴路乘計程車到古北路天山路辦事,路上用自己的iPhone 5打開百度地圖App的導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