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oT協議和模組應用雜談

2020-12-06 電子發燒友



什麼是NB-IoT

NB-IoT是一種無線蜂窩網絡通信協議,是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的縮寫,意思是窄帶物聯網,是一種低功耗廣覆蓋物聯網技術(LPWA),窄帶只指使用的帶寬為180KHz,工作在運營商的授權頻段內,技術主要貢獻者為華為高通

近兩年隨著物聯網的高速發展,NB-IoT在IT行業內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NB-IoT技術是基於LTE的R13實現的,因此和現有的行動網路很容易兼容,在物聯網通信中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此三大運營商都在加緊NB-IoT的網絡部署。

NB-IoT協議的本質是什麼

當某種資源是有限的、多個個體都需要時,為了更合理的利用資源往往會建立各種各樣的規則,在通信中,信息交互所需的傳輸介質、傳輸時間等都是有限的,且是各通信方爭搶的,此時就需要建立一套通信協議即通信規則,各通信參與方為了信息交互共同遵守這種約定,以此達到在有限的資源範圍內信息交互高有效性和高可靠性的平衡,實現資源的最優利用。

NB-IoT協議就是充分利用好寶貴的無線頻譜資源和時間資源、滿足LPWA需要而設計的一套無線蜂窩網絡通信規則,其作用就是為信息交互制定了一套語法、語義和時序,簡單的說就是規定了通信參與方用什麼語言交流,說的話代表什麼意思、以及誰說誰聽、說多長時間的規則。

NB-IoT的演進過程

2013年初,華為聯合相關廠商、運營商開始蜂窩物聯網的研究,命名為LTE-M;

2014年5月,由華為、沃達豐、中國移動、Orange、TelecoMItaly等公司主導的工作組SI在3GPPGERAN立項,LTE-M演進為CellularIoT,簡稱CIoT;

2015年5月,華為和高通共同宣布一項融合解決方案,融合之後的方案叫NB-CIoT;

2015年8月,在GERANSI階段最後一次會議上,愛立信聯合中興、諾基亞、三星INTEL等提出NB-LTE的概念;

2015年9月,RAN#68上NB-CIoT和NB-LTE兩個技術方案進行融合行成NB-IoT;

2016年6月16日,NB-IoT的3GPP標準核心部分正式凍結,標誌著商用階段正式開始。

NB-IoT的技術特點

LPWA終端設備應用時,往往存在用戶數量多且密集分布、外接電源困難、所處位置較隱蔽、成本敏感等特點,為了應對這些需求,NB-IoT網絡的設計具有如下特點:

  超低功耗:加入PSM功能,處於此模式的終端耗流在3uA左右,即便使用乾電池也能驅動模組工作10年之久;

  海量連接:單小區180KHz的帶寬可支持10萬用戶接入,是LTE連接數的數千倍;

 深度覆蓋:NB-IoT支持0、1、2三個CE Level(覆蓋增強等級),分別對應可以對抗144dB、154dB、164dB的信號衰減,相比GSM和LTE提高了20dB,覆蓋面積提升了100倍,同等條件下NB-IoT能提供更深的覆蓋;

  超低成本:通過簡化協議、去掉對物聯網應用意義不大的功能等方式降低終端的製造難度和成本,目前已降至3美元以內,未來可降至1美元以內;

  低速率:LPWA應用時多傳輸控制類參數,數據量小、通信頻次低、時延不敏感,因此NB-IoT網絡將業務時延放寬到了10s;

  上行為主:與傳統蜂窩網絡以「人」的連接不同,物聯網以「物」的應用多以上行數據為主,因此NB-IoT的流量模型是以上行為主的;

  半雙工:NB-IoT採用的是FDD模式,通信時採用的是半雙工,半雙工所需的元件成本更低,且可降低電量功耗,進一步壓縮了終端的成本和耗電量;

  ST/MT兩種模式: Single Tone(單頻)模式下,可以同時為更多的用戶提供業務傳輸服務,能提供上行15kbps左右的傳輸速率;Multiple Tone(多頻)模式下能充分利用頻譜資源,提升用戶傳輸速率,能為用戶提供上行62kbps左右的傳輸速率;NB-IoT上行支持3.75kHz和15kHz兩種子載波空間,其中MT模式下必須為15kHz;

不支持小區切換:物聯網的應用場景中,終端多為靜止狀態,通過去除複雜的切換功能能進一步降低能耗、減少終端複雜度;

  三種部署方式:獨立部署佔用200kHz帶寬,適用於重耕GSM頻段,GSM的信道帶寬為200KHz,這剛好為NB-IoT 180KHz帶寬闢出空間,且兩邊各有10KHz的保護間隔;LTE帶內部署佔用180KHz帶寬,可利用LTE載波中間的任何資源塊實現;LTE保護帶部署佔用180KHz帶寬,利用LTE邊緣保護頻帶中未使用的180KHz帶寬的資源塊進行部署。

總而言之,NB-IoT是「懶」、「簡」、「慢」、「廉」、「多」為特點的LPWA通信協議技術。

NB-IoT的網絡架構

終端與基站之間為無線傳輸,單小區總帶寬為180KHz,上行採用3.75KHz子載波時最大支持48個終端同時上傳數據,採用15KHz子載波時最大支持12個終端同時上傳數據,支持最多600個左右的終端處於激活態(不進行數據交互),支持10萬個終端在網絡中註冊(終端處於PSM態)。

為避免終端並發數過高導致擁塞,高並發可能導致用戶數據傳輸延遲甚至丟失,因此應儘量避免高並發產生,需要增加錯峰機制,比如數據交互時刻採用北京時間加隨機數等方式。

NAT IP老化是什麼

IPV4的地址總共是32位,因此其最多能產生2的32次方個地址,即最多42.9億多一點的IP數量,總量本就不多,有些IP段又是特殊用途不能開放,再加上前期分配時IP位址浪費嚴重,因此上世紀90年代前後開始意識到IP位址將要被分配完的問題,為了減緩IP位址不足的問題,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網絡地址轉換)應運而生,其基本思想是區分公網和區域網,預留三段公網不能使用的IP位址在區域網內使用,區域網網內終端收發數據採用預留的IP位址,區域網內的終端與公網通信時,在區域網的出口處將源IP更改為公網IP,並記錄對應關係,當公網訪問區域網內的終端時,根據對應關係將目的地址更改為對應終端的私網地址即可,此機制一個區域網僅需少量的IP甚至是一個IP就可以實現區域網內的終端與公網進行通信。

但這種機制的缺點也很明顯,首先是公網地址設備不能主動與區域網內的終端進行數據交互,需要區域網內的用戶先發起一次通信生成公網IP與私網IP對應關係後才能相互通信;其次由於網際網路的數據交互非常頻繁,因此IP對應關係記錄表很容易積累的非常大導致無法存儲,所以實際應用時,多使用動態NAT機制,當規定時長內公網設備與區域網設備沒有再進行數據交互,此IP對應關係表將會被刪除,導致公網不能主動發數據到終端。

對抗NAT IP對應關係表老化問題的方式就分為兩種,①開通GRE隧道,使用專用APN;②終端在IP對應關係表老化前發一次數據到公網,即發送心跳包。使用GRE隧道卡的方式終端只需關閉PSM和eDRX即可,使用心跳包則有可能導致高並發,兩種方式終端均無法進入PSM態,功耗會增加,尤其是心跳包的形式,功耗增加尤為明顯。

在實際應用中,如有條件,可採用終端平時處於休眠模式,需要接收公網設備的數據時,先觸發終端發一條數據到公網,然後再接收公網設備發過來的數據,此種業務邏輯即可保證收到下行數據,又能使終端在無數據收發時處於PSM的超低功耗狀態。

國內運營商擁有的可使用的NB-IoT頻段

NB-IoT與LTE、LoRa的技術對比


Lora是非授權頻段使用的通信協議,其在覆蓋範圍、功耗、連接數量、傳輸速率等方面與NB-IoT相當,是目前廣泛使用的一種長距離通信協議之一。

由於Lora發展的較早,且得到了很多設備廠商和歐美運營商的支持,由於其在非授權頻段工作,可以私有化部署,不通過運營商的網絡進行連接,所以曾經有段時間在使用範圍上領先過,但由於部署基站成本高、頻譜易受幹擾,加上工信部出臺的《微功率短距離無線電發射設備技術要求》規定在470MHz~510MHz不允許組網,至使Lora的發展困難重重(我國的Lora應用大多部署在470MHz~510MHz),目前NB-IoT的優勢越來越明顯。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華為物聯網平臺:深入了解NB-IOT生態系統圖和框架技術
    開放能力總述Q物聯:華為物聯網NB-iot 生態框架針對端到端的NB-IoT開發,華為提供多種開放能力幫助合作夥伴快速開發集成。在晶片\模組、基站資源受限時,提供SoftRadio進行端到端基本功能調試。華為提供海思NB-IoT晶片、基站網絡和Ocean Connect IoT連接管理平臺。
  • 汽車GPS定位器的NB-IOT技術知多少?
    ,加工,傳輸等環節上所處的傳送需求不盡相同,作業環境更是千差萬別,目前,如果按照數據傳輸的功耗,可以分為低功耗、中功耗和高功耗。在物聯網應用的體系裡,GPS充當著非常關鍵的角色,它所處於的功耗類別恰恰是低功耗這類別,在低功耗類別上有兩種通訊模式,一個叫NB-IoT,另一個是對應的CAT-NB1。今天主要討論一下NB-iot相關知識。
  • iot和iot的區別 nb專題及常見問題 - CSDN
    中國電信進行了深圳水務、深圳燃氣試點商用,NB-IoT產業鏈也實現了晶片/模組的規模出貨,但這遠遠不夠。如何構建一張NB-IoT精品網絡,打造開放合作的生態系統將成為影響NB-IoT商用發展的基礎。  據悉,5月10日/12日,中國電信將分別在深圳和北京進行NB-IoT產業的相關推進,為6月端到端的商用打下基礎。
  • iot和iot區別 nb專題及常見問題 - CSDN
    中國電信進行了深圳水務、深圳燃氣試點商用,NB-IoT產業鏈也實現了晶片/模組的規模出貨,但這遠遠不夠。如何構建一張NB-IoT精品網絡,打造開放合作的生態系統將成為影響NB-IoT商用發展的基礎。  據悉,5月10日/12日,中國電信將分別在深圳和北京進行NB-IoT產業的相關推進,為6月端到端的商用打下基礎。
  • 美格智能發布多款NB-IoT模組 為萬物智聯的千行百業創造無限可能
    近日,全球領先的無線通信模組及解決方案提供商美格智能攜手行業領先的蜂窩物聯網晶片設計公司移芯通信發布了多款NB-IoT模組產品(SLM130、SLM160、SLM190),旨在為窄帶物聯網(NB-IoT)領域基於蜂窩網絡的物聯網技術注入新鮮活力,幫助更多物聯網領域的低功耗產品接入網絡。
  • 騰訊IOT安卓開發初探
    設備開發因為我們使用的是Java SDK進行開發,沒有使用模組也沒有基於OS開發,因此直接點擊下一步。點擊下一步就到了微信小程序配置。微信小程序配置騰訊IOT平臺相比較於其他平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很好的支持小程序。也就是說,在開發的階段,就可以使用小程序去驗證設備的功能。
  • LTE Cat1的作用是什麼,彌補NB-IoT和5G的空缺
    由於物聯網設備生命周期較長,在2G/3G退網風險下,用戶在決策時可能會考慮不採用2G/3G的連接方式,但彼時NB-IoT網絡覆蓋和產業鏈還不成熟,加上中低速率的物聯網應用缺乏新的連接方式,用戶並沒有太多可選項,導致其還是只能選擇傳統的2G/3G。 不過,目前NB-IoT產業生態已準備就緒,若Cat 1目前能夠發力,則確實是一個較好的機會來推動蜂窩物聯網代際遷移。
  • 一次鋰電池在NB-IoT方案中的典型應用
    這裡我們整理了使用鋰亞電池的典型NB-IoT場景應用。隨著物聯網智慧理念及技術的發展,出現了IC卡預付費水錶及GPRS遠傳水錶等,它解決了人工抄表一系列問題,但也有很多缺點,如IC卡運轉狀況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數據管理,GPRS遠程抄表存在通訊基站用戶容量小,功耗高,信號差等問題。隨著NB-IoT技術應用的不斷成熟,基於NB-IoT技術的遠程抄表很好解決了這類問題。
  • 關於NB-IoT基礎的射頻指標分享
    比如,用戶體驗要求越來越高,終端廠商在其產品無線性能的把控上反而越來越弱,能發現哪裡體驗不好,卻因為不了解相關射頻指標,無法定位根因,更多是依賴於模組供應商或者天線供應商來協助解決問題,而模組供應商和天線供應商大部分是專注於自身領域,在整體解決方案上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NB-IoT的前行路上,機會與巨坑並存。
  • 深度解讀|讓人頭疼的NB-IoT射頻指標,到底是啥?
    比如,用戶體驗要求越來越高,終端廠商在其產品無線性能的把控上反而越來越弱,能發現哪裡體驗不好,卻因為不了解相關射頻指標,無法定位根因,更多是依賴於模組供應商或者天線供應商來協助解決問題,而模組供應商和天線供應商大部分是專注於自身領域,在整體解決方案上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NB-IoT的前行路上,機會與巨坑並存。
  • 從技術到應用對比LoRa、NB-IoT,企業如何正確打開物聯網大門?
    處於500MHz和1GHz之間的頻段對於遠距離通信是最優的選擇,因為天線的實際尺寸和效率是具有相當優勢的。 znredncLoRaWAN使用免費的非授權頻段,並且是異步通信協議,對於電池供電和低成本是最佳的選擇。LoRa 和 LoRaWAN 協議,在處理幹擾、網絡重疊、可伸縮性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特性,但卻不能提供像蜂窩協議一樣的服務質量(QoS)。
  • 華為通過NB-IoT創新與合作,助力NB-IoT行業應用的發展
    生態建設和產業合作領域,華為於2016年4月25日與沃達豐聯合宣布成立沃達豐NB-IoT開放實驗室,用以幫助合作夥伴進行網絡解決方案驗證、新應用創新、設備集成、商業模式研究和產品合規驗證等,進而加速垂直行業應用的進程,從而推動產業鏈的發展。
  • 中移動大規模集採NB-IoT 物聯網將進入爆發期
    政策強力實質性推進   5月7日,工信部發布的《關於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25號文)提出,到2020年底,NB-IoT網絡實現縣級以上城市主城區普遍覆蓋,重點區域深度覆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達到12億;推動NB-IoT模組價格與2G模組趨同,引導新增物聯網終端向NB-IoT和Cat1遷移;打造一批NB-IoT
  • 物聯網LPWA通信技術(1):NB-IOT通信特點及主要場景應用
    我們都知道物聯網是萬物互聯,隨著我們第6版網際網路協議(IPv6)的誕生,支持2^128個網絡地址,就意味著地球上每平方英寸可分配4.3×10^20網絡地址,而這為每一個物聯設備尤其是傳感器都能分配一個網絡地址掃除了障礙。
  • 中國電信(天津) NB-IoT開放實驗室正式揭牌
    天津電信副總經理何偉與中興通訊中國區戰略規劃部部長馮睿共同為實驗室揭牌,標誌著中國電信(天津)NB-IoT開放實驗室正式對外開放和投入使用。兩位致辭時,對雙方的努力合作也表示衷心感謝,同時希望能夠繼續加強合作,與合作夥伴共同打造開放的物聯網生態圈。
  • 泰爾終端實驗室完成首款NB-IoT終端CE認證測試
    2017年11月9日,中國信通院泰爾終端實驗室完成的NB-IoT(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模組測試的產品通過了歐盟RED(Radio Equipment Directive)指令認證。該產品是中國信通院泰爾終端實驗室第一個完成RED指令認證的物聯網終端產品。
  • NB-IOT模塊實戰測試
    這裡演示的是一款移遠的模塊BC26,基於MTK平臺的解決方案,支持TCP,UDP,MQTT,LWM2M等協議。物聯網卡的選擇:現在的物聯網卡主要使用的是電信和移動,聯通的用的比較少。電信的計費是按照連接次數計費,移動是按照流量計費。移動的物聯網卡可以使用在GPRS模塊上,裝在手機裡面也可以使用。
  • 淺談物聯網技術NB-IoT/LoRa/eMTC和藍牙/WiFi的關係
    WiFi、藍牙、NB-IoT、LoRa、eMTC和其他技術為IoT實踐提供了一流的技術支持通訊埠。擁有這麼多技術,能夠互相替代嗎?還是能起到互補的作用?為低功耗廣域網與有線區域網之間的實踐帶來很多可能性。答案是「互補性」。 這種技術之間的互補關係實現了物聯網應用的垂直開發,給複雜場景帶來了諸多選擇,同時也可能使現有行業形成新的生產和策略模式。
  • 國內路邊道路停車車位誘導NB-IOT雙模地磁車輛檢測器如何選擇?
    據MRCPO統計,截止到2020年3月31日,各類技術中應用最多的是地磁技術。在採用單一前端技術的項目中,地磁項目有186個,佔比達55%。在採用多種前端技術的項目中,地磁使用率佔比32%。此外,視頻樁、高位視頻在多技術項目中也有較高使用率。  那麼如何從眾多停車地磁企業中,選擇性能最好、售後無憂的地磁產品呢? 做出一款地磁不難,但做出好地磁絕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