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東西,只有「任何事物都在運動」這一條真理——斯裡蘭卡。
我國古代有著非常多的刑法,這些刑法專門是為那些危害社會安全的人設置的。其中就包括斬首,斬首是對一個犯罪人的最大懲罰,被斬首的人一般都是罪大惡極的人,是對社會有著極度危險的人物。同時在行刑的時候還會讓百姓們前去觀看,這樣不僅僅處罰了這個犯人而且還可以起到震懾的作用,讓其他的人以後能夠守法不危害社會。
有個人恰恰相反,他並不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人,他為了驗證人被斬首後是否還有意識這一實驗,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最終用生命得到了答案,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自己堅守的原理。他就是Antoine Lavoisier,他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的一名科學家,對於科學真理是非常嚮往的,往往為了得到一個科學的真理,不惜放棄身邊的一切。
01斬首後是否還有意識
他在化學方面的貢獻尤為突出,他發現並命名了氧氣和氫氣。被後人稱之為現代化學之父。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培養他走律師這一道路,希望他以後能夠成為一名非常出名的律師。但是它對於律師沒有任何的興趣,他違反了父親的意志,決定走上科學家的這一條道路,因為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業而奮鬥,是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後來他慢慢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越發成功,給人類科學領域帶來了非常輝煌的成就。他的聰明才智遭到了非常多人的嫉妒,所以很多的人都想方設法的希望可以將他排擠出科學這一領域。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他不幸被捕了,但是這個時候的他已經看淡了生死。
當他被捕之後就已經知道自己註定要被殺,所以一直困擾他的一個問題就可以得到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人被斬首之後是否還會有意識?他在用生命詮釋這個真理。為了能夠得到實驗的真理,他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完成這一實驗。當他被送上斷頭臺的時候,他就要求僕人可以在自己被斬首之後看看自己究竟是否可以眨眼睛,如果可以眨眼睛,那麼能夠眨幾下?
02歷史上第一個做次實驗的科學家
雖被冤枉,受到迫害,但其成就也會一直留存,其真理也會一直存在——《枷刑頌》。
在歷史上,他是第一個做這項實驗的人,也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也在想著自己即將死去,但是也要為自己熱愛的科學領域做出最後一份貢獻。不得不說他對於自己選擇的這一領域是十分熱愛的,熱愛的程度甚至可以用生命去為之鋪墊。在行刑之前他一直在想著這件事件,並且一直保持著意志。能夠用自己的生命為自己所要證明的實驗做犧牲,簡直是一件非常驚人的事情。
這在歷史上是並不少見的,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發明家諾貝爾,他在發明炸藥的過程中也曾經冒著自己的生命危險來進行實驗。1900年美國軍醫卡羅爾竟然讓攜帶黃熱病的蚊蟲叮咬自己,他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們證明了黃熱病是由蚊子傳播的,正是由於這一結論的得出挽救了非常多人的生命。
1933年,艾倫·布萊爾故意讓黑寡婦蜘蛛咬他,用這一實驗來證明受傷的患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正是由黑寡婦所咬的,而當他完成這一實驗的時候,生命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威脅。每天在醫院中都要忍受著劇痛帶來的折磨。這些科學家們為了完成自己的實驗,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的確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03用生命得出結論
正如這句話中所體現出來的一樣,他去到的地方是非常光明的,他用自己的生命得到了答案,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真理。但是後來有法國的兩位醫生對這個決定進行了再一次的重複,而事實表明,人在被斬首之後確實還存在著一定的意識。這種刑法相比於其他的懲罰可以讓犯人們感受到的痛苦降到最低。
很多人在被砍之後,眼睛和嘴巴都會有一定的運動,但是一直到今天有的科學家還一直認為發生這樣的原因是由於非自發反射運動,雖然對於這一真理的探索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但是很多人對這一真理都持有不同的看法。一直到1905年一次最具有說服力的實驗出現,才讓科學界出現了較為統一的看法。
即使這次實驗非常成功,但是依然有少數的人持有不同的觀點。科學家們證明被砍之後,還會擁有七秒的新陳代謝時間,而這七秒的新陳代謝時間是由大腦中儲存的少量氧氣來提供的。雖然這一謎團至今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科學家一定能夠找出這一件的真正原因,也可以讓前人們得到安息。
04結語
誰履行真理,誰就進入光明。——《約翰福音》。
即使自己在科學領域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成就,可依然被別人冤枉,但是這並不能夠阻止他對真理的嚮往,為了真理甚至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樣的科學家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都去尊重的。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太多的未知,我們無法對這些未知的事情有著很好的解釋,這就需要科學家們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幫助我們解開這些謎團。
所以他們才是我們真正要追的明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讓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越來越明亮,我們不應該每天生活在娛樂明星的光環之下,應該理性追星。同時,科學家除了給予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之外,他們也會讓國家變得富強起來。
當然,除了科學家帶給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之外,我們也應該好好學習他們身上的精神,讓這個世界的謎團變得越來越少,真理變得越來越多。
參考文獻:
《太陽報》《枷刑頌》《約翰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