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生這個行業裡,有個詞兒叫「雙醫家庭」。組成一個「雙醫家庭」,更是需要雙倍的勇氣,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和犧牲。三口之家,兩個醫生,這可不是「忙×2」,而是「忙的二次方」。但兩口子說,正是幹了這行,才更知道,什麼是「家」!
近期,健康肇慶與大家一起走近肇慶「雙醫家庭」,分享他們堅守與難以堅守的故事!
今天,
我們將走近第一組「雙醫家庭」,
連銀城、陳少麗夫妻。
(陳少麗來自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
連銀城來自高要區人民醫院)
他們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故事呢~~
陳少麗的父親是一名赤腳醫生,受到父親的影響,加上自己小時候體弱多病,從小時候起,陳少麗的就一直嚮往成為一名醫生,希望能救助病人。
陳少麗回憶,
「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我填報的所有志願都是和醫科有關。但是報考醫科的做法卻遭到了父親的反對,父親擔心醫生這個行業太苦,女孩子難以承受。不過父親的反對並沒有動搖我的選擇,因為這是我的理想。」
作為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陳少麗主要負責照看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新生兒患者發病隱蔽,病情變化快,醫生需要用心關注每一位患者。
在陳少麗的眼中,救治病人不僅需要用心,更要用愛給病人治病▼▼
2011年的一天,一名嬰兒在產房剛出生就被診斷為重度窒息,並出現了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情況,隨時會有生命危險,需要立刻轉送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陳少麗和當時負責救治的醫生顧不上休息,施搶邊實救邊轉運,在大家的同心協力下,嬰兒儘管脫離危險,但仍需特別關注病情的變化。
前後一個多月,陳少麗和監護室的醫生密切觀察病情、研究制定治療方案,最終該患兒順利康復。
陳少麗說到:
「孩子4歲時回來看病,我一眼就認出他了。看到他健康成長的樣子,感覺特別欣慰,也特別能理解作為一名醫生的意義。」
陳少麗從事兒科醫生工作,工作時間異常繁忙,而同是醫生的丈夫連銀城也一樣。結婚10年來,對夫妻倆來說,家像是旅館,聚少離多的日子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
2014年,肇慶市首批衛生援僵工作隊需要抽調兒科醫生支援新疆圖木舒克市四十九團醫院。面對這個能外出援助的機會,陳少麗心中便有了想法。
▲援疆期間,陳少麗協助當地產科實施了第一例順產分娩手術。
可是身處「雙醫家庭」,彼時的女兒才兩歲多,讓陳少麗既放不下,也擔心丈夫的不支持。懷著嘗試的心態,陳少麗與丈夫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想不到的是,丈夫連銀城對此很是支持,唯一擔心的是妻子的健康。
▲援疆期間,陳少麗協助當地產科實施了第一例剖宮產手術。
對於丈夫的理解和支持,陳少麗甚是感激,也正是有了丈夫幫助,陳少麗可以無憂的投身援疆的工作。
從2014年10月開始,陳少麗參與首批衛生援疆工作隊進駐當地醫院八個月,積極投身當地醫院的各項建設,成功協助當地產科開展了第一例剖腹產手術,重點幫助當地產科、新生兒科醫療技術的提高,並初步培養了臨床醫生人才,援建工作成效明顯。
▲肇慶市首批衛生援僵工作隊
陳少麗回憶說:
「2015年6月,在結束了援疆工作後,我回到家。剛見到女兒的那一幕很是難忘,在看到自己後,女兒飛奔過來把自己緊緊的抱住,問到'媽媽,你能不能不要再離開了',自己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為了補償孩子,陳少麗利用休假好好陪伴孩子,但是陳少麗知道,永遠也彌補不了自己的缺失。
除了女兒,讓這對雙醫夫妻感覺最慚愧的,是雙方的父母。2014年4月到6月,連銀城擔任總住院醫師期間,需要一直在醫院值守,常常不能回家。對此,父親每天不辭勞苦,來回兩次送上飯菜,為的是讓女婿吃上住家飯。
陳少麗說,
「父母和家人對我們非常理解,這讓我們能更加專注於事業。因為知道兒女的工作繁忙,父母需要看病時,都不敢打擾我們,我們很多時候都是事後才知道,在做子女和父母角色上,我們都做得很不稱職。」
因為長時間的聚少離多,連銀城和陳少麗更加珍惜與家人一起相處的時間,陳少麗向記者透露:
「希望能利用公休假好好陪伴父母和孩子,能一起一次回家鄉走親訪友,看望長輩。」
記者手記:
在肇慶,像連銀城和陳少麗這樣的「雙醫家庭」不在少數,醫生的身份讓他們責任重大,工作繁忙,但難以兼顧家庭的角色。面對這種情況,更多的醫務工作者選擇的犧牲小我而堅守崗位。也正是有了這樣甘於奉獻的家庭,群眾的醫療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西江網全媒體記者:岑永龍
編輯 健康肇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