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裡木油田的採氣人:堅守「死亡之海」,沒時間感受荒涼

2021-01-13 新京報網

一個是沿海城市上海,一個是距離海洋最遠的盆地塔裡木,兩個遙不可及的地方,如今僅有一餐飯的距離。

打開燃氣灶,明黃淡藍色的火苗迸發,4000多公裡之外的塔裡木盆地,6500萬年前白堊系巖層下的天然氣,汩汩流入上海的千家萬戶,習以為常又必不可少。

塔裡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天山與崑崙山、阿爾金山之間,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盆地中心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被稱為「生命禁區、死亡之海」。在這片「死亡之海」的地下,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目前已探明油氣資源總量178億噸。

幾十年來,塔裡木盆地的油氣勘探開發成就斐然,目前共發現31個大中型油氣田,油氣產量當量達2800多萬噸,塔裡木油田向西氣東輸供氣超2400億立方米,天然氣供給15個省市、120多個大中型城市約4億居民和3000餘家企業,成為西氣東輸主力氣源地。

新京報記者歷時一周,見證了西氣東輸源頭塔裡木油田石油人找氣、鑽探、開採、集輸的過程,如何把荒漠上一口井所產的油氣,輸送進繁華都市千家萬戶的廚房。

物探:給地球做CT的先頭部隊

姓名:王中傑 職務:中國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塔裡木物探處2100隊隊長

2019年10月26日,博孜北三維物探項目現場,物探工人在地表打井。

久處大山,王中傑沒有日子的概念,要不是家人提醒,他早忘了這一天是姐姐的生日。

今年48歲的王中傑從中國石油大學綜合勘探專業畢業後,已經從事22年物探工作,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野外,長期的戶外工作使他皮膚黝黑,走山路更加矯健。

10月26日,王中傑跟往常一樣,和隊員們進山進行物理勘探(以下簡稱「物探」)。這裡是天山南麓,最高海拔3400米,山上只長著稀疏的雜草,山尖可以看到皚皚白雪,隊員們懸在山腰打井,深紅工裝在山間顯得格外顯眼。

2019年10月26日,塔裡木盆地天山南麓,由於地勢險要,無法使用大型設備運送測量設備,物探工人們將測量設備搬運到山腰。

他們此次進行的是博孜北三維物探項目,操作工序煩瑣複雜。物探隊員們要在方圓13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鑽探21000口19米深的鑽井,每口井周邊布置35萬個檢波器和串起這些檢波器的大小電纜,布置的點位越精細,探測資料就越詳細。「不管是什麼地形,每40米打一口井,哪怕是山頂上,也要上去打井。」王中傑說。

在石油行業,物探處在產業鏈的最前端,是第一道工序。物探隊被稱為尋找油氣的「先頭部隊」。沒有路的地方,就「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面對大山,物探隊抽調17個精幹隊員組建「飛虎隊」。飛虎隊員帶著鐵錘、鋼釺和大繩,徒手攀巖到山頂,打下鋼釺,系好大繩,開闢出一條條爬山的通道。

通道建成後,就成為隊員們施工的必經之路。第一道工序測量組相對容易些,第二道工序鑽井組就非常困難了。每鑽完了一口井,就需要搬家一次。鑽井組隊員們要將2個空氣壓縮機、3個發動機、1個操作臺和15跟鑽杆合計250多公斤的設備從山下運到山頂。最難的一個地方,30個人用了三四天時間,才把機器運上去。「稍有閃失,人就會從山上掉下來,非常危險。」

2019年10月26日,新疆塔裡木盆地,天山南麓,物探工人要通過繩索才能爬到山腰作業。

塔裡木環境異常惡劣,在以往的施工中,王中傑和隊員們探路時,一群人掉進了結冰的水庫。還有隊員掉進了刀片山的石縫裡。有一次突遇山體滑坡,道路中斷,4名隊員被困山頂,他們把僅剩的幾包香菸點著,連同隨身的挎包也燒了取暖,等待救援。還有一名隊員在沙漠迷路,因為沒有信號,人被發現時已經脫水。

「地球物理勘探就是在地表上打井,井底放置炸藥,利用炸藥人為製造地震,地震波傳到地下再反射上來,繪製出地下地質構造,分析巖層成油條件,就像給地球做CT一樣。」王中傑介紹說,物探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幹最高科技的活。

王中傑和他的隊員們已經在山裡待了四個多月,早晨7點出門,下午5點下山,「最遠的地方,下山要走三個半小時。」他們在幾十公裡外的小鎮上租了民房,午飯是自帶的幹饢,趕上雨雪封山,只能住在山裡臨時搭建的帳篷裡。

23年來,王中傑參與的二維物探項目26個,達到8854公裡,比北京到庫爾勒一個來回還要長;參與的三維物探項目21個,達到7736平方公裡,面積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王中傑所在的2100隊為「西氣東輸」第一氣田克拉2氣田承擔了塔裡木盆地第一塊山地三維物探,他們提供的精確地震數據為後續勘探提供了有力幫助,被稱為「山地三維第一旅」。

鑽探:哪裡有石油哪裡就是我的家

姓名:周健  職務:塔裡木油田勘探事業部庫車勘探項目部主任

2019年10月27日,新疆塔裡木油田,克深17井,鑽井工人正在下鑽杆。

「如果說物探是給地球做CT,鑽探就是給地球做外科手術,打口井分析地下是否含油氣。」周健說。

他目前所從事的工作是打預探井,需要長期駐紮野外。石油人去一線工地,被叫做上前線,而周健平均每年在前線220天左右,被同事們稱為「拼命三郎」,真正做到了「哪裡有石油哪裡就是我的家」。

勘探行業定義4500米以下的井為深井,6000米以下為超深井,而庫車山前地質超深、超高壓、高溫複雜,被稱為全世界最難的鑽井勘探區域,井深往往打到7000米到8000米,鑽探周期長,成本成倍增加。

和物探一樣,打預探井也是為了尋找資源,但相比於物探,鑽井的資金消耗巨大,平均一口井成本在1.5億到2億元之間,是燒錢的項目。

「我們在尋找資源,也要節約資源。」今年36歲的周健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石油工程專業,作為專業技術人員,一直潛心研究如何利用技術提高鑽井效率、縮減成本,「鑽井是多專業密集型的工作,涉及地質、鑽井工藝、固井、泥漿、井控、測井、錄井、試油等多個專業,打井既要實現地質目的,也要縮短周期降低成本。」

2010年克深7井,完鑽井深8023米,創庫車山前複雜井地層最深紀錄,用時748天。2014年,打克深902井用時368天,鑽至井深8038米,不但刷新了最深井紀錄,打井周期還節約了380天。到了去年,他率隊打的克深21井,深度8098米,周期降到了300天,成本節約了2個多億。

10月27日,烈日下,寒風中,克深17井40米高的井架上,井架工將28米長的鑽具一柱一柱地下到井筒之中,周健也攀上井架,挨個檢查。

「鑽井一年365天不停,一天24小時不停。」鑽井遇到的問題不可控,最可怕的是遇到井控險情,如果控制不住,就會形成井噴,導致事故,所以他的手機必須24小時保持開機,隨時到現場。

2019年10月3日,周健率隊打的7780米深的博孜9井試井成功,日產天然氣41.82萬立方米、凝析油115.15立方米,成為塔裡木油田一年之內在天山南部發現的又一個千億方級大氣田,這也標誌著塔裡木盆地第二個萬億方大氣區已然確定。

試井放噴那天,周健專門趕到現場,看到噴出的火焰長達10多米,頓時覺得暖暖的,「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勘探獲得重大油氣發現。」

塔中採氣: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姓名:陳新偉  職務:塔中油氣開發部第一採油氣作業區副經理

2019年10月29日,塔中,夜幕下正在運轉的抽油機。

高溫浮塵、風沙肆虐,鋪天蓋地像堵沙牆的沙暴說來就來,一望無際的沙漠,連挪栽的榆樹、柳樹都死了,陳新偉所在的塔中,無疑是最艱苦的地方。第一次踏進塔中,別人用荒涼寂寞來形容,但陳新偉並沒覺得,「你是來幹事情的,每天忙個不停,哪有時間去感受荒涼。」

這裡是塔克拉瑪幹沙漠,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號稱「死亡之海」「生命禁區」。塔中,則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

這裡流傳的一個故事是,有一年塔中一個承包商單位來了20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第二天走了19個,剩下的唯一一個是睡過頭了。陳新偉一待就是22年,是堅守沙漠腹地時間最久的石油人。

1997年,陳新偉帶隊到塔中建設120萬方天然氣處理裝置,第一次踏進沙漠腹地,就創下兩個全國之最,「一是這套處理裝置屬當年全國自動化程度最高,要求極嚴,要一次建成投產難上加難;二是塔中油田屬於勘探開發初期,地處沙漠腹地,補給全靠500公裡之外的庫爾勒基地,全國最苦。」

不過陳新偉並不覺得苦,「那時候看到一個進口的自控閥門都覺得新鮮,一心撲在設備上。」

陳新偉還記得,2000年春節前夕天然氣處理裝置的製冷壓縮機出現嚴重故障需要重新購置更換,否則處理的天然氣不合格會嚴重影響下遊用戶和老百姓用氣的質量,他就在塔中過春節。大年初一,新設備剛到,他和同事就急不可耐地跳進了車裡。

天然氣處理同樣與危險相伴。2003年大年初一晚上8點多,大家正在吃年飯,120萬方裝置主控室緊急報告:空冷器管束髮生嚴重刺漏。

陳新偉火速趕到現場搶險,危機之中他脫下工服撲滅了一名搶險人員身上的火,指揮搶險隊對周邊儲存油氣的容器、管線進行噴淋降溫,避免次生險情發生。

這次意外發生後,塔中的安全管理水平逐漸邁向標準化安全管理。「以前管線漏了,就根據經驗清油,挖坑,焊接管線,甚至還有員工在坑邊抽著煙參與搶險,因為那時大家認為油裡扔個菸頭都不會著火。推行安全標準化之後,必須拉警戒線,清理易燃易爆物,清除火源,氣體檢測合格才能施工,同時周邊專人消防監護、監督,觀察風向標。」陳新偉說。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這是塔裡木油田沙漠石油工人的格言。陳新偉對這句格言的解釋是,「選擇石油、選擇天然氣,就是選擇了荒涼,你為了幹事創業,荒涼就一閃而過,你如果混日子,在城市也覺得荒涼。我站立的這個地方,幾天後上海市民就會用上我輸送的天然氣,這是一件多麼有意思的事情。」

集輸:一個人,一口井,一座城

姓名:盧慶慶   職務:克拉油氣開發部克拉處理站黨支部書記

2019年10月26日,新疆塔裡木油田,克拉2氣田克拉2-7井全景。

2004年6月,剛畢業兩年的盧慶慶主動申請參加西氣東輸主力氣田——克拉2氣田處理站的建設。克拉2氣田所在區域周邊全是褐紅色山體,它們歷經風蝕,形態各異,被當地人稱為「魔鬼城」。初來時他忍受不了這裡荒涼,就靠各類書籍來打發時間,最喜歡的就是天文、物理、數學相關的科普書籍。

「魔鬼城」之下,是西氣東輸的主力氣源地。克拉2氣田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2800多億立方米,成為我國最大的整裝天然氣田,直接促成了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

克拉處理站的作用,就是把周圍氣井的天然氣集中淨化處理。目前日處理天然氣1800多萬立方米,可供5400萬人口一天的生活用氣量,而高峰期處理量更是每天都超過了3000萬立方米。

盧慶慶覺得自己最開心的是解決切實的生產問題,「就跟做數學題一樣,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你能解決。」

克拉的冬天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0多攝氏度。管道凍堵,是天然氣處理站面臨的最大問題。電伴熱是一種解決管道和容器保溫和防凍方案,因為電伴熱老化或者失效的原因,會造成電伴熱部分發熱量不夠或者不發熱的現象,工人只能人工檢查電伴熱,摘了手套用手摸,高處還要爬上爬下。克拉處理站共有1293條管線,工作量巨大。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盧慶慶將靠溫差自發電的半導體接到電伴熱上,發光二極體置於電伴熱保溫層外,巡檢人員看到二極體亮就能判斷電伴熱在正常工作,經過改造後,還能直接顯示電伴熱的溫度。

今年2月份,這項發明被授予了國家專利。

盧慶慶喜愛發明創造,每年都有四五個專利,至今已獲得20多個國家專利,使他成為塔裡木油田天然氣處理的技術創新模範。

盧慶慶介紹,克拉2氣田目前有19口生產井,負責巡檢和維護的工作人員16人,單井日產天然氣110萬立方米,以每戶家庭日用天然氣一立方米算,平均一個人管理一口井,一口井的採氣量可供一座300萬人口的城市家庭天然氣使用。「少人高效,實現一個人、一口井、一座城。」


文 | 新京報記者 王瑞鋒 攝影 | 新京報記者 陶冉

編輯 | 胡杰 校對|陳荻雁


相關焦點

  • 塔裡木盆地,真的是財富之海
    可要知道,塔裡木盆地可是死亡之海啊,但就在這個死亡之海,蘊藏了很多「液體黃金」—石油。原油增產壓力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大地」綜合後的數據,2019年國內原油產量1.9億噸,同比2018年,1.89億噸,增加約0.01億噸,增幅約為0.5—0.8%。為2016年以來首次增長。
  • 自駕遊穿越新疆死亡之海塔裡木沙漠
    新疆的塔裡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塔裡木維吾爾語的意思是可耕之地。百萬年前,這裡河湖眾多,植物繁茂,滄海桑田,如今這裡僅剩下環繞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帶狀綠舟。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塔裡木盆地當中,塔克拉瑪幹維吾爾語的意思是進去出不來。
  • 星球科學評論:塔裡木沙漠裡有什麼?荒涼的歲月,華麗的綻放!
    塔裡木河航拍| 塔裡木盆地的生命之河。攝影師@趙來清文明的光輝只能依託著寶貴的雪山融水,蜷縮在綠洲的遮蔽之下,這裡因此成為中國最地廣人稀的地方之一。南天山腳下的拜城縣綠洲| 遠景雲霧繚繞之處為南天山。冰雪融水衝出天山,形成巨大的衝積扇。扇前的窪地上水源豐富,足以支撐城鎮。
  • 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死亡之海"變"希望之海"
    路,是人走出來的;樹是人栽種的。在新疆塔裡木盆地,路與樹連在一起,就有其特殊的意義了。  對我來講,從塔裡木油田勘探開發會戰以來,作為女記者曾無數次穿越「死亡之海」,見證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是怎樣從無路到通路,再到有了一條世界上最長的沙漠生態公路;從沙漠中沒有一棵樹,到建成世界上最大沙漠植物園的歷史。
  • 沙漠中崛起的石油綠洲——塔中油田
    如果您展開中國地圖,就會發現:新疆南部的塔裡木盆地沙海浩瀚無垠,異常荒涼。它是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面積56萬平方公裡。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瑪幹沙漠,面積33萬多平方公裡,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塔克拉瑪幹」維吾爾語意為「進去出不來」,又稱「死亡之海」,那裡氣候乾燥,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夏季地表最高溫度達70-80攝氏度。
  • 死亡之海深處的生命信號
    塔克拉瑪幹,維吾爾語義是進得去出不來的地方,即死亡之海。
  • 死亡之海與沙漠綠洲:絲綢之路穿過的新疆兩大盆地的沙漠你愛哪個
    這裡因為日照時間長,早晚溫差大,所出的西瓜個大,沙瓤且瓜甜。而在準噶爾盆山的北緣連接阿勒泰的地方,是牧民的冬牧場,每年的冬季阿勒泰的牧民們會趕著牛、馬、羊群深入其中,在裡面渡過漫長的冬季。無論是有死亡之海之稱的塔克拉瑪幹,還是沙漠綠洲古爾班通古特,它們都有值得你深挖的寶藏塔克拉瑪幹塔克拉瑪幹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也是中國第一大沙漠,更是世界第十大沙漠。
  • 青海油田採氣二廠多點發力保冬供
    記者從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稱「青海油田」)採氣二廠獲悉,該廠圍繞油田公司天然氣冬季保供總體要求,統籌安排,周密部署,精心組織,採取一系列措施狠抓冬季保供各項工作,確保冬季生產安全平穩運行,在2020年油氣「雙超」的基礎上,圓滿完成今冬明春保供任務。
  • 中國是如何穿越「死亡之海」,開通新疆沙漠公路?
    塔克拉瑪幹沙漠,地處新疆南疆的塔裡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沙漠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僅有3-4毫米,而平均蒸發量卻高達2500~3400毫米。由於其極端乾旱,沙漠中很難存活動植物,被稱為死亡之海。然而在這樣的死亡之海中,卻存在著貫穿南北的沙漠公路。
  • 本是天空之鏡的羅布泊,如今卻是一片荒漠,被人稱作「死亡之海」
    那到底是怎樣的原因讓曾經充滿生機的湖泊變得寸草不生,由原來的天空之鏡變成如今「死亡之海」的呢。感興趣的話就接著往下看吧!羅布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湖泊,由於形狀宛如人耳,被譽為「地球之耳」,又被稱作「死亡之海」,又名羅布淖,《山海經》稱之為「幼澤」。它的蒙語意思為「多水匯集之地」, 塔裡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等河的水都曾匯入此地。
  • 死亡之海羅布泊「復活」,湖泊面積達一萬平方公裡,水從何處來?
    在天國看來,就像人的耳朵。在我國,羅布泊曾經是第二大鹹水湖。一九四二年,湖的面積達到最高峰,大約有五千平方公裡,水源主要來自附近的塔裡木河。應國家號召,「向沙漠要糧」,數千人湧進羅布泊,爭奪土地和資源。他們來到羅布泊,利用這裡的水資源,在塔裡木河上建立了數百個水庫,主要用來灌溉土地、採礦和維持生活。那是一片生機盎然的富饒之地。由於人民生活日益穩定,用水量日益增加。
  • 「死亡之海」裡修出的中國最美公路-虎嗅網
    「在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建立生物防護體系,談何容易!這裡乾旱、少雨,沒有淡水,我國在建設三北防護林的時候,曾將塔克拉瑪幹沙漠列為非宜林區,也就是不適合種樹的地方。不過,我們就是要變不可能為可能!」
  • 新疆塔裡木建成3000萬噸大油氣田
    截至12月20日,新疆塔裡木油田公司今年生產油氣當量3003萬噸,自1989年開展石油會戰以來年產油氣當量首次突破3000萬噸大關,為維護我國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塔裡木今年生產的3003萬噸油氣當量中,包括600萬噸原油和301.5億立方米天然氣,這也是塔裡木油田會戰以來天然氣年產量首次突破300億立方米,是我國繼長慶油田之後第二個年產天然氣突破300億立方米的油田,成為全國天然氣生產的增長極。
  • 「死亡之海」出現奇蹟,綠色通道現身沙漠,令人折服!
    塔克拉瑪幹沙漠,維吾爾語的意思是「進不去的地方」,常被稱為「死亡之海」。它位於南疆塔裡木盆地的中心,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400公裡,總面積33.76萬平方公裡,它是中國最大的沙漠,僅次於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佔中國沙漠總面積的43%。
  • 新疆塔裡木油田全面建成3000萬噸大油氣田
    新疆塔裡木盆地建成大油氣田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1日電(記者顧煜)截至21日零時,位於新疆南部的中國石油塔裡木油田今年生產石油液體600.01萬噸、天然氣301.59億立方米,油氣當量達到3003.12萬噸。塔裡木油田全面建成3000萬噸大油氣田和300億立方米大氣區,進一步夯實新疆作為我國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儲備基地和陸上油氣戰略通道的地位,成為我國油氣上產重要戰略接替區。
  • 塔裡木油田亞洲陸上第一深井獲重大發現
    來源:經濟日報新春佳節到來之際,塔裡木油田傳來好消息:中國石油風險探井輪探1井獲重大發現,經測試,折合日產原油133.46立方米、天然氣4.87萬立方米,標誌著塔裡木盆地寒武系鹽下超深層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證實了8200米以深地層依然發育原生油藏和優質儲蓋組合,這也意味著在過去這個
  • 地區與中石油塔裡木油田分公司召開座談會 竇萬貴尼牙孜·阿西木...
    8月22日,地委書記竇萬貴與中石油塔裡木油田分公司黨工委書記、總經理楊學文進行座談交流,共商融合發展大計,實現油地互惠互利共贏。
  • 塔裡木油田如何啃下「世界上最難啃的骨頭」
    31年前,一群來自祖國各地的石油人,懷揣著為祖國找石油,實現我國石油工業「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戰略決策的夢想,挺進塔裡木,讓這片只有沙漠黃的區域,變成了紅黃綠的天地。  塔裡木油田員工正在西氣東輸輪南集氣站巡檢。塔裡木油田供圖  現任東方物探塔裡木物探處247隊副隊長的熊建華,是1992年來到塔裡木參加石油會戰的。
  • 中國的「死亡之海」,被稱為生命禁區,這些人卻活了下來?
    塔裡木盆地位於中國新疆南部,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內陸盆地。說起塔裡木盆地,從上世紀開始就一直流傳著許多神秘事件,不少探險家、史學家、旅行家對這裡一直保持著高度關注,因為這裡充滿了太多的未解之謎。位於塔裡木盆地東部的羅布泊,不僅被稱為中國的「死亡之海」,而且是公認的生命禁區。
  • 探訪「死亡之海」腹地:堅守者使這裡生機勃勃
    該園建於2002年,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的塔中油田,海拔高度1099.3米,是世界上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植物園之一。 張素 攝    圖為52歲的四川人黃自友(右)和49歲的周慧豐。這對夫婦已在沙漠公路「021號井房」工作、生活約7年,他們負責每日巡查4公裡管轄範圍內的防護林水管是否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