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類對「三」似乎有種特殊的愛好,就是做什麼事做到「三」就正好、就最適中;就好象「三」正好適合人類這種「動物」思維一樣,是一種魔咒。
大腦記憶,「三」是一個分水嶺,記憶三件以上的事,大腦有時就有點不做主了。
在人文科學中,三角形是幾何圖形中最穩定的結構,代表一種平衡;金字塔的側面都是三角形。
最近網上瘋傳一種成功約會「三次定律」,說:如果你成功約會女人兩次,第三次就可以上床了。當然,這有一種娛樂的成份;但也佐證「三」在人類思維中的一種神奇意義。
二
「三」在人類的文學領域,也有一種神奇的自然力量。
如果你留心結構——不管是經典的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民間傳說還是電視上放映的小成本電影——你會發現三這個數字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三角人物關係是最牢固的組合,也是故事中最常見的。事件也往往都是成三地發生。男主角克服障礙的時候做出三次嘗試,前兩次都失敗了,第三次才成功。
下面我舉兩個此前看過的例子:
1、《聖經》中的故事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30—37節
路10:30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路10:31 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路10:32 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路10:33 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路10: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路10:35 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路10:36 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路10:37 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我們看到耶穌在講這個好撒瑪利亞人故事的時候,運用了民間故事中最常用的敘述模型:「三次法則」,又叫「三重反覆原則」:同樣的事情重複三次,第三次重複引入關鍵性的轉折。
2、我在《小學語文寫作周計劃》,看到一個小學五年級學生寫的童話故事《麻雀的哲理》。
故事講一隻失群的雁落在地上休息,一群麻雀飛過來問它:「你是誰?」
「我叫雁,我也是鳥!」
「撒謊,這麼胖,怎麼飛?」
「我不但會飛,而且飛得很高很快,還有許多鳥比我們還能飛!」
「胡說,我們麻雀是最輕巧伶俐的,所有的鳥最多也只能飛得和我們一樣高。看你這樣子不要說飛,就是走路都搖搖擺擺的,莫非你是滾來的?」一隻白以為見多識廣的老麻雀說。其他麻雀聽了都一齊鬨笑起來。
雁覺得和麻雀爭辯沒有好處,便展開翅膀「騰」地直衝雲霄追趕隊伍去了。麻雀們看得目瞪口呆,覺得不可思議。
老馬雀這時恍然大悟:「這不是鳥,是某種怪物!」眾馬雀一經指點,似乎茅塞頓開:「這不是鳥,是某種怪物!」
從此馬雀家族多了一條哲理:「凡是比自己買得更高的,都不是鳥,是怪物!」
這個童話寫得非常經典, 除了主題哲理之外,一是人物正好三個:雁、眾馬雀、老馬雀;二是故事的三段(或者文章的起承轉合)也分明:開始(起,雁落地)、中間(承轉,雁與眾雀對話、老馬雀點評(高潮))、結尾(合,雁飛、馬雀家族多了一條哲理)。故事的各種張力,正好達到一種對人最舒適的、最佳的自然狀態。
三
三個人物為什麼最合適?因為:
一個人物不足以有充分的互動。兩個有可能,但是沒有不確定的因素用以增加趣味性。三個剛剛好。既有了不可預知的因素,又不會太過複雜。
(三個人物其實有六個作用力的活動空間:你我、我你、你他、他你、他我、我他)
情節也一樣:
如果第一次做事就成功了,故事就沒什麼張力;如果做了兩次,成功了,故事有點張力,但是不足以構建一個故事;三次剛剛好;四次就索然無味了。
無論是主人公還是事件,在一個場景裡,最好不要超過「三」,一超過三,就讓人覺得眼花瞭亂,把握不住中心。這就是一種平衡。
故事的張力,三次正好!就象排比、就象邏輯學中的「三段論」、就象現在的拆書:「我現在把書中最重要的三點內容,拆解給大家 」、……。
「三」在人類思維體系中,是一個具有「謎」一樣的神奇的數字。
---本文參考書籍《經典情節二十種》
2018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