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0到1》這本書中提到,根據許多基金的投資經驗發現,最好的投資對象所獲得的收益超過所有其他投資對象的總和。
其中「Facebook是Founders Fund這家基金2005年的投資組合裡表現最好的公司,回報比其他所投資的公司加起來還要多。而帕蘭提爾,是表現第二好的公司,帶來的回報比刨除Facebook外所有公司加起來的還要多。這個高度不平均的模式並非偶然,其他的基金也都出現過這種情況。」
作者彼得·蒂爾認為不論是投資還是生活都遵循著冪次法則,也就是20%的關鍵事物帶來80%的收益。
這個法則在生活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20%的人擁有了80%的財富、20%的員工創造了80%的價值、80%的收入來自20%的商品,80%的利潤來自20%的客戶。可以說冪次法則完整的定義了我們周圍的環境,但大部分人毫無察覺。
很多人更願意相信正態分布,所以思考方式也是從平均出發,比平均值大還是平均值少,但是平均值其實是讓人趨於平庸的一種錯誤引導。因為生活並不是簡單的疊加或平均,而是找到規律後的精準用力。
這就類似於我們常常聽到一個故事就是挖井的原理,我們淺嘗輒止的挖100口井,其結果是你仍然要千裡迢迢的挑水喝,倒不如你將所有的精力,用來挖一口井,到時候便可坐享其成。我們期待中的生活是呈正態分布,所以我們會平均用力,但真相是我們80%的收穫是由那20%的努力來決定的。在我們資商思維裡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句話也可以表述為:極少數關鍵的正確選擇,產生的效用大於絕大多數日常的努力。
傳統的教育強調「你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它做好」,這真是徹頭徹尾的錯誤,尤其是對於創業者來說,方向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執行;有強勢競爭對手的領域的時候,你努力也沒有用。
創業時常有一種錯覺,靠執行力就能取勝。幾個哥們很努力,大家都很牛也很有經驗,肯定能成功,這其實是錯的,你絕對不是最牛的人或者最有經驗的人,如果相同領域大公司跟你競爭,它有更強的資源找到比你更好的人。有時候我們會說,這個地方巨頭不重視、想不到、不會這麼幹。如果你把創業建立在沒有人想到的基礎上,這是極難的,你也沒法保證別人想不到。一個大公司在他核心領域的戰略動員能力,遠遠超過你的想像。你覺得自己在大公司面前崛起了,或者做了他做不到的事情,可能是他根本沒有用真正的執行力打你,對他來說那只是一個邊緣的旁支業務。
就好比《三體》這本書裡描述的世界,它不是線性發展的,而是一個接一個、不停向上跳高。火發明的時候,世界跳了一格;原子能發明的時候,世界又跳了一格。在比人類更高緯度的三體人眼裡,鑽木取火和航天發動機沒有本質區別,都在同一個維度。他要毀滅人類,比捏死一隻蟲子還要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