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託提出了後來的「帕累託法則」,也叫80–20法則或冪次法則。
這是因為他發現義大利80%的土地掌握在20%的人手裡——這個現象就好像他花園裡20%的豌豆莢產出了佔總量80%的豌豆一樣自然。
冪次法則(power law)是宇宙的法則,是宇宙最強大的力量,之所以會取這樣的名字,是因為指數方程描述的是最不平均的分配。它完整定義了我們周圍的環境,而我們幾乎毫無察覺。
我們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處在冪次法則之下。
「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聖經·馬太福音》
不光在自然界,在人類世界,冪次法則也都存在。
在非洲大草原上,生長著一種號稱「草地之王」的奇異植物——尖毛草。它是非洲大地上最茂盛的毛草之一,長勢最猛時能達到每天生長一尺半的驚人速度,總長度竟然能生長到兩米多。然而,尖毛草在生長初期,卻是極其緩慢的,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尖毛草始終保持在一寸左右,就像被拋棄的可憐蟲,顯得寂寥而寒磣。原來,尖毛草初期只是沒有「向上生長」,它的根在不斷向周圍和地下擴張,並且牢牢地鎖住了水分和養料。在積蓄了充足的能量後,尖毛草就能在短短幾天時間內,長到一人高。
在我們人類社會,冪次法則到處可見。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了百分之八十的財富。在股市投資中,百分之二十的人賺錢,百分之八十的人虧損。百分之二十的人作為領袖推動社會進,百分之八十的普通人。百分之二十的機會,百分之八十的陷阱。
俗話說:「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也都體現現了冪次法則。
在風險投資領域也是一樣的。最成功的投資,必須能覆蓋所有虧損的投資總和。否則投資就是虧錢的。
這使風險投資家們總結了兩個很奇怪的規則。
第一個規則,只投資給獲利可達整個投資總值的有潛力公司。這個規則太可怕了,它一下子就把大多數可能的投資消除了。(要知道即便是很成功的公司,規模通常都不怎麼大。)這個規則引出了第二個規則:因為第一條規則太嚴苛,所以不需要其他規則。
我們知道了這個法則,對我們有什麼用處呢?
用處可大了,我們可以利用它為我們服務。
1.集中所有精力主攻一個大目標。
這個目標必須是非常大,或者說它必須是循序漸進的,也就是一個目標的實現,標誌著下一個目標的開始。
很多人都提倡全面發展,包括學校,其實我們知道,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在學習各種東西過後,肯定會出現自己最擅長和喜歡的事情。
作為年輕人,還沒有自己的目標的時候,就是積極去嘗試各種事物的時候,找到適合自己的,自己想要的目標。朝著那個方向走,即使開始很慢也沒有關係,因為我們知道冪次法則,所以我們有信心到達我們想要去的地方。
舉個例子,比如小明學習英語一直不見效果,學習了三個月後,他覺得沒有效果就放棄了,可能是他自己覺得不是這塊料吧。
而小美也跟小明是同時間學習英語的,但是小美她知道沒有什麼事情是很容易看到效果的,她知道冪次法則,所以她堅持了下來,結果半年後,她就突破了自己之前的水平,開始上升到下一個層次。
我們看,這就是區別,有的人很容易就放棄,有的人卻能堅持。運用冪次定律,不輕易放棄,一旦你達到了那個程度,自然就上到了一個新高度。
我們看到李嘉誠和王石都是很會運用冪次法則的高手,他們每一次登頂都從頭做起,然後又登頂又從頭做起。每一次學到的東西都不一樣,這樣循環幾次,不斷讓自己成長成為最成功的人。
2.你應該將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長的事情上。
在這之前要先仔細想一想未來這件事情是否會變得很有價值。
很多人的口中的全面發展,其實最後基本是每樣會一點點,高度都很有限,也就是被稱的平庸者。
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裡面,我們要把大部分的時間花費在自己的目標上,當然了,這個目標最好還是你擅長做的事。
我們看到以前的農民,什麼都做,種樹、養蟬、種菜、養魚、種稻穀、養雞/鴨/鵝/豬等等,把自己累的半死,還是基本餬口。
而現在的很多新型農民,一年只做一兩樣,收入增多了不說還有很多空閒時間,自己做喜歡的事了。
3.通過投資早點實現自己的目標,不管是投資自己還是投資股票、基金都行。
有人問巴菲特:「為什麼你的方法那麼簡單,而且也那麼成功,卻沒有好多人學你呢?」
巴菲特回答也很簡單「因為沒有人願意慢富。」
其實在冪次法則的世界,我們必須得接受先慢後快的事實。很多時候,慢得讓人感覺不到任何變化,甚至已經走過了一半的路程了,還是沒有感覺,但是沒有關係,只要你知道你是對的,你就能到達目的地。
千萬別人云亦云,不要因為別人做什麼你就做什麼,這樣根本就沒有好處。
很多人有了自己的目標後,看到鄰居他們那樣做也不錯,結果就學他們。還沒有成功,然後又看到朋友這樣做不錯,又去學朋友做的。一旦這樣做,只會是疲於奔命,得不償失。
找到你的大目標,把它跟你的愛好連接起來,投資自己,讓冪次法則為你保駕護航,你最終就能到達你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