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地區不由各種規模的城市組成的城市網絡所覆蓋,大多數情況是:一個地區或國家,如果從大到小對城市進行分級,那麼各種等級的城市均會存在。經驗規律表明,規模最小的那一級城鎮的數量最大;等級愈高,數量愈少 (陸大道,2011)。
城市是一個複雜系統 (Batty, 2008)。複雜性理論認為,總體是由個體所構成的,而整體系統之所以複雜難測,是因為個體間的互動所致;系統在某些情況下會從混亂中自發地呈現某些秩序;許多自然界與社會科學中的複雜系統,都具有自組織的特質(賴世剛及韓昊英,2009)。
冪次現象所揭示的城市間的規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規律,是系統呈現自組織的表現之一,它既與傳統城市分析中的孤立觀點不同,也不機械地按照等級大小排列。其實,每個城市都如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如同自然界,存在食物鏈、營養級和生存環境,城市也有誕生、成長、衰老和死亡的生存過程。
冪次現象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客觀規律的自發湧現,是自下而上模擬城市發展的基礎。對於城市人口規模的冪次現象,一般通過位序-規模法則來檢驗,對城市人口規模和城市排序進行簡單回歸相關分析。事實上,統計分析和相互作用分析依然是那些科學對象運動和變化以及科學因素影響具有不確定性領域的重要方法(陸大道,2011)。
城市規模問題歷來是城市研究的中心議題之一 (段進,2006)。1949年Zipf提出位序-規模法則,是對現狀的觀察和歸納,以說明城市規模與其等級的相關性(賴世剛及韓昊英,2009)。
Krugman對美國130個城市進行分析,發現城市人口規模的對數與其排序的對數呈現斜率幾乎為-1的直線現象,符合位序-規模法則 (Krugman, 1996)。
嚴重敏及寧越敏以第一大城市上海為基準,以斜率指數等於1的理想模式考察了我國1952和1978年10萬人以上的城市規模分布的變化(許學強、周一星及寧越敏,1997)。
許學強分析了1953、1963、1973和1978年我國前100位城市的位序-規模分布狀況,並對2000年的狀況進行了預測(許學強,1982)。
王法輝對我國1949-1987年的部分年份的6萬以上的城市人口規模進行了分析(王法輝,1989)。
張濤等分析了我國1984-2004部分年份的1萬以上的城市人口規模情況(張濤、李波及鄧彬彬,2007)。
張錦宗等對我國1990和2004年的城市人口規模進行了分析(張錦宗、朱瑜馨及曹琇婷,2008)。
劉妙龍等運用等級鍾分析了我國1950-2005年部分年份前100位城市的城市人口規模演化(劉妙龍、陳雨及陳鵬,2008)。
劉乃全等分析了我國1985-2006年部分年份的221個城市的城市人口規模(劉乃全、劉學華及趙麗崗,2011)。
談明洪等對20世紀美國城市體系演變進行了分析,並闡述了對中國的啟示,一些學者還對區域和城市群的城市人口規模進行了分析(談明洪及李秀彬,2010;錢宏勝、梁留科及王發曾,2007;葉玉瑤及張虹鷗,2008;王穎、張婧及李誠固,2011;劉曉麗及王發曾,2006)。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城市體系不斷完善。城市化率從1999年的30.89%(國家統計局,2000),增長到2010年的49.95%(國家統計局,201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年均增長1.63%。城市數量趨於穩定,近十年來穩定在660左右。本文通過對1999-2009年的城市人口數據的分析,驗證我國城市人口規模中的冪次現象。
陸大道.人文—經濟地理學的方法論及其特點[J].地理研究,2011,30(3):387-396.
Michael Batty. The Size, Scale, and Shape of Cities[J].Science,2008,319:769-771.
賴世剛,韓昊英.複雜:城市規劃的新觀點[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84-104.
段進.城市空間發展論[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93-136.
P.Krugman. The Self-Organizing Economy[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996:39-46.
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城市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23-147.
許學強.我國城鎮規模體系的演變和預測[J].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3):40-49.
王法輝.我國城市規模分布的統計模式研究[J].城市問題,1989,(1):14-20.
張濤,李波,鄧彬彬等.中國城市規模分布的實證研究[J].西部金融,2007,(10):5-9.
張錦宗,朱瑜馨,曹秀婷.1990-2004中國城市體系演變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8,15(4):84-90.
劉妙龍,陳雨,陳鵬等.基於等級鍾理論的中國城市規模等級體系演化特徵[J].地理學報,2008,63(12):1235-1245.
劉乃全,劉學華,趙麗崗.中國城市體系規模結構演變:1985-2008[J].山東經濟,2011,(2):5-14.
談明洪,李秀彬.20世紀美國城市體系的演變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地理學報,2010,65(12):1488-1495.
錢宏勝,梁留科,王發曾.中部六省城市體系規模序列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56-61.
葉玉瑤,張虹鷗.城市規模分布模型的應用——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人文地理,2008,(3):40-44.
王穎,張婧,李誠固等.東北地區城市規模分布演變及其空間特徵[J].經濟地理,2011,31(1):55-59.
劉曉麗,王發曾.經濟轉型期中原城市群地區城鎮規模結構演變分析[J].人文地理,2006,(3):1-4.
國家統計局.中國城市統計年鑑2000[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國家統計局.中國城市統計年鑑2011[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陳彥光.中國城市發展的自組織特徵與判據——為什麼說所有城市都是自組織的?[J].城市規劃,2006,30(8):24-30.
建設部綜合財務司.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報1999年-2005年[Z].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城鄉建設部計劃財務與外事司.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2006年-2007年[Z].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城鄉建設部計劃財務與外事司.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2008年-2009年[Z].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柯博晟,賴世剛. 小尺度的區域空間發展之聚集機制探討[J].發表於國土規劃論壇,臺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