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的典型人群時空分布模式探析

2020-12-05 智慧足跡大數據

註:聯通智慧足跡-北規院規劃大數據聯合實驗室針對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形成系列研究成果並分期發布。該報告旨在識別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中的典型人群,並比較其時空分布模式特徵。本篇主要研究結論已發表於《Cities》期刊,文章地址如下: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64275119316725

研究背景

及時查清人口總量、結構和分布,準確把握人口變化趨勢性特徵,能夠為更加準確地把握國家和區域發展動態、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當前,各地正在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人口普查採取對建築物和住房單元逐一入戶進行摸查的方法,掌握人口和居住情況。常住人口是國際上進行人口普查時最常用的統計口徑之一,目前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把居住半年以上作為判別常住人口的時間標準。

在常住人口指標反映的長期定居行為以外,短期居住和短期到訪行為已成為城市中不可忽視的普遍現象。短期使用者對城市的社會、經濟和環境表現的貢獻越來越大(Zandvliet等,2006)。《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推動公共資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級配置向按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配置轉變」。北京新總規提出:「構建面向城市實際服務人口的服務管理全覆蓋體系,在常住人口2300萬人控制規模的基礎上,考慮城市實際服務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提出「城市日均實際服務管理人口數量」體檢評估指標。以上要求均體現了城市服務設施在常住人口之外要考慮出差、旅遊、就醫等短期停留人口需求的導向

依託當前新興的大數據手段,捕捉和解析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的特徵,可以對常住人口研究形成重要的補充,為城市各類設施的規劃建設提供科學依據。本研究以北京為例,對超大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中的典型人群進行識別,比較其時空分布特徵的差異,並根據不同人群對城市設施的針對性需求,提出細化確定「人口服務保障係數」的一種算法。

超大城市的特點是需要承載海量的交流活動和到訪人群,其高水平的公共服務資源也需要承擔服務區域乃至全國的責任,因此,合理保障實際服務管理人口對城市服務的需求是超大城市優化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運行保障能力的重要一環(石曉冬,2020)。

數據和研究方法

研究數據:2019.5.30—2019.6.28在北京市域範圍內有停留記錄(單次≥3小時)的中國聯通用戶手機信令數據。研究時間共30天,包括21天工作日、6天周末和1個3天小長假(端午節),數據網格精度250米。研究僅設計篩選算法並獲取符合條件的用戶數統計值,不涉及個體層面的用戶信息。研究對象不包括無手機人群,未考慮一人多號用戶的影響。

研究方法:根據是否常住和停留目的,定義8類典型用戶,包括常住居民、準常住居民、通勤者、本地常旅客、外地常旅客、遊客、就醫者、其他短期訪客。具體定義標準如下:

8類典型人群識別標準

其中,ND代表研究時間內在北京有停留記錄的天數,NN代表在北京過夜天數,以早7:00至次日早7:00記為一天,其中21:00到次日早7:00記為夜間時段。Top50旅遊目的地為結合A級景區目錄和社交媒體熱度列出,一次「到訪」的判定標準是停留半小時以上。部分訪客來京可能有多重目的,研究按照主要目的歸類,各類用戶無交叉,具體步驟為先提取就醫者,再在其餘訪客中提取遊客。這是由於北京中心城區三級醫院普遍需要提前數日預約掛號,以就醫為主要目的的訪客「順便旅遊」的可行性遠高於旅遊「順便就醫」。由於北京是全國政治、文化、國際交往、科技創新中心,也是全球500強企業總部最多的城市,承載了大量公務、商務交流活動,可以認為遊客、就醫者以外的「其他訪客」主要代表了因公到訪的商務訪客,由於類型較多、空間分布廣泛,未再做進一步細分。

研究結論

01

人口規模:短期訪客在日均實際服務管理人口中佔8%,在月實際服務總人口中佔1/3

研究發現,北京的實際服務管理人口中除常住居民(按照本研究定義,指月內居住21天以上,非統計口徑半年以上常住人口)佔大多數,短期訪客也有相當龐大的規模,月內到訪1-10天的短期訪客用戶佔城市全月累計服務人口數量的34%,此外,停留11-20天的用戶也佔到11%,反映隨著要素流動性增強,高頻出差或不止一個長期居住城市已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新興生活方式。

不同停留天數的用戶規模分布

(橫軸:在京出現天數;縱軸:在京過夜天數)

匯總8類人群的規模變化,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後,可以看到北京的日均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約為常住居民數的1.4倍。以2019年6月6日這一天為例,若將北京市內的常住居民數視為100人,則當天在北京活動的活躍人口共有約143人=100個常住居民+14個有時出差的準常住居民+9.5個短期商務訪客+8.5個經常出差的北京本地居民+5個經常來北京出差的外地居民+3個跨界通勤者+2個遊客+1個就醫者。雖然短期訪客由於人均停留天數短(遊客3.9天,就醫者4.7天,其他訪客5.0天)、人員高頻更迭的特點,在日均實際服務管理人口中僅佔8%,但不能忽視其在北京市的月實際服務總人口中佔到1/3。在城市規劃和城市管理中,除了面向常住居民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也應加強「訪客友好型城市」建設,提升北京作為首都在日益增多的國內外訪客心目中的城市形象。

5月30日至6月28日各類用戶規模變化

在各類典型人群中,常住/準常住居民、通勤者、本地/外地常旅客規模均呈現工作日穩定、周末/節假日減少的規律性變化。遊客則相反,周末和節假日人數增多,這一特徵符合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來京就醫者的數量周末與工作日基本一致。而醫院在周末的門診開放時間和值班醫護人員都是減少的,也即是說,當前周末的醫療資源供需關係比平日更緊張。而且,許多遠道而來的患者是不會因周末沒能就診就打道回府的,所以這種緊張關係往往會延續到周一、周二。

此外,「其他訪客」在一個月中的規模變化呈現特殊的「開口向上拋物線」形態,月初/月底的規模比月中高出約50%之多。這一現象我們初步推測與北京作為總部經濟主導型城市的特點有關(全市規模以上企業中,總部企業的累計資產佔7成,利潤佔9成),大量總部-分支機構間工作部署或業績匯報的人員交流活動通常安排在月初或月底。

02

環路分布:遊客和就醫者的活動地點主要位於四環內

研究獲取了工作日全天各類用戶到訪地點的空間分布情況。從環路分布來看,第1-5類及第8類人群的空間分布特徵大致相同,其中商務訪客在三環內活動的比例相對較高。與此同時,遊客、就醫者的到訪地主要集中在市中心。遊客的活動地點有近30%位於二環內,56%位於四環內,反映古都文化遊仍是來京旅遊的主要板塊,外圍地區對京外遊客的旅遊吸引力有待提升。就醫者的活動地點超過60%位於四環內,反映了優質醫療資源中心集聚的現狀。

8類用戶工作日訪問地點的環路分布情況

03

用地分布:遊客最愛四處「打卡」,商務訪客行色匆匆

研究提出了「用地訪問強度(LVI,Land-use Visitation Intensity)」指標,LVI指某類用戶訪問某一類用地的日均次數。將北京市現狀土地利用性質歸為8類用地:產業;居住;休閒;商業;教育;衛生;對外交通樞紐及其他。「其他」用地包括混合用地、特交水、林地及農村用地,佔北京市域面積的90%。前7類用地作為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載空間,以10%的佔地面積承載了58%的用戶到訪活動。

全市現狀用地分類圖

8類用戶工作日對不同類型用地的訪問強度LVI值

研究發現,工作日全部用戶對各類型用地的整體LVI值為1.98,即平均每名用戶一日約有2個到訪地點。遊客的整體LVI值最高,日均有2.6個到訪地點。值得注意的是,遊客不僅對休閒用地(包含主要景區)的訪問強度較高,對居住、商業、教育、衛生用地都有較高的訪問強度。其中,對居住用地的高LVI值可能是由於遊客群體中包含「探親訪友+旅遊」雙重目的的訪客,他們居住在親友家中。而其他幾類用地的高LVI值反映了遊客來北京旅遊不僅是逛景點,而是有著多元需求,包括感受文化氛圍(訪問清華、北大等高校)、購物、就醫等。由於訪問過中心城區三級醫院的用戶已被標記為就醫者,這一結果顯示遊客仍會訪問一些三級以下或中心城區以外的醫院,彰顯了北京醫療資源對全國的強吸引力。

商務訪客的整體LVI值最低,僅有日均1.2個到訪地點。第4、5、8類人群都是涉及較多商務差旅行為的群體,他們對商業用地的LVI值顯著低於其他群體,顯示來京出差人群較少有時間或興趣專程去購物,與Gustafson(2012)的研究結論一致:「對於經常出差的人來說,大部分人只希望儘可能減少離家在外的時間。」這啟示我們面向商務旅客的購物設施在規劃中應更多結合產業功能區或機場、火車站等對外交通設施來設置。

此外,還有一些有意思的發現,例如,針對對外交通樞紐的LVI值最低的竟然是跨界通勤者,反映出跨界通勤者中使用鐵路設施如京津城際來通勤的是少數,而大多數人居住在環京近域地區,日常使用已被納入城市交通的跨界交通工具如「8」「9」字頭公交車,並且也很少離京出差。跨界通勤者的平均在京停留時間是27.6天(一個月中僅有兩天不進京),僅次於常住居民(29.1天),顯示許多通勤者的「常駐」程度與常住居民無異,雖然住在市域邊界以外,但不僅工作日跨界通勤,周末也傾向於進京活動,部分城市公共服務和商業設施在規劃中應考慮其需求。

04

人口服務保障係數:面向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真實需求

研究提出「人口服務保障係數」概念,指的是某一類設施實際服務的各類人群總需求,與常住居民需求的比值。設計這一係數,主要是由於當前的規劃指標多與常住人口數掛鈎,如「千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基礎教育設施千人用地面積」等,該係數可以較為直觀的給出城市公共設施供給量需要在常住人口基礎上上浮多少,才能滿足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的真實需求。

以教育設施為例,研究首先確定北京的基礎教育設施應考慮的服務對象包括第1、2、3、4類人群,然後計算出這幾類用戶的總需求(以用戶規模*教育用地LVI值表示用戶需求)與第1類用戶需求的比值。納入第3類跨界通勤者的需求,是因為前述分析發現通勤者對城市的依賴度已接近常住居民水平,有可能在未來經濟條件改善後遷入成為常住居民或滿足子女在京入學條件,規劃宜適當預留彈性規模,以體現前瞻性的人文關懷。當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率先提出推動養老資源、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廊坊北三縣延伸,也體現了統籌考慮實際服務管理人口需求、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的趨勢。

基於該算法和現狀數據,各類公共設施的推薦人口服務保障係數如下:

可以看到,不同設施的係數值有很大差異。同樣是公共服務設施,醫療衛生設施的人口服務保障係數應高於教育,因為醫療衛生設施要滿足短期來京就醫訪客的需求,而基礎教育只需要面向長期居住的城市居民。

思考與展望

本研究以北京為例,對超大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的時空分布特徵進行了剖析,並對各類城市公共設施提出了人口服務保障係數的計算方法和建議值。研究有以下思考和展望:

一是規劃人口服務保障係數既要基於現狀數據反映的實際需求,也需要考慮未來長期發展趨勢和規劃導向。例如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中關於醫療設施的優化配置,既要考慮核心區當前醫療資源集中、比其他區域承載更多來京就醫需求的現實,又要考慮到均衡布局的規劃導向。已有一批三甲醫院規劃在中心城區以外結合區域交通樞紐建設分院,既考慮來京就醫的需求,又可減少對核心區醫療、交通、公共秩序的壓力,在細化確定分區域的人口服務保障係數時應納入這些因素。

二是需要合理認識人口服務保障係數與常住人口規模調控的關係。人口服務保障係數是為保障城市運行中非常住人口的正常需求而設,常住人口規模調控與實際服務管理人口需求保障是並行的。對北京而言,未來「四個中心」首都功能必然帶來更多的商務交流和創新交流活動,例如政治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建設需要加強對重要國事活動時期短期來京人員的城市服務保障,三大科學城未來可能吸引全世界科學工作者來京進行短期科研工作,等等。此外,北京還有著「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責任,全國頂尖水平的公共服務資源必然要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面對重大衛生突發事件時北京還要承擔對其他地區醫療資源支援及醫療科研緊急攻堅等任務,這些都是作為首都義不容辭的。因此,這些都需要城市規劃從空間和設施供應的角度,以人口服務保障係數等多種方式加強整體謀劃,提高服務水平,才能使北京成為更好服務保障首都功能、更具包容力和促進交流的大國首都。

三是工作團隊未來將繼續在本系列研究中加深對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的了解認識。本文研究方法還有一些可改進之處,例如訪問醫院的總時長比訪問次數更能反映對醫療資源的實際佔用情況。下一步將繼續開展分類型、精細化的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研究工作,提升規劃研究和決策的科學性。除了城市日常運行中可預測的空間使用需求,未來我們也將繼續研究如何為城市設置「安全保障係數」,提升城市面對疫情等不可預測風險事件的風險應對能力。

作者:伍毅敏,石曉冬,楊明,馮永恆,王良,樊玲輝,張宇

相關焦點

  • 廣深實際管理人口均超2000萬 哪些城市人口數被低估?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佛山居住人口首破1000萬,廣深實際管理人口均超2000萬,哪些城市人口數被低估?近日,廣東佛山市政府召開的全市新市民服務管理工作會議透露,截至今年10月30日,全市新市民登記已超547萬人,超過戶籍人口將近100萬。
  • 數據顯示:中國共六城市實際人口已超過2000萬
    尤其是不少大城市的實際管理人口遠超常住人口。數據顯示,目前包括北上廣深、成都、重慶等城市的實際管理人口均已超2000萬,不少強二線城市的實際管理人口超過1000萬。這也對城市公共資源如何合理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2020城市規劃信息化年會|百度地圖時空大數據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的...
    基於位置服務、POI等基礎數據可以挖掘全國的人口、出行數據,研究人口規模、結構、分布以及人口的流動,對應全國層面的跨城遷徙,區域層面的出行OD,城市層面的職住通行;挖掘用戶居住、工作、休閒、娛樂等常訪地,基於常訪地進一步去挖掘常住人口、就業人口、實際管理服務人口,遷徙的方式、目的,分析不同區域的通行距離、時間和方式的差異。
  •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支撐服務北京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建設
    2013年起,北科院新技術所與北京市西長安街街道合作,創新了以數位化信息服務為支撐的社會服務管理模式。「數字紅牆」針對西長安街道的實際需求與面臨的主要問題,通過地理信息系統網格化精細管理、數位化信息服務等技術手段,建設轄區人口、法人、地理信息三大基礎資料庫,搭建民政、黨建、計生、人社等業務庫、知識庫和應急資料庫。
  • 高標準書寫超大城市服務答卷
    中國氣象報記者 謝麗萍  作為超大城市,上海對於城市精細化管理和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需求更加精細化在今年汛期災害性天氣預報服務中,上海市氣象局將業務服務工作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結合,特別將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過程拓展為「五步走」,以為民盡責的初心將預警服務不斷精細化,高標準書寫超大城市氣象服務汛期的答卷。
  • 廣州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正式啟動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群娜 通訊員陳碧強報導 5月6日,廣州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2019年增強觀測期啟動會召開。  按照中國氣象局部署,廣東省氣象局將開展為期三年的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致力於解決大城市臨近預報和環境氣象服務中關鍵性核心技術問題。
  • 控不住的人口: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在實踐中,由於產業結構差異,經濟-人口比值高的地區並不一定人均收入都高,比如以能源、重工業等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城市可能呈現GDP份額和人均GDP高、但人均收入實際一般。而在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城市,人均GDP與人均收入的相對排序往往比較一致。
  • K-TopHighGIS創新雲GIS服務模式
    ,數據切片耗時耗力耗存儲,且分析性能瓶頸日益突出,已無法滿足智慧城市建設對數據更新快、分析決策快的需求,急需創新雲GIS服務模式,開啟高性能計算時代。  K-TopHighGIS通過對大量GIS算法的並行化改造,構建了一個分布式核心算法庫,包含數據關聯融合、查詢統計、空間分析、三維分析、網絡分析等上百種算法;提供雲盤工具,滿足各類主流GIS格式數據快速入雲、發布的需求;支持各類標準OGC服務的發布和聚合,提供豐富的二次開發接口,支持時空大數據應用的定製。同時針對雲環境具有強大的運行監控管理能力,確保環境的穩定運行。
  • 任澤平: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過去人為控制人口,排斥外遷「低端人群」,違背市場經濟規律和人口遷移規律,已經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負面效果:城市生態被破壞,生活成本上升,難以落戶的年輕人流出南下,城市的活力下降,老齡化加重。在實踐中,由於產業結構差異,經濟-人口比值高的地區並不一定人均收入都高,比如以能源、重工業等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城市可能呈現GDP份額和人均GDP高、但人均收入實際一般。而在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城市,人均GDP與人均收入的相對排序往往比較一致。總的來看,工業發展需要集聚,所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人口大規模從鄉村向城市集聚。
  • 「紅黃藍」繪出流動人口「顏色管理」圖 合肥流動人口管理樣本解讀
    流動人口和散亂分布的出租房屋是城市治安管理最薄弱的環節,實踐證明,對流動人口的管控已經成為城市治安的「晴雨表」。如何讓這張表「播報」得更加準確呢?而現在,沈小郢則實現了由亂到治,它也因此成為合肥流動人口管理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分水嶺。  流動人口和散亂分布的出租房屋是城市治安管理最薄弱的環節,實踐證明,對流動人口的管控已經成為城市治安的「晴雨表」。如何讓這張表「播報」得更加準確呢?以「顏色管理」為基調的合肥流動人口管理繪出了路線圖。
  • 中國城市人口分布的冪次現象
    冪次現象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客觀規律的自發湧現,是自下而上模擬城市發展的基礎。對於城市人口規模的冪次現象,一般通過位序-規模法則來檢驗,對城市人口規模和城市排序進行簡單回歸相關分析。事實上,統計分析和相互作用分析依然是那些科學對象運動和變化以及科學因素影響具有不確定性領域的重要方法(陸大道,2011)。
  • 中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面臨挑戰 制度二元性突出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制度改革先行,而其他許多制度層面的改革沒能統籌、系統、協調地進行,已經逐步成為人口流動的阻力。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戶籍制度至今沒有突破。中國許多制度是與戶籍制度掛鈎的,沒有城市戶口,就失去很多城市居民待遇的「資格」。
  • 陸銘:城市人口疏散可能適得其反
    來源:一財網長期以來,關於城市有一個流行的看法,通過疏散人口,可以治理城市病,特別是擁堵。傳統的思維模式往往是直接而粗暴的:大城市人多,擁堵問題似乎也更嚴重,所以人多是擁堵的原因;那麼,哪裡擁堵更嚴重呢?答案是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所以減少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擁堵程度就下降了。聽起來似乎是蠻有道理的,但是有沒有嚴謹的研究來作為支持呢?
  • 專題|從幼兒園人數與出生率看典型城市人口吸引力
    但考慮到各城市生活、就學、購房成本差異較大,典型如北京外來人口即面臨著購房難、子女求學難的問題,相比之下,那些購房門檻較低、能夠留下更多年輕二代戶家庭的城市,也可能迎來更多的需求結構性變化機會。基於此,我們選取了適齡幼兒園兒童的遷徙量和佔常住人口的比重這兩個具有可比性的指標,從而更加客觀地對這50個典型城市進行分類。
  • 超大城市需要「超級大腦」(微觀)
    落實這一要求,必須對「城市體徵」有動態、全面的了解。上海在城市管理中致力於實現「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持續推進「一網統管」平臺建設,數據歸集和應用不斷強化,類似獨居老人看護這樣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見。從市到區再到街鎮,三級城市運行管理中心打造「治理要素一張圖」,空氣品質指數、交通客流量、水質達標率等各項指標的實時變化,都在一塊大屏幕上一覽無餘。
  • 中國財富報導|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發布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提出,督促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推動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點人群落戶限制。文件提出,要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以深化改革戶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為路徑,打破阻礙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不合理壁壘,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督促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堅持存量優先原則,取消進城就業生活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新生代農民工、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城的人口等重點人群落戶限制。
  • 【楓橋湖影】打通管控服務雙通道 流動人口管理更精準
    2020年,湖裡公安分局緊密結合不斷發展變化的基層社會治理形勢和任務需要,堅持以信息化採集為支撐,推行網上網下相結合、服務管理同步走,實現了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精準化、2020年來,從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中發現的線索有近100條,湖裡公安分局藉此破獲刑事案件300餘起,抓獲逃犯48人,上半年轄區群眾安全感率位居全省各區縣前十。
  • 智慧東營時空大數據與雲平臺構建全市數據底圖 發掘城市管理密碼
    一年多來,該試點項目始終扭住「創新突破和突出地方特色亮點」這一關鍵,從項目定位、數據匯聚、示範應用、城市管理、技術創新五個維度進行摸索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立項之初,試點項目建設定位於打造新時期的標杆和典範,設計書提出的無人機一體化更新、網際網路實時抓取等內容被納入全國時空大數據平臺技術大綱(2019版)和國家新型基礎測繪技術體系。
  • 姓氏分布與人口遷移
    姓氏分布與大規模人口遷移     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會增加遷入地的姓氏多樣性,導致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姓氏分布呈現較高的相似性,因此,通過考察不同地區姓氏分布的特點,能夠判斷哪些地區曾發生過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從而為史料中記載的人口遷移事件提供佐證
  • 主導房價的唯一要素:人口大遷移,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城市戰爭
    二、中國人口遷移回溯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間內,由於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許農村居民遷入城市,我國的人口遷移和流動數量較少。從80年代開始,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的超大規模剩餘勞動力成為全國城鎮化的主體力量,人口紅利得以釋放,因此我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梳理我國人口遷徙趨勢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