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稻研究所展示常規早秈稻新品種選育成果

2020-12-05 同花順財經

原標題:中國水稻研究所展示常規早秈稻新品種選育成果

近日,由中國水稻研究所主辦的「浙江省常規早秈稻新品種選育」課題新品種展示現場會在寧波召開,全面展示常規早秈稻新品種選育成果。

現場會上,與會領導、專家和企業家們參觀了「中早39」「中嘉早17」「中組143」等浙江省主導早稻品種及「十三五」新審定早稻品種田間示範和研究成果展示,各品種長勢均較為旺盛,青稈黃熟,代表了浙江省乃至全國常規早稻的最高水平。與會代表們仔細了解觀摩了各品種的特徵特性及田間種植表現,紛紛為優異的常規早稻品種點讚。

據了解,「常規早秈稻新品種選育課題」是浙江省糧食作物新品種選育重大專項的一部分,該重大專項2016年立項,水稻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培松擔任專項首席專家,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楊長登研究員擔任「常規早秈稻新品種選育課題」負責人,項目課題育成的系列早秈稻品種2019年在浙江省推廣覆蓋率達到99.7%,「中嘉早17」「中早39」早秈稻品種種植面積位列全國第一和第二。

來源: 農產品期貨網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選育出「高產又好吃」水稻新品種
    新華社合肥1月19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通過近5年合作,利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將水稻高產與優質控制基因「組裝」,選育出「高產又好吃」的水稻新品種「科輻粳9號」。
  • 全國累計推廣7000萬畝 嘉興市農科院合作選育的這個水稻好厲害
    作為國家級水稻研究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近年來潛心選育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力支撐「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突出貢獻。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 遨遊太空的水稻與常規水稻有什麼不一樣?是不是營養價值更高?
    據了解,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的紫花苜蓿和燕麥種子,華南農業大學組織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優勢科研院所精心遴選的水稻、甜玉米、南藥、微生物等31份材料……最終育出了能在地面種植的新品種。
  • 甘肅"西部航天育種基地" 選育成功18個蔬菜新品種
    隆冬時節,在甘肅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內,天水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甘肅省航天育種工程中心主任包文生,向記者如數家珍地介紹在這裡選育成功的「航天南瓜」、「航天番茄」等18個蔬菜新品種。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天水市農業局、天水綠鵬科技公司合作,在園區建成了「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
  • 國際大米節獲獎的水稻新品種 依牛堡子鎮試種第一年每斤賣30元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一斤大米30元,跟過去高產水稻品種比起來價格能差10倍。」遼寧省瀋陽市法庫縣依牛堡子鎮第一副書記周曉樂說道。據悉,該鎮從今年開始試種10畝沈農625新品種水稻,雖然產米量降低,但依靠品質依然能賣出較高的價格。
  • 水稻的發展史,你了解多少?
    水稻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它提供了全球近50%人口的食物來源。水稻增產對保障糧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到2050年,全球人口增長預期將超過90億,要求糧食產量持續增長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和稻米消費國。如何用全世界7%的耕地養活全世界22%的人口,一直是我國農業科學家面臨的巨大挑戰。
  • 科學網—甲烷排放這個「鍋」,其實水稻背不起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供圖   ■本報記者 王方 說到溫室氣體,公眾都知道二氧化碳,而僅次於它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正是甲烷(CH4)。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國,稻田甲烷排放問題一直受到國際廣泛關注。因此,也產生了一些科學爭議。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衛建領銜的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近年來在《科學—進展》《全球變化生物學》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水稻與甲烷排放關係及其生物學機制。《中國科學報》對此採訪發現,甲烷這個「黑鍋」,其實水稻背不起。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未來,雜交育種技術要與現代育種技術緊密結合,選育水稻品種不僅要滿足市場需求,而且更要具備綠色健康的特點,同時還要適應新耕作制度和新耕作方法。在水稻種植歷史中,無論是常規地方品種、現代品種還是雜交組合,產量一直是重要考量目標之一。
  • 南陽市農科院水稻新品種通過省審——「宛粳68D」 高產又好吃
    直播南陽訊(全媒體記者蘇翔) 5月12日,由南陽市農科院歷經14年努力成功選育的水稻新品種「宛粳68D」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初審,並取得國家新品種權保護(公告號為CNA027219E)。這是一種高產又好吃的水稻新品種。事實上,在水稻育種領域,「高產」與「好吃」幾乎是個悖論。如何選育出口感好、品質優、產量高的水稻品種?市農科院研究員、河南省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南陽水稻綜合試驗站站長郭俊紅帶領的科研創新團隊十多年前就開始科研攻關之旅。
  •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
    目前,我國生產上應用的水稻品種全部為國產自育,水稻生產用種的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良種覆蓋率超過97%,水稻種業市值超過185億元。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十三五」期間,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第一單位共審定水稻新品種74個,其中國審品種23個,新育成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水稻新品種。
  • 今年水稻價格
    水稻品種已於今年年初通過了新品種認證。「種植高產水稻品種沒有優勢,因此我想嘗試製作一些高質量,高質量的水稻品種。大米產品。」 由於副書記畢業於瀋陽農業大學,因此在選擇品種時首先想到了母校。年初,神農625品種剛剛通過省農業和農村事務部的批准,伊牛保子鎮成為該品種農業生產的首個試驗田。
  • 新發現助力「綠色革命」水稻新品種高產且高效—新聞—科學網
    這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傅向東研究組的又一重大成果。該成果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調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分子機制,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一種新的育種策略,這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即將到來。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中新網北京2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傅向東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歷時8年協作與攻關,研究發現並從現有水稻品種中獲得關鍵基因NGR5,有望培育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既為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分子設計育種奠定理論基礎,也提供出具有育種利用價值的基因資源。
  • 「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農業農村部從2018、2019年公開發布的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十大引領性技術以及獲得國家科技獎勵一、二等獎的成果中,遴選出了10項重大標誌性成果,讓我們一睹為快。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院士研究團隊緊緊圍繞H7N9病毒防控的國家重大需求開展持續研究,在科學認知和防控H7N9病毒中取得了一系列原創發現和重大成果。
  • 黑龍江省級領軍人才梯隊--作物育種學(水稻育種)
    為充分展示和推介我院省級領軍人才梯隊建設成果,強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引導更多科研成果落地,進一步助推我省現代化大農業的全面振興發展。院人事處近期內將在黑龍江省農科院黨宣公眾號內展示我院省級領軍人才梯隊風採。以人為本,攻堅克難,創新型團隊在實踐中不斷成長。
  • 權威發布|「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發布
    日前,農業農村部從2018年和2019年公開發布的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十大引領性技術以及獲得國家科技獎勵一、二等獎的成果中,遴選出了10項重大標誌性成果,現予以發布。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
  • 河北省選育出「水果洋蔥」新品種
    河北省選育出「水果洋蔥」新品種粗纖維含量僅為0.2%,總糖含量達7.29克/100克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趙紅梅)洋蔥也可以當水果吃了!近日,記者從石家莊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蔬菜育種團隊選育的洋蔥新品種紫魁2號,經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粗纖維含量僅為0.2%,比對照品種降低47.4%;總糖含量達7.29克/100克,高出對照品種20.7%;Vc、Vb2、Ca含量分別高出對照品種19%、13%、11%,可謂「水果洋蔥」。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兩系法雜交水稻是中國獨創的農業科技成果,於1995年研究成功,當前年種植面積佔雜交水稻品種的50%以上。「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3年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第三代雜交水稻,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認為是兩系法,它是通過遺傳工程技術自交繁殖普通隱性核雄性不育系而實現雜種優勢利用的方法,目前育成的品種已進入生產試驗示範階段。
  • 分子模塊設計育種使水稻也能「量身定製」—新聞—科學網
    日前,運用「分子模塊設計」技術育成的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在江蘇沭陽獲得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