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啊,從知識海洋到裝幀萬花筒

2021-01-13 中國青年報

    書業颳起奢靡之風

    在很多年以後,學者丁東面對自家書房裡那兩個擠得滿滿當當的純白色書架,也許依然會想起曾經的尷尬。

    左側的書架上,放的多是他幾十年來陸續購買的舊書,清一色的32開本,入目素雅,分門別類地排列,如同儀仗隊般整齊劃一;而右側的書架,景象卻截然不同。這個「亂紛紛」的書架上,橫七豎八地插著近三四年他購置的新書,書本大小不一,裝幀也五顏六色。

    書的擺放,究竟是按照類別,還是按照大小?丁東在美觀或實用的選擇題上大傷腦筋。而遭遇這份尷尬的讀書人,恐怕並非他一人。

    近年來,中國出版市場上的圖書開本,差異越來越大,從之前通用的32開,衍生出了大32開,甚至更大的國際32開。不少出版社還打出「與國際接軌」的口號,用上了雜誌大小的16開本。

    圖書的大小差異只是變化之一。如今,圖書的封面已從數年前佔據主流的銅版紙覆膜,衍生出了種種花樣——燙金、燙銀、燙膜、壓紋……一些圖書還採用皮革、金屬等異型材料,甚至出現了號稱含99.9%黃金封面、標價1.96萬元的《孫子兵法》。

    在裝幀日漸奢華的同時,許多圖書的內容卻日益簡陋。翻開諸多大開本圖書,其中文字往往只有數萬字。放大字體,增加行距,再配上環襯、夾頁、扉頁,外加書腰、書籤、書目、記事本等許多「附件」,便稀稀疏疏地撐成一本厚書。還有不少書,配上數百幅精美插圖,卻與文字內容毫無關係。

    「看到這些書,我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不法奸商的灌水豬肉。」丁東說,「圖書用包裝而不是用文字吸引讀者,我覺得真是這個年代的悲哀。」

    今年8月初,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的外國文學出版委員會發出一份《關於慎用大開本,少用薄膜書封的倡議書》,呼籲出版界同行們「應剎住圖書裝幀的奢靡之風」。這似乎也從某種程度上證實了丁東的判斷。

    出版界的困擾

    作為圖書市場生產環節中的一員,北京天則書店的圖書編輯王立,經常遇到圖書裝幀樣式上的困擾。

    她多次與出版社的銷售人員發生矛盾。王立比較喜歡樸素淡雅的設計,可對方要求她在封面包裝上採取各種花哨的工藝,並採用各種特種紙張,「即使成本增加,只要提高價格,我們的利潤率會更高」。對方說。

    「可我不想漲價,我賣的是知識,不是花樣,我不想讓我的讀者們為了同樣的東西多花錢。」但她也表示能夠理解對方,「一年25萬種新書,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市場。一本書的包裝,要3秒鐘就抓住讀者眼睛。」

    的確,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圖書營銷人員的話語權日益擴大。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編告訴記者,在他供職的出版社,營銷部門對圖書裝幀有一票否決權。他眼中再好的設計,只要營銷部門不中意,就得重新修改,甚至被「槍斃」重來。

    「圖書的首要功能應該是傳遞知識,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但這個理論現在異化了。」他嘆口氣,說,「在很多人眼裡,賣錢才是硬道理。」

    這種「異化」的表現還有許多。數年前,丁東曾在書店看到一本國內某位知名女性的個人傳記。這本僅有5萬字的圖書,換到上世紀80年代,「頂多也就是一小冊子」。然而,在出版方的包裝下,行距拉開,縮小版心,字體放大,留些空白,再配上近兩百幅圖,卻成了一本近300頁,大32開,售價近30元的厚書。

    幾年來,丁東發現,這樣的現象越來越泛濫,無論什麼性質的圖書,無論是否確實需要圖片,都要湊上百來幅圖。

    「可現在不是說進入『讀圖時代』了嗎?」有人這樣問道,「很多讀者就喜歡看字少圖多的書,比較輕鬆。」

    「『讀圖時代』並不意味著『圖片時代』。」山東畫報出版社的資深編輯馮克力這麼回答。馮克力被譽為中國「讀圖時代」的開創者之一。十多年來,他編輯出版的《老照片》一書長盛不衰,已出版了57期,極受讀者歡迎。

    「圖片的意味,有時是文字不能傳達的,這樣的書理當會受到讀者歡迎。」馮克力說,「然而現在一些豪華包裝的書,選擇的是二手甚至三手的圖片,多次翻拍掃描,圖像已經不清晰,有的圖片與文字內容風馬牛不相及,這明擺著是在向讀者騙錢。」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出版業人士還告訴記者,以正常的32開本書為例,以前通常選用5號字,一頁在700字左右,而現在,一些出版社通過放大字號、擴大字距,一頁不到400字,把書「硬生生」地撐厚。

    「數年前,一本近20萬字的書,書脊才可能厚到可以印上書名、出版單位等信息。」他嘿嘿一笑,「現在五六萬字的書都能做到了。

    丁東也用他書架上的書,向記者做了一個形象的說明。兩本關於魯迅研究的書,由同一家出版社分別於2000年和2005年出版,厚度均為2釐米左右。2000年出版的那本,共480頁,定價為26元,而2005年出版的書,由於使用了某種新式輕型紙,僅有320頁,定價卻為48元。

    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常用的一套英語教材,名為《精萃英語》,小32開,一套4冊,售價共兩元,攜帶閱讀均十分方便。如今,卻有出版社把它改成了16開的中英文對照本,一套4本,每本50多元。

    「實際上,這些年的印刷費用和紙張費用漲價並不明顯,但書(漲價)卻十分明顯。」丁東說,「前幾年,主流圖書的定價是20多元,現在漲到30多元。你看吧,用不了幾年,肯定會漲到40多元。」

    馮克力也告訴記者,在出版了《老照片》系列圖書後,儘管市場十分叫好,但由於每本定價僅為8元5角,許多書店就說「利潤少」,不願意經銷。直到出了合訂本,將5本書合在一起,定價40多元,書店才願意賣。

    「羊毛出在羊身上,高成本損害了讀者的利益,最終傷害的,是整個出版業。」於是,儘管也深受其害,但在翻看街邊那些用薄紙和簡單裝飾印刷出來的盜版書後,丁東甚至對盜版書商產生了「某種莫名其妙的感覺」。

    「盜版人人喊打,可我們的出版商,什麼時候能有他們的節約意識?」

    懷念80年代

    在丁東的解讀中,這種圖書「過度包裝」的奢靡之風,是某些剛性機械管理政策副作用下的必然產物。「這些年,出版社一方面要面臨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一方面又對內容的把握如履薄冰。出於慎重考慮,他們不敢接受具有文化原創性的書稿,只好在形式上動腦筋,變花樣了。」其結果,在他看來,「出版作為一種精神追求,作為一種可以延續的精神脈系,遭遇了沉重的打擊」。

    他不由得懷念起上世紀80年代的出版環境。當時,丁東揣著《顧準日記》書稿,通過一個朋友的關係,找到了經濟日報出版社的總編輯初志英。在那個年代,出版顧準的書無疑冒著極大風險,但初志英當即拍板,給此書開了綠燈。如今,顧準已成為20世紀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坐標。

    丁東回憶,在那個年代,像初志英這樣「有見識,有擔當」的出版社一把手,比比皆是。如今,卻是「死一個少一個,退一個少一個」。

    他認為,近年來出版界最後一次明顯博弈,是200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兩本書。此後,便「悄無聲息」。

    這樣的情形下,有時會呈現出某種怪誕。據說,一本在書商手中積壓了數萬冊、滯銷多年的長篇小說,由於某地的官員對其進行了批評,一時間竟洛陽紙貴,銷售一空。

    在王立的感受裡,追求形式,不注重內容,確實成了當下出版界的一種風氣。她對此深惡痛絕,「現在時興什麼書,就弄一系列選題,再配些圖片,外包裝弄得花哨一點,宣傳上捨得花錢狂轟濫炸一通,效果肯定也差不到哪去。」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圖書編輯也告訴記者,每逢舉辦書市和圖書博覽會,領導就會安排她前往參觀,分析訂貨量最大的書的品種,再學習一些奇異包裝,尤其是一些暢銷書的另類怪招,回來就盲目模仿,出上一批類似的書。

    曾有一個朋友和王立聊天,問王立為什麼不願意跟隨「潮流」,「現在已經不是過去那個慢吞吞的年代了。作為出版方,你得先做出一批市場認可的、賣得好的書,才有資格談出版的理想吧?」

    朋友的相勸,讓王立覺得有些「無言以對」。「希望讀者購買,還是希望讀者閱讀,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出版理念。後者無疑是一種理想境界,我也在堅持,可還差得很遠。」她說。

    「可我現在最擔心的是,這樣的出版行為,已經敗壞了讀者的胃口。他們失去了判斷能力,不知道什麼樣的書才是好書。」丁東顯得更加悲觀。

    讀者會幫助市場成熟起來

    過去並非一切都美好。在馮克力的記憶中,倒回20年前,中國大陸的圖書包裝,還處於一個極低的水平。

    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一次國際書展上,他帶去的圖書,夾雜在歐美、港臺的圖書中,顯得十分寒酸,也無人問津。「改革開放後,在圖書裝幀方面,我們用了十幾年時間,走完了人家幾十年走的路。」馮克力感嘆。

    「這種過度包裝,應該還是在市場激烈競爭下不可避免的產物吧。」馮克力顯然不像丁東那麼悲觀。在他眼中,現在的讀者,其閱讀目的已遠非過去那麼單純,呈現出一種多元化趨勢。有些讀者的閱讀是為了求知,有些讀者是為了消遣打發時間,甚至,有些讀者買書就是為了裝飾。

    「需要是很廣泛的,求知和提高修養,只是其中一種比較精英的方式,不能強求所有讀者都一致,也不能簡單地用計劃經濟年代的標準來衡量現在。」馮克力說,「難道,我們還要開歷史倒車嗎?」

    近期,馮克力出版了一系列老照片畫冊,用了極為高檔的銅版紙和先進的工藝,因為「用這種方式來傳遞歷史照片,能更加完整」。儘管這些書價格不菲,通常的售價都在60元人民幣以上,但市場回饋的信息還是讓他感到樂觀。其中一本售價68元的圖冊,已經連續五周登上北京三聯書店的銷售排行榜,一個月的銷量大概在70本左右。

    「我相信,讀者們會逐漸形成理性的判斷,他們也會幫助這個市場逐漸成熟起來。」馮克力說,「所以,如果『過度包裝』不能被讀者接受,它總歸是要被淘汰的。就讓市場來檢驗吧,這既殘酷又公平,但,也需要時間。」

    而王立碰到的一件事,似乎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馮克力的判斷。上周,她和幾個出版社的編輯朋友去一家平面設計公司聊天。在封面設計師的桌面上,放著一本上世紀8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圍城》,藏青色的封面,用毛筆小楷寫的「圍城」兩字,在一堆眼花繚亂的封面中顯得那麼「與眾不同」。於是,同去的幾個編輯朋友都不約而同地商量,在即將出版的幾本書中,也要採取類似的簡約理念。

    「寧靜而有分量,高貴而穩重……」王立連著用了幾個形容詞,「雖然什麼工藝都沒有用,但20多年過去了,那種氣質卻依舊在那裡。」

    

相關焦點

  • 草鷺珍本書品鑑會:到最後,原來迷的是裝幀
    插圖本、書話與藏書票愛好者虞順祥,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英文文學譯者顧真,草鷺首席裝幀師胡瑾,西洋珍本書藏書家黃偉業等嘉賓攜各自的珍本書亮相了品鑑會。主持人以董橋先生的《最後迷的是裝幀》一文開場品鑑會——「書痴先是只買要讀的書,繼而搜買想讀的書,再則立心讀遍存書,最後捧回家的全是些裝幀美麗的老書」,這可能正是與會嘉賓與觀眾的心聲。
  • 古籍裝幀,古代書籍的裡子和面子,顯示著不同時代的文化色彩
    古籍裝幀,古代書籍的裡子和面子,顯示著不同時代的文化色彩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一聊古籍裝幀。如今,讀者都很少能看到那些古籍了。古籍書大多在一些圖書館或私人藏書中保存著,一般人壓根就看不到,更不要說那些古籍善本了。那麼,什麼是古籍裝幀?古籍裝幀都有哪些?一般人可能都不太清楚。
  • 《冷冰川墨刻》內容與裝幀設計完美融合
    評選日前揭曉,《中國精緻建築100》《冷冰川墨刻》《水墨戲劇》等來自全國各地18家出版社的25種圖書榮膺本年度「中國最美的書」稱號,並將代表中國參加2017年度的「世界最美的書」評選。這些書到底美在哪兒?設計上有何獨到之處?編輯選取了《冷冰川墨刻》《水墨戲劇》兩種「最美的書」作為代表,介紹給廣大讀者,讓我們一起領略其「美」!
  • 內容抄襲裝幀雷同 克隆書背後還剩多少真創意?
    內容抄襲裝幀雷同 克隆書背後還剩多少真創意?時下,圖書市場「抄襲風」盛行,許多暢銷書都有大量封面、內容、裝幀相似的「克隆」版本,由於難辨真假,越來越多的讀者誤買了「克隆書」。
  • 萬花筒怎麼製作?萬花筒簡單做法
    【中外玩具網訊】萬花筒,充滿著童話,裝著一個神奇又美妙的世界,大人小孩都特別喜歡。不少朋友想自行製作個萬花筒,送給朋友親人等。那萬花筒怎麼製作呢?下面中外玩具網小編為大家介紹萬花筒的製作方法!   萬花筒的原理:   萬花筒就是靠玻璃鏡子反射而成的其實主要是三稜鏡施了「魔法」。
  • 萬花筒
    萬花筒安卓版是一款很有趣的軟體,孩子們最喜歡的玩具之一,大人對童年最經典的回憶之一。萬花筒安卓版模擬萬花筒光學成像原理,搖一搖手機,畫一畫手指就能看到美麗的圖案,萬千變化,百看不厭,還可以從照片生成萬花筒圖案,自己建造更美的視角,更美的圖案。 遊戲新玩法: 攝像機模式,世界會看起來更美更奇特. 遊戲檢測: 無內置廣告,無需聯網.
  • 光的魔術――萬花筒
    萬花筒利用平面鏡的成像原理製作,通過光的折射而產生影像。1816年,蘇格蘭物理學家大衛・布魯斯特爵士發明了萬花筒。布魯斯特主要從事光學和光譜研究,他在童年時代就十分喜歡光學實驗,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他所喜愛的光學上。
  • 萬花筒的原理與製作方法
    萬花筒充滿著童話,裝著一個神奇又美妙的世界。我小時候第一次拿起萬花筒看到裡面變幻莫測的圖案,簡直驚呆了。
  • 漫話二次元:火影忍者萬花筒寫輪眼很常見 直巴寫輪眼才罕見
    火影忍者當中宇智波一族的標誌就是寫輪眼,正常的來說,寫輪眼開眼是十分麻煩的,從單勾玉到雙勾玉最後到三勾玉才是完整的寫輪眼,再次進化就是萬花筒寫輪眼與永恆萬花筒寫輪眼,融合六道仙人之力之後就是輪迴眼了。   【科技訊】11月25日消息,火影忍者當中宇智波一族的標誌就是寫輪眼,正常的來說,寫輪眼開眼是十分麻煩的,從單勾玉到雙勾玉最後到三勾玉才是完整的寫輪眼,再次進化就是萬花筒寫輪眼與永恆萬花筒寫輪眼,融合六道仙人之力之後就是輪迴眼了。
  • 火影:盤點火影裡的14種萬花筒寫輪眼,佐助上榜,最後那個辣眼睛
    宇智波信宇智波信曾經是大蛇丸的手下,因為他擁有無排斥體質,可以接受任務器官移植而不發生排斥反應,所以大蛇丸將宇智波滅族之夜裡所得的寫輪眼移植到了信的身上,後來信改名為宇智波信,他的寫輪眼也是萬花筒寫輪眼,不過由於其能力實在太凹,所以宇智波信被稱為「水貨」,而他的萬花筒寫輪眼也被稱為最水寫輪眼……
  • 趣味DIY | 製作萬花筒
    萬花筒是一種光學玩具,將有鮮豔顏色的實物放於圓筒的一端,圓筒中間放置三稜鏡,另一端用開孔的玻璃密封,由孔中看去即可觀測到對稱的美麗圖像。萬花筒的原理在於光的反射,利用鏡把光反射來形成圖像,1817年由蘇格蘭科學家和發明家大衛·布儒斯特爵士發明。下面就要用超詳細的圖解步驟跟大家介紹一款萬花筒的製作過程。
  • 抖音萬花筒用什麼軟體製作?抖音萬花筒特效製作教程
    抖音有用戶發布視頻裡有很多自己的模樣,像是一個萬花筒,惹的不少用戶想要拍攝,那麼抖音萬花筒怎麼製作?抖音萬花筒是哪個特效?下面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抖音萬花筒怎麼製作?  2、點擊打開趣推app,在每日更新中下滑找到「萬花筒特效」。  3、點擊「製作」。
  • 深圳印刷廠精裝書燙金工藝的裝幀布該怎麼選?
    有的作者或者書刊裝幀設計師喜歡使用裝幀布料製作封面,深圳印刷廠家在封面布上進行燙金處理,可以展現出的那種天然的紋理感和布料的質感是任何紙張都無法比擬的。當然選好料對於燙金效果的表達有重要的影響力。裝幀布精裝書印刷在布料的選擇上,深圳印刷廠家美達印刷始終堅持自然來自於天然-儘量地使用天然的材料
  • 神奇實驗室—自製萬花筒的方法步驟
    小編看到前幾天發布的幾個小實驗大家表示都很喜歡呢,今天再接再厲,再跟大家分享故事裡貝貝製作的萬花筒,喜歡萬花筒的大朋友小朋友們跟著看下去吧
  • 靠譜的人生指南:萬花筒策略
    剛到深圳工作的你,開始喜歡上一線城市的生活,覺得這裡公平,可以發揮能力,創造價值,但此時,你的家人卻叫你回三線的家鄉參加考試,回國企上班謀一份穩定的工作,你想繼續在城市學習成長,但也不願與父母疏遠,你心裡很矛盾,該怎麼應對?剛進入創業公司工作的你,正有一個困擾:你不確定是否再有精力加入一個全球性組織擔任志願者。
  • 小說推薦:無限流懸疑靈異小說《死亡萬花筒》
    大家好,今天書生給大家推薦的《死亡萬花筒》,一本無限流恐怖懸疑小說。小說講述的起初的異樣,是家裡的貓不讓抱了。林秋石發現周圍的一切都開始變得充滿了不協調感。然後某一天,當他推開家中的門,卻發現熟悉的樓道變成了長長的走廊。
  • 夢境萬花筒|科幻微小說
    他想過自殺,但唯一支撐他活到現在的,是正在廚房忙碌的妻子,他愛她,他不想一死了之,讓她悲痛之後,成為寡婦。你還想再次體驗夢境嗎?廣告語把他從記憶與迷思中拽回。當然,做夢都想!他下意識脫口而出,隨後又意識到這句話的滑稽,搖頭苦笑。
  • 撕裂空間 火影手遊旗木卡卡西【萬花筒寫輪眼】正式登場!
    伴隨著所有忍者學員的期待,正版授權火影忍者格鬥手遊《火影忍者》7月全新A忍旗木卡卡西【萬花筒寫輪眼】今日正式登場!在火影忍者中,萬花筒是寫眼輪的最高境界,哪怕是宇智波一族,能夠開眼者也寥寥可數!在能夠熟練操控萬花筒寫輪眼後,旗木卡卡西亦能釋放出擁有撕裂空間之力的神威。而他「木葉的拷貝忍者」威名,也將在火影手遊中再現,在戰場中給予敵人致命打擊!
  • 《我的神啊》:立足華夏文化傳統 重述中國神話體系
    《我的神啊》(《蚩尤之沖天一怒》《大禹之人世降臨》《后羿之英雄日暮》《女媧之為母則剛》)念遠懷人、從周、阿改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中國古代的神話你了解多少?看慣了國外的大片,再來看中國古代的神話,會覺得有不一樣的斑斕豐富,每一出遠古的神話都是一部大片!
  • 自製漂亮萬花筒!神奇折射原理還原超美景象
    美麗的萬花筒(適合年齡6+)200多年前,遙遠的蘇格蘭,有一個喜歡光學、鏡子的熊孩子,就是那種給個鏡子能玩一整天~而這個熊孩子在一次玩多面鏡時,被一個鏡子反射的景象徹底驚呆了這就是科學家、發明家大衛·布魯斯特爵士發明萬花筒的故事~非常有意思的是:據說某些圖案轉出來之後,你很有可能再也看不見了!因為要再轉出同樣的景象,需要整整幾個世紀、世紀、紀……萬花筒裡還藏著啥秘密?跟著魔法小姐姐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