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思想鋼印9999
來源:雪球
01
投資跟工作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我經常被問到類似「投資需要什麼樣的能力」的問題,我覺得每一個人的能力圈不同,如果只是籠統地說「視野、邏輯、洞察」等等,就沒法接近問題的實質,還不如回答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投資跟工作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答案是:在投資中,你會遇到大量的隨機事件,而在工作中,如果你只是執行層,你工作中的隨機事件要少很多。
投資有風險,「隨機性」是風險的一部分,但它跟別的風險不一樣,很多風險可以化解可以避免,但隨機性帶來的風險無法絕對避免。
比如說,你完成了一個方案,提交給上司審核。這份提案中,除了無風險的常規工作,其風險來自於上司的個人偏好,以及你沒有掌握到的工作信息。
這些風險有一部分也是可解決的,你可以在平時多多總結上司的喜好,工作前多多與同事溝通,了解更多的工作信息。
但仍然有一部分風險無法避免,比如上司的狗生病了,導致心情不好,比如你不小心把文件弄丟了,比如事先剛好有人提了一個跟你完全相反的建議。
一般執行層的工作,絕大部分都是確定性事件和可控風險,不可預測的隨機性非常少。但職位越高,執行性工作越少,決策性事件越多,不可預測的隨機性也越來越多,無論是組織與人事,產品與市場,都有大量的隨機性因素。
到了CEO、老闆這個層級,真正決定成功的都是隨機事件——即我們平時說的運氣。
同樣,在投資理財的隨機世界裡,命運掌控一切,你唯一能控制的就是「預期收益」。
如果我們只是要1.5%的存款收益,那就直接存錢或買餘額寶一類的貨幣基金,幾乎不存在隨機性;
如果你要求的是3%的收益,那就是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和債券基金,到期價值基本確定,但其間仍會隨機波動,比如三月份銀行理財出現「期間虧損」的現象;
如果你要求的是6%的收益,你就需要購買包含一定量股票的平衡型基金,雖然最終大部分都能實現預期收益,但投資期間出現虧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6%以下收益都是理財的範疇,更高的收益就屬於隨機性更強的投資了。
如果你要求的是8%的收益,能夠實現這個收益的任何一個單一品種,都面臨不可預測的隨機性風險,通常我們可以用幾種產品的組合,降低隨機性,即降低中途可能出現的波動。
如果你要求的是15%的年化收益,你只能把大部分資金用於投資股票或股票型基金、必然面對大量的隨機事件帶來的不確定性。
你要求的收益越高,越是要讓自己暴露在隨機性風險之中,這就像職場上,你的職位越高,需要解決的隨機性風險越多。
在我看來,投資所需要的素質,跟工作並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如果你是底層員工,你很可能缺乏直面隨機性事件的機會,你需要加深對「隨機性」的理解。
關於隨機性,最好的書是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隨機漫步的傻瓜》。
02
隨機性的錯覺
股民們總是一口咬定,股市中有所謂規律性的東西,只要能找到,財富就在你面前向你招手。
而那些對股市望而卻步的人,還有曾在股市栽跟頭髮誓此生再也不入此「賭場」的人,又一心認定股市中有一群陰謀家、莊家藏身其中,所有的漲與跌都是他們製造的假像,目的是為了引誘「韭菜」入場。
這兩種觀點看似對立,卻有一個共同點,即認為股票存在規律,並由此規律支配。
規律性的東西和控制市場的力量,股市中當然都存在,某些時候還會發生決定性的作用,但市場中絕大部分事件,股票絕大多數時候的走勢,都是隨機現象。
更麻煩的是,這種規律現象與隨機現象,常常無法區別。
《隨機漫步的傻瓜》一書中記錄了一個古老的騙局:
有一天,你收到了一家理財機構的信,信中預言本周的股市會上漲,結果真的上漲了;第二周,你又收到了它的預言,說本周會下跌,結果真的下跌了,你有點半信半疑;第三周,第四周,它又接連猜對了,你心動了,找到了這家公司,把積蓄都拿出來投資,結果賠了個底朝天。
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騙局是隨機找一萬個地址,一半的信寄漲,一半的信寄跌;猜對的那5000份,第二次還是一半的信寄漲,一半的信寄跌;四輪之後,必然有625個地址是全對的,五輪之後,有300多人是對的。
一般而言,四輪全對,就有相當多的人開始上當了,越往後,上當的比例越高。
有人會說,這不正好是有人設下的騙局嗎?它跟隨機性有什麼關係?
可是,生活中的隨機現象也會給我們設下類似的「騙局」。
很多人對隨機理解就是混亂,沒有規律,但隨機現象有時確實讓你覺得有某種規律,相反,任何時候都沒有任何規律的,反而不是真正的隨機,而是人為操縱的結果。
有一次,一位用戶向賈伯斯抱怨iPod播放器的隨機播放模式並不隨機,而是有著某種規律。賈伯斯就讓人設計了一個「隨機播放」的程序,用一定的規律,讓你覺得沒有規律。
如果讓一個猴子敲打字機,當然是毫無意義的字符,但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它總能打出一行有意義的詩句,如果此時剛好有一個人走過,他也許會覺得這是一個會寫詩的猴子。
很多隨機現象都出現規律性的事件,讓人覺得找到了一條規律。而這條「規律」在投資中,往往隱藏著殺機。
03
隨機性帶來的風險
有人把巴菲特成功的過程總結為兩點:
第一,抓住幾次重要的投資機會,重倉出擊,並全力以付使它成功。
最典型的案例是早期的華盛頓郵報,中期的可口可樂和後期的蘋果,它們的漲幅並不一定最高,但因為都是逆勢重倉出擊,長期持有,對巴菲特的財富增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比如今年,巴菲特幾乎所有的持股都很一般,唯獨佔比30%的第一重倉股蘋果因為大漲60%,扳回了股神的面子。
第二、避免犯下致命的錯誤
巴菲特之所以成為股神,因為他逃過了美國近五十年中唯一的幾次大熊市,特別是在70年代的大熊市前清掉所有股票,在股市低迷時又重新入市。而他的搭檔查理芒格水平並不弱於他,正是因為沒有逃過此次股災,才加盟巴菲特的團隊。
總結這兩點並不難,它就是一道算術題。但理解這兩點之間的關係,才是關鍵。正是你對第一點的追求,導致了第二點的致命錯誤,這就是上文所說的「隨機性規律的騙局」。
判斷值得重倉出擊的機會,前期是你對某此規律的掌握,但你怎麼知道這個規律不是「猴子打出的唐詩呢」?
投資大師霍華德馬克思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中講過一個讓我記憶深刻的故事:
有一位賭徒,聽說有一場只有一匹馬參加的比賽,於是借了一筆錢下注。然而賽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那匹馬跳過護欄逃跑了。
「最壞情況」只意味著「我們過去見過的最壞情況」,規律只代表你見過的類似事件的規律,而你下的重注卻是你全部家當。
比如新冠病毒的出現,完全是一個隨機性事件,在此之前,科學家也很難相信一個致死率和傳染率完美平衡的病毒,因而它帶來的風險是不可防的。因此,大部分人都有可能完全暴露在此類風險中,甚至加槓桿,你可能會失去之前幾十年的全部積蓄。
知道了隨機性帶來的騙局,我們怎麼應付此類風險呢?
04
應對隨機性風險的三個建議
第一、不要把生命浪費在隨機事件上
著名的寓言拉封丹的驢子大家都聽過,一個飢餓的驢走到兩堆草中間,剛好它是一個非常理性愛計算的驢子,試圖比較這兩封草的區別,讓自己有吃哪堆草的理由,但這兩堆草真的是一模一樣,最後驢子在糾結中餓死了。
我們對於難以作出的選擇,最好的辦法就是果斷隨便選一個,如果怕自己後悔,就拋硬幣讓上天決定。千萬不要在這種選擇上浪費時間,因為這種選擇往往都充滿了隨機性,本質上就是兩堆一樣的草。
第二、「反脆弱」策略
大部分的隨機事件都能找到對衝事件,疫情對大部分公司不利,但對相關製藥公司、遊戲公司、在線會議公司就是利好——任何災難都利好黃金。
而且,天生有一些事件擁有「反脆弱性」,即從負面的隨機事件中獲益的能力,這個策略後來被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總結為「槓鈴策略」。
我在《反脆弱性:為什麼工作越穩定,人生越脆弱》一文中也介紹過:每個人都想通過「提升能力」的方式抵抗外部風險,但總有「黑天鵝事件」超過你的風險抵禦能力。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以毒攻毒」,為自己建立一個「反脆弱職業結構」,讓自己經常暴露在風險中,提高自己生活的「波動性」,利用「波動性」平衡風險,甚至在風險中獲利。
第三、把時間拉長或縮短,以消除隨機事件的影響
投資中最典型的現象是長期確定,短期隨機。以新冠病毒疫苗為例,如果把時間拉長到1年,其研發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拉長到2年,就很大了。但如果縮短到半年,其研發成功完全是一個隨機事件,但再縮短到兩個月,其研發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這個策略要求我們投資時,放棄隨機波動時段,專注於那些更具確定性的時段。
這個策略也能避開工作和人生的選擇上的隨機事件。高考填志願選專業,專業對人生的影響時間很長,而專業是不是「吃香」,變化卻很快,如果按目前的專業熱鬧度選擇,就產生了短期確定但長期隨機的風險,所以更好的選擇是從你個人穩定的性格與愛好出發,因為這兩個都是長期穩定的因素,才能匹配專業對人生的長期影響。
不過,這三種方法都有一個缺陷,它只能應對你知道的隨機性,卻無法對付未知的風險——如果你不知道風險是什麼,你甚至不知道你現在做的事情到底意味著什麼,你怎麼去對衝?
這就回歸到做任何事的根本問題——「預期收益」。
05
不要把你的壞運氣怪罪到任何人的頭上
在隨機的世界裡,命運控制了一切,除了你對自己的預期。
如果你的人生正在經歷十年的戰爭,其間大大小小十幾次戰役,每一次都要減員一成到一半,你在戰爭中的最優策略就是保住小命,不要逞英雄。這樣,每經歷幾次戰役,由於自然減員,即便你沒有任何軍功,也會自然官升一級。最終你只要迴避掉所有隨機事件,戰爭結束時,你就自然達到了你的人生巔峰。
在上圖的人生財富曲線中,如果我們不追求「值得重倉抓住的機會」,我們自然就能大概率避開「隨機性帶來的致命錯誤」,避開一生中少數幾次災難性的隨機黑天鵝事件,剩下的就是「複利的世界」,加上你所擁有的投資知識和經驗,雖不能讓你成為富豪,卻足以讓你的財富超過大部分身邊人。
投資並不一定要成為巴菲特,實際上巴菲特的穩定年化也差不多在20%左右,近年還有所下降。而有了一個合理的收益預期,才能讓你冷靜地面對無法預測的隨機性風險。
所以,對於如何面對隨機性,《隨機漫步的傻瓜》最後給了我們一個有點哲學的回答。
塔勒布這個「最後的方法」來自古希臘斯多噶哲學流派的主張,它們主張類似現代的一網絡流行語「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他們認為,當你遇到無法解決的厄運時,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的舉止優雅,保持尊嚴。
面對醫生的「死亡判決」,冷靜地與醫生討論病情,不要哭天喊地;
賠錢的時候,不要遷怒於你的手下;
另一半出軌,不要整天想著如何報復;
……
不要把你的壞運氣怪罪到任何人的頭上,一切都是命運隨機性的安排,而命運唯一控制不了的,是你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