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我們確實低估了很多事情中的隨機成分。」
蘇格蘭哲學家休謨在他的《人性論》中以下述方式討論這個問題:我們看到的白天鵝數目再怎麼多,也沒辦法據以推論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但是只要看到一隻黑天鵝,就足以推翻這個結論。
這個問題後來以穆勒所謂的「黑天鵝問題」著稱。
在我們看似必然的事情中,我們總是忽略了隨機的成分。
「倖存者偏差」的影響,使我們一次次走向了偏見。
我們總是在一次次的短時間尺度內,考慮著沒有意義的問題,最終掉入陷阱。
我們沒辦法以批判性的方式去思考,我們可能樂於將個人的臆測當作事實真相。我們已經習慣那麼做了。
當「黑天鵝」的出現,曾經功成名就的人們,露出了他們的真實一面。
」幸運的傻瓜「
「只有當潮水退去時,才知道是誰在裸泳」。
讓我們來看看一個經典的例子:
某個股票交易日,你收到了一個匿名簡訊,「今日某某股票將會大幅上漲」。雖然你不在意,但是你還是忍不住去查了一下,發現那個股票還真的漲了。
之後,你又收到了相似的簡訊,結果和預測如出一轍。
於是,你漸漸的對這個簡訊的薦股深信不疑,按照他們的建議去投資,甚至主動聯繫,委託他們幫你投資。
結果,最後原本賺的錢都飄走了,甚至連本金都灰飛煙滅。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是騙子玩著概率遊戲忽悠著你。
他們從電話簿找出1萬個人,寄出看漲某某股票給其中一半的人,寄出看跌某某股票(同一隻)的信給另一半的人。
然後,將有5000人接到的信預測正確,然後再針對這5000人如法炮製。接著,剩下2500人接到的信預測正確。
如此下去,不停延續著同樣的小伎倆,但會有源源不斷,無知的人成為炮灰。
我們對生活中的隨機性,視而不見。很多看似成功的背後,往往是生活的隨機性在作怪。
也就是人們經常的偏見:
「幸運的傻瓜=專業的投資者」
我們心智並沒有配備適當的硬體,缺乏處理概率問題的能力:這樣的弱點連專家也無法倖免,有時甚至只發生在專家身上。
「讓歷史換一種方式重演」
我們不能夠以成敗論英雄,而必須從「假如歷史以另一種方式呈現」的另類評判來論斷成敗。
生活中,不知道你是否會遇見一些人在生意上的大起大落。
這些人,做著一些投機倒把的事情,你非常看不起他們,可是他們卻賺了大錢。」為什麼我辛苦工作,卻比不過他?「
就好像,有些人說的」讀書無用「,"不如出來做生意,看我現在混的多好」。
但是這些人,往往在後期卻容易跌入事業的低谷,只能風光一時,這是為什麼呢?
那些成功人士其實只是轉盤賭博中的幸運兒罷了,只是,他們的幸運能持續多久?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讓歷史換一種方式重演」
假設有兩個人,大衛是學校的保安,吉米是學校的老師。
吉米早九晚五,生活穩定。但是有一天,大衛中了彩票,成為了有錢人。而吉米自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就一直勤勤懇懇的工作,然而卻沒有門衛有錢。
並且大衛經常炫耀,讓吉米感到非常的無奈又羨慕。
但是,假設「讓歷史換一種方式重演」,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
假設歷史重來1萬次:
吉米無限重複從師範學校畢業,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和之前的情況差不多。
但是大衛就不一樣了,大衛重複1萬次,裡面有9999次是當一輩子的門衛,並且一直在買彩票上碰運氣,而只有那一次,是中了彩票成為了有錢人。
也就是說大衛在一個宇宙中,能夠成為有錢人,但是在無數個平行宇宙裡,他還是那個門衛。
當歷史重演,成功人士卻沒辦法再一次上演致富神話,那麼他的成功便沒有學習的意義,因為他的成功充滿了隨機性。
也就是說,任何人如果剛好成功的隨機性降臨到了你的頭上,你也是下一個成功人士。
如果吉米和大衛一起買彩票,那麼他們都有成功的可能。
每個人都會向長期的性質靠攏。
概率數學給了它一個漂亮的名稱:遍歷性。大致而言,它的意思是說,在某些情況下,眾多非常長的樣本路徑最後看起來彼此相似。
當成功是得之運氣時,那麼它也可能被運氣取回,而且往往出乎意料地迅速被取走。
只是時候未到,所以那些「幸運的傻瓜」還能表現得如此優越。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做生意時,總是大起大落,因為他就是那個「幸運的傻瓜」。
幸運稍縱即逝,他也會淪為成本來的樣子。他是沒辦法守住「財」的。
為什麼要讓自己筋疲力盡?
在很短的時間尺度內,我們觀察到的是投資組合的變異性(variability),而不是報酬率。
換句話說,我們在短時間內看到的,只是看到投資組合的變異(變化)。
如果你酷愛閱讀,相信你會在不少投資指南的書籍中,看到:
「要做長線投資」,「不要被短期表現所影響」,"要減少投資的頻率「等等觀點。
這是為什麼呢?
在統計學上,短時間內的時間尺度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原本1年後你會獲得10%的收益,但是你卻糾結1年中某段時間的下跌,是沒意義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減少自己的投資操作,不要糾結於短期表現。
糾結於短期表現,還會使我們體驗一連串的痛苦,情緒上筋疲力盡。
眾人持有的偏見,「倖存者偏差」
曾經有個故事,研究人員讓股票分析師選一些優質的股票,然後再把這些優質的股票寫在餐巾紙上,從樓上扔下去。
然後,讓一個小朋友在眾多餐巾紙中,隨便撿一個。同時,也讓股票分析師,在這些優質股票中,挑一個,他看好的。
結果,研究人員發現,股票分析師選的和小朋友隨機撿的,在之後的走勢裡面,兩者差距盡然不大。
當然這個故事,頗具諷刺意味,現實中,很難碰見這種情況。
但是我們改一改。
我們找一群小朋友去隨機挑選股票,然後計算盈虧。(儘可能的擴大樣本)
一段時間後,將虧損的小朋友篩選出去,留下盈利的小朋友。(篩選)
剩下的小朋友,繼續隨機挑選股票。(反覆篩選)
最後,剩下的小朋友,我們對他冠以」神童「,進行包裝。
然後,他發行基金產品,配以曾經過往的優秀戰績,你是不是覺得他很有實力,能夠未來也賺到錢?
這就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的現象,在基金市場,經常可以看到。
曾經有人統計過,當年的基金盈利冠軍,在下一年,將大概率賺不到錢。
」倖存者偏差「起源於我們只看到了贏家,對於運氣的看法遭到扭曲。而且不同凡響的成功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運氣。
寫在最後的一點點看法
生活中,充斥著隨機性。然而,人們卻總是以為那就是必然。
我只是從《隨機漫步的傻瓜》中,挑選了一些觀點,跟大家談一談。如果大家有深入了解的想法,可以親自前往閱讀。
希望大家能夠認清生活中的隨機性,不要成為那個」傻瓜「。
關注作者,帶你一起閱讀財經書籍
圖源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