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漫步理論的真正含義就是,任何一方都是無法戰勝。
作為股市的早期理論,隨機漫步理論的觀點就是買方與賣方同樣聰明機智,他們都能夠接觸到同樣的情報,因此在買賣的雙方都認為價格公平合理時侯,交易才會完成,股價確切地反應出股票實質。結果,股價無法在買賣的雙方能夠預測的範圍之內變動,其變動基本上都是隨機的。
1、隨機漫步理論的概念。
隨機漫步理論(Random Walk),也稱隨機遊走。
指股票價格的變動是隨機且不可預測的。通常這種隨機性被認為暗示著股票市場是非理性的,然而恰恰相反,股價的隨機變化表明了市場是正常運作或者說是有效的。
隨機漫步理論認為:大多數人都是精明人士,愚昧只佔少數。每一個人都懂得分析,而且資料也都是公開的,大家都知道並無秘密可言。既然你知我知,股票價格就反映了供求關係,或者本身價值不會太遠。如果一隻股票資產值十元,斷不會在市場變到值一百元或者一元。現時股票的市價已代表了千萬醒目人士的看法,構成一個合理價位,市價會圍繞內在價值而上下波動。
一切圖表分析派卻認為:所有投資都會受到經濟、政治、社會因素影響,而這些因素會像歷史一樣不斷重演。例如,當經濟從熊市中復甦過來,樓市、股市、黃金等都會一路上漲。儘管短期可能下挫,但一定會攀升到更高位置。只要投資人士能夠預測那些因素支配著價格, 他們就能預知未來走勢。這與隨機漫步理論的意見截然相反。
隨機漫步理論的出處是怎樣的呢?
1900年,法國數學家路易斯.巴舍利耶(Louis Bachelier)首次提出了金融資產價格服從對數正態分布的假設,並假設股票價格服從布朗運動(物理學中分子微粒所做的一種無休止的無序運動),這成為隨機漫步理論和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共同的源頭。
1965年,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尤金.法瑪(Eugene Fama)正式提出有效市場假說:「假說的前提是股票價格總是正確的,因此,市場走勢是隨機的,沒有人能預測市場未來的方向。價格正確的前提是,制定價格的人,一定是理性的,並且掌握充分的信息。」
那麼,隨機漫步理論產生價值波動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1)新的經濟、政治新聞消息隨意並且無固定地流入市場中;
2)消息使基本分析人士重新估計股票的價值,而作出買賣策略,致使股票發生新變化;3)消息大多無跡可尋,突然而來且事前並無人能夠頂估,股票走勢推測這回事並不可成立;
4)所有股價已經充分反映基本價值,因為是公平公正的,所以由買賣雙方決定的這個價值就一般不會再出現變動。除非突發消息。如戰爭、收購、合併、加息減息、石油戰等利好或利空等消息出現才會再次波動,但下一次的消息是利好或利空大家都不知道,故此股票現時是沒有記憶系統的;
5)企圖用股價的波動去找出一個原理以戰勝市場肯定失敗。因為股票的價格完全是沒有方向的隨機漫步,亂升亂跌,我們無法預知股市的去向,無人能夠肯定會是贏家,亦無人一定會輸。
時至今日,隨機漫步理論已成為學術界用來高聲謾罵華爾街專業研究員的一個貶義詞。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這個理論還是流行於美國的。該理論認為,股價沒有記憶,而今天和明天之間根本沒有半點關係,證券價格的波動是隨機的,像一個在廣場上行走的人一樣,價格的下一步將走向哪裡,是沒有規律的。從長時間的價格走勢圖上也可以看出,價格的上下起伏的機會差不多是均等的。 2、隨機漫步理論的應用實例。
隨機漫步理論有著很多支持者,同時也有著很多反對者,它的主要正面敵人就是圖表派,而支持隨機漫步理論也進行了很多研究。
下面,小笨就列舉幾個隨機漫步理論的應用實例。
1)美國的標準普爾指數。他對股票做了長期的研究得出股票的狂升和暴跌現象有時候會出現,但是比例很小,一般股票的上漲與下跌趨勢都是在百分之十和百分之三十左右。據統計,升降幅度越大的股票在市場之上的比例就越小,而且股票沒有明確的單邊趨勢,買股票有的時候看的不是技術含量,也會有一點點的幸運因素在裡面。比如,近幾十年來,三分之二以上的專業證券經理業績不如無人管理的標準普爾500指數。
2)飛鏢試驗。一個美國參議員用飛鏢去插一份關於財經金融的報紙,結果他利用這種胡亂擲標的方式得出的投資組合竟然和大盤相若,一點也不遜色於一些資深專家的投資組合,令人感覺甚是奇異。另外,《福布斯》雜誌的編輯用向《紐約時報》股票市場專欄投鏢的方法選出一組普通股股票,共28種。對這個模擬組合中的股票每種投資1000美元,共計2.8萬美元,17年後的1984年夏季,該組合的價值約為1317萬美元,累計370%以上的總收益,換算成年複利收益率高達9.5%,大大優於主要股票市場指數,更優於絕大多數專業基金經理。
3)研究單位基金的成績。有人發現一些今年表現好的基金,在第二年很可能表現的極差,一些去年表現的極差的基金在今年卻有一個好的成績。所以說基金的選擇無跡可尋,看好的是運氣,投資技巧沒有絕對的表現出來,股市也沒有記憶力,他認為那些技術指標對基金的預測都是亂估算。比如,梅茨基金在1968年名列第一,到了1974年底,基金單位售價僅為1968年價格的1/15,梅茨也被迫退出投資界。
4)擲錢幣比賽。規則是取得正面的人稱為勝者,比賽開始,1000個參賽者擲錢幣,正如隨機法則所能預期的,其中500人擲得正面。這些勝者被允許進行第二輪比賽,再擲錢幣,正如可預期的那樣,250人得正面。第三輪有125名勝者,第四輪63人,第五輪31人,第六輪16人,第七輪8人。於是,眾人驚嘆這些擲幣專家的驚人才能,殊不知僅是由於隨機漫步理論在起作用而已。
隨機漫步理論最後得出的觀點是買賣雙方沒有哪個是傻子。
沒有誰願意拿著自己的資金開玩笑,他們同樣都是機智的做著生意,得到的也是同樣的情報。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只有價格合理才能夠最後的交易,因此在這種公平的交易平臺上,股票只是一種單純的交易工具,股票無法在買賣雙方的猜測下有著系統性的變化。
可見,隨機漫步理論在大局上是正確的,沒有誰能夠戰勝市場,也沒有誰能夠肯定的知道明天的股票是漲是跌,股價能夠反應一切,也許有一天你也能夠通過報紙版丟標籤選出一隻好股,這就是隨機漫步,一切皆有可能。
來源: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