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是如何描述生活中的隨機事件?

2021-01-10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數學類

隨機性是一個我們熟悉的概念,但是,給這樣一個我們熟知的概念下正式的定義卻又出奇的困難。我們認為,隨機過程是一種以無法預測的方式隨時間的推移而發展的過程。從煙囪中冒出的煙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沒有任何可以準確預測煙流形狀的辦法,但我們可以用數學語言——概率論——對隨機性加以描述,從而預測出煙流更可能會形成怎樣的形狀。

煙霧的形成就是一個固有的隨機過程的例子,且有證據表明自然在最基礎的層面上就是隨機的。描述著微觀尺度的物理行為的量子力學認為,在基礎層面上,自然是隨機的。這與19世紀的那些物理學定律非常不 同,比如牛頓運動定律。牛頓的物理定律是決定性的:假如你是在每個特定的時刻都能精確地描述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的上帝,那麼你就具備了預測整個未來的能力。

但根據量子力學,情況可並非如此。試想你有一個分束器(一種將光束分成兩束的裝置);一半的光線能穿過分束器的表面,另一半的光線則從表面反射回來。那麼如果向分束器發送一個單光子光束又會發生什麼呢?答案是我們無法確定。即使你無所不知,了解與光子和這一實驗有關的所有內容,也無法預測光子的路徑。唯一可以說的是,光子有1/2的概率被反射,1/2的概率繼續直線傳播。

信息不足

大多數我們用到概率論的時候,不是為了處理一個基本的隨機過程。相反,通常是因為我們不具備預測過程結果所需的全部信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只能靠猜,猜測結果會是什麼、以及不同結果的發生概率有多大。我們作出這些「猜測」、或對其進行解讀的方式取決於我們採納的是概率概念中的哪種詮釋。

第一種詮釋是主觀的——它將概率理解為在事件發生前,對某一特定結果出現的可能性的一種猜測。這種解釋被稱為貝葉斯定理,是以英國統計學家託馬斯·貝葉斯(Thomas Bayes)命名的,他根據已擁有的證據提出了一種計算概率的方法。

貝葉斯定理特別的地方在於,它讓我們根據最新的證據,不斷更新我們對於產生某一結果的可能性的信念。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在選舉過程中,不同候選人在未來贏得選舉的百分比概率的變化。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希拉蕊·柯林頓會贏得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民意測驗剛開始時,統計估算出她的獲勝概率為85%。隨著關於民意調查信息的不斷公開,這一信念(概率)在被不斷地更新,直到最後變為0%,明確地標誌著她的失敗。

另一種對概率的詮釋是客觀的——即我們對一個相同的實驗進行多次重複的實驗,並記錄結果的發生頻率。這個頻率被認為是該結果發生的概率,被稱為概率的頻率論解釋。

統計學家經常爭論兩者孰是孰非:支持第一種解釋的人(貝葉斯定理)和那些支持頻率論的人究竟誰才是對的。(例如,如何用頻率論來解讀希拉蕊贏得選舉的概率?她根本無法重複參與選舉啊!)

不可知論的統計學

作為數學家,我們試圖置身於這些爭論之外。我們有幸能將這些問題拋到一邊,而只關心數學上的隨機理論——這是個很好的理論!從數學角度來看,它絕不存在任何爭議,並且我們有一個關於如何使用概率的確切理論。

例如,假設我有一個六面的骰子,並假設這個骰子是公平隨機的,那麼我們可以說投擲出任何特定數字的概率都是1/6。如果我想扔出的數為偶數,即2、4、6,那麼就可以將這三個結果的概率加在一起,因為它們的存在是相互排它的:

P(偶數)= P(2或4或6)= 1/6 + 1/6 + 1/6 = 1/2。

假如我們有兩個骰子,想要算出扔出兩個6的概率,那麼我們就可以將個體結果的概率相乘,因為這兩個結果是各自獨立的:

P(兩個6)= P(6和6)= 1/6×1/6 = 1/36。

無論你遵從哪一種統計學,描述概率的數學都是完全明確的。但是,在理解概率時,我們需要考慮兩個重要的概念——即對稱性和普遍性。這兩個概念將在下一期文章中著重探討。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Martin Hairer|來自:原理(principia1687)

相關焦點

  • 數學家開發出新的理論來解釋現實世界的隨機性
    我們許多人都知道,在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裡的具體事件都存在有隨機性。隨機性(Randomness)是偶然性的一種形式,具有某一概率的事件集合中的各個事件所表現出來的不確定性。對於一個隨機事件可以探討其可能出現的概率,反映該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 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必然性的因果關係,遇見多種可能的隨機事件
    在自然界和現實生活中,某些事物或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必定會導致某種確定的結果,像這種「確定性現象」,正是通常自然科學各學科的研究和認知主體:尋求這種必然現象的因果關係,把握數量規律。那麼自然界、現實生活中除了「確定性現象」,就沒有其他現象了麼?大千世界中的萬事萬物之間滿是必然性的因果關係麼?顯然世界不是那麼單調的!有些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它的結果就是不確定的。
  • 量子力學描述的「隨機」是宇宙中唯一真正的「隨機」嗎?
    我們不知道,因為隨機性,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沒有理由說一系列隨機事件似乎不能完全確定,反之亦然。這使得不可能「證明」一系列確定性事件是確定性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發展新的確定性理論。  離散性是量子力學的驅動原理,而不是隨機性。畢竟,這叫量子力學,不是隨機力學。普朗克可以通過假設離散的能量狀態來解決黑體輻射問題。玻爾假設氫原子中的電子軌道是一個離散模駐波,導出了裡德堡公式。
  • 數學家解決了一個數學中著名的長期未解決的隨機遊走問題
    我們有些人喜歡在樹林中隨意漫步,而另一些人則可能任意漫步在自己附近的小區周圍。在數學世界中,隨機遊走實際上比這還要更隨機與任意,這就如通過擲硬幣來決定每一漫步的方向。隨機遊走(英語:Random Walk,縮寫為 RW),是一種數學統計模型,它是一連串的軌跡所組成,其中每一次都是隨機的。它能用來表示不規則的變動形式,如同一個人酒後亂步所形成的隨機過程記錄。1905年,由卡爾·皮爾遜首次提出。隨機遊走理論的思想和原理已在許多學科領域中運用。生物學家可以使用隨機行走來模擬動物的活動和行為方式。物理學家使用它來描述和模擬粒子的行為。
  • 隨機過程在數據科學和深度學習中有哪些應用?
    在本文中,我將簡要地向你介紹這些隨機過程。歷史背景隨機過程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隨機過程之所以如此特殊,是因為隨機過程依賴於模型的初始條件。在上個世紀,許多數學家,如龐加萊,洛倫茲和圖靈都被這個話題所吸引。如今,這種行為被稱為確定性混沌,它與真正的隨機性有著截然不同的範圍界限。
  • 物理學家揭開數學中的虛幻模式,隨機遊走?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從貝殼的斐波那契螺旋到晶體的周期性,自然界和數學中隨處可見這種呈規則的模式。但數學中的一些問題有時會「欺騙」我們,比如讓我們在求解時看到一個模式,但突然間這個模式又消失了。這種虛幻的模式出現在數學的許多領域,比如說出現在某些積分中,即便是最優秀的數學家也可能受到這些積分的「欺騙」。
  • 英國數學家馬丁·海勒獲科學突破獎:馴服隨機偏微分方程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當地時間 2020 年 9 月 10 日,突破獎基金會宣布了2021年科學突破獎獲得者,其中,數學突破獎頒給英國數學家、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教授馬丁·海勒(Martin Hairer),以表彰他在隨機偏微分方程,尤其是隨機偏微分方程正則性結構理論方面的工作。
  • 英國數學家馬丁·海勒獲科學突破獎:馴服隨機偏微分方程
    當地時間 2020 年 9 月 10 日,突破獎基金會宣布了2021年科學突破獎獲得者,其中,數學突破獎頒給英國數學家、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教授馬丁·海勒(Martin Hairer),以表彰他在隨機偏微分方程,尤其是隨機偏微分方程正則性結構理論方面的工作。
  • 數學家開發新理論來解釋現實世界的隨機性
    布朗運動描述了流體中顆粒的隨機運動在現實環境中,流體通常包含自身移動的顆粒,例如微小的遊泳微生物。這些自走式遊泳者會引起液體的運動或攪動,使液體遠離平衡狀態。實驗表明,不運動的「被動」粒子在與包含遊泳者的「主動」流體相互作用時會表現出奇怪的循環運動。這種運動與布朗運動描述的常規粒子行為不符,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解釋這種大規模的混沌運動是如何由單個粒子之間的微觀相互作用產生的。
  • 原小點科普·從隨機過程到馬爾可夫鏈
    每丟一次硬幣,便產生一個隨機變量X,那麼,我們一次又一次地丟下去,便產生出一系列的隨機變量X1、X2……Xi……。一般而言,數學家們將一系列隨機變量的集合,稱之為「隨機過程」。   丟一次硬幣產生一個取值為1或0的隨機變量X,接連丟下去產生的(取值1或0)的一系列隨機變量的集合,被稱為伯努利過程。   伯努利過程也不僅僅用以描述拋硬幣的隨機過程,擲骰子也可包括在內,可推廣到任何由互相獨立的隨機變量組成的集合,換言之,伯努利過程是一個離散時間,離散取值的隨機過程。
  • 隨機過程筆記
    因為當人們試圖描繪一些真實世界,充滿複雜而未知因素的運動時候,人們發現不確定的因素(通常稱之為噪音)對事物的變化至關重要,而牛頓的方法幾乎難以應用。而我們所能夠給出的最好的對事物變化的東西,是一套叫概率論的東西。而與之相應的產生的一個全新的研究運動的方法-隨機過程, 對不確定性下的運動進行精細的數學描述。
  • 2006年國際數學家大會在馬德裡召開
    Andrei Okounkov的工作揭示了數學中兩個不相關領域間的深刻聯繫,為物理學中新出現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思想。雖然他的工作因涉及眾多領域而很難劃分,但兩個清晰的理論是使用了隨機的觀念和代數表示論中的經典思想。這種結合被證明是解決代數幾何和統計力學中新出現問題的有力工具。
  • 語言識別模型的起源,一個數學家數了數小說中的 20000 字母
    語言識別模型源於一個數學家讀小說的故事。1913 年,俄羅斯數學家安德雷 · 安德耶維齊 · 馬爾科夫拿起一本俄羅斯文學的經典作品,亞歷山大 · 普希金的歌劇小說《尤金 · 奧涅金》。不過馬爾科夫只是為了測試自 1909 年發展起來的概率論。數學家更想看到一個個字母後面的數學結構。
  • 隨機變量與數據分析——隨機變量與概率
    特別是在資訊時代的今天,隨機事件更是充斥著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人們的活動,包括上大學,找工作,生兒育女;社會的發展:包括GDP的增長,物價指數的變化,證券期貨;現代科學研究:包括流行病的傳播,遺傳基因的表達,GPS定位系統,物理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化學中的分子行為,語言學中的話語分類,計算機科學中圖形識別,軍事科學中的反導系統,航天科學中的衛星回收等等,數不勝數。
  • 一個數學家數了數小說中 20000 個字母,然後誕生了語言識別模型
    語言識別模型源於一個數學家讀小說的故事。1913年,俄羅斯數學家安德雷·安德耶維齊·馬爾科夫拿起一本俄羅斯文學的經典作品,亞歷​​山大·普希金的歌劇小說《尤金·奧涅金》。不過馬爾科夫只是為了測試自1909年發展起來的概率論。數學家更想看到一個個字母後面的數學結構。那時的概率論主要用來分析輪盤賭局和硬幣翻轉等現象,認為之前的結果不會影響到的當前事件的可能性。
  • 一個數學家數了數小說中 20000 個字母,然後誕生了語言識別模型
    語言識別模型源於一個數學家讀小說的故事。1913年,俄羅斯數學家安德雷·安德耶維齊·馬爾科夫拿起一本俄羅斯文學的經典作品,亞歷山大·普希金的歌劇小說《尤金·奧涅金》。不過馬爾科夫只是為了測試自1909年發展起來的概率論。數學家更想看到一個個字母後面的數學結構。
  • 計算神經科學的應用方向,如何應用數學方法來描述高維空間
    1.高維隨機的神經系統前,如何應用數學方法來描述高維空間中的隨機性神經活動過程以及如何處理高維數據的方法甚少。針對此問題數學家們已經開始發展一些新的理論工具,例如壓縮傳感( Compressed Sensing).網絡數學理論、大規模隨機性的儲備型網絡( Reservoir Net work)的設想也開始用來描述複雜神經網絡。20世紀對物理系統的理論硏究曾經促進了數學的長足發展,也許在21世紀中對生物系統,尤其是對大腦的理論研究,也將起到同樣的效果。
  • 概率的意義:隨機世界與大數法則
    要有隨機的思維,如前言中勞氏所說的,從給定的結果,驗證前提。因此針對100次投擲,出現80個正面,多數人面對此結果,還是會認為0.8的正面出現概率,較0.5的概率可信。稍後我們會再來看,10次中的8次,與100次中的80次,相對頻率同為0.8,但提供的資訊,是否有異?雖然已有上述三種對概率的解釋,也涵蓋了不少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情況,數學家當然不會在此止步。
  • 數學家研究的素數對人類生活有什麼用?
    這原本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但許多數學家卻對素數情有獨鍾,廢寢忘食地研究這些素數之間的規律和最大素數。很多讀者有疑惑:純粹研究這些數字既不能讓百姓吃飽飯,對我們生活也沒影響,並且歐幾裡得在他的《幾何原本》中也證明,素數是無限多的,那研究素數有什麼意義呢?
  • 隨機性是如何讓你虧大錢的?
    答案是:在投資中,你會遇到大量的隨機事件,而在工作中,如果你只是執行層,你工作中的隨機事件要少很多。投資有風險,「隨機性」是風險的一部分,但它跟別的風險不一樣,很多風險可以化解可以避免,但隨機性帶來的風險無法絕對避免。比如說,你完成了一個方案,提交給上司審核。這份提案中,除了無風險的常規工作,其風險來自於上司的個人偏好,以及你沒有掌握到的工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