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速度相對論

2020-12-03 新浪財經

來源:安邦諮詢

中國走過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進程。波瀾壯闊的情景為中國發展帶來助力。現在很多人因為城市化,通過房地產發了大財或者小財;城市化的過程集聚了大量的資金,這才有了科技創新的可能,同時也帶來了風口投資的機會;甚至中國的教育和學術也因此受益。但與此同時,債務的急劇增長,城市病,城市空間的不合理,資產價格大幅增長,成本的大幅增長,社會矛盾激化等諸多問題也在城市中不斷湧現。

安邦智庫(ANBOUND)首席研究員陳功曾多次指出:中國出現的一切問題都是速度問題。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個多百分點,如今已達60%左右,城鎮常住人口由1.7億人增加到8.1億人,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60多個……中國用了很短的時間,實現了別人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做成的事情。而這樣的速度為問題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舉例來講,快速的城市化,必然伴隨著大量的物質環境建設,要建設就需要大量的資本,因為時間短,生產上賺來的錢肯定不夠,那就需要額外的資本,要靠貨幣發行,要靠借債,要靠讓渡利益來引資,這就很容易造成債務問題。如果速度慢一點,城市還有自我修正的可能,可以實現有機成長,有點問題也能在成長中修正,但如果速度太快了,那就連修正的機會都沒有了。問題成堆,只好擺在那裡。

如果放在一個長周期裡觀察國家和城市發展,就會發現那些「速度慢」的國家、地區和城市,實際經濟發展成效可能更好——非常富裕的社會,高度文明,站在世界競爭食物鏈的頂端,比如北歐以及歐洲的經濟增長速度就很慢,如果能夠達到2%-3%的經濟增長率,就是值得慶賀的事情。對比之下,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很快,但卻是發展中國家,很多地方還在靠賣苦力的方式幹活,雖然千方百計地減貧,但貧困人口在中國的規模依舊不小。

有人可能會說,恐怕世界各國與城市都存在這樣的一個階段過程,由快而慢,先快後慢。這話沒錯,但沒錯中有大錯。

縱觀世界城市發展路徑,這種「先快起來再說」的追趕狀態,更多地出現在工業生產型國家和城市。美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9世紀,美國藉助工業、製造業,走上了崛起之路,大量小鎮因此繁榮,城鎮圍繞工業和製造業建立起格局——城市把生產放在了第一位,其次才是生活,商業和生活都是配套性質的,在城市中都處於一種從屬的地位。美國在這樣的格局下富裕起來,快速增長,成為了世界第一超級大國,但這種「追趕」並沒有讓它逃脫應有的命運——許多因產而興的城市,雖然曾經確實高度領先於世界,但如今殘破不堪,水泥碎裂,鏽蝕的鋼筋暴露在外,只能靠修修補補,勉強度日;貧富差距巨大,工人階級人口規模大,但職業轉型困難,居民負債不斷增長,中產階級的危機感和不滿日益強烈……高經濟增長率不過曇花一現,根本把持不住,今年4%的增長率就足以讓川普總統歡喜欲狂,大吹大擂。以往正常年景下,美國的經濟增長率也就沉積在1%-2%左右。

相比之下,歐洲雖然經濟發展在更長的周期裡面很慢,但卻非常穩健。這得益於它把更多的資源,更多的資本,用於消費,用於文化,用於教育,用於生產之外,但卻是事關長久、事關穩定的事情。如此一來,歐洲尤其是經典的老歐洲與北歐,城市建設速度雖然乍看起來要比我們慢5倍甚至更多,但長久以來,它們的發展卻穩健得多,而且也未見他們因此而變得「貧窮」和「落後」。所以,發展速度快和慢是相對的,發展速度太快了,經濟危機的爆發也快,而且更加猛烈。

快與慢之間,的確存在「似慢實快」、「似快實慢」的情況。如果速度太快了,拉出的空子就很大,問題就會成堆,這是容易理解的常理。一個城市過去是100平方公裡的建成區,現在擴張到300平方公裡的建成區,如果同樣是修地鐵,要達到同樣的通聯水平,後者的建設成本就要比前者足足高出2倍。於是沒辦法,要做到並且實現,那就只好借更多的債,把泡沫吹得更大,這就是中國發展的複雜性。

從現實來看,中國城市或許已經逐漸意識到盲目追求速度的弊端,也正在努力探索轉型的方向和合理的發展方式。對此,陳功先生給出的建議是要注重均衡。要均衡,就要強調穩健。事實上,陳功先生針對中國城市紛繁複雜的問題,提出的系統城市解決方案——POD理念(PEDESTRIAN-ORIENTED DEVELOPMENT),就非常突出「均衡」,強調適度,強調長遠。在歷史的窗口中觀察,POD理念是客觀而穩健的選擇。現在很多城市把「宜居」作為定位,但從很多城市的實際布局和定位來看,這似乎是天方夜譚。以交通便捷性為例,一個城市,過去一天可以辦幾件事,現在一天只能辦一件事,這又怎能稱得上是宜居?嚴峻的現實表明,現在的「宜居」,不過是一句口號罷了。

在陳功先生看來,中國必須要向消費社會前進,這與生產沒矛盾,單一的生產,一味的生產,才是大矛盾,那是要放在全球競爭格局中衡量的大矛盾。中國一些城市規劃者最大的問題,就是以為「世界工廠」可以永生永世的做下去。現在各大城市都對建設某某中心趨之若鶩,但事實上,這個中心,那個中心,千中心,萬中心,最重要的是建立消費中心,要讓人能夠在城市立足、落腳,能夠讓人把心放在城市裡,能夠安全、健康和舒適的生活,這比什麼都重要,同時也是中國城市今後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相關焦點

  • 中國基建速度「最快」的一座城市,超越一線城市,卻不是成都杭州
    不知道什麼時候國內的基礎設施很受歡迎,人們在談論自己家鄉的城市時,或多或少都會關心當地的基礎設施,之後,全國各地掀起了比較建設速度的熱潮,許多二線城市希望在未來的歲月裡成為一線城市,另一方面,如果想成為一線城市,第一步就是要整頓城市中的基礎設施,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也被稱為全球基礎設施速度最快的國家
  • 狹義相對論之洛倫茲速度變換
    的洛倫茲逆變換從S'慣性參考系變換到S係為:x'=Y(x-vt)y'=yz'=zt』1=Y(t1-xv/c)其中Y為洛倫茲變換因Y=1/√(1-v/c)狹義相對論速度變換和伽利略速度變換一樣,速度的公式還是牛頓的速度定義有Vx=dx/dt,Vy=dy/dt,Vz=dz/dtV』x=dx』/dt』 V』y=dy』/dt』 V』z=dz』/dt』這裡我們用圖1來進行簡單的x軸速度變換推導,我們只推導從
  • 根據相對論,光速是信息傳遞的最快速度,但這些速度比光速還快!
    如果你坐在車上,手裡有個手電筒,這時候朝著車子運動的方向照過去,那地面觀測者看到的速度其實還是光速,而牛頓理論的出來則是光速+車速,這就相互矛盾了。後來,科學家試圖找很多方式來彌補這個漏洞,但都失敗了。到了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基於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性原理提出狹義相對論。
  • 為何在「相對論」中,物體的運動速度,無法超過光速?
    何在「相對論」中,物體的運動速度,無法超過光速?要說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那可以說是20世紀物理學界最偉大的發現了(沒有之一)。相對論的提出,完全改變了人們在「經典物理學」中,對時間空間,對世間萬物的認知。
  • 這些速度都比光速快!但為什麼不違背相對論?
    學過物理學的同學們,心中都有一種默認的「真理」:那就是宇宙的速度極限是光速,沒有任何速度可以超光速!前有麥克斯韋的方程組暗示著光速不變,中間有邁克耳遜莫雷實驗給予的實驗支持,最後有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提供的理論驗證。可以說,在現代人的心中光速不變是亙古規律,光速極限也是永恆概念!
  • 古人云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根據相對論需要達到多少速度才能實現?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流傳下來的說法;在相對論中,我們乘坐飛船速度達到光速的99.999625%,就能實現飛船內過一天,地球上過了一年。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指出時間的流逝快慢與參考系的運動速度有關,還指出光速是宇宙中實體物質運動的最快速度,其中不同參考系的時間變換關係為:根據相對論的預言,我們以地球表面作為參考系的話
  • 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排名
    當前中國城鎮化正步入城市群都市圈時代,房地產市場已進入總量平衡、區域分化的新發展階段,房地產長效機制加快構建、「一城一策」推行,城市發展潛力差異巨大,城市研究變得尤為重要。中國20-50歲人口於2013年見頂,存量住房套戶比近1.1和房地產長效機制加快構建,標誌著中國房地產市場告別高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新周期。在中長期,城鎮化、居住改善、城市更新三大紅利將支撐中國房地產市場未來平穩發展。從區域看,中國進入城市群都市圈時代,區域分化突出,城市發展潛力差異巨大,城市研究價值更加凸顯。2)分析框架:基本面分析趨勢,市場面分析時機。
  • 相對論在中國的一段遭遇
    自此,愛因斯坦的形象在中國漸漸失去了原來的光彩。中國對愛因斯坦的批判,最初受蘇聯的影響。但是,在蘇聯已停止批判的上世紀60年代,中國對相對論的批判,卻由於國內的政治形勢,變得愈發激烈。  1965年,《中國青年報》開展了一場是否應該「又紅又專」的討論。
  • 東北與廣東:影響中國城市社會發展兩級的有哪些因素
    與進入城市社會之前相比, 城市化的傳統動能仍然較強, 新型城鎮化動能不足。 1.城市社會的城市化在速度上呈規律性下降。如「十一五」期間, 中國城鎮化水平提高了6.7個百分點, 而「十二五」期間僅提高6.4個百分點。已經進入城市社會的東北三省和廣東省出現明顯的減速趨勢,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速度整體上只是全國平均的40%左右, 有些省份甚至不足全國的1/3。
  • 愛因斯坦相對論碰上中國陰陽學說
    總之陰陽學說對後世中國人民的影響是巨大且深入骨髓的。2、關於相對論:相對論是由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並對近一百年的科學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這是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類似但不同但廣義相對論認為時空是彎曲的,它解釋了萬有引力的基本概念,引力場是可以直接影響到時間和空間距離的測量。正所謂你速度超越光速,時間相對於觀察者來說就很長,而你卻感覺很短,穿越到了未來。
  • 利用相對論效應,提高速度可以前往未來,那如何才能回到過去呢?
    想要前往未來,是為了能夠親身感受科學發展給世界帶來的變化,也有人想要藉助未來科學的高度發展實現自己的「永生」之夢。雖然人類現在距離時間旅行的實現還非常遙遠,但在理論上,前往未來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至少沒有任何理論上的障礙。
  • 宇宙膨脹速度可以超光速?狹義相對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認為任何物體不能超光速,這個是狹義相對論的基礎,狹義相對論有兩個前提:1物理規律在所有慣性系下保持一致,比如選A這個慣性系發現牛頓第二定律是F=ma,換成B這個慣性系牛頓第二定律依然是F=ma不變,所以物理規律不會因為慣性系變化而跟著改變,這個很好理解。
  • 隨著科技的發展,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會被推翻嗎?
    曾經有人問愛因斯坦,為什麼科學是起源於古希臘,而不是中國?愛因斯坦的回信是這麼說的,他認為科學發展有兩個基石,其中之一就是古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這一套的精髓盡在歐幾裡得幾何學之中,也是如今我們初高中上學時,學到的幾何學知識;另一個就是文藝復興時期逐漸發展起來的以系統的實驗找出可能存在的因果關係。
  • 「中國中心城市&都市圈發展指數2019」城市排行榜
    「中國中心城市&都市圈發展指數」是在受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展戰略和規劃司委託研究開發的「中國中心城市指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展戰略和規劃司與雲河都市研究院共同開發的「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的衍生指數,這是該指數繼2017年以來的第三次年度發布。
  • 相對論其實沒那麼難,速度越快,時間越慢理論很簡單!
    一提到《相對論》大家第一感覺就是很複雜!很多人根本就不理解這個事,其實《相對論》不是一個特別難的話題,只是它裡面很多的內容和我們現實生活感覺到的內容不符,所以讓人很難理解。大家也都知道《相對論》是100多年前愛因斯坦提出來的這麼一個顛覆了物理學界的理論,之所以說《相對論》是顛覆性的,是因為它顛覆了到有它為止的人們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這種顛覆性的學術也有許多個,比如《進化論》其實也是顛覆性的,一開始人們都認為神造了人,後來達爾文說我們是動物。
  • 中國這個城市,雖是沿海城市,但卻不能發展海洋資源
    你好, 請看新的一期的內容, 眾所周知,中國是地大物博,資源廣泛,各城市發展也非常快,但總體上所有城市都在發展進步,而中國改革開放後,首先重點發展的是東部城市,沿海城市相對於內陸城市更迅速地發展。這個地方是琿春,延邊朝鮮自治州的管轄位於吉林省的最東端, 琿春的地理位置很特殊, 他是中國唯一位於中國、俄羅斯、朝鮮三個國家的邊界點,一眼就能看到三個國家, 琿春的旁邊是大海,這裡的人想看大海,但沒那麼簡單, 怎麼回事?
  • 速度越大物體的質量越大,這是在狹義相對論中成立嗎?
    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在廣義相對論中成立嗎?在狹義相對論是成立的吧。先來簡單說說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一、在狹義相對論中,有註明的假設:光速不變原理和狹義相對性原理。【光速不變】無論在何種慣性系(慣性參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不隨光源和觀察者所在參考系的相對運動而改變。這個數值是299,792,458 米/秒。
  • 城市擁堵指數恢復折射經濟復甦速度
    城市擁堵指數恢復折射經濟復甦速度王桂霞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等機構發布《2020年Q1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顯示,全國交通持續復甦,近七成的城市擁堵已經基本恢復,達到去年同期
  • 宇宙最快星系,速度可達2.3倍光速,為什麼沒有打破相對論?
    這意味著河外星系都在遠去,而且距離越遠,遠離速度越快。 如果河外星系離銀河系足夠遠,它們的退行速度甚至可以超過光速。然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又指出,任何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那麼,星系的退行速度是如何超光速的呢?為什麼這樣的超光速又沒有與相對論相違背呢? 狹義相對論:光速如何不可超越?
  • 英媒:宇宙膨脹速度快於預期 或證明相對論錯誤
    參考消息網6月4日報導 英媒稱,宇宙膨脹的速度比人們之前認為的要快,這一驚人發現可能會使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一部分內容面臨考驗,這一理論是宇宙學的支柱,已經承受了一個世紀的挑戰。據路透社6月2日報導,美國航天局和歐洲航天局舉行聯合記者會,宣稱宇宙膨脹的速度比之前預測的快5%至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