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記者從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了解到,廣東空氣品質中6項主要汙染物濃度連續6年達到國家考核標準,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一氧化碳。其中,PM2.5為22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準(25微克/立方米)。
結構減排對廣東近年來空氣品質改善的貢獻率達60%。調整產業結構,是廣東大氣治理的利器。近年來,珠三角地區不再新建煉化、煉鋼煉鐵、陶瓷等項目,並逐步實行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對電鍍、印染、鞣革等重汙染行業統一規劃、定點,實行「入園進區、集中治汙」。另外,科學淘汰落後產能,累計淘汰落後鋼鐵產能379.7萬噸、水泥產能4026.5萬噸等。
大氣治理成效也得益於能源結構優化。廣東嚴格控制新增煤電,並實行煤炭消費減量管理,在2019年珠三角地區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量約7227萬噸標煤,相比2012年下降21.68%。同時,全省有序發展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經初步測算,2019年煤炭消費比重較2018年和2015年分別下降2.3和7.4個百分點,天然氣消費比重較2018年和2015年分別提高0.2和2.1個百分點。
廣東大氣汙染防控分為兩個階段。2013—2017年為第一階段,重點解決PM2.5達標問題。2018年至今的第二階段,逐步轉向以臭氧汙染防控為核心,實施PM2.5與臭氧協同防控。(總臺央視記者 張琦)
(編輯 趙羽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