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AI,能提前一年半預知厄爾尼諾?|深度

2020-12-06 中國氣象報

在無數氣候現象中,論公眾知名度和影響力,很少有能出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之右者。

ENSO 是全球氣候年際變化的最主要信號,影響廣泛、持續時間長,與各種區域性極端氣候事件和生態系統息息相關,幾乎使整個世界的氣候形勢為之變化,也對我國氣候有著巨大的影響。

「聖嬰」厄爾尼諾有多神奇?2015年它給世界上最乾燥的沙漠——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帶來了一場大雨,各種花朵在這以往死寂的沙漠綻放。

如能提前預測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其價值不言而喻。數十年來,專家學者們在預測ENSO 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提前一年以上進行預測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利用卷積神經網絡,了解海洋溫度與未來厄爾尼諾事件的對應關係,將氣候模式與人工智慧方法結合起來,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方法,利用卷積神經網絡模型,為ENSO 預測領域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韓國全南國立大學Yoo-Geun Ham團隊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羅京佳教授,利用人工智慧機器深度學習構建了卷積神經網絡模型改進ENSO預測,將預測時效提前到一年半,並達到80%左右的預測準確率。

本期嘉賓: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與應用前沿研究院院長、國家特聘教授 羅京佳

01

厄爾尼諾預測仍有改進空間

每當ENSO「來襲」,中美洲、非洲南部、太平洋島嶼國家往往就會「陷入」乾旱,引發糧食和健康危機,另一些地區則飽受因過量降雨帶來的洪水威脅,以及隨洪水而來的傳染病困擾。

2019年7月,世界氣象組織專家及太平洋沿岸一些國家的氣象部門觀測到厄爾尼諾現象在太平洋地區生成的初期跡象。

厄爾尼諾現象在印尼引發乾旱。圖為一名村民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中部一條乾涸的河床上行走。

如能實現對ENSO 更長時效的預測,人們就能更早著手準備,進而採取相應對策。但長期以來,人們對ENSO的預測時效很難超出一年。

ENSO 中存在振蕩元素,與緩慢的海洋變化及其與大氣的耦合有關,這表明對ENSO 進行多年預測是有可能性的。

有趣的是,在幾次拉尼娜事件中,赤道太平洋冷海溫異常持續了數年。高頻赤道風的可預測性較差,但赤道風的緩慢變化的成分與海面表層溫度(SST)可以一定程度地預測。

赤道太平洋以外的海表溫度異常也會觸發ENSO事件,其時滯可以超過一年。

這些研究表明,當前的方法可能存在不適用於ENSO預測的地方,ENSO預測仍有改進的空間。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們通過深度學習發現大型數據集內的線性和非線性等複雜關係,對許多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研究團隊認為,機器深度學習方法得出的統計預測模型,可能是突破這一瓶頸的有效手段。

02

卷積神經網絡為預測助力

研究團隊選取了名為卷積神經網絡(CNN)的深度學習方法,用於ENSO 預測試驗。

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鳥類識別

通俗地說,這是一種擅長識別圖像的算法。例如,經過訓練,神經網絡可以通過識別貓共有的特徵(如鬍鬚和四條腿)來識別照片中的貓。它的識別方法和人眼有所不同,具體說來,當我們給計算機一張需要識別的貓的照片,計算機便將這張待識別的圖片劃分成若干小格,與其內部存儲的貓的「標準照」一個局部一個局部地仔細比對,如果二者一致,則判定未知圖案確實是一隻貓。

由於識別基於若干個局部的集合,即便未知圖案可能有一些平移或稍稍變形,計算機依然能辨別出它是一隻貓。而未知圖案的局部和標準圖案的局部逐一比對時的計算過程,便稱為卷積操作。

這種擅長識別圖像的方法,同樣可以用在氣候預測上。

雖然氣象觀測得出的是一組組數字,但根據這些觀測數據,人們能夠繪製海平面溫度和深海溫度的圖片,而海溫的異常變化正是引起厄爾尼諾現象的一個本質成因。研究者希望利用卷積神經網絡,了解海洋溫度與未來厄爾尼諾事件的對應關係。

03

氣候模式結合人工智慧訓練

大量訓練是深度學習的必然要求,卷積神經網絡也需要大量圖像用於訓練,才能提高預測的準確率。儘管氣象數據規模龐大,但卷積神經網絡用在ENSO預測上卻遇到了數據短缺的困難。

全球海洋溫度分布的觀測資料可追溯至1871年。雖然這個時間看上去很早,但具體算下來,到現在也不足150年。如果把每年的相同月份拿出來對比,這意味著每個月的樣本數量都少於150個。對於深度學習的樣本數量而言,這是明顯不足的。

研究者為了解決歷史厄爾尼諾事件數據短缺的問題,將氣候模式與人工智慧方法結合起來。利用CMIP5幾十個全球氣候模式,研究者根據歷史海洋數據生成了一系列模擬數據。因此,科學家們不僅有一組實際歷史觀測數據,還得到了用於訓練的數千個模擬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預測時效超過6個月時,新方法對Nino3.4指數的預測能力顯著高於目前國際上最優秀的動力預測系統在對1984年至2017年的真實數據進行測試時,這一方法能夠提前18個月預測厄爾尼諾事件

當然,這種預測方法還遠遠沒有達到完美的程度,它對未來1.5年厄爾尼諾事件預測的準確率僅為80%左右。但這仍然比目前最好的數值模型要好,因為後者在1.5年時效上的準確率不到75%。

厄爾尼諾類型在各預測系統中預測準確率比較直方圖

卷積神經網絡還能預測海表溫度異常的不同空間分布,對不同厄爾尼諾類型 (東太平洋型、中太平洋型、混合型) 預測也有較高的準確率,彌補了目前動力預測系統的不足。

與此同時,它充分證明了機器深度學習等方法在地球科學大數據上應用的可行性,為地球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

相關焦點

  • 依靠AI,能提前一年半預知厄爾尼諾?80%的準確率!
    靠AI,能提前一年半預知厄爾尼諾?|深度人類進步的過程,就是人類對自然掌握程度的過程,雖然現在我們人類都上過月球了,但是每年颱風帶來的經濟損失都非常巨大,僅中國在1990年到2009年間,颱風就造成了314億經濟損失,在去年的颱風季節裡,有網友就提問,為什麼現在科技這麼發達了,還是治不了颱風呢?用核彈炸呢?
  • 科學家找到:在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前一年預測的方法!
    來自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和JUSTUS-LIEBIG-University Giessen的一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在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前一年預測它們。其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該小組描述了他們基於複雜性的方法,以更好地預測看似隨機的天氣事件。
  • 天氣能提前多久預知
    很多朋友問,到底可以提前多久預知未來的天氣呢?換句話說,天氣預報究竟時效有多長?回答這個問題,要先從一個故事開始。目前比較靠譜的預報時效是一周左右,也就是說,提前一周內的預報是可信的。更長的預報,只是對溫雨趨勢和天氣系統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所以想要獲取準確的天氣預報,還是需要多關注最新的天氣信息,越臨近準確度越高。
  • 談談與厄爾尼諾相關的那些事
    「對流活動減弱後,西太平洋提供給大氣的熱量和水汽減少,這不利於形成颱風所需的低層輻合、強上升運動等大氣環流條件,所以,在厄爾尼諾年,西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偏少。」周兵解釋道。此外,受季風影響,熱帶對流活躍,一般來說華南前汛期降水較多。今年華南提前進入前汛期,雖然出現多次強降水天氣過程,但降水量依然較常年偏少3成左右。這也是厄爾尼諾導致的嗎?
  • 我國南方持續洪澇災害,難道厄爾尼諾現象又來了?難道像之前一樣
    我國南方持續洪澇災害,難道厄爾尼諾現象又來了?難道像之前一樣最近我國的南方出現了持續洪澇的災害現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厄爾尼諾又來了?那麼到底什麼的厄爾尼諾現象呢?下面先來和你們說一說。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的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部和南太平洋東部,從南向北流動的一股著名的迷路韓流,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份,南半球的夏季海域水溫普遍升高,一直向西流動的赤道慢慢得到加強,這個時候,隨著全球起亞和風帶的移動,迷路韓流水溫反常,這股力量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 深度的默契感,危險的預知能力——解密神奇的第六感
    磁場感應能力之第六感近些年一些科學團隊研究,得出了大腦具備的獨特磁場感應能力,這種感應能力就是平常人常說的「第六感」第六感是標準名稱「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 厄爾尼諾極端可能成事實,2020年或再次出現
    ,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加劇了厄爾尼諾現象的不穩定性,變得更加的激烈。在整個工業時代都表現非常明顯,其中發生了三起極其強烈的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而這是科學家們都沒預測到的事件,突如其來的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給人類帶來了不少的影響。
  • 厄爾尼諾有概率再現,真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但是厄爾尼諾間歇性的出現可能還是有,因為科學家們發現有一種情況可能導致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而在說這種情況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如今的海洋區域變化,上面也說屬於「中性」的情況,所以不是厄爾尼諾現象,也不是拉尼娜現象。如今的海洋指數是如何發展的?
  • 2019 AI Index 報告出爐:AI 領域取得的進展很多,但結果憂喜參半
    報告顯示:「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在雲基礎設施上訓練一個大型圖像分類系統所需的時間從 2017 年 10 月的 3 小時左右減少到了 2019 年 7 月的 88 秒左右。」在過去的一年中,智能駕駛行業成為全球投資的「排頭兵」(70 億美元),隨後為藥物和癌症、人臉識別、視頻內容、欺詐檢測和金融。繼 2006 年超越美國之後,中國現在每年出版的人工智慧期刊和發表的會議論文數量與歐洲相當。
  • 今年北半球一些國家提前進入冬季
    今年北半球一些國家提前進入冬季 來源:   發布時間:2009年11月10日16:04
  • 科學家預測厄爾尼諾現象 或於2020年來襲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的研究人員預測,複雜天氣模式之厄爾尼諾現象很可能在2020年捲土重來,其可能性達到80%。        研究人員表示,根據建模並使用相應算法,基於對整個太平洋地區各監測點氣溫變化之間的聯繫進行分析,已能夠提前至少一年預測厄爾尼諾現象。
  • 中國科學家:21世紀首次厄爾尼諾事件正趨於衰亡
    中新網3月14日電 中國科學家認為,2002年5月份爆發的厄爾尼諾事件是從2002年11月份開始到12月份期間達到鼎盛時期,進入2003年以來它的強度迅速減弱。  據中央氣象臺消息,中國氣象局首席氣候診斷專家翟盤茂認為,從發展的趨勢來看,估計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很快衰亡了。
  • 氣候變化是因為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啥?
    吸收同樣的熱量,水上升的溫度並不高,但在寒冷的日子裡,水又能緩緩地釋放它所儲存的熱量,穩定熱循環和適宜的溫度以維持地球生命。不幸的是,人類的活動卻打亂了這種穩定,反常氣候的頻繁出現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例如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是&34;的意思,在歷史上,對厄爾尼諾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1541年。很早以前,秘魯沿岸的漁民就發現了這種奇異的天氣。
  • 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不僅給南美沿岸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災難,也往往釀成全球性的災難性氣候異常,如連續出現的世界範圍的洪水、暴風雪、旱災、地震等,報紙上概稱為"厄爾尼諾現象(事件)",科學家們則把那些季節升溫十分激烈,大範圍月平均海溫高出常年1度以後的年份才稱為厄爾尼諾年。
  • 2015厄爾尼諾或將製造「凌亂」夏天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王啟禕稱,雖然厄爾尼諾曾有減弱的跡象,但最新數據顯示,今年3月,海表溫度又開始升高,距平指數維持在0.5℃及以上,因此,厄爾尼諾事件仍在持續中。厄爾尼諾一般大約2-7年會發生一次。王啟禕稱,據歷史記載,1950年以來,世界上曾經發生過13次厄爾尼諾現象。
  • 厄爾尼諾現象將持續整個夏季
    5月份CPC/NCEP/NWS/IRI 觀測及預報產品,4月期間赤道太平洋大部分地區的海表溫度(SSTs)高於同期平均水平(圖1),反映了正在進行的厄爾尼諾現象。除了Nio-1+2指數為+0.3℃外,所有最新的Nio指數都接近+0.8℃。
  • 「厄爾尼諾」大概率在今年下半年爆發,對中國會有什麼影響-虎嗅網
    春季預測障礙目前傳統的厄爾尼諾預測方法只能在提前6個月範圍內給出比較準確的預測,這一現象稱之為,春季預測障礙。圖3顯示了18個動力學和8個統計學氣候模型預測能力, 我們看到在春季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模型都喪失了準確地預測厄爾尼諾的能力。
  • 他被後人神話,能預知千萬年後事,卻沒預知到自己什麼時候死!
    他被後人神話,能預知千萬年後事,卻沒預知到自己什麼時候死!劉基這個人很神奇,他是明朝開國元勳,也是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歷史上的名聲是很好的,即使是現在你隨便問一個北京的老頭老太太,北京城誰修的啊?劉基!什剎海誰挖的啊?劉基啊!
  • 厄爾尼諾現象已出現 深度分析其影響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的最新公告,2015年厄爾尼諾發生的概率在60%—70%。NOAA去年二季度就預測厄爾尼諾將發生,市場曾經出現較大程度的炒作,但由於厄爾尼諾的強度較弱,對農產品(000061,股吧)的影響未及預期,農產品價格延續探底走勢。
  • 不祥的聖嬰——厄爾尼諾
    肆虐全球的厄爾尼諾現象近些年來頻頻發生、程度加劇,是否也同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有一定關係,尚無大量的科學佐證來證實。但厄爾尼諾現象的頻繁發生,使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呼籲:拯救大自然,也就是拯救人類自己。」  「聖嬰」的由來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意為「聖嬰」,即上帝之子。厄爾尼諾現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每隔幾年發生的一次大規模海水溫度異常增高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