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三型兩網」建設,是打造世界一流能源網際網路企業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務,是主動適應能源革命和數字革命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縱深推進電力改革和國資國企改革的根本要求。「三型」(樞紐型、平臺型、共享型)與「兩網」(堅強智能電網、泛在電力物聯網)相得益彰、相生共榮,體現了新時代公司與電網發展在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的辯證統一,二者共同構成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公司工作的核心內容。建設好「三型兩網」必須統一思想、認清方向、找準目標、明確重點。順應能源電力轉型之大趨勢,深化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配電網作為地區電網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和城鄉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服務響應當前國情企情網情的交織變化,在我國經濟社會中承擔著廣泛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在承接「三型兩網」建設任務中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型兩網」建設彰顯配電網的功能作用
「三型兩網」建設,「三型」既是特徵,也是目標。配電網覆蓋範圍廣、功能要素全、用戶影響深,與「三型」企業的產業屬性、網絡屬性和社會屬性完全契合。建設「三型兩網」,更加彰顯了配電網的功能作用。
配電網是建設樞紐型企業的重要著力點。配電網是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輸電網和用戶、保障電力「落得下、用得上」的關鍵環節。一方面,配電網與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所帶用戶眾多,一旦發生停電事故,將會直接影響用戶用電。目前,公司110千伏及以下電網供電量已佔全網90%以上。另一方面,從電網發展全局來看,配電網在構建形成合理電網結構、加強調峰調頻和電壓支撐,保障輸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實現輸配電網協調發展、提高電網整體利用效率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配電網也是構建能源網際網路的重要基礎,在能源轉換環節發揮 著樞紐作用,其核心是通過傳統的單純電力供應行為向綜合能源配置平臺的轉變,實現多能互補、協同優化,大幅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使電力在現代能源體系中日益處於中心地位,有力支撐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配電網是建設平臺型企業的利益契合點。配電網直接面向廣大用戶,並匯聚了大量的分布式電源、儲能、電動汽車等交互式用能設施,具有天然的平臺屬性。面向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配電網通過開放融合、多邊互動、平等競爭,有效促進供需對接、要素重組、融通創新,為各類用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在推動電網核心業務轉型升級的同時,可以兼顧滿足利益相關方的期望與要求,體現平臺價值,實現網際網路新經濟、新業態的健康快速發展。
配電網是建設共享型企業的關鍵切 入點。配電網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礎設施,是公司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升人民美好生活體驗的落腳點。公司實施開展了農村電網改造升級、「三區兩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等工程,不斷縮小城鄉配電網發展差距,著力實現配電網更普惠發展,推動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以中發〔2015〕9號文件為標記的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提出,「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開闢了配電網投資多元的政策路徑。截至2018年底,公司已累計與36家民營資本展開合作,配電網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特徵日趨明顯。當前,能源網際網路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大量清潔綠色分布式電源融入配電網,改變了配電網原來只單向接受輸電網電力的狀況,使之成為有源網絡,越來越多的能源消費者同時變為能源生產者,極大提升了用戶的滿足感。
「三型兩網」建設要求加快推進配電網高質量發展
「三型兩網」建設,「兩網」既是基礎,也是手段。經過多年建設改造,公司配電網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截至2017年底,110千伏及以下變(配)電容量28.6億千伏安,10~110千伏線路長度442萬公裡,分別為2010年的2.2倍、1.5倍;城、農網供電可靠率分別為99.948%、99.874%,與2010年相比年戶均停電時間分別縮短3.7小時、13小時。隨著「三型兩網」建設內容的逐步明確,對照建設運營好「兩網」的目標任務要求,公司配電網客觀上還存在短板和不足,迫切需要加快推進配電網高質量發展。
配電網是堅強智能電網的主要薄弱環節。公司自2007年實施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目標以來,經過10多年的發展建設,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網網架日趨完善,安全穩定水平顯著增強,我國是世界大國中少數幾個沒有發生大規模停電事故的國家。與之相比,配電網仍顯薄弱,發展相對滯後。在供電能力方面,設備重過載未完全消除,「卡脖子」問題大量存在;部分地區設備輕載問題較突出,資產利用率有待提高。在電網結構方面,高壓配電網供電安全水平不高,B類及以上供電區域N-1通過率未達到100%;中壓配電網目標網架引領不夠,分段和聯絡點設置不合理,線路截面 不匹配矛盾突出。在裝備水平方面,配電設備生產廠家眾多,執行標準不一致,通用性差、互換性差;部分設備選型不能滿足長遠發展要求,一次容量預留不足、二次擴展需求考慮不充分。在配電自動化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核心區開展,規模效應尚未體現,實用化水平不高;信息安全問題相對突出,安全防護體系不夠完善。
配電網是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的攻堅領域。與輸電網不同,配電網工程規模小、建設周期短、受外界影響因素大,因此公司精益化管理主要體現在配電網環節上。長期以來,公司配電網管理相對粗放,大拆大建、頻繁改造時有發生。要扭轉上述局面,必須以需求為導向,立足配電網數據收集、信息傳輸、智能分析各環節的關鍵問題,找準制約瓶頸,夯實量化決策的工作基礎。這也是以數據流為核心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在建設過程中所需重點解決的內容。在配電智能終端方面,由於傳統配電網規劃對通信、二次及信息化等專項缺乏全面統籌,各專業配電側感知終端建設思路、標準未完全統一,致使配電網存在大量的感知空白,終端採集監測覆蓋不足,且採集頻度和在線率較低,智能化水平不高,實時性難以保障。在配電通信網方面,隨著各類終端接入需求不斷增多,交互數據量增大,對通信的需求明顯增加,受制於通信接入網覆蓋深度不夠、帶寬不足,大量分布分散的智能終端和用戶終端連接困難,打通通信「最後一公裡」勢在必行。相比而言,公司骨幹通信網已基本覆蓋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在配電網與用戶交互方面,現有配電網量測體系大多僅監測配電網自身設備,量測範圍未擴展至用戶端,配電側與用電側信息交互不暢,導致信息不完整,存在數據孤島現象,且各應用系統間缺乏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無法支持配電網全景觀測,諸多配電網主動控制功能也難以實現。另外,各類終端設備使用規約不統一,通常考慮為面向過程設計,與配電網很難做到即插即用、友好互動。在配電網大數據管理方面,專業壁壘凸顯,「營配調規」數據信息未能有效貫通,與一次採集或錄入、共享共用的目標存在較大差距。同時,配電網中設備種類、數量眾多,數據臺帳複雜繁瑣,信息系統未能做到全面覆蓋,目前還存在大量的數據空白,且缺少數據分析和挖掘的高效智能方法,限制了配電網數據內在價值的充分發揮。(作者:國網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 韓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