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發出警示!隱翅蟲。在你身上時絕對不要打,它身上有毒液,接觸到皮膚,就死定了!……」最近,一種狀如螞蟻的小昆蟲在朋友圈引發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隱翅蟲是否子虛烏有?奪命傳言是真的嗎?昨天,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秦曉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隱翅蟲不可能致人死亡,但如果隱翅蟲落在皮膚上被拍打,就會分泌出大量強酸性液體燒傷皮膚,所以,最好輕輕將其吹走或彈開。
市民遭「襲擊」被「毀容」
「本來以為有關隱翅蟲的內容也就在朋友圈裡看看,真沒想到竟被我遇到,臉上、胳膊上起了好多水泡,一個星期過去了,斑還沒消。」昨天,在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科,市民謝女士指了指自己的額頭對記者說,「擔心留下疤痕,特地來問問醫生,說是色素沉著斑會消的」 。
據謝女士介紹,5月24日晚上,她在小區內乘涼,突然覺得額頭上有異物,便隨手一拍。「借著路燈看了看,以為是螞蟻,當時還奇怪呢,這『螞蟻』怎麼顏色那麼奇怪,有黑有黃。」
讓謝女士沒想到的是,睡了一覺醒來,第二天一早,她的額頭上就出現了水泡。「又疼又癢,不小心弄破了,胳膊上沾到了液體,隨後也起了水泡,出門都要戴口罩、穿長袖。」自稱被「毀容」的謝女士不敢大意,隨即趕往醫院。經過診斷,謝女士被告知患上了隱翅蟲皮炎。
謝女士的遭遇可不是特例。據了解,最近一段時間,在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科,每天都有遭到隱翅蟲「襲擊」的市民前來就診。
未來三個月將是高發期
隱翅蟲到底是什麼蟲?為何近期市民頻遭「襲擊」?
據了解,隱翅蟲又被稱為「影子蟲」、「青腰蟲」,多數細長、體小,頭、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為橘黃色,形似大螞蟻,一般不到3毫米,最大可達3釐米。隱翅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夏秋兩季最常見。
秦曉明主任告訴記者,天熱後,門診每天都會接診隱翅蟲皮炎患者,大多是帶狀或條狀紅斑,皮膚表面會起膿皰。而隨著溫度的逐漸升高和著裝的改變,隱翅蟲皮炎患者會越來越多,接下來的7月、8月、9月為高發期。
隱翅蟲皮炎不僅有高發期,還有高發地。秦曉明主任表示,居住在高校等集體生活區域的群體要特別注意,「就拿高校來說吧,綠化多環境好,日光燈長時間亮著,符合隱翅蟲喜潮溼和燈光的特點,特別容易受到隱翅蟲的侵害」。
出現頭痛等症狀時須就醫
「隱翅蟲一般不會主動叮咬人,但一旦受到刺激,其身體會分泌出強酸性液體,PH值為1-2,會燒傷人的皮膚。」秦曉明主任告訴記者,因此,萬一不小心與隱翅蟲「親密接觸」,千萬不要用手去拍打,正確的做法是輕輕將其吹走或彈開。
如何預防隱翅蟲,秦曉明主任建議,在家裡,應該做好防蟲驅蟲工作,比如關好紗門紗窗、保持室內乾燥,睡覺時不要開著燈等;外出時,儘量穿長衣長褲,以減少人體與隱翅蟲接觸的機會。
而一旦沾到隱翅蟲分泌出的強酸性液體,應第一時間用自來水清洗,將馬齒莧葉子搗碎後敷上,效果也不錯。如果出現皮炎,會有輕微癢痛、燒灼感,但症狀普遍較輕,用藥後很快會痊癒,暫時的色素沉著也會在一周左右自行消退,絕對不會致死。「嚴重者會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甚至昏迷等症狀,一旦出現此類症狀,應立即到醫院的皮膚病科就診。」秦曉明主任最後強調說。(蕪湖新聞網--大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