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白洞是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特殊天體,性質與黑洞相反。目前白洞還僅是一種理論模型,還未被證實。
白洞和黑洞有相似的地方,他們都有一個封閉的邊界,聚集在白洞內的物質,只可以經邊界向外運動,而不能反向運動。白洞是宇宙中的噴射源,白洞可以向外部區域提供物質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區域的任何物質和輻射,因此白洞是一個只發射、不吸收的特殊天體。也有一種說法是進入黑洞的物質終究會從白洞出來。
它與黑洞之間有著明顯的聯繫,可以看成是黑洞的時間反演。一個球形天體,半徑收縮到引力半徑以內,就要一直收縮下去,最後落到中心奇點上,這就是黑洞,而如果半徑小於其引力半徑的球形天體,開始時向外膨脹,中心奇點周圍的高密態物質向外噴射,這種反塌縮過程就是白洞。白洞與黑洞是物理學家們根據黑洞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上所提出的「假想」物體,或一種數學模型。
到目前為止,「白洞」還只是個理論名詞,科學家並未實際發現。在技術上,要發現黑洞,甚至超巨質量黑洞,都比發現白洞要容易的多。也許每一個黑洞都有一個對應的白洞!但我們並不確定是否所有的超巨質量的「洞」都是「黑」洞,也不確定白洞與黑洞是否應成對出現。但就重力的觀點來看,在遠距離觀察時兩者的特性則是相同的。
最新的研究可能會得出一個令人興奮的結論,即:「白洞」很可能就是「黑洞」本身!也就是說黑洞在這一端吸收物質,而在另一端則噴射物質,就像一個巨大的時空隧道。
關於白洞是怎樣形成的,當前科學家們持有兩種不同的見解。
一種得到多數天文學家贊同的觀點認為,當宇宙誕生的那一時刻,即當宇宙由原初極高密度、極高溫度狀態開始大爆炸時,由於爆炸的不完全和不均勻,可能會遺留下一些超高密度的物質暫時尚未爆炸,而是要再等待一定的時間以後才開始膨脹和爆炸,這些遺留下來的緻密物質即成為新的局部膨脹的核心,也就是白洞。
另一種觀點認為,白洞可直接由黑洞轉變過來,白洞中的超高密度物質是由引力坍縮形成黑洞時獲得的。
總之宇宙中的很多現象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謎,我們可以大膽猜則、大膽設想,其實很多事情沒有對與不對,只有想與不想!
原理:白洞是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與黑洞相反的特殊天體。和黑洞類似,白洞也有一個封閉的邊界,聚集在白洞內部的物質,只能經邊界向外運動,而不能反向運動,就是說白洞只向外部輸出物質和能量。但白洞還是一種理論模型,尚未被觀測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