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大愛天使 自責母親

2020-12-05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黃媛豔 通訊員 王琨

  

  她身兼多重角色:軍人、護士、母親。

  她無法面面俱到:作為我國首位執行護航任務的女護士長,在完成長達243天的海上護理任務的同時,她只能把年僅5歲的女兒留在家中,為此她常常覺得愧為「媽媽」。

  她叫胡愛霞,是解放軍第425醫院急診科護士長,紮根護理行業已經18年。

  明天既是護士節,又是母親節,記者今天採訪了胡愛霞和她的同事,聽她們講述了胡愛霞的故事。

  波峰浪谷間的接診

  誰說女子不如男?胡愛霞的經歷也許會讓很多男性自愧不如。

  在先後完成了「神四」、「神五」、西沙醫療值班、博鰲亞洲論壇等130餘次衛勤保障任務後,2008年12月,胡愛霞臨危受命,隨海軍編隊赴索馬利亞和亞丁灣海域,成為我國首位執行護航任務的女護士長。

  護航中,貨輪「振華四號」向編隊發出救助電話,一名船員突然發病,陷入昏迷。胡愛霞所在的醫療隊隨即決定乘坐救生艇前往救援。

  待小艇艱難地靠近貨輪時,胡愛霞傻眼了。「必須藉助軟梯才能攀爬上10米高的貨輪,我恐高,而且軟梯還在劇烈地晃動。」胡愛霞所說的這種軟梯,由粗糙的麻繩編成,即使是專業的水手爬起來也十分吃力。

  「一直告訴自己別怕,根本就不敢往下看。」終於攀爬上了貨輪,胡愛霞的作戰服早已被汗水浸溼,手也被勒得通紅,來不及歇息,她緊急投入了對患者的救治中。

  243天的護航經歷中,在波峰浪谷間,胡愛霞接診了700多人次。她開創了當時中國女軍人隨艦出海最長的時間紀錄,被評為「十佳護航尖兵」,被全國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工作容不得開玩笑

  胡愛霞這朵「南丁格爾」之花,花開深藍,香溢天涯。

  急診科是急重症患者就醫的第一站,工作任務繁重、護理技能要求全面。身為護士長的胡愛霞,既苛於律己也嚴於律人。

  這一點,護士胡琴感受頗深。因為護師考試近在眉睫,即將赴考的她心裡十分焦慮,工作上出現懈怠,巡視工作被其忽略。這一切,讓胡愛霞發現了。

  「護士長很生氣,一直告誡我,和生命打交道,容不得開玩笑……」嚴厲的批評,讓胡琴眼圈泛紅。可是,讓胡琴沒有想到的是,在後來的日子裡,胡愛霞不僅細心地為她提供備考建議、緩解心理壓力,甚至在臨考前的一周還給其放假,由她來頂班。胡愛霞是科室裡出了名的「候補隊員」,替年輕護士頂班是常有的事。

  「有時護士長24小時加完班後,還得繼續為我們頂班。」在胡琴等護士的眼中,胡愛霞是公認的「大姐大」,她獨創的「科室戒律」默默地守護著科室裡的28名「白衣天使」。

  在急診科,護士懷孕後無需上夜班,重新排班後出現的人員缺漏,由護士長頂替;

  在急診科,護士長需比護士早到晚退至少半個小時以上……

  出色的護理服務,使解放軍第425醫院急診科成為業界榜樣,連續兩次獲得三亞市優秀護理單位和海南應急醫療先進單位,胡愛霞也被評為「優秀護士長」。

  女兒長發變短髮的自責

  白衣天使的榮光,照亮了傷病員康復的希望之路,溫暖著後輩的心靈。背後卻是一位母親的深深自責。

  執行護航任務時,胡愛霞的女兒王曉暉才5歲,當得知媽媽將遠行時,「她晚上睡覺都緊緊地抱著我,總是追問著為什麼別人的媽媽不去出海?」帶著女兒厚厚的相冊,胡愛霞含淚登艦。

  每周一次10分鐘的通話,難解胡愛霞的思女之情。「經常拿著相冊在被窩裡翻看,很想她。」六一兒童節時,看到央視錄播的隨艦軍人子女的視頻中女兒的影像。那一刻,胡愛霞淚如雨下。

  一頭短髮的曉暉出現在鏡頭前。「她長頭髮梳著辮子時可漂亮了,他爸爸在家帶她,只能給她剪了短髮,方便梳洗。短髮剪得不太成功,就像個雞窩頂在頭上。」提及此,胡愛霞又一次淚眼朦朧。

  (本報三亞5月11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後,海南省委、省政府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黨中央的安排部署,在做好省內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舉全省之力向湖北派出7批醫療隊,並捐助醫療和生活物資支援湖北武漢、荊州抗擊疫情,在「全國一盤棋」的抗疫大局中,體現海南擔當,彰顯大愛情懷。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道德天空星光閃爍
    海南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讓天南地北的遊人難忘。「海南好人」的心靈之美及種種善舉,更讓人溫暖與感動。  2013年,有太多熟悉的名字深深地叩擊著我們的心靈:陳起賢、王金花、崔昌華、蘇金蘭……他們甘於奉獻、燃燒自我的至上師德,他們愛崗敬業、默默耕耘的職業操守,他們敬老孝親、血脈情深的至美真情,似繁星閃爍,再次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感動了瓊州大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鄉的海棠樹
    它不像婀娜多姿的椰子樹和昂貴得以斤論價的海南黃花梨那麼聞名遐邇,然而,離家多年,我對它卻一直懷有一種強烈的情思。  海棠樹是一種常綠喬木。大齡的海棠樹幾乎每年都結很多果子。海棠果如小的雞蛋般大,圓形,不能吃,只用其籽實來榨油。榨出的油棕綠色,未經提煉,也不作食用。小時候,村裡人多不捨得買煤油點燈,就靠揀海棠果榨油照明。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一燈如豆到萬家燈火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從一簇篝火到一盞油燈,從一根蠟燭到一顆電燈泡,昏黃的燈火搖曳升起,被照亮的一方天地裡升騰著溫熱的氣息,照明技術的變革與普及過程飽含著時代變遷的生動印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騎駿馬坐花轎 這場婚禮很「吸睛」
    新人卻不是中國人,新郎官蒂莫來自法國,新娘子安奈來自西班牙,他們都是北京市海澱外國語實驗學校海南校區的網球教練。  去年8月,看到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前景後,安奈和蒂莫決定到海南來試試。在海南工作8個多月,安奈和蒂莫已經完全愛上這裡。「我家是哪裡的?海南呀!」蒂莫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海南的氣候、自然環境非常好,但這並不是最吸引自己的地方。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