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動物實驗結果,發現距地球最近的黑洞,2019中國高被引學者出爐

2020-12-06 前瞻網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去年年底可能已全球傳播

倫敦大學學者領銜的團隊分析了來自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超過7500個病毒基因組數據。研究人員確認了病毒基因組中198個曾重複發生的變異,從而探討病毒在人群中如何演變並逐步適應人類宿主。他們發現,這些新冠病毒共享的同一祖先來自2019年年底,這個時間段正好可能是新冠病毒跳躍到人類宿主的時間。

世衛組織:應進一步研究法國首例新冠肺炎陽性報告

針對有論文顯示去年12月27日法國已有首例新冠肺炎PCR檢測陽性結果,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此病例比法國此前報告的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早了一個月,需要此病例的更多信息,以確定其過往經歷,法國有可能於12月就已有確診病例,重要的是進一步研究相關情況。

中國團隊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6日,《科學》官方網站發布了中國科學團隊完成的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研究者從11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分離出了新冠病毒毒株。研究人員選擇了其中一個毒株,開發出了純化滅活的SARS-CoV-2病毒疫苗PiCoVacc。遺傳穩定性測試顯示,PiCoVacc具有出色的遺傳穩定性,不存在任何可能潛在改變NAb表位的S突變。

研究:羊駝產生的抗體可以消滅新冠病毒

近日,比利時科學家發現羊駝的抗體可以消滅新冠病毒,研究人員在當地時間5日在美國的《細胞》雜誌上發表了相關研究結果。科學家從比利時一隻名為溫特羊駝體內發現了2種分別用來對抗MERS和SARS的有效抗體,同時,科學家證實這2種抗體同樣可以消滅新冠病毒。

一類納米顆粒或可治新冠肺炎

最近,隸屬於巴黎-薩克雷大學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蓋倫研究所開發出一種可用於治療多種嚴重炎症的有效納米顆粒。此項成果於近日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發表。他們對動物模型中毒性休克進行的體內研究表明,通過利用急性炎症部位的內皮屏障功能障礙,這些多藥納米顆粒可以有針對性地傳送治療藥物,從而顯著提高生存機率。

英國一種新藥下月底將完成臨床試驗

由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研究人員研製的新冠肺炎新型藥物SNG001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研究人員預計將於6月底完成,如果後期進展順利,將會在今年下半年開始批量生產。SNG001是由南安普頓大學呼吸道醫學教授威爾金森領導研發的一種特殊配方的幹擾素β,它對因感冒和流感感染擴散到肺部而引起的嚴重下呼吸道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研究揭示​蝙蝠感染冠狀病毒而不患病的機制

一項發表於《科學報告》的研究揭示,攜帶了對人類致命的冠狀病毒的蝙蝠,自身為何不會患病。在體外實驗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在蝙蝠細胞內,病毒與宿主達成長期共存狀態:蝙蝠細胞會保持天然的抗病毒響應,同時病毒迅速產生特定的基因突變,從而實現了對蝙蝠細胞的適應性。因此,這種蝙蝠可以在長期數月的時間內持續感染MERS而不患病。

中國疾控中心:與抗體檢測相比 核酸檢測更靈敏

中國疾控中心駐黃岡檢測隊隊長、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曾毅院士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張曉光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人體之後,首先會在呼吸道系統中進行繁殖,因此可以通過檢測痰液、鼻咽拭子中的病毒核酸判斷人體是否感染病毒。與抗體檢測相比,核酸檢測更加靈敏,也是實驗室檢測的「金標準」。

《自然》論文點讚中國抗疫 模型顯示不幹預感染者或超700萬

當地時間5月4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刊發了中英美多國科研團隊的研究。研究通過建模發現,中國使用的三大非藥物幹預措施不僅遏制了新冠疫情在中國的發展,也為全球贏得了時間窗口。研究指出,如果不實施強有力的非藥物幹預「組合拳」,則中國的新冠病例或將增加67倍,超過700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研究新冠病毒應急專項項目指南

新冠疫情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國際科研界攜手應對,聯合攻關。中德科學中心作為資助中德雙邊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高度重視中德聯合抗疫科研合作交流工作,特設立新型冠狀病毒中德合作研究應急專項項目,以支持中德兩國科學家開展抗擊新冠病毒相關科學合作交流和研究活動。

哈佛大學發「撤退令」近2月 華裔學生談宅家上網課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哈佛大學學子們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撤退,在春假結束後不得返校宅家遠程上課。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哈佛學生們,目前都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模式。哈佛大學生化系學生譚璟鏵(Kevin Tan)說,他和許多哈佛校友一樣,現在每天使用Zoom平臺在線上課。居家求學,許多課程的結構和方式都被改變了。

研究揭示東亞人Ⅱ型糖尿病遺傳標記

近日,一組國際研究人員在非歐洲人群中183個基因位點發現了301個不同的基因信號,這些信號與東亞人的Ⅱ型糖尿病有關。其中61個是最新發現的與易患Ⅱ型糖尿病有關聯的位點。之前在歐洲人後裔中進行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並沒有涉及到這些基因。北京時間2020年5月6日晚23時,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

發現迄今為止距地球最近的黑洞

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距離我們最近的黑洞,距太陽系僅1000光年。該黑洞與另外兩顆恆星構成的三星系統甚至在南半球肉眼可見。研究人員判斷它是一個溫和的恆星級黑洞,質量至少為太陽的4倍。研究人員稱,未來將有更多相似的黑洞被發現。該發現發表在《天文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拓撲變化把危險變成「甜甜圈」

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患者往往存在異常的恐懼知覺,而拓撲性質知覺異常可能影響恐懼信息的加工。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陳霖院士團隊發現,拓撲變化能夠削弱大腦的本能恐懼反應,其研究成果「拓撲變化削弱小鼠對視覺威脅的本能防禦反應」正式發表在《神經科學通報》上。

科學家提出秸稈降解預處理新策略

中國科學院青島能源所研究員李福利帶領的分子微生物工程研究組長期致力於秸稈生物轉化策略研究。近日,該研究團隊利用新型預處理方法降解玉米秸稈,減少糖化酶用量,有效提高了生物燃料的產量,相關成果發表在《環境研究》雜誌。

群居性讓蛇也有「朋友圈」

一般而言,蛇善於保持社交距離,至少基於人們對爬行動物的了解是如此:大多數蛇是獨居動物,除了交配和冬眠,它們很少聚集在一起。但據《科學》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北美和中美洲部分地區的束帶蛇不僅喜歡一起出去玩,而且似乎也有長時間相處的「好朋友」。

臭魚爛蝦引發嗅覺反應

在一個人看不見或感覺不到任何東西,或者有一些意識但幾乎癱瘓的情況下,很難判斷其是否處於植物人狀態。據《新科學家》報導,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Anat Arzi正在研究有一定意識的人是否會產生嗅覺反應。沒有受傷的人在聞到難聞氣味時,會減少自己吸入的空氣。人們甚至在睡眠中也能對氣味表現出輕微的「嗅覺反應」。

兒童體型與日後患冠狀動脈疾病、糖尿病的風險相關

在一項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採用孟德爾隨機化方法,研究了45多萬人10歲時的自我體型感知以及成年後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與患冠狀動脈疾病和2型糖尿病之間的關聯。結果表明,兒童時期擁有肥胖體型並且持續到成年,會增加患這兩類疾病的風險;但在若成年時能維持正常的BMI指數,這些風險會大大降低。

2019中國高被引學者出爐 2163人入選

5月7日,愛思唯爾發布了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採用Scopus數據和上海軟科的方法,本次共有來自242個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的2163位學者入選。按照學者單位來看,中國科學院擁有最多的高被引學者,共289位。高校類別中,清華大學共有143位,北京大學共有107位,第3名為浙江大學97位,第4、第5位分別為上海交通大學95位,復旦大學63位。

中國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發現新移動星群 包含206顆成員星

根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消息悉,該臺博士生梁熙龍、趙景昆研究員等近期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與歐空局蓋亞空間望遠鏡(Gaia)同源恆星數據,在銀河系的獵戶座星雲附近發現一個新的移動星群,共包含206顆成員星。該移動星群的發現,為研究旋臂密度波驅使恆星聚集,從而觸發星雲坍塌的可能性提供觀測證據。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完成千兆級區域網試驗

記者5月7日從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獲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剛剛完成了「時間觸發乙太網星載原型系統」試驗任務:科研人員在試驗船上搭建了一個高速區域網,並將各個系統聯通了起來,性能對標當前主流區域網速率提升了1000倍。有了這個網絡,未來的航天員可以在「太空之家」中享受智能家居一樣的服務。

星際飛船原型機完成點火測試

馬斯克通過社交媒體宣布,星際飛船(Starship)原型機於昨日完成了靜態點火測試,短暫啟動了猛禽(Raptor)發動機。這項測試的成功,意味著星際飛船距離首飛又進了一步。按照計劃,研發團隊將打造SN5原型機,安裝3個猛禽發動機,並嘗試將飛船送至20千米的高度。最終,星際飛船將搭載6枚猛禽發動機,執行登陸月球、火星等載人飛行任務。

新項目聚焦深海藥源天然產物合成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重要深海藥源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產生體系構建」項目在廣州正式啟動。該項目將聚焦對重大疾病有治療潛力的深海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轉錄調控規律、關鍵合成步驟調節策略開展研究。

教育部:努力開發適合畢業生的科研助理崗位

6日,由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資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青團中央等6部門共同主辦的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衝刺」行動正式啟動。在大力開拓科研、社區、醫療等基層崗位上,努力開發適合畢業生的科研助理崗位,有關部門將推動全國城鄉社區和基層衛生部門新增崗位優先招錄畢業生。

清華大學強基計劃出爐 招生涉及11個專業

7日,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清華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本次計劃招生專業共11個,包括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信息與計算科學、中國語言文學類(古文字學方向)、歷史學類、哲學類專業等。5月10日至5月30日,考生可登錄清華大學強基計劃報名平臺進行報名。

山東高校開學時間確定 研究生和畢業年級5月16日起開學返校

記者從山東省教育廳獲悉,經山東省委新冠肺炎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研究同意,開學條件核驗合格的高等學校(含駐魯部屬高校),其研究生和畢業年級學生自5月16日起開學返校,具體時間由駐地市會同高校統籌返校學生人數、生源地分布、城市交通運輸和防控能力等情況,按照錯時錯峰原則研究確定。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距地球最近黑洞,會不會吞噬地球?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猜測了黑洞這一存在。直到現在,我們已經發現了大大小小60個左右的黑洞(註:可以是電磁波發現的,不一定是觀測到的)。2019年,一張黑洞照片刷爆了朋友圈。這是人類用肉眼觀測到的第一個黑洞,證實了《相對論》的理論。
  • 山東大學28位學者榜上有名!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出爐
    5月7日,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本次國內共有2163位學者入選。據統計,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分別來自242個高校或科研機構,其中大多數高被引學者來自高校。其中,山東大學共有28位學者入選,排名第15位。
  • LIGO發現最大黑洞 距地球90億光年 真是不可思議(3)
    LIGO發現最大黑洞 距地球90億光年 真是不可思議2015年9月14日,就在LIGO首次開啟,其靈敏度較高且改進後的探測器,引力波穿過地球。就像在其歷史進程中通過地球的數十億個波浪一樣,這個波浪遠離我們銀河系,是由兩個巨大的超遠距離物體,合併和碰撞產生的。距離超過十億光年,兩個巨大的黑洞已經合併,並且以光速移動 -最終到達地球。但這一次,雙LIGO探測器看到它們的手臂,以亞原子量膨脹和收縮,但這足以使雷射移動並產生幹涉圖案的明顯變化。我們第一次發現了引力波。三年後,我們發現了其中的11個,其中10個來自黑洞。
  • 天文學家發現距地球最近黑洞
    歐洲天文學家剛剛發現了離地球最近的黑洞。這個黑洞距離我們只有約1,000個光年。歐洲南部天文臺的天文學家託馬斯·裡維紐斯說,就宇宙乃至星系而言,它離我們非常近。他領導了這項研究,周三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以前,最接近的黑洞距離我們約3200光年。此次發現將最近距離縮短了1/3。天文學家認為,在銀河系中,大約有1億至10億個黑洞。
  • 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重磅出爐:哈工程5位教授入選
    5月7日,學術出版業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發布《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本次國內共有來自242個高校、科研單位及企業的2163位學者入選。哈爾濱工程大學5人入選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他們分別是:哈工程船舶學院張阿漫,航建學院李鳳明,材化學院範壯軍、曹殿學,物理學院王鵬飛。
  • 疫苗安全有效!中國團隊發布全球首個新冠動物實驗研究結果,專家:這...
    疫苗對控制新冠肺炎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全球科學家們也都在為研發疫苗努力著。最近,基於抗體的疫苗研究終於有了可喜的消息。5 月 6 日,中國科學家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率先發表了新冠病毒疫苗的動物實驗結果。
  • 眼科領域8位學者入選愛思唯爾2019 年中國高被引學者(轉載)
    2020年5 月 7 日,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 2019 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本次國內共有來自 242 個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的 2163 位學者入選。
  • 中國團隊發布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本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田雅婷從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獲悉,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團隊、浙江省疾控中心張嚴峻團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
  • 愛思唯爾發布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高被引學者多 ≠ 學科實力強
    黃瑞勇/文總部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Elsevier),5月7日正式發布了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本次中國有2163位學者入選,涵蓋242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和企業。這2163位學者,分布於38個學科。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近黑洞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5月7日電 (記者劉霞)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6日報導,歐洲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已知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距地球僅1000光年,質量至少為太陽的4倍。在尋找這種恆星對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HR 6819,其中包括一顆特殊的恆星和一顆普通恆星。他們發現,普通恆星似乎每40天圍繞某個天體旋轉一次,結果表明,這個天體是一顆質量至少為4倍太陽質量的黑洞。
  • 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數據出爐|科技抗疫
    中國科技網聯合新浪微熱點大數據研究院推出和疫情有關的熱度新聞,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將戰勝疫情的力量傳遞下去,中國科技網與您一起抗擊疫情。科技抗疫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數據出爐←入榜理由4月20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秦川團隊領銜的團隊,在預印本論文平臺bioRxiv上傳研究文章。這是目前為止公開報導的第一個新冠病毒(SARS-CoV-2)疫苗動物實驗結果。該疫苗可在小鼠、大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誘導SARS-CoV-2特異性中和抗體。
  • 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Astronomers Identify Closest Black Hole to Earth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歐洲天文學家稱,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離地球最近的黑洞。The black hole is believed to be at least 4.2 times the mass of the sun.
  • 遺傳所管敏鑫教授入選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    2020年5月7日,學術出版業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2019
  • 天文學家在距地球「很近」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安靜」的黑洞
    歐洲南方天文臺最近在距地球約1000光年的宇宙中發現了一個黑洞。這個黑洞不但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發現的黑洞中距地球最近的,而且是一個三體系統的一部分。Calçada通過追蹤這個三體系統中兩顆恆星的運行軌跡,天文學家發現了這個黑洞的存在。研究人員表示,這個黑洞的現身只是冰山一角,未來我們可能會在宇宙中發現許多類似的黑洞。這個黑洞所屬的三體系統位於南半球天空中的望遠鏡座。最難能可貴的是,這個三體系統中的恆星用肉眼就能看到。
  • 2020 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出爐:中國內地上榜 770 人次位列第 2 |...
    2020 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出爐,哪些高校表現出色?  11 月 18 日,科睿唯安發布了 2020 年「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全球 60 多個國家的 6167 位來自各領域的高被引科學家入榜。2019 年,中國內地已取代英國成為第二大「高被引科學家」所在地區。2020 年,中國內地仍位居第 2。  中國科學院入選科學家數量排名全球機構第 2 位,清華大學從去年排名第 19 位上升到今年的第 9 位,一舉躋身前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在 2020 年排名也進入榜單前列。
  • 2019中國大學全球高被引學者排名100強
    2019中國大學全球高被引學者排名100強 2018-12-26 01:25 來源:新東方高考頻道編輯整理 作者:
  • 廣西4位知名學者入選「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名單」
    5月 7 日,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 了2019 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本次國內共有來自 242 個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的 2163 位學者入選。廣西共有4位知名學者入選此名單。其中廣西大學入選2位學者,廣西師範大學和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各有1位學者入選。
  • 2019年Elsevier高被引學者排行榜中的環境、材料領域相關學者
    5月7日,愛思唯爾於正式發布「 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本次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中環境科學上榜92人,材料科學上榜190人。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環境科學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材料科學
  • 中國團隊《Science》發文,首次公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5月6日,Science發布了一篇名為《Rapid development of aninactivated vaccine for SARS-CoV-2》(《SARS-CoV-2病毒滅活疫苗的快速開發》)的論文,首次公開了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 實力強勁:中山大學55位學者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
    2020年5月7日Elsevier正式發布「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本次國內共有242個高校或科研機構的2163位學者入選。位列前十的分別是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