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青島,從北京是飛去的,正點,飛行一小時。飛機爬升進入平飛階段,沒一會兒,就告訴飛機開始下降了,然後就到了。畢竟距離就那麼遠,如果準時起飛,還是相當便捷的。
昨晚也預定了飛回的航班,但白天看到了下雨的預警,加上組織者也建議還是高鐵更加保險,同時也正好有一班一站直達的高鐵,而且火車開車時間早於飛機,雖然要3小時,但加上進出機場的時間,估計到家的時間應該差不多。所以退掉機票,改乘高鐵。這就是一種替代性的方案,而且似乎這種替代沒有什麼效率上的損失。
我國的高鐵和航空的發展都很迅猛,但在一定的範圍內,高鐵對航空的衝擊還是不小的。目前,我出差濟南、石家莊、鄭州等在兩個小時以內可以到達的地方,都會選擇高鐵,安全、準點、也很舒適。
但這個替代有個還是距離與時間的相對性問題,就是說這有前提。記得京滬高鐵開通時,也讓航空公司很是緊張了一番,但這個市場就有了固定的受眾,該坐飛機的一般不會去坐高鐵,飛機的京滬線依然是黃金線路,每天幾十班的飛機幾乎都是客滿。京深、京廣、京成、京杭等航線也是如此。這也可以看出替代是有一定條件的,不到真的迫不得已,我肯定不會坐高鐵往返北京與廣州的。
說到替代,不得不說說手機。模擬機時代、諾基亞和摩託羅拉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可以說佔了絕對的優勢,有一次坐火車,車廂裡此伏彼起的都是諾基亞和摩託羅拉那兩個經典的鈴聲。國產手機也很努力,也有波導、TCL、聯想等牌子,但說到替代那兩個品牌,真的沒這個實力。但現在智能機的時代,國外依然有蘋果和三星兩大品牌,但我們自己的品牌手機可以說已經有了 替代的可能。華為、OPPO 、VIVO,小米等,足以讓你可以找出一款。當然有人會說沒有真正的國產機,因為系統、晶片等可能都是來自外國,這是技術融合問題,我們存而不論,但作為國產的品牌,的確是讓我們有了可以進行替代的選擇。
我們來做個單選題啊!
還有汽車也是如此,當滿大街是德系、日系和美系的汽車時,我們在期盼國產車什麼時候可以有替代的可能。當然,現在中國大街上主要是合資品牌的汽車居多,一汽+大眾,廣汽+本田的模式,這也是一個必經的發展階段。如果以後都是一汽+紅旗、廣汽+傳祺呢?這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在當今的國際大環境下,我們提「內循環」+「雙循環」的背景下,需要我們可以「國貨當自強」。
還有那些受到國外明顯限制的高科技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或許在這個領域講替代就更有緊迫性。9月15日,華為手機的晶片問題牽動了很多人的目光,我們該怎麼辦,就說一句「悲壯」嗎?我們真的需要敢於去替代,並為可以替代付出努力。
事實上,我們經常說什麼什麼是不可或缺的、什麼什麼是非你莫屬的,這也許都是一種讚譽或者是肯定,但老話說的好:「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所以,被替代是一種常態。前一段說的後浪與前浪也是一個替代的問題,只不過這是個代際間的替代,前浪被替代有其自然規律性,與同業競爭的被替代還是有所差異的。可以產生替代和被替代的地方真的還很多,方方面面都有,關鍵是我們做好替代與被替代的準備了嗎?
市場的選擇是很理性的,靠單純的情懷解決不了現實的問題,所以,依然是那句話,做強做大自己,你就可以替代別人,否則就只能是被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