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也稱全真教,中國道教的重要派別,由王重陽等人創於金熙宗正隆四年(1159)陝西京兆區終南山劉蔣村,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以山東寧海軍(寧海州)等地為中心。元代,張紫陽一系所創立以內丹修煉為主的金丹派(主要是陳上陽)依附全真教,自稱南宗,把王重陽這支則稱為北宗。金丹派其五位祖師,也被稱為南五祖。不提倡獨身修道。全真教有三大祖庭永樂宮、重陽宮 、 白雲觀,四大叢林白雲觀、 八仙宮 、 玄妙觀 、 長春觀。而「五祖七真」是中國道教全真教對教內五位祖師和七位真人的合稱。原為北五祖與北七真的合稱。指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五祖師,加上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位真人。
隨著元代中後期流傳南方金丹派的與北方的全真教結合,「五祖七真」亦衍生出新意涵。指南北各五祖七真。到明朝正一道的復興,使得全真道在明代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但始終代表道教正宗之一。
全真派尊奉的北宗五位祖師:
東華紫府少陽輔元立極大道君 王玄甫(少陽)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 鍾離權(正陽)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呂洞賓(純陽)廣陽啟南弘道純佑帝君 劉海蟾(廣陽或海陽)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王重陽(重陽)
東華少陽帝君王玄甫,名誠,字玄甫,號少陽,以字行,漢代東海(今山東威海)人,,全真道五陽祖師之首。據說王玄甫為東華帝君所化身。元世祖時敕封「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元武宗時加封為「東華紫府少陽輔元立極大道君」。是五陽祖師中唯一以道君為號者。
正陽帝君,複姓鍾離,名權,字寂道,號雲房子,燕京人,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呂純陽真人之師,道教仙人,八仙之一、全真道五陽祖師之一,鍾呂內丹派代表人物,道號正陽真人。元世祖封其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正陽開悟傳道重教帝君。鍾離權在八仙之中成仙較早,名氣較大,因其原型為東漢將領,故又稱做漢鍾離。《列仙全傳》說:在徵討西羌中,被長官梁冀妒嫉,只配給他老弱殘兵三萬人,剛到達目的地就被西羌軍劫營,軍士落荒而逃。
鍾離權迷路至一山谷,中途遇上一胡僧,將他帶至一小村莊說:「這是東華先生的住處。」然後告別而去。過了一會兒,忽聽有人說:「這必定是那碧眼的胡人多嘴的緣故。」見一人披著白色的鹿裘,扶著青色的藜杖,問鍾離權道:「來者可是漢大將軍鍾離權?」鍾離權大驚,知道遇上了異人,於是誠心學道。鍾離權後來遇見華陽真人,再遇上仙王玄甫,學得「長生訣」。最後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居住,得到「玉匣秘訣」,修成真仙,
純陽帝君呂洞賓,原名呂(嵒或作巖、巖),字洞賓,以字行,道號純陽子,綽號回道人,山西芮城人,中國道教仙人,八仙之一,五恩主之一,五文昌之一,全真派五陽祖師之一、鍾呂內丹派和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同時也是託夢之神、科考之神、文具之神、淘金之神、礦業之神、理髮之神,亦有醫神、武神與財神的性質。唐德宗貞元十二載丙子年農曆四月十四(796年5月4日)生於蒲州河中府永樂縣招賢裡(今山西省芮城縣永樂縣招賢村),為唐朝禮部侍郎呂渭之孫。年輕時曾經兩次應考不第,後中進士,為官一段時間,曾兩度擔任縣令,不久因厭官場生活,棄官入道,隱居山林。一次遊長安酒肆,遇正陽真人鍾離權,經過「十試」,鍾離權「授以金丹之道,因得道法」。曾向鍾離權學習金丹之道、向崔希範學習內丹之法、向火龍真人學習天遁劍法、向苦竹真人學習驅使鬼神之法。
一般說法,呂洞賓五月廿日在江南四大名樓中的黃鶴樓得道飛升,洞賓得道升仙后,嘗稱:「人能忠於國,孝友於家,信於交友,仁於待下,不慢自心,不欺暗室,方便濟物,陰騭格天,則人愛之,鬼神敬之,即此一念,已於吾同,雖不見吾,猶見吾也。」又說「能識人者為神,能自識者為仙,所謂神仙得道,於人善惡已知。善者雖不見我,如見我也;惡者見我無益。」
廣陽帝君劉海蟾,名操,字宗成,又字昭元、昭遠,道號海蟾子,是著名道教祖師,傳說為五代十國時期廣陽人,因郡望而被稱為廣陽先生、廣陽劉真人。民間則因「劉海戲金蟾」之傳說稱其為劉海。亦為「海蟾派」始祖。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海陽嗣派九天扶正帝君」,泰定帝封為「廣陽啟南弘道純佑帝君」。
劉海蟾一直被質疑是虛構人物,因為其生平眾說紛紜,且相關描述只出現在野史、傳奇、戲劇、小說等民間文學,與道教典籍如《呂帝聖跡紀要》等,正史並無其人之記載。所以對他的出生有這樣幾種說法「一說劉海蟾名哲,或作喆,字玄英,又作元英,五代時期後梁燕國廣陽(今北京市大興區)人,又說濱州渤海縣(今山東省濱州市)人,寄籍廣陽。或曰遼國燕州廣陽(今北京)人。也有古籍說他是後梁蔡州新息(今河南息縣)人,一說長安人。」
相傳海蟾出身門閥,喜歡將頭髮梳至額前,長度齊眉。長於經史,少舉明經甲科,為劉仁恭禮聘為盧龍節度使鎮府司馬、都知兵馬使、檢校大理寺少卿、國子監祭酒。後劉仁恭之子劉守光囚禁劉仁恭,殺死兄長劉守文,自立為王,而後稱帝,升劉海蟾為相國,但海蟾好黃老之術,治民寬簡,因守光攻擊父兄,重役軍夫,施政無道,海蟾屢勸不聽,頗為失意。一日,遇八仙之中的鍾離權點化,鍾離權取銅錢與雞蛋各十枚相疊(這是春秋時期晉靈公「危如累卵」的典故),問:「危乎?」劉答曰:「危甚矣。」鍾離曰:「相公性命,俱危甚。」言畢,打破雞蛋,辭去。海蟾知功名難恃,災禍將至,於是棄官修道,入山時遇呂洞賓,拜為師表,成為了點化他的鐘離權的再傳弟子,自號海蟾子,至華山隱居,又入代州鳳凰山、長安終南山、福州武夷山潛心修煉。
劉海戲金蟾
俗有「劉海戲金蟾,一步一吐錢」之說。 神話中,劉海蟾之親人為官甚貪,但因尚知修道,死後未被貶入地獄,被化作三足金蟾投入東海之中,歸龍王管轄。劉海蟾得道後,想要解救金蟾,以一串金錢釣三足蟾出海,(蓋因三足蟾性貪,見金錢便咬)負於肩上,是為「劉海戲金蟾」,而這金蟾(傳說中三足的蟾蜍名叫「金蟾」),走一步,能吐一枚銅錢。劉海蟾走到哪,就把錢撒到哪,周濟窮人,而劉海蟾也被視為有財神的能力。
據湖南常德的周新國考證,劉海戲金蟾這個故事,人物原型出自後梁燕山府的劉海蟾,後人把劉海蟾這個字號一分為二:劉海、蟾,又改為「劉海戲金蟾」。
重陽帝君王重陽,原名中孚,字允卿,本金朝諸生,後為武官,改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後改名嚞,一名喆,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故稱王重陽,綽號王害瘋,京兆鹹陽大魏(今屬陝西鹹陽市秦都區)人,中國道教全真派創始人,1159年6月,王重陽46歲,任甘河鎮酒監(徵收酒稅的小吏)時,頗不得意,身心俱疲,自稱「王害風」,又傾心道教,一日醉遇二道者,或說是正陽真人鍾離權、純陽真人呂洞賓(或說廣陽真人劉海蟾)密授修真口訣。他於是改名嚞,一名喆,字知明,道號重陽子。
1160年中秋過醴泉,自稱再遇道者「二人」,給他真言五篇。「二人」其實不是指兩個人,而是暗指「兩口」人,即「呂」。從此王重陽自稱其師呂洞賓。遇仙后,王重陽出家修道,拋妻棄子,隱居於終南山地區,隱居時又數次遇仙。
1161年在終南山南時村自鑿一穴,廣深丈餘,號活死人墓,獨居其內,還在內中焚香供奉自己的靈位,上寫「王害風之靈位」。後王重陽開始傳教,收納史處厚、嚴處常、趙抱淵等三數弟子。1163年,王重陽結束在活死人墓獨居,到終南山的劉蔣村與道友和玉蟾、李靈陽二人,結茅同處。
1164年又遇廣陽真人劉海蟾,得授「仙酌」,因此尊劉海蟾為師叔。
王重陽成功吸收幾個虔誠的弟子,先後納丘處機、譚處端、馬丹陽、王處一、郝大通五人為徒。丘、譚二人聽聞王重陽寓居馬宅,請為弟子,求教皈依。馬丹陽在王重陽多方勸喻下,同意出家。王處一來遊適遇王重陽,亦願從待。
1168年初,王重陽帶領馬、譚、王、丘四人離開牟平縣城,到偏遠的文登縣崑嵛山煙霞洞隱居修煉。郝大通亦入山求為弟子,師徒六人建庵而居。
王重陽「誘化」幾個弟子後,開始教化一般信眾。隱居崑嵛山時,信徒日益增多,不斷前往向他問道,亦有信士送其子上山入道。為使更多人有機會聞道,師徒六人在崑嵛山居住六個月後,返回文登縣城,傳教重心轉變為「普化」大眾。
1168年8月至1169年10月,王重陽在寧海州、登州和萊州先後成立五個群眾傳教組織,以「會」為名,全真教稱「三州五會」,即寧海州文登縣「三教七寶會」、牟平縣「三教金蓮會」、登州福山縣「三教三光會」、蓬萊縣「三教玉華會」及萊州掖縣「三教平等會」。「會」有門堂、廊舍、水井,如同道庵,道友可在此論道修行。自此遠近風動,與會日千餘人。
1169年,王重陽收納孫不二、劉處玄為弟子,與馬丹陽等五人全真教合稱「七真」。是年,王處一、郝大通先後辭師隱居查山;孫不二到牟平縣三教金蓮會出家,王重陽到萊州時,劉處玄前往迎拜。自此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四人一直追隨王重陽,是最親近的嫡系門人。
1169年10月,王重陽帶馬丹陽等四門人西返關中,行到汴州開封府王氏旅邸,王體力不支,無法繼續西行,1170年正月初四,王重陽無疾而逝(羽化),享年五十八。臨終前指定「已得道」的馬丹陽為繼承人,管領其他弟子,發展其教。馬丹陽暫時將王葬於開封當地信徒的花圃,兩年後,遷葬回關中終南山劉蔣村故庵之側。王重陽將馬比作弟,譚比作侄,劉、丘比作兒子,臨終時說馬鈺「已得道」,指定為繼承人。
王重陽墓
北七真
全真道開山祖師王重陽的七個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因其對全真道的傳播和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因此獲稱真人。分別創立遇仙派、南無派、隨山派 、龍門派 、崳山派、 華山派、 清靜派
丹陽真人馬鈺,原名從義,字宜甫,後改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金朝山東寧海州牟平縣人,道教全真教第二代掌教,王重陽(1112-1170)七個主要弟子(全真七子)之一。元世祖封為丹陽抱一無為真人。
1167年馬鈺初遇師父王重陽。重陽自關中東遊傳教,寧海州牟平縣城,兩人一見如故,談玄論道,馬鈺遂邀王重陽到自家居住,馬鈺與孫富春夫婦皆待以師禮,擇地建庵,二人講道於庵中。庵名「全真」,「全真」教之名源於此。1172年,四子把王重陽遷葬於劉蔣村其故庵,前後居喪守服超過三年。馬鈺與師弟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分途發展教門。1174年八月,四子於縣真武堂月夜論志,馬說「鬥貧」,譚說「鬥是」,劉說「鬥志」,丘說「鬥閒」,從此分赴四方修練傳道。馬鈺作為全真教掌門,坐鎮劉蔣村祖庵,是為全真教祖庭,隱居四年。1178-1180年西遊,到隴山(今陝西西部)、華亭(今甘肅)、隴州傳教,化度門人百餘人。1181年馬鈺收到遣返牒,不得已東歸寧海,關中教事交給丘處機主持。1182年馬鈺為官府所迫還鄉。馬鈺回鄉後繼續布教。1183年逝於萊陽縣迎仙宮(一說遊仙宮)。
長真真人譚處端,山東寧海人,本名譚玉,字伯玉,師承道教王重陽後改名為譚處端,字通正,別字長真,後人稱長真子或長真祖師。全真道南無派由譚處端所創。也是全真教第三任掌門。過世後,後人尊稱「玄德蘊德真君」,元世祖敕封為「長真雲水蘊德真人」。
長生真人劉處玄,字通妙,道號長生子,金朝全真道道士,山東東萊(今山東掖縣)人。隨山派的祖師。劉於皇統七年(1147年)七月十二日在山東東萊武官莊出生,幼年喪父,以謹慎侍奉母親而聞名。大定九年(1169年)春天,傳說劉在鄰居牆壁上忽然看到「武官養性真仙地,須有長生不死人」的語句,因而決心信奉道教,並於同年九月在萊州拜謁全真道祖師王重陽,重陽曰:「汝觀壁中詩矣!」。劉大驚,立即拜王為師。王重陽送贈一詩:
釣罷歸來又見鰲,已知有分列仙曹;
鳴榔相喚知予意,濯出洪波萬丈高。
並替劉改名處玄,字通妙,號長生。這年劉處玄23歲。
在秦渡鎮真武廟夜話後,前往洛陽,混跡於處身市井和花街柳巷之中,以磨練自己的心性。大定十六年(1176年),劉處玄返回家鄉山東萊州武官莊,從此長期在山東弘道。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他在武官莊興建道觀(後名靈虛觀),並註疏《道德經》和《黃庭經》。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譚處端逝世,劉處玄繼任為全真教第四任掌教。承安二年冬天(1197年),劉處玄應金章宗的邀請前往燕京。金章宗詢問劉處玄什麼是「至道」,他回應:「道之要,寡嗜欲則身安,薄賦斂則國泰」。次年三月他離開燕京,回返山東萊陽。泰和三年(1203年)二月初六日,劉處玄在東萊武官莊靈虛觀逝世,五十七歲。至元六年(1269年),元世祖詔贈為「長生輔化明德真人」。
長春真人丘處機,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丘處機為金世宗、金章宗、金衛紹王、金宣宗和元太祖成吉思汗敬重,並因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減少屠殺而聞名。龍門派的祖師。1203年劉處玄逝世,丘處機成為全真道第五任掌教。丘處機掌教時間長達二十四年,期間他在政治和社會上積極發揮自己的影響,使全真道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農曆五月,成吉思汗派使者劉仲祿等人攜帶詔書前往山東邀請丘處機前往蒙古帝國相見,1219年農曆十二月,劉仲祿到達山東萊州昊天觀,奉命邀請丘處機前往蒙古帝國與成吉思汗會面,丘處機說:「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處無敢違。」欣然同意前往。
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農曆正月,丘處機挑選門人弟子趙道堅、宋道安、尹志平、李志常等十八名弟子離開山東昊天觀,啟程西去,這時他已經年屆73歲。幾個月後到達大蒙古國統治的燕京(原金朝中都,1215年5月31日被蒙古帝國攻陷後改名燕京),丘處機一行人入駐玉虛觀,得到當地官員的熱情接待。此時,丘處機聽說成吉思汗已經於1219年農曆六月統兵西徵中亞的花剌子模沙朝,而自己年事已高倦冒風沙,欲約成吉思汗來燕京會見,於是寫了一份陳情表。劉仲祿乃令曷剌急馳報告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忙於西徵戰事,不能東到燕京,便寫了回復詔書,派遣曷剌帶回復丘處機。
丘處機知道燕京會見不可能,便於1221年春天繼續西行。當時劉仲祿欲為成吉思汗挑選處女,丘處機當即勸阻,他說,「春秋時期齊景公為了削弱魯國,派人挑選美女80人送給魯定公。定公與國相季氏朝歡暮樂,朝政日衰,孔子為此指責定公:君相沉溺於聲色,國家何以圖強?」後成吉思汗知悉而罷選。
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四月出居庸關,途經漠南和中亞地區,在漠北草原拜會鐵木哥斡赤斤後一路西行,途經鎮海城時接納田鎮海的建議留下宋道安、李志常等九名弟子修建棲霞觀,然後再經回、昌八刺城、阿里馬城、賽藍城。於1221年冬天抵達撒馬爾幹。
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四月,丘處機途經鐵門關抵達「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八魯灣行宮覲見成吉思汗,實現了龍馬相會(成吉思汗屬馬,丘處機屬龍)。成吉思汗稱他為「神仙」。同年秋冬,成吉思汗三次召見丘處機,詢問治國和養生的方法,丘處機向他以「敬天愛民」、減少屠殺、清心寡欲等為回應。及後,成吉思汗下詔耶律楚材將這幾次的對話編集成《玄風慶會錄》。
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春天,丘處機向成吉思汗辭行,成吉思汗下詔豁免全真道的賦役,並沿途派兵護送,一行人於冬天抵達宣德府。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農曆二月初七,丘處機應燕京行中書省尚書石抹鹹得卜的邀請主持天長觀,是時教門大興,當地的道眾組織了「燕京八會」。(平等、長春、靈寶、長生、明真、平安、消災、萬蓮)同年,丘處機持聖旨拯救數萬生靈。《元史·丘處機傳》記載:「此時,國兵踐蹂中原,河南、(河)北尤甚,民罹俘戮無所逃命。處機還燕京,使其徒牒牌招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與瀕死而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之。」自此,全真教盛極一時,丘處機的聲譽亦登峰造極。寺廟改道觀、宗教上信奉佛教更道教者不計其數。
元太祖二十二年農曆七月初九日(1227年8月22日),丘處機在長春宮寶玄堂羽化逝世,享齡80歲。在逝世一周年,他的弟子將他安葬在長春宮內的處順堂。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下詔贈封他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他去世三天後成吉思汗去世。
玉陽真人王處一,號玉陽子,山東寧海州東牟(今山東乳山)人。也有人說玉陽是王處一的字,他的號是全陽子或華陽子,是中國金朝、元朝交際時期的一位道教哲學家,王處一從1168年開始從師王重陽,隱居於崑嵛山煙霞洞修行。1188年他應金世宗召赴汴京主持萬春節的道事。王處一主張無為,放棄所有的世事,只修心性。王處一也是一位詞人,他的多部作品至今。他逝世後忽必烈封他為「玉陽體玄廣度真人」。
廣寧真人郝大通,名璘,字太古,號大通,道號恬然子,又號廣寧子,自稱太古道人。南宋或金朝山東寧海人,
郝大通精通老莊易經,擅長佔卦。1167年師從王重陽,皈依全真教,數年後繼承成為該教掌門人。除此,他創全真教華山派,與道教派關係密切。郝大通羽化歸天后,元世祖封為「廣寧通玄太古真人」。
清靜元君孫不二,原名富春,自號清靜散人,人稱孫仙姑,金朝山東寧海人,本是孫忠翊之女,在出家前是馬丹陽之妻。
爾後與夫婿馬丹陽皆皈依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出家修道,和另外六位師兄共稱全真七子。著有《不二元君法語》,為全真教清靜派創始人。元世祖賜封「清靜淵真順德真人」,元武宗加封為「清靜淵貞玄虛順化元君」。在《神鵰俠侶》中被楊過強行擄走,為楊過和小龍女拜堂成親作見證。徒弟為程瑤迦。
南五祖
張伯端宣稱於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在成都遇到廣陽真人劉海蟾,海蟾並授予張伯端「金液還丹訣」,因此修煉得道。張將此訣傳給石泰,石泰又傳給薛式、薛式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
紫陽真人張伯端,字平叔,一名用成或用誠(或謂得道後改名用成),號紫陽,因尊為「紫陽真人」。又人稱「悟真先生」。北宋台州臨海(今屬浙江)人,知名道教學者,據說得到全真教北五祖之中的廣陽真人劉海蟾而得道,成為全真派南宗五祖(南五祖)之第一祖。 在修行上,張伯端反對形式上的出家離俗,山林。而主張「大隱隱於市」。他本人就不出家。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開始有雲遊道士,也組織了南宗自己的教團組織。 一般認為,白玉蟾為實際建立者。張伯端自幼博覽三教經書,涉獵諸種方術。熙寧二年(1069年),稱在成都遇到廣陽真人劉海蟾,海蟾「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熙寧八年(1075年)作《悟真篇》,為道教南宗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之一。又作《玉清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青華秘文》)三卷和《金丹四百字》一卷。晚年「自成都歸於故山」,返回江南傳道。
據清朝仇兆鰲《悟真篇集注》卷首「陸彥孚記」,張平叔「少業進士,坐累謫嶺南兵籍」。治平中,曾隨龍圖公「師桂林」,並「引置帳下,典機事」。陸詵「移他鎮,皆以自隨」,最後陸詵「薨於成都」。平叔「轉徙秦隴。」《悟真篇·序》有:「至熙寧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
張伯端曾為府吏數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溫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縱火燒毀案上文書,因之,以「火燒文書」罪發配嶺南。
張伯端曾「三傳非人」,而「三遭禍患」。熙寧八年(1075年),因「患此道人之不信」,遂著《悟真篇》,敘丹藥之本末。書成後,學者雲集而來。晚年「自成都歸於故山」,返回江南傳道。
張曾得罪官吏,一度被流放,在邯鄲受到石泰搭救,於是將道法授予石泰。
杏林真人石泰,宋代常州人。字得之,號杏林,道號翠玄子。因為求情,受道於張。
紫賢真人薛式,又名薛道光、薛道原,字太源,北宋時閬州(今四川閬中)人,亦有說為陝西雞足山人。為北宋時期道教金丹派南宗或「紫陽派」尊奉的五位為重要人物(南五祖)之一。曾出家為僧,法號紫賢。雲遊長安,在開福寺修習禪法,因桔樨頓悟「無上圓明真實法要」,曰:「軋軋相從響發時,不從他得豁然知;桔槔說盡無生曲,井裡泥蛇舞柘枝。」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冬天,薛道光住在青鎮(即今陝西省眉縣)遇到「杏林真人」石泰,得傳授金丹大道。從此薛道光棄僧從道。後以丹法授陳楠。宋光宗紹熙二年(119l年)道成升仙,世壽114歲。著有《悟真篇注》、《還丹復命篇》、《丹髓歌》等。
翠虛真人陳楠,字南木,號翠虛,又號陳泥丸。宋朝廣東惠州人。道教神霄派也奉他為本派雷法祖師之一。先師事薛道光(薛式),自雲「道光禪師薛紫賢,付我歸根復命篇」。
自稱後得黎姆山神人所傳授的「設壇關請雷神驅妖除魔的雷神秘書」,又得自稱 「辛忠義」的道人所傳「五雷法」,能夠「役使鬼神,呼召雷雨,耳聞九天,目視萬裡」。
陳楠經常以醫藥、符水救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謂:「每人求符水,翠虛捻土付之,病多輒愈,故人呼為陳泥丸。」 後定居長沙,以丹法授白玉蟾。
紫清真人白玉蟾,字如晦、紫清,號海瓊子、武夷散人。南宋人,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州瓊山(現海南島)。主張性命雙修,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是內丹理論家。一般認為,白玉蟾組織了金丹派南宗的教團組織,為南宗的實際建立者。本名葛長庚。後來母親改嫁,繼為白氏子,遂易姓白,又名白玉蟾。白玉蟾年少聰明,7歲賦詩,9歲時能背誦《周易》、《尚書》、《詩經》、《春秋》等儒家9經。21歲那年在信中稱自己「三教之書,靡所不究」,後來又說,「世間有字之書,無不經目」。然而白玉蟾初試科舉卻落選。據說是因為考官認為他太過驕狂。據說白玉蟾後到儋耳山修道,並遇見道教金丹派南宗四祖陳楠,陳楠授之以丹法、雷法。後宋寧宗詔徵赴闕,召對稱旨,封為「紫清明道真人」。嘉定十年(1217年),白玉蟾收彭鶴林與長為弟子。後白玉蟾立「建宗傳法」之所,「四方學者,來如牛毛」。改變了張伯端至陳楠以來南宗一般單傳的歷史。
白玉蟾主張性命雙修。他在《無極圖說》中謂:「道也,性與命而已。性無生也,命有生也。無者萬物之始也,有者萬物之母也。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不窮之謂易。易即道也。」
道教神霄派也奉他為本派祖師之一。白玉蟾撰有多種雷法著作。《道法會元》收錄有陳楠、白玉蟾所傳神霄派譜系。白玉蟾主張以內煉為基礎,實行雷法與內丹術相結合。認為雷法、符咒的靈驗與否,主要以行法者之內煉工夫高下而定。
據說白玉蟾後回歸故鄉瓊州,在文筆峰頂羽化升仙。文筆峰上至今留有白玉蟾遺蹟。
南七真
「南五祖」再加上張伯端的弟子劉永年和白玉蟾的弟子彭鶴林,則被奉為「南七真」。
廣益真人劉永年,名永平,又名廣益,號永年,一號順理,自稱白龍洞道人。為張紫陽的門徒。紫陽物化後七年,劉仍晤之於王屋山,後劉於虎丘山成道。
劉永年傳道於翁象川(翁葆光)。翁曾經註解《悟真篇》,主張「性命雙修」。
鶴林真人彭耜,名耜,字季益,南宋福建福州人,因隱居鶴林而得名。幼年曾學習武術,後入道教成為白玉蟾(海瓊玉蟾先生)的門徒,曾邀請白玉蟾從浙江前往福建。
據白玉蟾《鶴林靖銘》記載:「彭季益,乙巳(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生。弱冠時,夢至一所,恍如洞宮,匾曰:『鶴林』。寤而識之,懵其所以。後拜大都功,領治本竹,始知其山所瑞竹,復與鶴鳴山相聯,於是悟『鶴林』之夢,乃鞭心以求仙。」
其著作有《道閫元樞歌》、《鶴林賦》、《鶴林法語》 等。
歷任掌門
第一任:王重陽 (1167-1170年主教)第二任:馬鈺 (1170-1183年主教)第三任:譚處端 (1183-1185年主教)第四任:劉處玄 (1189-1203年主教)第五任:丘處機 (1209-1227年任掌教)第六任:尹志平 (1227-1238年任掌教)第七任:李志常 (1238-1256年任掌教)第八任:張志敬 (1256-1271年任掌教)第九任:王志坦 (1271-1272年任掌教)第十任:祁志誠 (1272-1285年任掌教)第十一任:張志仙 (1285-1308年任掌教)第十二任:苗道一 (1308-1311年任掌教)第十三任:常志清 (1312-1313年任掌教)第十四任:孫德彧 (1313-1320年任掌教)第十五任:蘭道元 (1321-1323年任掌教)第十六任:孫履道 (1323-1328年任掌教)第十七任:苗道一 (1328-1335年任掌教)第十八任:完顏德明 (1335-1362年任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