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自唐歸國之際,其受教之師惠果授予他兩界曼荼羅圖,以及真言密教祖師列像,據說這是惠果師特地請當時畫院畫家李真等十餘人繪製的。現存教王護國寺的真言七祖像,其中五幅正是空海當年自唐都長安帶回的五祖師像。五祖者,金剛智、善無畏、不空金剛(大廣智)、惠果、一行。後日人參師其法,補繪成七、八、十種像本。像上作大字書寫梵文或漢字名號,其中金剛智、善無畏與不空三位天竺生祖師,其以飛白體書寫梵號與漢名,一行與惠果兩位中國本土祖師像為大字行書漢名。各圖下方書諸師事跡略傳,傳為空海筆,亦有雲出自嵯峨天皇手者。因年代關係,五幅畫像中,除惠果之師不空像略顯完整之外,其他均破損嚴重,人物形象也模糊不清。但是,作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證,同時又作為存世極罕的唐代繪畫遺品,其珍貴程度與研究價值不言而喻。
李真,亦作李貞,唐代畫家。德宗時人,師尹琳,擅畫佛像、人物、蕐卉、禽獸。貞元(785—805)中在長安招福寺庫院寫《鬼子母》壁畫。謂其筆得周昉法度,難分優劣。

善無畏(637~735,梵名ubhakara-simha),東印度烏荼國王。乃唐密開山祖師、開元三大士之首。出生於東印度烏荼國(今 Orissa),剎帝利種姓。為釋尊的叔父甘露飯王的後裔。善無畏祖師傳授以胎藏界為主的密法,是為中國密教正式傳授之始,故亦稱其為漢地密教初祖。

音譯跋日羅菩提。原籍南天竺,婆羅門種姓。自幼出家,先習經律,後專密教。唐開元七年(719,一說八年),從海道來廣州,奉敕入長安,後又至洛陽,先後譯出《金剛頂瑜珈中略出念誦經》、《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等多部,並在其所住寺院內建大曼荼羅(即佛壇)灌頂道場,招收門徒,蔚興一時,為中國佛教密宗創始人之一。與善無畏、不空並稱「開元三大士」。卒後,玄宗敕諡「國師」,代宗賜號「大弘教三藏」。弟子有不空等。

不空三藏法師(705~ 774年),西域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人。唐朝時期佛學家、密宗祖師,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與鳩摩羅什、玄奘、真諦並稱中土佛教四大譯經家。
幼年出家,14歲進入闍婆國(今爪哇島),遇見金剛智,隨其進入中國,受戒於洛陽廣福寺,法名「不空」(Amoghavajra)。金剛智圓寂後,師從天竺龍智、普賢阿闍黎,用心學習密法,週遊印度半島。天寶五載(746年),重返長安,攜回梵本經100部,住持長安大興善寺,賜號「大唐智藏」,受封特進、鴻臚卿。天寶十二載(753年),應西平郡王哥舒翰的奏請,住持涼州開元寺。安史之亂時期,暗中和唐肅宗互通消息,備受皇室禮遇,大規模集中和翻譯梵夾。佛法精湛,得到朝野的傾心崇奉,廣譯顯密經書,灌頂傳法,教化弟子頗盛。興造金閣寺和玉華寺,發展成為密教重心。

一行(公元683~727年),唐朝僧人。中國唐朝著名天文學家和釋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諡號「大慧禪師」。一行少聰敏,博覽經史,尤精曆象、陰陽、五行之學。及長從普寂禪師出家。後遇善無畏,從其受密法,助其譯《大日經》,並作《疏》。又向金剛智學習《陀羅尼印》,並助金剛智翻譯金剛界一系的密法。

惠果(公元746—805年),唐代密宗著名高僧。長安人,俗姓馬。因住長安青龍寺,世稱青龍阿闍黎。九歲時,隨不空的弟子曇貞研習諸經,後來受到不空賞識器重,成為其傳法弟子。大曆元年 (766年),在慈恩寺受具足戒後,依止不空受金剛界密法,之後又從善無畏的弟子玄超受胎藏及蘇悉地諸法,並融會二法,倡立「金胎不二"。惠果為三朝國師,為不空之後唐密的傳法大阿闍黎,一生致力於傳揚兩部大法,真正體現了「兩部一具、金胎不二」的唐密特色。他創繪金胎兩部大曼荼羅,創製金剛界諸尊金剛名號,完成兩部一具之傳授,弟子遍及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