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個全新的高校聯盟——「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該聯盟由27所高校組成,分別是: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山東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同濟大學、洛陽師範學院、中南民族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南昌大學、香港大學、重慶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
行星科學包含哪些學科?
行星科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涉及到但不限於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天體化學、天體生物學、地球科學、地質學等理學範疇的科學,以及空間技術大家庭的導航制導與控制、遙感、儀器學、飛行器總體設計等技術科學範疇的學科。
可以說,行星科學是一門高度融合各個學科的獨立的交叉學科。也難怪這麼多不同特色的專業院校共同組建「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了!
這些高校在行星科學上到底有何厲害之處?快跟小編一起來盤點一下吧。
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設有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簡稱國科大地學院),該學院與改革開放同行,創立於1978 年,經歷了地學教研室、地學部、地球科學學院等多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是中國地球科學人才教育與培養的重要基地。
學院覆蓋研究生教育的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等六個一級學科;承擔著中國科學院、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等所屬院所33個培養單位的研究生集中教學任務。
現任院長吳福元院士主要從事火成巖巖石學研究,曾在2011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及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地球科學獎。
北京大學
2017年5月,為進一步滿足我國深空探測方面的重大基礎需求,促進我國行星與空間科學的發展,培養行星與空間科學人才,為我國深空探測貢獻持續原創力,北京大學基於地球、空間、物理、天文等多學科優勢,成立「行星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心」。該中心掛靠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事實上,通過多年努力,北京大學在空間科學研究、行星與月球基礎科研、空間科學探測載荷研製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步。北京大學承擔了國家基金委重大科研儀器研製(星載千線陣列中性原子成像儀),並開始參與國家重大空間任務如北鬥、風雲系列衛星等空間環境監測有效載荷的研製,入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日地高能粒子的加速傳輸與效應」)。這些為「行星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心」的運行奠定了基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設有地球物理與行星科學技術系。2007年元月,在科大最初籌備五十年校慶活動的日子裡,國家天文臺研究決定,為科大的五十華誕獻上一份特殊的禮物,特此選定編號為19298這顆於1996年9月20日由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在興隆觀測站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中國科大星」,並向國際組織提出了申請。
經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所屬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討論通過,國際小行星中心於2007年4月2日發布第59386號《小行星通報》,正式通知國際社會,第19298號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中國科大星」。
2019年3月17日,為配合國家深空戰略和學科建設需要,中國科學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啟動,該卓越中心依託中科大,聯合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等院內外相關單位參與建設。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是國內首個創辦天文學系的高校。1927年,中山大學創辦了天文學系,1929年又在今越秀山修建了中大天文臺。由於1952年院系調整,中山大學天文學系全體師生和天文臺全體員工、儀器設備調整入南京大學。
2013年12月28日中山大學成立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復辦了天文學科。2015年9月16日,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正式成立,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成為物理與天文學院的一部分。
2015年1月,中科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羅俊調任中山大學校長,也把天琴計劃帶到了中山大學。天琴計劃是中山大學主導、我國科學家自主提出的空間引力波探測任務,計劃利用15-20年部署我國的空間引力波探測器,開展基礎物理和引力波天文學重大前沿問題研究。根據計劃,天琴將像LISA一樣,採用三顆相同的衛星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陣列。三顆衛星在太空中的分列圖類似樂器豎琴,故命名為「天琴計劃」。
據了解,「天琴計劃」不僅僅是基礎研究,其發展起來的關鍵技術可用於很多領域,如精確測量地球重力場,使人類更加深刻地了解地球資源的分布和變化。又如精確測量距離,大到兩顆衛星之間的距離,小到一個原子尺度的變化,都可以精確測算出來。
對於引力波的探測,全球現有LISA或eLISA計劃。「天琴計劃」將成為中方牽頭的國際合作項目。目前,LISA計劃課題組的幾位核心成員非常願意開展合作,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幾位教授已經參與合作。
澳門科技大學
澳門科技大學設有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由國家科技部批准,於2018年10月8日正式掛牌成立,是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的成立是國家大力發展深空探測,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提升澳門科技水平的重要舉措。
該實驗室前身為「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於2005年開始參與「嫦娥探月工程」數據分析和研究工作,於2011年底成立了太空科學研究所;2014年4月,中國科學院正式批准在澳門科技大學成立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實驗室研究主要涉及行星物理學、行星地質學和行星化學等學科,研究方向包括:行星內部結構、行星內部動力學、行星表面物理、行星地形地貌、行星磁場與重力場物理、行星隕石化學和行星形成與演化。
主要研究內容:圍繞月球、火星、近地小天體和氣態巨行星,利用數值模擬、數據分析、高解析度觀測、實驗研究等各種手段開展行星內部結構和重力場、行星內部流體與磁流體動力學、行星表面撞擊坑、行星地形地貌比較研究、行星表面物質特性統計研究、行星大氣動力學、行星際空間等離子體、採樣/隕石分析等研究。
2012年,實驗室研究項目「嫦娥探月數據的分析與研究」獲得了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016年6月,實驗室研究項目「嫦娥工程多波段探月資料的科學發現」獲得了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北航)成立於1952年,由當時的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併組建,是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
學校在航空、航天、動力、信息、材料、儀器、製造、管理等學科領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形成了航空航天與信息技術兩大優勢學科群。
作為國內一流的航空學院,北航是培養航空航天高素質專業人才及領導領軍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解決航空航天及力學領域核心科學問題和重大關鍵技術的科研基地。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為加強我國南方空間科技發展,哈工大(深圳)設有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研究院目前設立空間天氣風暴、行星科學、空間等離子體物理、低緯空間環境監測與應用、臨近空間探測與應用、空間大數據建模、數字空間衛星、導航遙感、空間科學與技術軍民融合、以及空間材料等 10 個實驗室。
來源:哈工大(深圳)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官網
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的前身是成立於1952年的南京大學天文學系,是國內高校中歷史最悠久的天文學專業院系,被譽為我國天文學的「黃埔軍校」。
學院圖書館的中外文藏書資料多達3萬餘冊,還有這些霸氣的觀測設備:雲南撫仙湖光學和近紅外太陽爆發監測望遠鏡(ONSET),南京孝陵衛太陽塔,南大仙林校區風景旖旎的後山的左滌江天文臺還配有一架直徑為65釐米的反射望遠鏡、一架40/30釐米施密特望遠鏡、直徑10米天象儀、以及數目眾多的小口徑望遠鏡。
西藏阿里南京大學時域天文臺正在建設中,學院還積極參與南極50釐米巡天望遠鏡AST3的建設,目前已發現100餘個系外行星候選體,為國際上首次在南極極區發現候選體。
2017年12月27日,南京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成立,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的成立是一個新的起點,學院將建立專門的行星科學研究平臺以推動行星科學的發展。在近兩年的創新實踐中,學院明確了將天文學與航天結合,獲得持續發展、服務國家重大需求這一新思路。
由方成院士領銜的「太陽Hα光譜探測雙超平臺科學技術試驗衛星」項目於2018年5月通過衛星工程綜合立項評審,並於2019年6月由國防科工局正式立項,衛星計劃於2020年底至2021年初擇機啟動。
「青年千人」李志遠教授負責推動的「龍蝦眼聚焦X射線軌道天文臺」建設項目,有望於2019年發射。周濟林教授的「生命分子探針」項目在航天科工局進入預研階段,其提出的「光幹涉尋找宜居行星」項目,經由十位院士推薦,得到國家高層的肯定並進入技術預研究。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 - PSI)成立於2011年5月18日,是在原空間技術與研究中心基礎上,整合地球科學學院、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行星地質探測與研究分中心和教育部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聯合研究中心相關資源和人員成立的。研究所依託地球科學學院和地質過程和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管理。
行星科學研究所重點建設發展的研究方向和領域包括行星地質、行星化學、行星遙感、行星物理和行星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該所還擁有三個實驗室:光學實驗室、隕石處理與天體化學實驗室、行星地質實驗室。
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始建於2003年,2003年8月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應用物理系成立,同年12月,山東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籤訂協議,合作共建山東大學威海天文臺、空間科學與應用物理系及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2008年3月,空間科學與應用物理系改為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學院設空間科學系、物理系和材料物理系。2018年9月,學院下設調整為空間科學系、物理系和實驗中心。
山東大學是國內較早開展行星科學研究的高校之一:
◎ 2006年7月,與華盛頓大學共建行星科學學科,已籤署3次合作協議;
◎ 2007年建成國內首家山東大學威海行星數據系統(PDS)實驗室,並面向國內外用戶提供PDS數據服務;
◎ 2012年,成立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行星光譜與空間天氣分中心,開展行星科學研究,服務於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和火星探測任務
◎ 2015年,行星表面物質遙感和光譜學成為學校空間科學與技術「高峰計劃」學科的三大建設方向之一,將在十三五期間重點建設。
山東大學曾深入參與我國嫦娥一號、嫦娥三號、螢火一號等國家深空探測工程任務,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基礎工作專項、863重點項目等20餘項課題。
桂林理工大學
自2004年來,桂林理工大學一直從事著隕石學和行星科學研究。目前,該校在國內外隕石學和行星科學研究領域已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具備了獨立開展隕石學和行星科學研究的基礎條件。2016年11月12日,桂林理工大學隕石與行星物質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隕石中心」)在雁山校區逸夫樓五樓正式揭牌成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始建於1960年,應新中國國家戰略和國民經濟建設需求而生,隸屬中央(軍委)氣象局,前身為南京大學氣象學院,1963年獨立建校為南京氣象學院,1978年列入全國重點大學,2004年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以來,先後實現了江蘇省人民政府、中國氣象局、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現為以江蘇省管理為主的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
學校的大氣物理學院現設有大氣物理、大氣探測、雷電科學與技術3個系,在國內大學同行中唯一具有大氣物理學專業。學院形成了大氣科學領域中特色鮮明、頗具影響的四個主要研究方向:大氣汙染與氣候變化、雲降水物理與人工影響天氣、氣象雷達與衛星遙感、雷電科學與技術。
南方科技大學
為適應順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求,2016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學成立了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建設國際化的、一流的地球與空間科學人才培養與科研基地,以促進人類對地球與其所處空間的這一複雜自然系統運動規律的探索和認知,為應對當前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來自自然環境、資源與災害方面的嚴峻挑戰提供科學基礎,並培養具有足夠能力解決未來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科學問題的學術領軍與管理人才。
學校擬在以下幾個學科方向上開展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學、空間大地測量學和行星科學。
武漢大學
行星科學是一門高度依賴探測器的學科,是一門高度融合各個學科的獨立的交叉學科,要分析探測器獲取的不同波段的影像,還有各種光譜數據、雷達數據……遙感學必不可少。
武漢大學的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在國內同類院校中始終名列前茅。自1956年以來,經過當代中國測繪事業的開拓者、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奠基人王之卓院士和學術帶頭人李德仁院士、張祖勳院士、龔健雅院士等專家、學者60餘年的辛勤耕耘,學院已初步形成了從學士、碩士、博士到博士後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向社會輸送高級專門人才逾萬人,被業界譽為中國乃至世界測繪遙感領域人才培養的搖籃。
學院現有「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國情監測」、「地理空間信息工程」、「空間信息與數位技術」4個本科專業,「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3個科學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測繪工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測繪科學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清華大學
為深入研究地球系統的變化規律,以及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所產生的影響,為中國乃至世界培養應對全球環境變化方面的高層次人才,清華大學於2009年3月成立了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簡稱「地學中心」)和全球變化研究院,圍繞全球變化問題組織多學科交叉研究,並以此推動清華大學地球科學建設與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是國內唯一的集合不同領域的科學家長期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一所大學,長期以來致力於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前沿的綜合集成研究。
2008年1月19日,北京師範大學依託綜合性、交叉性和系統性的多學科優勢,在原有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環境學院、資源學院、水科學研究院、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
研究院以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性能科學計算中心,以及一批部(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為支撐平臺,同時通過與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機構、科學家的合作組建創新團隊。
2014年愛思唯爾(Elsevier)發布了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李佔清教授以及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龔道溢教授入選「地球和行星科學」榜單。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要研究行星天體的內部結構、構造和物質成分,地質學必不可少。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教育部直屬的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以及國土資源調查、合理利用與保護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經管法相結合的多學科全國重點大學。它的前身是創建於1952年的北京地質學院,由當時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併組成。
學校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成立於1952年北京地質學院建校之初,是中國地質大學中歷史最為悠久、師資力量最為雄厚的學院之一。學院目前有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地球化學,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等18個學科。
學院現有地球化學實驗室(包括流體包裹體實驗室、原子吸收室、化學處理室和儀器室)、遙感與地學信息技術實驗室(地學信息技術實驗室和遙感實驗室)、第四紀生態環境實驗室、資源勘查工程實驗室(包括礦石學與礦相學實驗室、地質學實驗室和資源勘查評價數位化實驗室)。
同濟大學
行星科學目前的研究都是基於深空探測太空飛行器,這就離不開航天人才的貢獻。
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成立於2004年1月,主要研究方向有先進材料與結構的力學行為、流體力學、動力學與控制、現代力學測試技術,先進複合材料與結構、飛行器設計與製造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的前身是飛機系,創建於1952年。目前學院下設直升機系、飛行器系、振動工程研究所、結構與強度研究所、微納器件系統研究所、智能材料與結構研究所、精密驅動與控制研究所、基礎力學與測試系、人機與環境工程系、空氣動力學系、航空航天交叉研究院等12個系、所,並建有機械結構力學及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直升機旋翼動力學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科基礎課程(力學)教學基地、航空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21個國家、省部級科研和教學平臺。
洛陽師範學院
近年來,洛陽師範學院依託空間物理研究所,在行星科學領域,尤其是在行星際物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其空間物理研究團隊擁有成員8人,其中博士7人,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省科技創新傑出青年1人、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2人,是一支涵蓋太陽物理、行星際物理、地球磁層物理的科學研究團隊。
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設有地球科學學院,其前身是1952年東北地質學院建院之初所設三個系之一的地質礦產勘查系。學院現有 1個國家重點學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二級學科為礦產普查與勘探);2個吉林省「十二五」優勢特色重點一級學科——1.地質學(包含6個二級學科:礦物學 巖石學 礦床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數字地質科學),2. 公共管理(包含1個二級學科:土地資源管理);1個國土資源部重點學科——海洋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