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月25日凌晨北京民航總醫院官方發布被刺楊文醫生因搶救無效死亡的消息之後,中國的醫療界籠罩在一圈「出離憤怒」的情緒霧霾之中。
一篇報導該事件的文章下面,有一位醫生留言被點讚4887次:「醫生是人,不是阿拉迪神燈!她做錯了什麼?讓你要她的性命!假如今天聖誕節,上帝可以滿足我的一個願望,你們猜我最想要什麼?我最想要tomorrow(明天)!」
那些殺不死的不會使人強大,只會使人害怕。我治你病困苦厄,我救你生死一線,我什麼都不要,我只要明天,只要你饒我不死!這居然成了白衣天使的唯一願望!
還有什麼樣的悲哀,比這更令人可嘆?
一段以楊文醫生生前同事視角講述該事件的文字在一些醫生群裡傳播,以親歷者的身份講述了這起慘案背後的故事(來源:醫者柳葉刀):
「距離我的同事、我的戰友楊文醫生遇害已經三天了。我經歷了這件事從頭到尾的過程,我清楚一切的前因後果、一切的細節。為什麼我一直不發聲?!我麻木了周圍人對我們死活的麻木,我悲憤於社會大眾對我們的偏見和仇視,我們臨床一線底層的吶喊在人心的曠野上,震蕩不出一絲的聲響,不然何至於一次次的暴力傷醫殺醫事件屢見不鮮。
但這一次,我不想沉默了。
第一個問題:病人的診治經過。患者95歲老年女性,腦梗塞後遺症,長期臥床鼻飼營養,生活質量不高。12月4號楊文醫生首診的,病人來時嘔吐、納差、意識不清,家屬籤字拒絕一切檢查,僅要求輸點液,但是輸液後病情無改善好轉,幾個家屬就認定是楊文醫生輸液給輸壞了。
之後我們努力說服家屬同意檢查,證實病情本就不樂觀,老太太全身重症感染(胃腸道、泌尿系、肺部)並伴有心衰、心肌損傷,加上基礎病多、高齡、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治療效果不好預後差是肯定的。我們和家屬交代病情,完全沒辦法溝通。
他們一家子不接受疾病不接受死亡,每天都會因為一點點的病情變化和懷疑我們的用藥,不停的吵鬧、辱罵、威脅,我們建議病人轉院,建議家屬走醫療鑑定,都不同意。他們就在搶救室天天跟我們幹架,小兒子尤其極端和情緒化,總說老太太死了,我們誰都別想活。半個多月,我們上班都是忍氣吞聲、膽戰心驚。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不聯繫病人住院。就一句話,天天犯渾的一家人,誰敢接診收治?!
第三個問題:明明知道一家子犯渾,你們沒有安全意識麼?!我們有,我們謹小慎微的伺候,我們向上反應了,科裡醫院都記錄和備案了該患者及家屬情況,也囑咐我們注意安全。可是就算警察事前來了,也沒有用,就像家暴發生多少次,施暴者都可以冷笑面對,直到最後殘忍的砍出那麼多刀。
我悲憤於兇手的殘忍,在楊文醫生凌晨五點多伏案工作時,悄然於背後揪住她頭髮,扼住她頸部,連砍數刀,那都不是刺傷,那幾乎是割頭了。多大的仇恨,要這麼去發洩,治不好你家人的病,難道我們就不配活著下班麼?!我們也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我們竭盡全力,我們更希望治好所有的病人,但那不現實。
我寒心於周圍的麻木,兩個小時後,當我僥倖躲過屠刀,接手搶救室工作時。楊文醫生就在我身旁,被冰冷的搶救著,她的熱血還灑滿了一地,空氣中都是血的腥味,我經歷過無數次慘烈的搶救,但這一次大腦完全空白了。
一屋子的搶救病人和家屬明明知道剛才發生了什麼,可是又假裝好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沒有人安慰同情一下兩個多小時前還救治他們的醫生,沒有人譴責行兇的那一床家屬,他們只關心他們的治療和住院,並且不停地催促。
兇手的其他家屬冷眼旁觀看著我們的慌亂、無措、難過。搶救室的電話沒完沒了的響,外面好事的媒體、個人,不停地打進來詢問,他們不知道這部電話,我們還要打出去呼叫全院的救援。
直到昨天晚上,我還要繼續給兇手的媽媽提供醫療服務,還不能對其他家屬感情用事。因為病人死了家屬不滿了,輿論會說我們發洩情緒在無辜的患者身上。為了輿論,要讓老太太好好地活,調集一切醫療資源,她成了「英雄的母親」,活好了,反過來打我們的臉,輿論說你們早幹嘛去了。
說了這麼多,有什麼用呢,太陽照常升起,我曬到身上可還是冷。她再也曬不到了。」
然而,楊醫生的死會喚醒一些人的良知和對醫者的理解與悲憫嗎?下面的朋友圈截圖告訴了我們冰凍三尺的答案:
從這些朋友圈可以看出,患方家屬都是一些典型的利己主義者,所有的出發點從來都是自己的利益至上,包括他人的生命。
實在無法看下去,心臟嚴重不適。
一個僅僅只有五十來歲的女醫生因為他們家人而死,雖然行兇者不是他們,法律上沒有責任,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但一般家屬都會心生愧疚,完全過不了內心道德這一關,會盡全力去懺悔和彌補傷痕。而這一家人,眼裡只有自己,全無悔意,所有的舉動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為導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精緻的絕對利己主義者」。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個詞,是由北大的教授錢理群提出來的,這些人會把一己利益當做他們言行唯一的絕對的直接驅動力。這樣的人,根本不會顧忌自己對別人造成了多麼大的痛苦和損失。在他們的眼裡,做明顯錯誤的事情從來都不會認為是什麼錯誤,而是一種「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正確。
錢理群教授在提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個詞的時候,講過一個故事。
他有一個學生對他特別尊敬,每次下課都跑到他身邊感激地說:「錢教授,您今天講的課實在是太棒了!」並且能把他的課講得好在哪裡,說得頭頭是道,全講在點子上。隨著這名學生日益的近乎,錢教授對他的好感也與日俱增。終於有一天,那名學生懇求錢教授幫他寫一份留美推薦書,錢教授欣然同意。可是讓錢教授大感吃驚的是,這名學生在拿到推薦書的第二天,就再也沒有出現在他面前,並且斷了一切與他的聯繫。錢教授這才恍然大悟,自己完全被利用了,之前那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尊敬和專業,全部都是為了這封推薦書所做的一次付出。這名學生,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的一切行為全然是從個人利益出發,完全不會考慮他人的任何感受,教授只是一個助他達成目的的工具。
此類之人,在臨床上比比皆是。比如一開始求醫生請專家「飛刀」,手術成功後卻舉報醫生收「紅包」的患者家屬;比如一開始求醫生收治被其他醫院拒收的絕症病人,事後因為病情的惡化進展,卻將醫生逼得自殺身亡的患者家屬;比如一開始求醫生給介紹購買未批准的抗癌藥,最後病人因癌症發展醫治無效死亡,卻一口咬死醫生開「假藥」的患者家屬;比如病人治好了、救活了就感謝,治不好、救不活就辱罵甚至砍殺的患者家屬,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像這些為了一己之私,以絕對的利益為導向的人,在我們當今社會實在太多太多。他們失去了對他人的共情和尊重,滿眼只有自己和家人的一切至上。
醫患、傷醫事件這些年來,幾乎每年都有發生。頻頻醫患事件的發生,更多的人都在相互的譴責。有譴責患者的,也有譴責醫生醫院的。到底該譴責誰?回答這個問題不能僅僅站在某一個方面。治水要從源頭找起,我們不能老停留在「鯀治水」思想上,否則倒下醫生的血泊被熱搜蒸乾以後,什麼都不會留下。
是什麼造成這樣的結果?造成這樣的結果如何更好的解決?為何在過去,在醫療條件、醫療隊伍極至貧瘠的年代,醫患衝突事件反而很少呢?真的應該引起更高更深層面的注目與思考了!
毫不客氣的說,這些年來,我們飛速發展的社會方方面面,使人們對醫療形成了兩個似是而非的錯誤認知和不當觀念:
第一、對現代醫療的「盲目的崇拜」。我們總是把人均壽命增長的觀念歸功於現代醫療上,甚至許多醫生也都存在這樣的思想。可不知人均壽命增長是跟很多的因素有關的。不管中醫還是西醫,都存在了很長時間了,可世界人均壽命增長恰恰是在世界上穩定和經濟增長的時代或國家,而不僅僅是醫療的發達與進步。
第二、人們過於相信現代醫療。市場經濟的屬性讓非營利性醫療打起了營銷的擦邊球,刺激了人們過度依賴於醫療。生病就上醫院的觀念深入人心,「治未病」的思想靠邊站。另外,一些諸如「心臟停跳六小時,醫生按壓三萬次終於起死回生」、「四十多歲高齡肺移植產婦成功分娩」、「64歲產婦懷孕成功,喜生三胎」等等這些媒體嗜血的個案代表全部的報導,改變了人們對健康和生命的認知,生老病死這些自然規律被「人定勝天」「一切皆有可能」盲目改變。
醫療安全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靠醫院獨立完成,相關部門也要對每一次暴力傷醫殺醫行為真正高度重視起來,不能「見多不怪」、麻木不仁,要讓關愛醫護人員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一方面,要儘快查清真相,找出此次行兇原因,對案件中的最新進展要及時公布,不能總是一個有始無終的「爛尾通報」,讓大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另一方面,要以點帶面,一葉知秋的縱橫分析這些年暴力傷醫事件的原因規律,從中找到醫患衝突的爆點。是醫療體制上的原因就改革體制,是醫療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就調控資源,要從根源上排除對醫護人員的潛在威脅和隱形殺機。
再也不能每次都只是批判懲罰,而無亡羊補牢的後續。有醫生提出三點,我認為值得參考:
1,殺醫傷醫是刑事犯罪,必須嚴懲兇手。(12月27日,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已對犯罪嫌疑人孫文斌,以涉嫌故意殺人罪批准逮捕。)
2,在醫患關係依然緊張的前提下,醫院施行安檢制度,可以治標。
3,醫療逐步回歸公益性,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希望這次楊文醫生之死,能讓我們相關部門出離憤怒之後,更多的從源頭抓起和思考對策方法。
楊文醫生千古!
來源:刑事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