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美國科學院院士駱立群再取新突破,揭示皮質和小腦是作為一個聯合動力系統

2021-01-20 iNature

在整個哺乳動物新皮層中,第5層椎體細胞(L5)通過腦橋投射到大量小腦顆粒細胞(GrCs),形成基本途徑。然而,關於皮層動力學傳播到GrC層或者皮質 - 小腦通信的特性如何隨著學習而發展,鮮為人知。

2019年3月28日,史丹福大學駱立群,Schnitzer及Wagner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Shared Cortex-Cerebellum Dynamics in the Execution and Learning of a Motor Task」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使用雙位點雙光子Ca2 +成像在前肢運動任務期間,發現L5和GrC動力學高度相似。 L5細胞和GrCs共享一組任務編碼活動模式,具有相似的響應多樣性,並且表現出與L5細胞之間的局部相關性的高相關性。

慢性成像顯示這些動力學在皮質和小腦中共同出現在學習上:隨著行為表現的改善,最初不同的L5細胞和GrCs融合到共享的,低維度,任務編碼的一組神經活動模式上。因此,皮質 - 小腦通信的關鍵功能是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共享動態的傳播。總體而言,該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皮質和小腦作為一個聯合動力系統,以充分了解每個對行為學習和表現的貢獻是至關重要的。



哺乳動物的大腦進化在小腦中的總神經元與新皮質中的總神經元保持了非常保守的~4:1比例,這兩種結構在人腦中含有~99%的神經元。小腦和新皮質也密集相關:大多數新皮質區域向腦橋核發送第5層(L5)突出物,通過顆粒細胞(GrCs)為小腦提供最大輸入。然而,關於皮層動力學傳播到GrC層或者皮質 - 小腦通信的特性如何隨著學習而發展,鮮為人知。


雙光子Ca2 +成像


GrC的解剖結構非常獨特:每個GrC只接受四個輸入,稱為Mossy纖維,在發育期間固定,可以通過腦橋核以及腦幹和脊髓來源於新皮質。此外,不同的GrC不太可能共享同一組四個輸入。因此,源自L5的任何個體信號可能與給定GrC中的三種其他不同的Mossy纖維重組,並且大量的GrC(大腦中超過一半的所有神經元)可以允許許多不同的輸入重組。這種基本的,保守的解剖學特徵被認為允許GrC層產生與皮質高度不同的輸出。


L5和GrC動力學高度相似


儘管有這些解剖學線索,研究尚未詳細闡述L5-GrC傳播的功能特性及其隨學習的演變。這源於一些技術障礙。首先,記錄顆粒細胞具有挑戰性,因為它們體積小,包裝密度高,最近才通過雙光子Ca2 +成像實現動物顆粒細胞集合的記錄;其次,尚未從L5細胞和GrCs獲得同時的單細胞解析度記錄。因此,之前對皮質 - 小腦相互作用的研究未發現L5-GrC信號傳遞及其在學習過程中的演變。


腦橋輸入對GrC表示的貢獻以及與L5的相關性


該研究通過使用雙位點雙光子Ca2 +成像在前肢運動任務期間,發現L5和GrC動力學高度相似。 L5細胞和GrCs共享一組共同的任務編碼活動模式,具有相似的響應多樣性,並且表現出與L5細胞之間的局部相關性相當的高相關性。


文章總結


慢性成像顯示這些動力學在皮質和小腦中共同出現在學習上:隨著行為表現的改善,最初不同的L5細胞和GrCs融合到共享的,低維度,任務編碼的一組神經活動模式上。因此,皮質 - 小腦通信的關鍵功能是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共享動態的傳播。總體而言,該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皮質和小腦作為一個聯合動力系統,以充分了解每個對行為學習和表現的貢獻是至關重要的。


原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0168-0#





END—

內容為【iNatur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復後臺「轉載」





溫馨提示:日前,iNature正式推出姊妹微信公眾號「iNews」。「iNature」協助「iNews」的成長及運行,iNews時刻關注學術領域的熱點,新聞及動態,長按下面的二維碼直接關注。


覺得本文好看,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駱利群(LIQUN LUO),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史丹福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畢業,在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97年起在史丹福大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神經生物學課程,並組建實驗室研究神經通路的發育和功能。
  • 駱利群院士近年科研成果盤點:4篇Cell,2篇Science等
    駱利群(LIQUN LUO),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史丹福大學教授。然而,關於皮層動力學傳播到GrC層或者皮質 - 小腦通信的特性如何隨著學習而發展,鮮為人知。
  •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等華人學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當地時間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新晉院士名單。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曹曉風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本年度新增選120名院士和26名外籍院士。至此,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職院士總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501人。以下為此次入選的華人學者名單:曹曉風植物表觀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 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新晉院士名單—新聞—科學網
    Tsao)和楊麗笙(Lai-Sang Young)。 美國國家科學院是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機構。本年度新增選120名院士和26名外籍院士。2019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致力於利用冷凍電鏡方法開展大分子配合物三維結構研究,將電子檢測相機引入,使得單粒子冷凍電鏡技術從低解析度提升到原子結構測定,為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帶來技術突破。
  • 2020美國國家科學院新增院士:程亦凡、張元豪、曹穎等入選
    近期美國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新增院士的名單,多位華人學者入選。至此,美國國家科學院活躍成員總數達到2403人。Tsao),美國紐約大學科朗數學研究所教授楊麗笙(Lai-Sang Young),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物理學系及生物物理中心教授華泰立(Terence Hwa)。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腦科學日報: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1,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小腦真的不「小」,而且還很強大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一項新研究,來自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DSU)的研究團隊,對小腦的「小」這一術語提出了質疑。該研究團隊用證據表明:小腦真的不「小」。小腦本質上有如一張平坦的縐布,被成百上千次褶皺後形成一個團,以使它能「蜷縮」在大約八分之一大腦皮層的緊湊體積中。
  • 美國醫學科學院新增百名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作者 | 王聰來源|Bio生物世界2020年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M)增選100位新院士,其中90名常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新增後,NAM院士總數超過2200人,其中國際院士為175人。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此前我國科學家陳竺、高福、曹雪濤等曾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 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附全面名單
    美國時間2020年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宣布選舉120名新成員和26名外籍院士,以表彰他們在原創性研究方面傑出並持續的成就。今天當選的人員使得在職成員總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總數達到50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劉如謙、莊小威、李飛飛、王辰等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NAM)增選100位新院士,其中90名常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新增後,NAM院士總數超過2200人,其中國際院士為175人。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此前我國科學家陳竺、高福、曹雪濤等曾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再發頂刊,第四篇了
    在國內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執教一年半後就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顏寧及其團隊繼5月13日發2篇Nature及6月8日這項研究展示了膽固醇分子在NPC1和NPC2的介導下,從溶酶體腔內到溶酶體膜的轉運過程,並首次揭示了NPC1蛋白功能對於pH值的依賴性。
  • 包為民院士:組合動力飛行器技術是航天大國競爭新焦點,應集中力量重點突破
    包為民院士包為民,原籍浙江寧波,生於黑龍江哈爾濱,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組合循環動力技術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其將不同動力模式高效組合,充分發揮各型動力在其工作範圍內的性能優勢,在全任務剖面內獲得突出的綜合性能,是未來先進航天運輸系統的理想動力裝置,具有巨大的商業、經濟和社會價值。
  • 美科學院2020新晉院士名單發布!中科院曹曉風及6位華人學者入選
    江蘇雷射聯盟轉載自:新智元,來源:Nasonline.org等,編輯:嘯林【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昨晚,美國科學的聖殿——美國國家科學院宣布最新當選的院士名單!中科院院士、植物表觀遺傳學專家曹曉風入選外籍院士,此外還有6名華人科學家入選新科院士。去年,高福和顏寧也入選了。
  • 我校8位教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位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基於該技術方法,常進提出並作為首席科學家領導實施了「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批四顆科學實驗衛星首發星)項目。「悟空」號於2015年12月17日成功發射,實現了我國天文衛星零的突破,一些關鍵性能指標世界領先,被《自然》(Nature)雜誌譽為開啟了中國空間科學新時代,並已在電子宇宙線與質子宇宙線的能譜測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抗病毒免疫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李濤博士和張學敏院士團隊經過近5年潛心研究,成功發現細胞「門神」——環鳥腺苷酸合成酶(cGAS)抵抗病毒感染關鍵調控機理。這也是新的軍事科學院調整組建後,在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科研突破之一。  北京時間2月22日凌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細胞》)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該院戴江博士、博士生黃怡嬌以及何新華博士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 美國科學院公布新一批院士名單,中科院曹曉風及五名華裔教授當選
    我國中科院院士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年55歲的曹曉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也是植物表觀遺傳學家。,始終不在一個政治陣營裡。6位華裔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此外,還有6位華裔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分別為Howard Chang、程亦凡(Yifan Cheng)、黃永剛(Yonggang Huang)、華泰立(Terence Hwa)、曹穎(Doris Y. Tsao)和楊麗笙(Lai-Sang Young)。
  • 北京大學喬傑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2020年4月24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公布了2020年新增院士名單,共有276名藝術家、學者、科學家及領導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醫學科學部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自1781年選舉首批院士,以表彰在學術界、藝術界、商界、政府部門以及公共事務中取得傑出成就的個人,其中包括班傑明·富蘭克林、喬治·華盛頓,以及250多名諾貝爾獎和普立茲獎獲得者。
  • 聯合研究團隊揭示兒童顱內惡性腫瘤的細胞結構
    聯合研究團隊揭示兒童顱內惡性腫瘤的細胞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 18:51:20 由美國麻省總醫院、哈佛醫學院、布羅德研究所和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專家聯合牽頭的國際科研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同濟大學張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8月27日,歐洲科學院(又稱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正式發布2020年度化學學部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化學學院張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他長期從事功能材料的非線性光學及光電功能研究,提出了功能簇骨架調控優化及次級分子修飾增強材料光限制性能的新方法,揭示了功能有機共軛基元對簇材料光學非線性的調製規律,發展了融合共軛單元修飾並調製二維碳材料光活性的光學飽和/反飽和吸收理論,被評價為「光功能材料光譜學和衍射方法實驗研究代表了該領域的最高研究水平」「創製的有機-無機共軛材料極具成為光子或光電子器件的可能,並推進了納米尺度學術前沿」。
  • 莊小威等華人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來源:未來論壇綜合自Bio生物世界、高分子科學前沿、新智元等2020年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NAM)增選100位新院士,其中90名常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新增後,NAM院士總數超過2200人,其中國際院士為175人。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
  • 丹揚、傅嫈惠、高華健、林海帆、文小剛、張鋒:新晉2018美國科學院院士
    21名外籍科學家當選新一屆美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5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在官網上公布了這一結果。此次共有六名華人科學家入選新一屆的美國科學院院士,他們分別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丹揚(Yang Dan),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傅嫈惠(Ying-Hui Fu),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Huajian Gao),麻省理工大學教授文小剛(Xiao-Gang Wen),以及在剛剛過去的4月入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的耶魯大學教授林海帆(Haifan Lin)以及MIT 教授張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