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趙亞傑
責編 | 陳曉雪
● ● ●
因在原創性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與持續成就,84名美國科學家以及21名外籍科學家當選新一屆美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5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在官網上公布了這一結果。
此次共有六名華人科學家入選新一屆的美國科學院院士,他們分別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丹揚(Yang Dan),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傅嫈惠(Ying-Hui Fu),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Huajian Gao),麻省理工大學教授文小剛(Xiao-Gang Wen),以及在剛剛過去的4月入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的耶魯大學教授林海帆(Haifan Lin)以及MIT 教授張鋒(Feng Zhang)。
截至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職院士總數達到2382名,外籍院士為484名。
►丹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PaulLicht 特聘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神經及腦科學研究。
丹揚本科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學位,其主要研究內容為神經遞質分泌以及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之後,她在洛克菲勒大學以及哈佛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視覺系統的信息編碼。丹揚曾經獲得阿爾弗雷德·P·斯隆研究獎學金(Alfred P.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貝克曼青年研究者獎(Beckma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等獎項。
►傅嫈惠,生物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系教授。
傅嫈惠博士1980年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臺灣),取得食品科學學位,1986年畢業於俄亥俄州立大學,獲生物化學以及細胞生物學學位。在俄亥俄州立大學進行三年博士後研究之後,傅嫈惠轉到貝勒醫學(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院繼續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內容為人類基因組。結束博士後研究之後,她曾在業界工作過四年,後返回學術界,擔任猶他大學研究助理教授。2002年,她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與合作者Louis Ptacek一同組建實驗室,主要研究內容為:定位人類睡眠基因,揭示人類睡眠調節以及人體節律的分子機制,研究脫髓鞘疾病的小鼠模型以及對健康髓磷脂有幫助的miRNA進行分類。
高華健是固體力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他本科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在哈佛大學取得碩士以及博士學位。高華健曾擔任美國史丹福大學助理教授、終身副教授、終身教授,德國馬普學會會士兼馬普金屬研究所所長,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兼職教授等職位。
►林海帆,耶魯大學尤金·希金斯細胞生物學教授,耶魯幹細胞中心主任,美國文理學院院士。
林海帆教授是國際知名的幹細胞生物學家,他利用果蠅生殖系幹細胞、小鼠胚胎幹細胞,生殖系幹細胞,神經幹細胞和水螅的幹細胞為模型,主要研究幹細胞的自我更新機制。此外,他還研究與幹細胞惡性增殖相關的生殖細胞發育和腫瘤。林海帆在證明幹細胞不對稱分裂,幹細胞態位理論以及Argonuate/PIWI基因家族和它們在幹細胞自我更新和生殖系發育中的基本功能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發現了一種新奇的非編碼小RNA——PIWI相互作用RNA(piRNA),被科學雜誌評為2006年科學突破之一。現在,幹細胞中RNA介導的表觀遺傳編碼及轉錄後調控也是林海帆實驗室的主要研究內容。
林海帆為浙江溫州人,1982年獲得復旦大學生物化學專業學士學位,1990年獲得康奈爾大學基因與發育學專業博士學位,1990-1994年在美國卡內基研究所做博士後,1994-2006年在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先後任助理教授、終身副教授和教。2006年至今任耶魯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教授、遺傳系教授、婦產科系教授、幹細胞中心創始主任;2013年7月起兼任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教授;2014年3月起兼任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文小剛,物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Ceciland Ida Green教授,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文小剛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在強相關電子系統中的凝聚體物理學。1977年,文小剛自陝西省西安市第四十八中學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通過1981年度中美物理聯合考試(CUSPEA)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名列當年CUSPEA考試第一名。1987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博士學位。在普林斯頓大學,文小剛在理論物理學家愛德華·威滕指導下學習超弦理論。後來,他與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施裡弗,弗朗克·韋爾切克,徐一鴻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理論物理研究所(1987-1989年)合作,將他的研究領域轉變為凝聚體物理學。2016年,文小剛憑藉著「拓撲序理論和它在眾多物理系統中的應用」獲得奧利弗·E·巴克利獎(Oliver E. Buckley Condensed Matter Prize),該獎項也被認為是凝聚態物理學的最高獎項。文小剛還兼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
►張鋒,麻省理工學院Jamesand Patricia Poitras腦科學教授,大腦和認知科學系、生物工程系副教授,麻省理工-哈佛博德研究所核心成員,麥戈文腦研究所研究員,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1981年10月,張鋒生於中國石家莊市,十一歲時隨父母移居到美國愛荷華州並在此長大。2004年,在哈佛大學取得化學及物理學士。2009年,在史丹福大學取得化學及生物工程博士。
張鋒在基因編輯領域做出多項重要工作。2013年,張鋒實驗室發展出CRISPR/Cas系統,證實其可以用來編輯哺乳動物的DNA,敲除指定的基因。憑藉這項成果,他也成為了諾貝爾獎的熱門候選人。2014年,他被《自然》雜誌評選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之一。因在基因組和光遺傳學領域的重要貢獻,張鋒獲得過多個獎項,其中包括Perl/UNC神經科學獎(2012年與Karl Deisseroth和Ed Boyden分享),NIH主任先驅獎(2012年),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Alan T. Waterman獎(2014年), 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與Jennifer Doudna,Emmanuelle Charpentier,Phillppe Horvath和Rodophe Barrangou分享),2016年的唐獎(與Doudna和Charpentier分享)。
參考資料:
1.https://www.brown.edu/academics/engineering/news/2017-07/professor-huajian-gao-awarded-von-karman-medal
2.https://www.brown.edu/research/projects/nanomechanics-engineering-biological-systems/
3.http://www.xjtu.edu.cn/info/1731/205319.htm
4.http://dao.mit.edu/~wen/
5.http://www.hhmi.org/scientists/yang-dan
6.http://www.neuroscience.ucsf.edu/neurograd/faculty/fu.html
7.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96%87%E5%B0%8F%E5%88%9A
8.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hy/1477/2012/20121031105823033764538/20121031105823033764538_.html
9.https://www.simonsfoundation.org/team/yang-dan/
10.http://www.nasonline.org/news-and-multimedia/news/May-1-2018-NAS-Election.html
相關閱讀:
六名華人學者入選2018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超構材料| 脈衝星 | 自主創「芯」| 查克 | 神藥
青蒿素|可燃冰|P值爭論|許晨陽|博士後|潘建偉
張毅|王曉東|張啟發|崔維成|張鋒|楊振寧|李佩
盧煜明|王小凡|吳文俊|袁鈞瑛|張純如|劉若川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知識分子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