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雜詩》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在,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人才都是人們爭奪的對象,於是才有了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和現在的人才引進位度。出生在中國的神童高華健,就曾經因為他的優秀而被中國、美國和德國這三個國家爭相爭取。在最後,高華健選擇加入美國國籍。對於高華健這一選擇,不少人表示非常不解:為什麼高華健最終入的不是母國的國籍呢?
一代物理神童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之後,物理便開始慢慢地顯現出了它的巨大作用,因此一大批優秀的物理學家湧現了出來。對於物理學家,人們耳熟能詳的有愛因斯坦、錢學森等人。實際上,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上,還有著不少優秀的物理學家,今天的主人公高學健就是其中一位。
高學健出生於上個世紀的成都。高華健出生的那年,正值中國發展最為艱難的一段時期。在那段時期,不管是社會經濟還是文化的發展,都遠遠地落後於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
由於從小就見識到了國家和家庭的困難,高華健在小的時候便立志要努力學習,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人生。
其實他從小就非常聰明,常常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學會老師所講的知識。在知道了自己在學習上的天分之後,高華健並沒有沾沾自喜,相反,他比之前更加認真的學習。先賢曾經說過:「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努力。」高華健憑藉著他的天資聰穎和努力,成功地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
在大學畢業之後,高華健並沒有停止他學習的步伐。很快,他就申請到美國留學。幾年之後,高華健就獲得了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生文憑。從那以後,高華健在物理方面的才能便再也無法被掩蓋住了。
在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後,高華健選擇繼續留在美國。在那個時候,為了獲得一處安身之地,高華健進入了美國的史丹福大學擔任教授。在史丹福大學任教期間,高華健並沒有停止他的科研工作,很快,他便接連在固體力學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據統計,截止到2019年,高華健一共發表了科研論文300餘篇,ISI引用高達一萬八千餘次。這兩個數字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在固體學領域,這個數量,在所有物理學家中排名第一。
縱觀整個世界,物理學家的數量並不在少數,但是能夠達到高華健這樣的層次和水平的,卻並不多。而高華健也憑藉其出色的能力先後成為了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因此,高華健也被稱為「三國五院士」。
國籍之爭
在今天的世界,國際的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不少的國家都出臺了不少招攬外國優秀人才的政策,這些國家甚至會為了這些優秀的人才一路大開綠燈。而高華健也因為其出色的能力而被中國、美國和德國三個國家爭奪。而這三個國家為了招攬高華健,都提出了優厚的薪資和待遇。
對於高華健而言,中美德這三個國家各有優劣。比起科研實力,美國和德國無疑是更好的選擇,因為他們對物理的研究開始得更早,取得的成就也更多。而中國則是高華健的母國。在思考了一段時間之後,高華健選擇加入美國的國籍。
對於中國人而言,人們似乎並不擔心高華健的選擇,因為在他們看來,高華健一定會選擇中國,因為中國是他的母國。並且高華健在出國之前曾說過要學成之後,報效祖國。因此,當高華健選擇加入美國的國家之後,不少中國人表示非常不理解,他們認為高華健是被美國的紙醉燈謎誘惑了,忘記了當初的誓言。
實際上,人們都錯怪高華健了。就如數十年前的那一首令人熱淚盈眶的《我的中國心》一樣,高華健雖然人在異國,卻有著一顆中國心。高華健雖然加入了美國的國籍,並且成為了美國大學的教授,但是高華健並沒有忘記哺育了他的中國。
依舊為祖國貢獻
雖然高華健的工作重心是在美國,但是他也會常常來到中國,到中國的大學上課、指導學生。高華健在美國,指導過不少的中國留學生,培育了不少中國留學生博士。因為心繫中國,他常常勸導中國留學生回到中國報效祖國。
看到這裡,或許不少人會產生一個疑問:「既然如此心繫祖國,那麼他為何不在當初便回到祖國?為什麼在當初會選擇加入美國的國家呢?」實際上,對於高華健而言,這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兩難的選擇。作為一個中國人,高華健自然想為中國多做一點貢獻。但是對於自身而言,美國自然更加適合自己的發展。
雖然中國在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後,不管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在國際上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和美國之間一點差距都沒有。
美國自從先後結束了戰爭之後,便十分注重自身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不少驚天動地的發明都是美國人發明的,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先驅的計算機,也是美國人最先發明出來。
在二戰期間,美國作為唯一一個本土沒有受到戰爭破壞的發達國家和最終的戰勝國,吸引了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科學家,其中就包括愛因斯坦。也正因為如此,美國的科研實力,遠遠超過其他國家。
因此,高華健為了擁有更好的科研環境,最終選擇了加入美國國籍。
對於世界上不少國家而言,高華健都是一個非常難得物理人才。高華健最終選擇加入美國,雖然令中國失去了一個優秀的人才,但是也給了中國一個教訓——如果國家不夠強悍,國家的文化競爭力不強,便會失去對國家來說非常珍貴的人才。因此,為了類似於高華健這樣的人才不再流失,中國更需要加快自己發展的步伐。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