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委員會將科學院院士的授函,交了到了一位年輕的華人科學家手上,從此一個叫張鋒的名字就此載入了美國人文科學院的史冊。而且最讓人關注的是,這位年輕的科學家年僅35歲。
張鋒1982出生於河北石家莊,11歲那年跟隨父母移民到美國愛荷華州。張鋒從小就熱愛科學,但因為移民美國語言不熟悉,所以一直沉默寡言,被同齡的外國小孩欺負。
好不容易過了一年,張鋒終於能勉強聽懂一些英語了,開始能夠表達的自己的想法,這時他的天賦也終於被人看到。
在學校裡老師們發現張鋒對於科學尤其是生物基因學,有著極大的興趣和天賦,便幫張鋒在學校附近的研究機構找了一份志願者的工作,從此張鋒在生物學領域的天賦是一發不可收拾。在研究所的志願者工作,讓張鋒得到了很大的鍛鍊,在大學之前他就獲得了多項生物學領域的獎項。
高中後張鋒順利地考入了哈佛大學,並且得到著名華人科學家莊小威的賞識,有機會能入莊小威的研究室學習。張鋒的科學家生涯,從此正式開啟。
在哈佛大學就讀完本科後,張鋒申請了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生,開始了自己基因生物學領域的研究,並且此後每次研究都獲得了讓人矚目的成果。
在神經科學和遺傳學領域,張鋒發表過多篇論文,為世界的生物學研究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也是在那時候他被冠上了天才的頭銜。然而,對於張鋒的科學生涯來說,此前在神經科學和遺傳學領域的成就,只能算是一個小插曲,他此後的研究成果才是真正的,改變了這個世界。
在斯坦福的即將以研究生身份畢業之際的張鋒,研究出了一項被世界生物學譽為劃時代的技術,如何在分子層面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動植物、甚至是細菌的基因組進行重組編輯。
基因可編輯雖然並不是張鋒的研究成果,但他是第一個把這技術變成真正可以應用的科學家。張鋒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不亞於第一個發現石油的人和第一個製造出汽車引擎的人的對比,前者只是發現,而後者是真正的超時代革命性技術。
對於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來說,對於生物學分子研究,尤其是「基因編輯」這個名詞非常陌生,但只需知道每個人和這個世界的未來,都會被這項技術改變就可以了。
「基因編輯技術」被科學界譽為本世紀最大的生物學革命,且沒有之一。如果這項技術真正到日常的應用階段,那麼目前困擾人們身體健康的所有不治之症,都不再是絕症。
通過在分子層面上的對生物的染色體進行選擇性的剪輯重組,那麼人類就可以完全隔絕,包括癌症、愛滋病在內的所有可怕的疾病,讓人永遠不會患上這類的疾病。而且尤為重要的是,「剔除」疾病基因僅僅是「基因編輯」的其中一項技術,通過在分子層面的基因改變,基因技術強大到足以永久性地改變所有生物的原始形態和遺傳基因的結構。
在生物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其實已經觸及到這個學科領域的天花板,但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無疑是為世界生物學的研究打開了另一頭陽光大道。由於基因剪輯技術的劃時代貢獻,作為開發者的張鋒,也被許多科學家譽為改變世界的男人。張鋒也因此成為目前世界生物學領域最關注的生物學家,諾貝爾獎的熱門候選人之一。
出生於1982年的張鋒,雖然年僅38歲,但因為在生物學領域上的劃時代貢獻,是獲得了無數榮譽。張鋒不僅在打破錢學森先生創下的記錄,35歲時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更是美國人文科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國家院士之一。
張鋒獲得美國院士的新聞,曾在中國引起不少熱議,而且多數人的關注點都在於,張鋒為什麼要加入美國國籍,而不在中國進行研究。但實則在尖端的科學領域,我國與國際水平仍有相當的差距,我國的國內研究機構環境也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對而言張鋒所在的研究所氣氛更加寬鬆。
雖然在科學領域獲得巨大的成就,張鋒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華人的身份,並且為自己的血緣感到自豪。而今天張鋒的奇蹟仍在繼續,依然在生物學領域上帶領著他的團隊衝擊著科學金字塔的頂端,成為新一代的華人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