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張鋒入美籍,35歲當美國院士,今再研究出劃時代的技術

2020-10-25 聚合能量

2018年4月,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委員會將科學院院士的授函,交了到了一位年輕的華人科學家手上,從此一個叫張鋒的名字就此載入了美國人文科學院的史冊。而且最讓人關注的是,這位年輕的科學家年僅35歲。

張鋒1982出生於河北石家莊,11歲那年跟隨父母移民到美國愛荷華州。張鋒從小就熱愛科學,但因為移民美國語言不熟悉,所以一直沉默寡言,被同齡的外國小孩欺負。

好不容易過了一年,張鋒終於能勉強聽懂一些英語了,開始能夠表達的自己的想法,這時他的天賦也終於被人看到。

在學校裡老師們發現張鋒對於科學尤其是生物基因學,有著極大的興趣和天賦,便幫張鋒在學校附近的研究機構找了一份志願者的工作,從此張鋒在生物學領域的天賦是一發不可收拾。在研究所的志願者工作,讓張鋒得到了很大的鍛鍊,在大學之前他就獲得了多項生物學領域的獎項。

高中後張鋒順利地考入了哈佛大學,並且得到著名華人科學家莊小威的賞識,有機會能入莊小威的研究室學習。張鋒的科學家生涯,從此正式開啟。

在哈佛大學就讀完本科後,張鋒申請了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生,開始了自己基因生物學領域的研究,並且此後每次研究都獲得了讓人矚目的成果。

在神經科學和遺傳學領域,張鋒發表過多篇論文,為世界的生物學研究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也是在那時候他被冠上了天才的頭銜。然而,對於張鋒的科學生涯來說,此前在神經科學和遺傳學領域的成就,只能算是一個小插曲,他此後的研究成果才是真正的,改變了這個世界。

在斯坦福的即將以研究生身份畢業之際的張鋒,研究出了一項被世界生物學譽為劃時代的技術,如何在分子層面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動植物、甚至是細菌的基因組進行重組編輯。

基因可編輯雖然並不是張鋒的研究成果,但他是第一個把這技術變成真正可以應用的科學家。張鋒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不亞於第一個發現石油的人和第一個製造出汽車引擎的人的對比,前者只是發現,而後者是真正的超時代革命性技術。

對於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來說,對於生物學分子研究,尤其是「基因編輯」這個名詞非常陌生,但只需知道每個人和這個世界的未來,都會被這項技術改變就可以了。

「基因編輯技術」被科學界譽為本世紀最大的生物學革命,且沒有之一。如果這項技術真正到日常的應用階段,那麼目前困擾人們身體健康的所有不治之症,都不再是絕症。

通過在分子層面上的對生物的染色體進行選擇性的剪輯重組,那麼人類就可以完全隔絕,包括癌症、愛滋病在內的所有可怕的疾病,讓人永遠不會患上這類的疾病。而且尤為重要的是,「剔除」疾病基因僅僅是「基因編輯」的其中一項技術,通過在分子層面的基因改變,基因技術強大到足以永久性地改變所有生物的原始形態和遺傳基因的結構。

在生物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其實已經觸及到這個學科領域的天花板,但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無疑是為世界生物學的研究打開了另一頭陽光大道。由於基因剪輯技術的劃時代貢獻,作為開發者的張鋒,也被許多科學家譽為改變世界的男人。張鋒也因此成為目前世界生物學領域最關注的生物學家,諾貝爾獎的熱門候選人之一。

出生於1982年的張鋒,雖然年僅38歲,但因為在生物學領域上的劃時代貢獻,是獲得了無數榮譽。張鋒不僅在打破錢學森先生創下的記錄,35歲時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更是美國人文科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國家院士之一。

張鋒獲得美國院士的新聞,曾在中國引起不少熱議,而且多數人的關注點都在於,張鋒為什麼要加入美國國籍,而不在中國進行研究。但實則在尖端的科學領域,我國與國際水平仍有相當的差距,我國的國內研究機構環境也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對而言張鋒所在的研究所氣氛更加寬鬆。

雖然在科學領域獲得巨大的成就,張鋒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華人的身份,並且為自己的血緣感到自豪。而今天張鋒的奇蹟仍在繼續,依然在生物學領域上帶領著他的團隊衝擊著科學金字塔的頂端,成為新一代的華人之光。

相關焦點

  • 天才科學家張鋒入美籍,35歲當美國院士,再研究出劃時代的技術
    而近些年來備受關注的華人科學家張鋒,無疑是最閃亮的那一顆。早在2018年,35歲的他不僅打破錢學森的記錄成為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還是美國人文科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國家院士之一,厲害程度可想而知。
  • 科學家張鋒入美籍,35歲成為美國院士,今再研究出劃時代技術
    2018年4月,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委員會將科學院院士的授函,交了到了一位年輕的華人科學家手上,從此一個叫張鋒的名字就此載入了美國人文科學院的史冊。而且最讓人關注的是,這位年輕的科學家年僅35歲。然而,對於張鋒的科學生涯來說,此前在神經科學和遺傳學領域的成就,只能算是一個小插曲,他此後的研究成果才是真正的,改變了這個世界。在斯坦福的即將以研究生身份畢業之際的張鋒,研究出了一項被世界生物學譽為劃時代的技術,如何在分子層面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動植物、甚至是細菌的基因組進行重組編輯。基因可編輯雖然並不是張鋒的研究成果,但他是第一個把這技術變成真正可以應用的科學家。
  • 科學家張峰入美籍,35歲當美國院士,又研究出劃時代技術
    文/李鵬森錢學森35歲時被提升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 MIT最年輕華裔終身教授的記錄。如今張峰打破了錢學森的記錄,成為 MIT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教授。張峰生於1982年,11歲移居美國,生於河北石家莊,高中生的張鋒在《侏羅紀公園》中所看到的,不僅僅是科學家們讓恐龍復活的結果,而是通過將恐龍基因與青蛙基因相結合,使恐龍復活的實現方式。張鋒回憶說,這個故事讓他意識到重新編碼基因可以改變有機體的特性,就像他的父母是電腦專家一樣,他們也是編程專家。
  • 丹揚、傅嫈惠、高華健、林海帆、文小剛、張鋒:新晉2018美國科學院院士
    ,84名美國科學家以及21名外籍科學家當選新一屆美國科學院院士。此次共有六名華人科學家入選新一屆的美國科學院院士,他們分別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丹揚(Yang Dan),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傅嫈惠(Ying-Hui Fu),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Huajian Gao),麻省理工大學教授文小剛(Xiao-Gang Wen),以及在剛剛過去的4月入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的耶魯大學教授林海帆(Haifan Lin)以及MIT 教授張鋒
  • 「80後」張鋒入選!六名華人當選2018美國科學院院士
    1988年獲哈佛大學工程科學博士學位,2000年任史丹福大學教授,2001年起擔負聯邦德國Max-Planck金屬材料研究所所長,2006年1月至今任美國布朗大學終身教授。2011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他的研究領域包含了斷裂力學、薄膜力學、工程及生物系統的納米力學、位錯及塑性理論等材料科學及固體力學等。
  • 知乎熱議顏寧當選美國外籍院士:優秀,但可能還不是大科學家
    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布了最新一批院士(100人)及外籍院士(25人)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中的傑出成就,其中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科學媒體《返樸》總編、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CRISPR「專利世紀之戰」最新進展:華人科學家張鋒再佔上風,博弈仍在繼續
    提起 CRISPR 技術,我們可能會想到 2018 年飽受爭議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打破錢學森記錄的華人科學家張鋒,當然,還有一場持續多年的專利戰。也就是說,雖然 CVC 團隊被判定為「技術關鍵發明者」,但這一輪贏家還是另一邊的張鋒團隊。張鋒,何許人也?
  • 麻省理工華人終身教授最年輕紀錄保持者既非錢學森,也非張鋒
    :澎湃新聞 前幾天,一則關於「34歲生命科學家張鋒成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上最年輕華人終身教授,打破錢學森記錄」的新聞在華人圈傳得熱鬧。
  • 華裔青年科學家張鋒、崔屹摘得布拉瓦尼克獎,各獲25萬美元
    美國當地時間6月27日,美國布拉瓦尼克基金會與紐約科學院宣布,2017年度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學家獎(Blavatnik National Awards for Young Scientists)授予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密西根大學教授Melanie S. Sanford和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每人將獲得25萬美元獎金。
  • 6位華人當選美國家科學院院士 諾貝爾大熱門「80後」張鋒獲殊榮
    中國搜索訊:美國國家科學院近日公布新增選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其中6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6名華人科學家分別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系教授丹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系教授傅嫈惠、布朗大學工程學院教授高華健、耶魯大學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系教授林海帆、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教授張鋒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系教授文小剛。
  • 父母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後入美籍,如今突然回國引熱議
    用簡單的話來講,這項技術不僅僅可以檢測癌症,還可以幫助有重大遺傳疾病的父母擁有健康的後代,研究出這項技術的是一位美籍華裔謝曉亮。謝曉亮,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1962年出生,父親謝有暢與母親楊駿英都是北京大學化學系的教授,在家庭影響下,他從小就有豐富的化學專業知識,小學到中學,謝曉亮也是在北京大學附屬小學和中學讀書。
  • 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10月9日,MIT/Broad Institute張鋒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叢樂向21新健康記者表示,諾貝爾獎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認可,揭示了這一技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他祝賀上述兩位科學家獲獎,但對於張鋒未能分享諾獎感到遺憾。
  • 贏了專利,輸了諾獎(華人科學家張鋒)
    ,1982年出生於石家莊,美籍華人科學家。哈佛本科、斯坦福博士;打破錢學森曾創下的記錄、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他和杜德納、卡彭蒂耶曾經是隊友,後來也成了對手。簡單回顧下CRISPR的發展:· 1993年,CRISPR第一次被發現[3]。
  • 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與諾獎失之交臂?
    據了解,張鋒實驗室從2011年開始進行人體細胞的CRISPR基因編輯研究,從概念提出到技術設計、反覆試錯、最終實現人類細胞基因編輯,都早於且不依賴於2012年諾貝爾獎得主論文的發表。「和很多領域中的成果一樣,有時會有不同研究組、不同科學家在不同地點、相近的時間,獨立發現/開發出類似或者相關結果。
  • 華人科學家張鋒:贏了專利,輸了諾獎
    2020諾貝爾獎化學獎發給詹妮弗·杜德納和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後 ,從微博到推特,都響起了同一種疑問:張鋒呢?張鋒,1982年出生於石家莊,美籍華人科學家。 哈佛本科、斯坦福博士;打破錢學森曾創下的記錄、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他和杜德納、卡彭蒂耶曾經是隊友,後來也成了對手。
  • 華人科學家張鋒:贏了專利,輸了諾獎
    2020諾貝爾獎化學獎發給詹妮弗·杜德納和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後 ,從微博到推特,都響起了同一種疑問:張鋒呢?張鋒,1982年出生於石家莊,美籍華人科學家。哈佛本科、斯坦福博士;打破錢學森曾創下的記錄、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他和杜德納、卡彭蒂耶曾經是隊友,後來也成了對手。
  • 因「基因剪刀」,兩位女科學家斬獲2020諾貝爾化學獎,張鋒呢?
    Doudna發現了基因技術中迄今最厲害的分子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準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正在為新的癌症療法做出貢獻,並可能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如果研究人員想要了解生命的內部運作方式,他們需要修改細胞中的基因。
  • 獨家專訪│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一時間,基因編輯這項專業技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同樣發明了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科學界在為之感到遺憾和惋惜的同時,也熱議其為什麼沒有得到諾獎。10月9日,MIT/Broad Institute張鋒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叢樂向21新健康記者表示,諾貝爾獎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認可,揭示了這一技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他祝賀上述兩位科學家獲獎,但對於張鋒未能分享諾獎感到遺憾。
  • 獨家專訪│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10月9日,MIT/Broad Institute張鋒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叢樂向21新健康記者表示,諾貝爾獎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認可,揭示了這一技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他祝賀上述兩位科學家獲獎,但對於張鋒未能分享諾獎感到遺憾。
  • 2位女科學家獲2020諾貝爾化學獎 47歲中國好男兒張鋒失之交臂
    她的第二個決定是要將全部精力用於基因調控的基礎研究。為此,她需要一個永久職位,需要更多的機構支持。 2013年,卡彭蒂耶來到德國,擔任漢諾瓦醫學院教授以及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傳染研究中心部門主任。在這裡,她終於發揮出了自己的技術,建起了擁有16名博士生和博士後的實驗室。兩年後,她又應邀來到柏林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