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研究團隊揭示兒童顱內惡性腫瘤的細胞結構

2021-01-13 科學網

聯合研究團隊揭示兒童顱內惡性腫瘤的細胞結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 18:51:20

由美國麻省總醫院、哈佛醫學院、布羅德研究所和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專家聯合牽頭的國際科研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提出了用單細胞基因組學的方法分析了成神經管細胞瘤的細胞結構。相關論文發表在2019年8月1日出版的《自然》上。

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學研究了囊括成神經管細胞瘤所有四種分子亞型的25種成神經管細胞瘤樣本中的腫瘤內和腫瘤間的異質性。他們發現WNT亞型,SHH亞型和組3亞型包括了亞型特異性的未分化神經元樣惡性腫瘤細胞群體和分化神經元樣特性腫瘤細胞群體。但是,組4亞型僅僅由分化的神經元樣腫瘤細胞組成。SHH亞型跟處於和患者年齡相關的不同分化狀態的顆粒神經元非常相似。組3和組4亞型則顯示出從原始祖細胞樣細胞到更成熟的神經元樣細胞的發育軌跡,並且能夠通過這兩種細胞亞型的相對比例區分彼此。跨物種轉錄組學分析則將不同穀氨酸種群體定義為SHH亞型和組4亞型的假定來推測細胞來源。總之,這些實驗數據對亞型特異性的成神經管瘤細胞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見解。

研究人員表示,成神經管細胞瘤是一種惡性兒童小腦腫瘤類型,包含了不同的分子亞型。儘管這些亞型的基因組特性已經得到明確定義,但是細胞多樣性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們不同的生物學和臨床行為?仍然有待探索。

附:英文原文

Title: Resolving medulloblastoma cellular architecture by single-cell genomics

Author: Volker Hovestadt

Issue&Volume: Volume 572 Issue 7767

Abstract: Medulloblastoma is a malignant childhood cerebellar tumour type that comprises distinct molecular subgroups. Whereas ge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ubgroups are well defined, the extent to which cellular diversity underlies their divergent biology and clinical behaviour remains largely unexplored. Here we used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to investigate intra- and intertumoral heterogeneity in 25 medulloblastomas spanning all molecular subgroups. WNT, SHH and Group 3 tumours comprised subgroup-specific undifferentiated and differentiated neuronal-like malignant populations, whereas Group 4 tumours consisted exclusively of differentiated neuronal-like neoplastic cells. SHH tumours closely resembled granule neurons of varying differentiation states that correlated with patient age. Group 3 and Group 4 tumours exhibited a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from primitive progenitor-like to more mature neuronal-like cells,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 of which distinguished these subgroups. Cross-species transcriptomics defined distinct glutamatergic populations as putative cells-of-origin for SHH and Group 4 subtypes. Collectively, these data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cellular and developmental states underlying subtype-specific medulloblastoma biology.

DOI: 10.1038/s41586-019-1434-6

Sourc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434-6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發現兒童顱內惡性室管膜瘤新型靶向治療方法
    ,聯合中國科學院李林團隊、耶魯大學吳殿青團隊經多年研究,首次發現人體細胞內的「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惡性腫瘤PFA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誌物,並證實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是治療該腫瘤的有效手段,該成果對開闢新的靶向藥物治療兒童顱內PFA型室管膜瘤有重大意義。
  • 顱內生殖細胞腫瘤研究進展_顱內生殖細胞腫瘤_MiRNA_神經外科_醫脈通
    但也有證據表明,IGCTs中的畸胎瘤可以由其它非原始生殖細胞產生,這表明其它生殖細胞腫瘤亞型也可能具有從非生殖細胞系發育而來的能力。然而,近年研究顯示,顱內生殖細胞腫瘤可能來源於顱內神經幹細胞。這有可能推翻人們普遍接受的IGCTs來源於原始生殖細胞。總之,目前IGCTs病因仍不明了,仍需繼續研究。
  • 李昊委員團隊的研究成果發表在《Cancer Cell》
    徐匯區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李昊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李林團隊、耶魯大學吳殿青團隊開展的室管膜瘤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12日《Cancer Cell》(IF:26.6)!意義重大本研究成果希望儘快投入臨床運用,讓許多仍處在無助中的患兒家庭看到希望。在兒童顱內室管膜瘤的臨床治療中,徐匯區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李昊教授腦腫瘤團隊的這一革命性的研究成果將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新研究揭示腦膠質瘤惡性進展的初步機制
    該研究10月18日在線發表於《細胞》。  顱內腫瘤是常見致死腫瘤之一,而腦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大部分惡性程度低的腦膠質瘤患者會在10年內惡化為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sGBM)。  「歷時近15年,我們收集了3000餘例腦膠質瘤樣本,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腦膠質瘤生物樣本庫和多維組學資料庫。」
  • CXorf67蛋白抑制DNA損傷修復之謎被揭開治療兒童腦腫瘤有新策略
    原標題:CXorf67蛋白抑制DNA損傷修復之謎被揭開治療兒童腦腫瘤有新策略(記者孫國根)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昊教授、餘建忠主治醫師臨床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李林團隊、耶魯大學吳殿青團隊經多年研究,首次發現人體細胞內的CXorf67
  • ...李蘭娟院士團隊聯合清華李賽團隊重磅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據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微信號16日消息,9月14日,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聯合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Cell,影響因子38.637)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
  • ...眼科範先群團隊和交大醫學院鍾清團隊揭示葡萄膜黑色素瘤自噬新...
    該研究解析了lncRNA ZNNT1通過直接調控自噬關鍵基因ATG12,誘導腫瘤細胞自噬,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 ,UM)發生發展的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在UM中發現了一種與自噬調控相關的長鏈非編碼RNA ZNNT1(lncRNA ZNNT1)。
  • 南開-山東師範大學聯合團隊揭示血管新生的秘密
    2020年,周軍教授領銜的南開大學-山東師範大學聯合研究團隊在Science Bulletin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A cilium-independent role for 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88 in regulating angiogenesis
  • 上海九院眼科範先群團隊和交大醫學院鍾清團隊揭示葡萄膜黑色素瘤...
    該研究解析了lncRNA ZNNT1通過直接調控自噬關鍵基因ATG12,誘導腫瘤細胞自噬,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 ,UM)發生發展的新機制。通過黑色素瘤病人組織樣本研究,發現lncRNA ZNNT1處於低表達水平,揭示了lncRNA ZNNT1潛在的臨床價值。研究生李鵬、何杰和陽志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範先群、鍾清、張赫為共同通訊作者,葛盛芳教授對該文也做出貢獻。論文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等資助。
  • Nature Biotechnology:揭示細胞核染色質的放射狀結構
    acts as a molecular glue degrader that depletes cyclin K, DOI: 10.1038/s41586-020-2374-x,Nature:《自然》,最新IF:43.072、Nature Biotechnology:揭示細胞核染色質的放射狀結構
  • ...Biomaterials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腫瘤微環境誘導膀胱癌幹細胞...
    而T細胞分泌的IFN-γ可以通過IDO / Kyn / AHR / P27級聯反應觸發乾性腫瘤細胞進入休眠狀態,引起化療耐藥和癌症復發。膀胱癌是我國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治癒率低、復發率高的特點。絕大多數惡性腫瘤通常被認為具有明顯的異質性。正是由於腫瘤的異質性,化療並不能完全清除腫瘤,而其中的重要原因趨向於腫瘤幹細胞的存在和影響。
  • 兒童B細胞淋巴瘤存活率再提升!「無藥可用」時,如何化被動為主動?
    兒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起源於淋巴結及其他器官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兒童白血病和腦瘤。在兒童中,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通常是一種侵襲性很強、進展很快的血液腫瘤,大多數病例屬於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  強化化療方案的應用,已將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癒率從1970年代的30%提高到1990年代的85%。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
    原標題: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分型可精準提升療效  中國科學家肝癌研究實現全新突破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傳出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教授領銜團隊,歷時三年發現的最新成果「B肝相關肝細胞癌的整合蛋白質基因組學特徵」於10月3日刊於國際頂級生物醫學期刊《細胞》。  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國肝癌與西方肝癌突變譜的不同,並提示肝癌患者按照分子分型可分為代謝驅動型、微環境失調型、增殖驅動型,分子分型的預後價值可能超過目前臨床常用的表象分型。
  • 生物醫學研究院/附屬腫瘤醫院何祥火團隊系列研究成果聚焦惡性腫瘤...
    近年研究發現,lncRNA廣泛參與各種生物學過程,如調控細胞增殖、細胞轉移、細胞分化、細胞凋亡等;LncRNA的異常表達與人類各種疾病尤其與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相關研究已成為當今腫瘤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重要科學問題。LncRNA數量繁多,大部分lncRNA功能不清,絕大多數lncRNAs分子調控機制不明確。
  • 兒童惡性腫瘤白血病最多見
    省兒童醫院診斷,欣欣患的是惡性梭形細胞腫瘤。4月14日,湖南省兒童醫院發布2012-2016年腫瘤住院患兒數據,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注腫瘤對兒童健康的危害。    欣欣的家人說,從滿月開始,女兒的肚子就比同齡的孩子大,但是日常生活並沒有異常,家人也就沒有在意。大概一年後,家人發現欣欣的肚子隆起像個皮球,肚皮上的血管也清晰可見,這可把家人嚇得不輕,趕緊將孩子送到醫院。
  • 中科大研究團隊揭示第一個來源於植物的鉀離子通道結構
    . | 中科大研究團隊揭示第一個來源於植物的鉀離子通道結構來源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站責編 | 逸雲離子通道是細胞膜上的具有親水孔道的一類疏水膜蛋白KAT1是表達於擬南芥葉片氣孔保衛細胞(guard cell)中的鉀離子通道。研究表明KAT1是一種電壓門控的內向整流鉀離子通道,介導K+內流,引起氣孔膨脹和開放,在調節植物葉片表面氣孔孔隙變化中起關鍵作用。
  • ...代謝科羅飛宏團隊合作揭示環狀RNA在兒童1型糖尿病中的調控新機制
    我院兒科研究院周玉峰團隊與內分泌遺傳代謝科羅飛宏團隊合作揭示環狀RNA在兒童1型糖尿病中的調控新機制 2020-11-14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哈工大研究團隊首次揭示人體內的細胞「警察」,為T細胞免疫療法...
    ,它們就像「警察」一樣,抓住壞細胞並把它消滅掉……北京時間29日凌晨,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教授團隊在《自然》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組裝的結構基礎》的研究文章,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體內T細胞表面的特徵性標誌T細胞受體(TCR)複合物的結構,該研究為開發基於
  • . | 中科大研究團隊揭示第一個來源於植物的鉀離子通道結構
    . | 中科大研究團隊揭示第一個來源於植物的鉀離子通道結構 2020-09-24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病毒糖蛋白與細胞受體複合體結構
    -1 exploits host cell adhesion」的文章,揭示了單純皰疹病囊膜表面糖蛋白D(gD)與其細胞受體nectin-1的複合體結構,從而解析了這兩者之間的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模式,相關成果公布在12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