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墨西哥坎昆12月17日電 新聞分析:西方媒體為何對生物多樣性大會「視而不見」
新華社記者
2日至17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坎昆舉行。大會臨近尾聲的一天深夜11時多,會議現場依然坐滿了來自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與會代表,他們唇槍舌劍討論著公約中每一個微小細節。
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這次國際性的大會上幾乎難覓西方新聞媒體的身影。直至大會結束,可供取閱的會議材料還剩下不少,各個國家展臺外的問詢者也寥寥無幾。「你是來自中國的記者?現在還在大會的記者已經不太多了,專家們都很願意接受採訪。」一位現場的志願者笑著,給記者指了去分會場的路。
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方籤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氣候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這是兩個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近些年,氣候變化以及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突出,每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都會得到媒體空前關注,尤其是西方媒體十分活躍,主流媒體幾乎悉數到齊,參與報導的記者人數也規模可觀。
然而,同樣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為何沒有了他們的身影,甚至網上都找不到西方媒體對大會的報導?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問題專家徐靖認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已經超過190個,但美國至今仍不是。究其原因,是因為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會增加美國的國際負擔,其生物技術產業會受到一些限制,也需要和其他國家分享生物多樣性資源開發所帶來的收益,這顯然不符合一些美國企業的利益。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與會專家說,《生物多樣性公約》比較傾向於維護土著和地方社區的權益,這和美國政府立場不一致。因此,美國主流媒體不願多關注生物多樣性大會。
墨西哥國家基因資源中心研究員路易斯·古斯曼說,氣候公約中涉及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發達國家,而《生物多樣性公約》中擁有資源的主要是發展中國家,所以在西方國家中前者會比後者有更大的受關注程度。
實際上,生物多樣性同氣候變化一樣,事關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很多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地區都在發展中國家,且為貧困地區,要保護這些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需要全球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投入和支持。古斯曼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該共同擔負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責任,西方媒體理應給予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國際大會更多關注。
埃及環境部生物多樣性諮詢顧問穆斯塔法·富達對記者說,《生物多樣性公約》目前受到的關注程度遠不及氣候公約,一個原因還在於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更明顯,氣候公約對各方利益的影響也更直接。
菲律賓環境和自然資源部生物多樣性管理局官員內爾馬利·利塔認為,一些發展中國家往往有比較豐富的自然資源,而發達國家需要利用這些資源,因此發達國家應該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補償,並擔負起更大責任。
富達和利塔兩人都表示,也許正是因為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發達國家需要承擔更大責任,西方媒體才不願對大會過多關注。
良好的全球生態是人類的共同利益訴求。鼓舞70億人都提高環保意識,為了惠及後代而積極行動起來,需要全球媒體的參與。記者採訪到的多位與會人士都認為,對這一問題發達國家媒體不能「選擇性失語」。
在本次大會上,中國獲得了202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主辦權。一些當地的媒體人士對記者說,期待著今後有關生物多樣性大會的報導能越來越豐富,有更多媒體參與。(綜合新華社記者倪瑞捷、楊駿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