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大陸搞島內「雙循環」?專家:不如參與到大陸「雙循環」謀發展

2020-12-05 騰訊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倪浩】11月15日,中國等15國籤署全球最大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導致目前尚未被任何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接受,且「新南向」政策效果不明顯的臺灣無比失落。而此時,島內有聲音提出有必要向大陸學習,臺灣也應探討在島內實施經濟「雙循環」的可能性。但大陸經濟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臺灣經濟規模偏小,產業門類不齊全,最好還是參與到大陸經濟的「雙循環」體系中來,以謀求經濟發展的空間。

23日,臺灣「全國工業總會」官網轉載了臺灣《工商時報》一篇社論,開門見山提出大陸正積極推動「雙循環」經濟發展,挖掘內部廣大市場和消費潛力。臺灣擴大內需產業的「內循環」也有相當的必要性。

文章指出,臺灣過去也曾嘗試以電子信息和生物技術產業扮演產業雙引擎,拉動島內經濟,但最終無功而返。文章認為在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和兩岸關係緊張的情況下,未來臺灣的出口勢必比以前更形嚴峻。因此,島內內需的消費與擴大投資將對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但臺灣學大陸「雙循環」的觀點並不被大陸經濟學家所認可。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說,臺灣經濟規模偏小,且工業門類不全,經濟發展嚴重倚賴外部,因此像大陸那樣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缺乏基礎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接受《環球時報》記者說,大陸擁有聯合國劃分的全部工業體系,完整程度全球首屈一指。相反,臺灣偏重於海外投資,島內產業空心化嚴重。另外,大陸內場廣闊,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上升到了70%,這是外向型經濟為特徵的臺灣所沒法比擬的。

連平認為,正是RCEP的籤署讓臺灣對經濟何去何從產生了極度的焦慮,但無論是RCEP還是CPTPP,臺灣目前都加入無望。而與美國籤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也遙不可及。臺灣學者畲通權近日撰文稱,馬英九在位時期,先後完成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以及與紐西蘭、新加坡籤署FTA,但民進黨當局過去五年幾乎完全白卷。他還認為,若大陸不點頭,臺灣加入與RCEP成員重合度極高的CPTPP的可能性「並不高」。

臺灣因此而進退失據。

但臺灣《中國時報》發表的許昌平的署名文章指出,臺灣的突圍之道不是「寄望在天邊的彩虹」- CPTPP,而是「在腳邊的玫瑰」-ECFA的更進一步談判。他指出,這兩年臺灣出口還過得去,完全是靠半導體產業在撐盤,還有過去籤署ECFA建立的兩岸緊密的產業鏈關係。臺灣官員們如今還能大聲說「RCEP 影響不大」的「底氣」,正是當年民進黨在野時大罵的ECFA。另外,對於民進黨當局推動的「新南向」政策,許昌平指出,臺灣向東協的出口無法與中日韓產品競爭,導致臺灣出口額不增反降。

畲通權也指出,過去10年,ECFA的籤署可算是經濟的「超前部署」,臺灣應正視目前的窘境,若不進一步升級ECFA至兩岸貨貿協議,還急著兩岸「斷鏈」,未來只能眼睜睜看著大陸市場被日韓等競爭對手攻佔,屆時將對臺灣經濟帶來萬劫不復的影響。他警告說,臺灣若過度向美傾斜,恐會遭來「大陸單方取消ECFA」的危險,未來不僅喪失大陸市場,對大陸12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也將大幅縮水。

大陸學者連平也認為,對臺灣而言最好的選擇是與大陸經濟保持良性循環和互動,與大陸產業鏈掛好鉤。「如果臺灣參與進大陸的內循環中,無疑會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若與大陸進行產業切割,臺灣就會喪失經濟發展的空間。」

唐永紅也認為,相對於大陸,臺灣是一個小型經濟體,若進行全球化運作,就須要與全球化經濟的中心地區保持良好的關係,進行一體化的發展,以藉助島外資源來自展自己的經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大陸突然發布一份重磅文件,「臺獨」聽到末日警鐘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11月11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把『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列為『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的目標任務,體現了對臺工作在民族復興進程中的戰略定位。」
  • 國臺辦: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與大陸經濟增長率先由負轉正密不可分
    當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在北京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記者劉歡、石龍洪、陳舒)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3日應詢指出,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額及佔臺灣總出口額比例均創歷年新高,和大陸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由負轉正的主要經濟體密不可分。
  • 疫情過後,大陸會對臺灣有什麼動作?
    在大陸舉國「抗疫」的過程中,民進黨當局不僅沒有一絲的同胞之情,哪怕是一句暖心的話都沒有,還別有用心地利用大陸抗擊「疫情」的艱難時刻,毫無底線地對「疫情」進行政治操弄,利用綠媒和網軍,肆意散布假消息,打擊抹黑大陸,煽動「反中」「仇中」,妄圖以疫謀「獨」。「疫情」後,兩岸關係回不去了讓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分子沒想到的是大陸「抗疫」之快,成效之顯著,令世人欽佩。
  • 蔡當局被「打臉」,島內一重要數據出爐!事實證明臺灣離不開大陸
    一方面,蔡英文、蘇貞昌等民進黨政客頻繁在公開場合鼓吹「臺獨」,另一方面,臺軍頻繁舉行軍演,試射飛彈,對大陸進行武力挑釁。此外,蔡英文還鼓動兩岸經濟「脫鉤」,然而近日,一份數據出爐,蔡當局被無情「打臉」。
  • 臺灣大學想到大陸招生
    另外,因「多元入學方案」而衍生的到各大院校參加推薦、申請的報名費及各種資料費使許多家庭的負擔加重了,「大學多元入學案」變成「多錢入學案」,使一些貧窮的學生失去了就學的機會。島內掀起到大陸求學熱潮臺灣惡劣的經濟狀況、嚴峻的就業環境,再加上令人失望的教育改革,學子們已對島內的教育逐漸失去了興趣。最近一段時間,臺灣興起了一波到大陸求學的熱潮。
  • 大陸靠臺灣?蔡當局的話讓人哭笑不得,島內網友炸鍋!祖國必統一
    據中國臺灣網報導,臺財政事務主管部門2020年12月公布的一份數據顯示,2020年前11個月,臺灣對大陸出口額約1367.4億美元,同比增長14.0%,佔同期臺灣總出口額的43.8%。累計1至11月,臺灣自大陸進口584.2億美元,同比增長10.2%,佔同期臺灣地區總進口額的22.5%。
  • 臺灣在發生什麼,讓大陸突然發出「懸崖勒馬」警告?
    一位兩岸問題學者說,過去幾個月中,「臺獨」分子在「以疫謀獨」和「法理臺獨」兩個方向,動作頻繁而且性質越發惡劣,因而遭到來自大陸方面越來越大的壓力。在這種背景下,它又搞個飛彈發射,很容易被理解為某種挑釁和示威。況且,就在這次夜間發射的兩天之前,9日,臺海剛剛經歷了「美軍機飛越臺灣」風波。
  • 「大陸霧霾飄到美國」?家長曝臺灣初二年級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近些年以來,臺灣島內學生的思想心智,不斷被民進黨當局所修改的教科書所「毒害」。一些科目的教科書內容,不只是「去中國化」,甚至還極盡污衊造謠大陸之能事。9月21日,臺灣律師蘇逸修在臉書和微博上同步發文稱,他發現自己女兒所用的地理講義上,存有大量污衊抹黑大陸的「洗腦內容」,多處對大陸經濟發展情況的描述嚴重失實。蘇逸修認為,在教育中埋入偏頗和仇恨的種子是錯誤和危險的,他決定親自教女兒正確的知識內容,並感嘆「現在的家長太難了」。
  • 臺灣民眾開始意識到,臺灣註定」離不開「大陸
    」脫鉤」,提出了一項往東南亞市場進軍發展的「新南向計劃」。但根據臺灣地區內部媒體的報導,可以知道民進黨的這一計劃面臨接連的失敗,今年臺灣對東協的出口處於負增長的狀態,甚至創下了三年以來的最低紀錄。研究臺灣地區問題的專家也表示,民進黨當局這一政策完全就是緣木求魚,想要通過這種手段跟大陸實現經濟「脫鉤」是完全行不通的。
  • 臺灣民眾開始意識到,臺灣註定無法與大陸「脫鉤」
    導語:民進黨當局為了早日實現與大陸的經濟」脫鉤」,提出了一項往東南亞市場進軍發展的「新南向計劃」。民進黨是非常看好這一計劃的實施,並信心滿滿地認為,這項計劃一定會成功。但根據臺灣地區內部媒體的報導,可以知道民進黨的這一計劃面臨接連的失敗,今年臺灣對東協的出口處於負增長的狀態,甚至創下了三年以來的最低紀錄。研究臺灣地區問題的專家也表示,民進黨當局這一政策完全就是緣木求魚,想要通過這種手段跟大陸實現經濟「脫鉤」是完全行不通的。
  • 韓媒鼓吹「臺灣不靠大陸」遭群嘲,沒想到民進黨還「上頭」了
    【兩岸快評第1146期】日前,有島內媒體關注到韓國《朝鮮日報》在報導中聲稱臺灣地區因為不再依賴大陸,去年經濟增長率世界第一。如此荒謬論調立即遭到島內網友嘲諷和吐槽。但萬萬沒想到,民進黨當局還「認真」了,對此回應稱「這證明了大陸需要臺灣」。
  • 蔡英文與大陸對著幹的態勢日益明顯
    中國社科院臺灣問題專家陳桂清為海外網(m.haiwainet.cn)撰文分析,蔡英文近期表態釋放出三重信號。受此影響,兩岸關係可能朝更加兇險、更加艱難的階段發展。------------------------------5月20日,民進黨的蔡英文上臺執政即將屆滿周年。
  • 「雙11」從大陸風靡到臺灣 臺灣海關開始備戰
    最近,臺灣民眾已從地鐵站、公交車上的各購物平臺廣告裡感受到濃濃的「雙11」氛圍。一年一度的「雙11」,已從大陸風靡到臺灣,成為全臺消費者最愛的購物節。在臺灣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郭乃鋒看來,眾多電商平臺參與「雙11」購物節,由此產生規模效應,使得商品越來越豐富,折扣力度越來越大。
  • 【理論微課堂】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發展,既推動國內經濟大發展,也為世界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到,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為中國經濟發展,特別是為我國參與國際市場分工、彌補國內要素短缺、吸引國際先進生產經驗和技術等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2019,臺灣島內會搞激進「臺獨」嗎
    2019年1月1日是大陸發表《告臺灣同胞書》40周年。在過去的40年間,兩岸關係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三通、人員交流以及經濟融合等,但也面臨「臺獨」分裂勢力的嚴峻挑戰。而在過去一年,臺海也遠不平靜。美國繼續著力打「臺灣牌」,美國軍艦三次通過臺灣海峽。與此同時,島內經過「九合一」選舉後形勢大變,蔡英文提前「跛腳」。
  • 大陸又對臺灣放「狠招」 放寬臺生申請大陸高校標準
    據環球時報7月6日報導,大陸方面日前宣布放寬臺灣學生申請大陸高校的標準,引發島內擔憂。有臺灣高校的校長稱,大陸這波放寬會搶走臺灣一些中等程度學生,對臺灣中段大學招生造成重大衝擊。,自2017年10月1日起,放寬臺灣高中畢業生憑「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標準,「均標」以上就可申請,「等於把臺灣一半學生都掃光」。
  • 民進黨又誣稱大陸介入臺灣地區選舉,國臺辦駁斥:堅決反對栽贓抹黑
    【環球網報導】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12月25日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提問稱,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為一黨之私全面限縮兩岸交流,在島內大搞「綠色恐怖」,將「26條措施」、兩岸正常交流等一些活動誣稱為大陸介入臺灣地區選舉,頻頻公開詆毀攻擊大陸,請問對此有何評論?
  • 臺北已不如大陸二三線城市?原因究竟出在哪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昨天公布的數據顯示,臺北2020年共有戶籍人口260.2萬,較上年度減少4.3萬,其中20到39歲的青壯人口流失多達2.8萬。與大陸京滬等大都市限制人口規模相比,臺北市則是鼓勵人口遷入,到頭來這裡的人口不增反降,引發外界質疑。
  • 經濟大家談|正確認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
    正確認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不同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自力更生為主的內循環發展模式,也不同於改革開放以來「兩頭在外」的「雙循環」發展模式。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主要特徵在於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就需要在新發展理念的引導下,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走全面深化改革不停步之路。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科技創新這個短板需要補上,核心技術買不來,只能靠自己,就這個意義而言,暢通國民經濟大循環作為重點,自力更生搞科技創新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