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三體-小遙
眾所周知,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其中有四顆巖石狀行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由於有大面積的陸地存在,人類才能夠出現和演化,土地和山川共同哺育著人類文明。
曾經有一部電影,名為《未來水世界》,講述了未來地球隨著冰川融化而被海洋覆蓋的背景下發生的故事,有一部分人類甚至已經進化出了魚才有的鰓……於是人們不禁思考,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陸地的星球,又該如何生存呢?
有科學家發現,太空中存在很多含有大量水資源的行星,並且這些星球上的環境並沒有人類想像的那麼恐怖,甚至水世界可能更加宜居。
該觀點其實與人們的普遍認知有一定的偏差,我們往往認為,地球是一顆含水量較高的行星,因為地球擁有「三分陸地、七分海洋」。而相關研究表明,地球充其量算一顆溼潤的行星,根據水資源在地球體積中所佔的比例,我們可以發現它並沒有想像的水量豐富。
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也深入研究了形成原行星的大致過程,而超新星爆炸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同樣是影響原因之一,其產生的熱量會導致大量揮發物質消失,這也是巖石行星中缺乏水源的重要原因。
我們應該感到慶幸,地球目前已經擺脫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影響,但是不少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存在含有大量水資源的行星,或許會更適合人類生存。
一方面,擁有液態水的行星與恆星的距離相對適中,即便永遠只有一面朝向恆星,不同溫度的水域之間也會不斷發生反應,從而營造溫暖的環境。
另一方面,擁有大量液態水的行星雖然沒有大氣的保護,但是能夠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甚至有望形成固態的二氧化碳,從而扮演陸地的角色,人類可以在此建立封閉的太空基地。
也就是說,如果未來技術成熟,並且我們發現了合適的「水世界」,人類可能會移居到一個更加優越的環境中。目前相關研究尚在進行中,人類還需要獲得更多準確的數據,至於《未來水世界》中的情節是否能夠成為現實,我們還需要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