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槍枝彈藥,一定有許多朋友們興奮不已。如果問起哪些槍好使、什麼武器最精準,相信有許多軍迷朋友會如數家珍。但是,不論是什麼武器,內裡的炸藥總是這些武器的動力源。今天筆者要談的,就是和這些炸藥有關的故事。

最早的炸藥,莫過於我國古代由煉丹術士們不經意間發現的黑火藥。這些黑火藥的出現,到了宋代就成了軍事家們眼中的寶貝。因為它的瞬間爆炸效果,可以破壞建築,殺傷敵軍。然而,在沒有「化學」這一概念的時代,雖然掌握了火藥的配方,但人們並不知道黑火藥爆炸的原理,不過這並不妨礙人們使用它。到了十七世紀,歐洲大陸普遍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掌握了火藥技術的資產階級製造出先進的武器,打垮了歐洲君主的騎士軍團,結束了腐朽的封建時代,隨之在歐洲大陸掀起了技術、科技方面的變革,使歐洲走上富強的道路。也正是在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影響下,歐洲的科學不斷發展。化學誕生以後,不斷有新的成果出現,並不斷促進了技術的進步。同樣,人們對炸藥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細緻。

1800年,英國化學家愛德華·查爾斯·霍華德在研究酸的性質的時候,把金屬丟進硝酸。硝酸和硫酸、鹽酸的性質完全不同,金屬在硝酸中不產生氫氣,倒是會產生一氧化氮氣體。當反應完畢以後,霍德華把酒精倒入溶液中,結果得到了雷酸鹽。但這種雷酸鹽極不穩定,稍微遇到一點摩擦或者撞擊就會爆炸。於是,就有人利用這個性質,發明了雷管。結果,雷管被發明之後,立刻就被應用於軍火生產中去了,因為這種雷管的爆炸威力要比黑火藥強大許多。但是,炸藥的發展並沒有停止,直到1864年這一年,一種靠雷管引爆的更猛烈的炸藥問世了,這種炸藥就是硝化甘油。而把雷管和硝化甘油連接的人,正是我們本期談論的主角——諾貝爾。

諾貝爾是瑞典人,1833年出生。諾貝爾的父親是個企業家,但諾貝爾小時候只上過一年正規的小學,然後就全家去了俄國。由於他不懂俄語,因此只有靠家庭教師來教他和他的兄弟姐們們,從此再沒有受過什么正規教育。再後來,諾貝爾都是以企業家或工程師的名義去外國考察學習,他17歲這一年去了美國,並且學習了化學。兩年之後,他回到父親在彼得堡的工廠做工,一幹就是八年。然而,父親的生意並不是十分順利,1859年,父親的生意失敗,不得不回到斯德哥爾摩老家,他也就跟著回家了。那一年,諾貝爾26歲。
回到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無事可做,他想起很多年前在彼得堡的時候,一位化學老師曾經演示了硝化甘油的爆炸試驗——用錘子猛烈敲打硝化甘油就可以爆炸。但是,這種引爆方法並不方便,而且充滿危險,所以硝化甘油能不能用在軍事或者其它工業領域都是個極大的問題。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引爆硝化甘油,同時又相對安全呢?於是諾貝爾思考並且實驗。果然,他在無數次嘗試之後,發現利用少量的火藥就可以引爆硝化甘油。那麼,哪一種火藥相對安全呢?他發現,就是這種雷管是最方便最安全的,於是他在四年之後,也就是1864年,申請了雷管引爆硝化甘油的專利,結果他被瑞典科學院授予金獎,並且世界各地都開始建立硝化甘油的工廠了。
但是,硝化甘油這種物質十分恐怖,特別是在大量生產的時候,任何一個工藝環節稍有不慎就會爆炸。早在1863年,在實驗過程中,就已經發生過硝化甘油爆炸的事件,結果,諾貝爾的一個弟弟被炸死。當諾貝爾的專利批下來之後,他的工廠又發生了一次爆炸,諾貝爾另一個弟弟又被炸死。但類似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地的硝化甘油工廠經常發生,於是諾貝爾不斷設計安全生產的工藝。
終於,諾貝爾發現了利用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就可以使其變得安全,點燃也不會使其爆炸的安全炸藥。
諾貝爾並不滿足,他不斷地研究,不斷地推出安全、威力更猛的炸藥,結果世界各地都來買他的產品,於是諾貝爾發了財,成為了歐洲的大富翁。
然而,諾貝爾在賺錢的同時也不斷地背負惡名,因為他所發明的炸藥不斷地被用於軍火生產,並且利用他發明的炸藥所製造出的武器殺傷性更強,於是諾貝爾被稱為「販賣死亡的商人」,這一點讓諾貝爾一輩子都在受到良心的折磨——我這樣做是不是在犯罪呢?
1896年12月10日,懷著憂鬱和痛苦,這個發明了各種炸藥的諾貝爾死在了自己在法國的家中。也許是一種贖罪的心理,諾貝爾在逝世的前一年就立下遺囑,將其遺產作為基金,用來獎勵那些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的人。諾貝爾首先考慮的,就是和平獎,然後就是自然科學方面的獎項,主要有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或生理學獎。最後,還有一個文學獎。
諾貝爾的一生的發跡只是因為發明炸藥,他並沒有什麼科學的發現。但以他的名義所創立的諾貝爾獎卻成了科學界至高無上的榮譽。那麼,諾貝爾獎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敬請關注,筆者下期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