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的炸藥研究之路

2020-12-03 萬象經驗

1866年4月,存放在富國銀行舊金山辦事處的盒子裡裝滿了一種叫做「諾貝爾爆破油」的液體,這隻箱子存放在無人認領的貨物中,而且似乎在漏水。隨後的爆炸震碎了街道上的每扇窗戶,並造成兩人死亡。

這並不是第一起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名字命名的可燃液體造成的死亡。就在兩年前,這位瑞典發明家的弟弟埃米爾在斯德哥爾摩的家族工廠爆炸中喪生。炸藥已成為重要的工業工具,用於開採從銀到鹽的一切東西,但爆破石油是揮發性的,意外爆炸並不罕見。

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但在舊金山市中心爆炸一年後,諾貝爾找到了解決辦法。通過將石油與穩定劑混合,他創造了世界上最安全、最可控的炸藥。這是一項引起爭議的發明,多年後,一家法國報紙「稱讚」諾貝爾「找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殺死更多人的方法」。

婦女在諾貝爾的工廠混合炸藥。

近1000年來,唯一廣泛使用的炸藥是黑火藥。黑火藥是硫磺、木炭和硝酸鉀的混合物。它是一種低度炸藥,能爆燃產生熱量和氣體。當這種反應被控制住時,它就會產生爆炸能量,這足以將子彈從槍中射出,但不足以將槍管炸開。如果其數量足夠高,將足以炸穿巖石。在採礦和工程中,火藥是一種不太精確但還過得去的工具。

然後,在1847年,一位名叫阿斯卡尼奧·索布雷羅的義大利化學家將甘油與硝酸和硫酸混合,創造了第一個高爆物:硝化甘油。當液體中的碳、氮、氫和氧之間的分子鍵斷裂時,這些分子重新排列生成氣體。這引發了一個連鎖反應,發出白熱的超音速波,其爆炸能量是黑火藥的許多倍。硝化甘油非常不穩定,任何撞擊或震動都會引發這種反應,以至於索布雷羅認為他的發現沒有任何實際用途。

年輕的科學家諾貝爾不同意這種說法。他曾在父親的俄羅斯武器廠工作,生產用於克裡米亞戰爭的水雷。他認為,如果能在一個安全的距離內控制並觸發硝化甘油的爆炸,就可以使用硝化甘油。1863年,他發明了一種遙控雷管,後來演變成了雷管。雷管由一個裝滿了雷酸汞的小錫罐組成,後面拖著一根長長的引信。一旦引信燒斷,雷酸汞就會噴出火焰,引發更大的爆炸。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諾貝爾公司在14個國家建立了16家炸藥工廠。但是,即使讓使用者可以定時爆炸,石油形式的硝化甘油也非常危險,每一次致命的事故都會使公眾輿論反對諾貝爾的第一項發明。

要理解為什麼炸藥如此具有革命性,你必須了解其前身的不穩定性。爆炸是一個奇妙的高度專業化的過程,它涉及兩個結構的合作。第一個是衝擊波,第二個是燃燒波。衝擊波是以超音速傳播的壓力、溫度和密度的急劇上升。爆炸可以被視為一個燃燒支持的衝擊波,或一個衝擊觸發的燃燒波。

在合適的條件下,比如在運輸箱或火車車廂裡顛簸,硝化甘油會產生壓力波,使液體處於緊張狀態。這會導致液體空化。也就是說,沸點突然降低,很快就會形成一團氣泡。但接下來會發生的是,從某個邊界反射過來的壓縮波,將這些氣泡壓碎。崩塌產生了極高的溫度,以瞬間衝擊波的形式出現,隨後很快就發生了燃燒。換句話說,每次諾貝爾的爆炸油移動時,都有自動引爆的風險。

諾貝爾在瑞典梅拉倫湖上的一艘駁船上的實驗室裡工作,他開始將硝化甘油與某種物質混合,使其可以安全地移動和處理,以此來穩定硝化甘油。他嘗試了磚塵、廢木屑和煤塵,讓這些物質吸收硝化甘油,然後試圖用爆破帽引爆它們,最後在1867年他把目光集中在硅藻土上。硅藻土是一種由化石藻類製成的類似泥土的物質,它的工作原理是將液態硝酸甘油變成麵團狀的稠度,防止氣泡形成。

起初,他把這種用厚紙包裹的幾英寸長的新產品稱為「諾貝爾安全爆破粉」,後來,他把這個名字改成了「炸藥」。但這還不是完美的、安全的解決方案。如果把它長時間留在一個地方,硝化甘油就會在底部凝結。在寒冷的天氣裡,硝化甘油會結冰,從而使其失去敏感性。

雖然炸藥的揮發性比純硝化甘油要小得多,但它永遠不會是完全安全的。1904年9月,波士頓的一輛電車撞上了一箱50磅重的炸藥,炸藥從車上掉到了鐵軌上。爆炸半徑超過100英尺,造成10人死亡。1913年,在巴爾的摩港,340噸炸藥從駁船轉移到一艘英國輪船上,突然發生爆炸,造成至少50人死亡。

為了繼續提高炸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諾貝爾將其職業生涯的剩餘時間都用來改進炸藥。最大的創新是添加了硝基纖維素作為固體材料,諾貝爾取代了硅藻土,增加了混合物的粘度。結果是一種新的改良的膠質炸藥。

硝基纖維素這種化合物背後的科學已經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發揮了作用。這是最早的工業塑料之一,最早的應用是撞球。他們的特點是,當兩個球互相猛烈撞擊時,會發出像槍響一樣的巨響。當兩個硝化纖維球碰撞在一起時發出的破裂聲實際上是一種微小的爆炸,因為硝化纖維和硝化甘油一樣是可燃的。它們一起創造了一種更強大的炸藥,具有原炸藥的穩定性和更長的保質期。

不像以前的炸藥,硝化甘油不會在基質中移動。換句話說,它沒有洩漏。這種新材料也可以在水下使用。使其更容易在水道中穿洞。當然,不僅僅是工程和採礦業看到了高爆炸物的潛力。諾貝爾還發明了一種新的戰爭工具。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愛爾蘭首次將其作為武器使用。1881年至1885年,愛爾蘭共和軍向英國政府和軍事目標放置了炸彈,用二十多個裝置炸傷80多人。

事實上,諾貝爾是個和平主義者。他相信,他的創造將通過建立相互保證的破壞來防止戰爭,他寫信給一位朋友說:「在兩個軍團能夠在一秒鐘內相互殲滅的那一天,所有文明國家肯定會因恐懼而退縮,並解散他們的軍隊。」

到1896年諾貝爾去世時,他擁有近100家炸藥和軍火工廠,炸藥使他發家致富。他將其中大部分留給了人們的信任,設立了諾貝爾獎,每年頒發給科學家、醫生、作家和那些為追求和平而工作的人。

相關焦點

  • 「炸藥大王」諾貝爾
    時至今日,諾貝爾獎已經被公認為科學研究領域的至高榮譽。諾貝爾一生獲得發明專利有355項,其中僅炸藥類的發明專利就達129項,被譽為「炸藥大王」。他在去世時,個人財產達3000多萬克朗,但他沒有將財產全部留給親人,而是寫下一份遺囑,將財產設立為獎勵基金,也就是今天的諾貝爾獎。
  • 炸藥大王「諾貝爾」
    有人說,諾貝爾的人生像極了他畢生研究的炸藥爆炸過程——無數微小的催化劑顆粒一次次衝向原料,它們時刻準備著,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完成使命。在很多人眼中,諾貝爾是一個「科學瘋子」。研製炸藥的過程如同與「死神」共舞。但能夠在熱愛的科研領域實現人生價值,諾貝爾覺得自己足夠「幸運」。小時候,諾貝爾特別欣賞軍人身上那種剛毅與勇敢的特質,渴望馳騁沙場,成為英雄。
  • 探訪諾貝爾家族的「炸藥工廠」
    後來得知,這地方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諾貝爾(Alfred Nobel,沒錯,諾貝爾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家族當年的炸藥工廠所在地!一個冬日的下午,偷的浮生半日閒,我們臨時起意,坐地鐵從北到南穿越大半個城市,去探訪諾貝爾的「發家之地」——「冬灣」。
  • 炸藥不是諾貝爾發明的——諾貝爾獎的趣事
    可惜當時家庭經濟拮据,在生活困苦的情況下,8名兄弟姊妹只剩下諾貝爾及3位兄弟存活。諾貝爾從小就展現了他的聰明,除了瑞典語,他還會法語,俄語,英語,德語和義大利語等多國語言。提到諾貝爾,自然會想到「Dynamite」(中譯名為「黃色炸藥」或「矽藻土炸藥」),但是其實不只諾貝爾一人,他們一家可以說都與「炸藥」脫不了關係。
  • 《生理科學史話》諾貝爾和諾貝爾獎系列之三 諾貝爾和他發明的炸藥
    60多歲父親小伊曼紐爾的召喚下,30歲的諾貝爾離開了生活21 年之久的聖彼得堡,回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市郊的海倫涅堡,父子倆開始攜手研究硝化甘油炸藥。諾貝爾與父親研究炸藥的思路正好相反,他把硝化甘油作為爆炸物的主體,黑色火藥僅僅看作引爆的輔助因子,最終發明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諾貝爾專利炸藥」和引爆裝置。其實早在諾貝爾回瑞典的頭一年,父親小伊曼紐爾就按照硝化甘油的發明人-義大利化學家索布雷洛的方法,生產了硝化甘油。但是小伊曼紐爾的研究思路是以黑色火藥作為爆炸物的主體,硝化甘油僅僅看作引爆的輔助因子。
  • 趣話諾貝爾獎——炸藥之王諾貝爾
    同樣,人們對炸藥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細緻。但是,炸藥的發展並沒有停止,直到1864年這一年,一種靠雷管引爆的更猛烈的炸藥問世了,這種炸藥就是硝化甘油。而把雷管和硝化甘油連接的人,正是我們本期談論的主角——諾貝爾。
  • 炸藥發明之父—諾貝爾,為何能改變人類歷史進程?
    .1833年的10月21日,阿佛烈·諾貝爾出生於瑞典王國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個學者家庭,其祖上有好幾位都以學者知名於瑞典歷史上,最著名的先祖就是發現淋巴組織、還熱衷亞特蘭提斯古文明發現的奧洛夫·魯德貝克,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也是一位擅長製圖與機械的工程師,平常就喜歡研究一些諸如引擎與水雷乃至爆破方法這種當時最潮的玩意兒
  • 炸藥是怎麼來的 看看真正炸藥的發展歷程
    諾貝爾完全是子承父業,他的父親就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整個家庭都在以研究硝化甘油炸藥為業,「溫熱法」離不開諾貝爾父親長年的鑽研。斯德哥爾摩市由此對諾貝爾下達了禁令,不允許他在市內所有土地上搞這種爆炸試驗,於是他把實驗室搬到了船上。(後來進行炸藥生產後,一段時間內也都是依靠一艘駁船做工廠)諾貝爾將過錯歸結為火藥引爆方式的不可控,於是他研究了「雷酸汞」,將這種更不穩定的爆炸物質製成了一種小型起爆裝置——「雷管」。
  • 炸藥是怎麼來的?放開黑火藥吧,看看真正炸藥的發展史
    諾貝爾完全是子承父業,他的父親就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整個家庭都在以研究硝化甘油炸藥為業,「溫熱法」離不開諾貝爾父親長年的鑽研。斯德哥爾摩市由此對諾貝爾下達了禁令,不允許他在市內所有土地上搞這種爆炸試驗,於是他把實驗室搬到了船上。(後來進行炸藥生產後,一段時間內也都是依靠一艘駁船做工廠)諾貝爾將過錯歸結為火藥引爆方式的不可控,於是他研究了「雷酸汞」,將這種更不穩定的爆炸物質製成了一種小型起爆裝置——「雷管」。
  • 在爆炸中永生——炸藥之謎
    老諾貝爾是一位獻身科學技術的發明家。當他在瑞典苦心經營的小工廠毀於火災之後,他就遠離祖國和妻兒,到俄國尋求生路。在俄國,老諾貝爾慘澹經營,從事機械發明和研製炸藥。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俄國方面的賞識,但俄國皇室的政治動蕩,又使他好景不常,事業難以為繼。年過半百的老諾貝爾回國後,開始重整旗鼓,和他的三個兒子一起研製炸藥。父親不屈不撓的性格被阿爾弗萊德所繼承。
  • 諾貝爾有多牛?留下的專利如今還在不停掙錢,填充諾貝爾獎池
    諾貝爾是一名非常了不起的發明家,而他的研究之路卻不那麼平坦。諾貝爾出生於瑞典,在他的一生當中有過300多項發明,其中最重要的貢獻就是發明了炸藥,而談起諾貝爾發明炸藥的過程,也比較心酸。當他覺得自己學得差不多了,就回到瑞典,和父親還有哥哥一起研究炸藥。由於他的研究非常忘我,而且頻繁出現爆炸,讓周圍的鄰居都非常害怕,並且鄰居們都警告自己的孩子不要靠近諾貝爾。由於他的研究非常危險,後來實在無法在人多的地方實驗,就索性租一條船在馬拉湖上搞起了研究。
  • 諾貝爾獎被稱為「炸藥獎」,它有著怎樣的過去?
    諾貝爾去世後,將財富的大部分拿出來設立諾貝爾獎,足有920萬美元,由此可見,諾貝爾也是個富豪。諾貝爾取得這麼高的財富,雖然和他355項發明專利有關,但多數離不開對炸藥的研究,畢竟諾貝爾在炸藥方面的研究是最多的,這也是黑粉詬病他的原因所在,也是諾貝爾獎被稱為炸藥獎的原因。但說起諾貝爾對炸藥的研究,尤其是諾貝爾本人的生活,也是一段血淚史。
  • 炸藥運輸車出車禍到底有多危險?會引爆炸藥嗎?
    央視報導6月16日16時左右,陝西榆林神木市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輛滿載炸藥的運輸車和一輛空載的卡車追尾,造成了炸藥運輸車側翻,裝載了超過9.3噸炸藥運輸車橫躺在了路面上!所幸的是炸藥運輸車沒有起火爆炸,現場專業人員及時將事故處理完畢後恢復通行。
  • 諾貝爾獎已經發了125年,至今還沒有花完,諾貝爾留下了多少錢?
    1837年,諾貝爾的父親獨自前往俄羅斯聖彼得堡,開始了經商之路。經過幾年的拼搏,終於獲得了成功。很快,父親帶著全家移居到了聖彼得堡。在那裡,不用考慮每天是否能吃飽飯的父親終於有空研究別的東西——他開始研製一種名叫「魚雷」的東西。而小諾貝爾則進入了當地的貴族學校,並且憑藉著他聰明的頭腦很快跟上了同齡人的學習進度,並且熟練掌握了一口流利的英文、法文、德文、俄文。之後,諾貝爾便開始了他「科學狂人」的研究道路。長大一些後,一直對化學頗感興趣的諾貝爾開始一頭扎進化學的海洋裡拼命學習。
  • 硝化甘油 炸藥 諾貝爾獎 心絞痛
    硝化甘油,一種黃色的油狀透明液體,該液體因震動而爆炸被稱為炸藥,同時也是心絞痛患者的救命良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也因它擁有了足夠的財富,他利用這些錢並創立了諾貝爾獎。 1847年,義大利化學家A.索伯雷首次合成硝化甘油。
  • 諾貝爾的故事:諾貝爾獎的創建者
    為什麼在船上做實驗呢原來,從事炸藥的研究是一項十分危險的工作,諾貝爾在實驗室試製炸藥時,有一次發生了大爆炸,當場炸死了5個人,其中包括諾貝爾的弟弟,他的父親也受了重傷.這個禍事發生後,周圍居民十分恐慌,強烈反對諾貝爾在那裡製造炸藥.諾貝爾沒有被這次爆炸嚇倒,他把設備轉移到附近的馬拉湖,在船上繼續他的試驗.
  • 諾貝爾獎已經發了100多年,至今還沒有花完,諾貝爾留下了多少錢
    選在12月10日這一天頒獎,是因為諾貝爾是在1896年12月10日去世,在這一天頒發諾貝爾獎成了對諾貝爾的一種紀念方式。每年的諾貝爾獎不僅要向各獎項的獲獎者頒發獎章、證書,還要給獲獎者發放一筆可觀的獎金。獎金來自於諾貝爾的私人遺產,諾貝爾獎已經發了100多年,獎金的發放還能不能持續呢? 諾貝爾留下了多少遺產?
  • 尋找威力更猛的炸藥
    這種炸藥因含有硅藻土而顯黃色,所以叫黃色炸藥。改進後的炸藥很快就被用於爆破礦井、隧道,為修建鐵路和運河開山闢路,使得諾貝爾成為了一代富豪。改進後的炸藥安全性能是提高了,但與此同時,爆炸威力卻削弱了,遠不及硝化甘油。之後研製出來的TNT等常規炸藥,雖然安全性能不斷提高,但爆炸威力卻提高得十分有限,滿足不了各方面越來越高的要求。
  • 粉塵爆炸、火藥爆炸、炸藥爆炸有什麼不同?
    自從染料爆炸事件以後被軍方看中,作為炸藥使用,這就是著名的黃色炸藥。》炸藥和火藥是顯著不同的,炸藥的爆炸威力比火藥猛很多。而且能夠爆炸的炸藥有一種很奇怪的特性,它們有的時候只會燃燒不會爆炸,有的時候卻會發生猛烈的爆炸。對這種現象,著名的發明家、諾貝爾獎的創始人諾貝爾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終於發現了炸藥爆炸的秘密。
  • 【字裡行間】歷史上的今天· 諾貝爾和諾貝爾獎
    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其在發現青蒿素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貢獻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850年,17歲的諾貝爾遠渡重洋到了美國,在著名的艾利遜工程師的工廠裡實習,後來他又到歐美各國考察了4年。在考察中,他每到一處,就立即開始工作,深入了解各國工業發展的情況。 1860年,他開始從事硝化甘油炸藥的研究,後來與父親、弟弟共同研製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