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藥是怎麼來的?放開黑火藥吧,看看真正炸藥的發展史

2021-01-14 尋找顏如玉


提示:點擊上方↑~尋找顏如玉~關注我!

「爆炸」永遠是個有意思的話題,人類似乎天生就對爆炸存在著一種奇怪的執著,我們製造的炸彈越來越大,從把竹子扔到火力爆出「啪」的一聲脆響,到如今製造出能把島嶼都炸得平推出去的氫彈,這段關於爆炸的歷史已經走了至少3000年。


不過,真正的「爆炸」歷史可得從工業革命以後算起,當人們的技術開始擺脫黑火藥的桎梏後,天花亂墜的爆炸時代才開始到來。

那我們就從諾貝爾開頭吧。

諾貝爾最開始發明的是液體硝化甘油炸藥棒和甘油工業製備技術,這是在義大利化學家阿斯卡尼奧.索布萊洛1847年的硝化甘油發明上完成的;據說索布萊洛發現自己無意間製造出了一種炸藥後異常的悔恨,當即對著上帝祈禱,以求寬恕自己的彌天罪過。

索布萊洛畢竟沒去想著大規模生產硝化甘油,當時人們也不認為它可以安全製備,直到諾貝爾研發出「溫熱法」技術並設計了相關的機器,這才開始了硝化甘油的批量生產。


諾貝爾完全是子承父業,他的父親就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整個家庭都在以研究硝化甘油炸藥為業,「溫熱法」離不開諾貝爾父親長年的鑽研。這項技術誕生於1859年後,諾貝爾父子用水管和流動的水進行散熱,獲得了工業化製備硝化甘油的方法。

此後諾貝爾在斯德哥爾摩郊外溫特維肯(Winterviken)建立了第一家炸藥公司,並於1865年開始了生產,這個公司的股份由諾貝爾父子和一個軍火工程師共同所有,諾貝爾不僅是公司總裁,還是公司的總工程師、秘書、旅行推銷員、廣告經理。


當時的人並不信任硝化甘油炸藥,人們對這種易揮發的產品知之甚少,它沒有任何明顯的原因就會發生爆炸,又在某些條件下幾乎不可能被引爆。總之,坑!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了,硝化甘油相當不穩定,有時候搖一搖就會炸,但想把它安全的搞炸卻又很難,所以,諾貝爾決定搞一種能「安全起爆」的方式。

諾貝爾的早期發明其實極為粗淺,他將硝化甘油裝在玻璃瓶裡,將一支填了了火藥的錫管木塞插入瓶口,然後點燃火藥引線丟出去,硝化甘油便被火藥引爆了,說起來簡單,但當時想到用火藥引爆硝化甘油的只有他。


1862年,諾貝爾在海倫堡測試了這種引爆法,成功引發了相當兇猛的硝化甘油爆炸,還炸死了自己的弟弟埃米。斯德哥爾摩市由此對諾貝爾下達了禁令,不允許他在市內所有土地上搞這種爆炸試驗,於是他把實驗室搬到了船上。(後來進行炸藥生產後,一段時間內也都是依靠一艘駁船做工廠)

諾貝爾將過錯歸結為火藥引爆方式的不可控,於是他研究了「雷酸汞」,將這種更不穩定的爆炸物質製成了一種小型起爆裝置——「雷管」。

於是他又成功了,在馬拉湖邊試驗時,諾貝爾點燃了雷管,可惜燃速沒控制好,跑沒兩步便「轟」的一聲被爆炸的塵埃淹沒。但他活了下來,滿臉是血破破爛爛的跑出來喊:「成功了!」

所有人都口吐芬芳咒罵不止,諾貝爾又搞了個作大死的東西!但人類有比黑火藥更厲害的玩意兒了。

順帶說一下,雷管至今還在被使用,雷酸汞後來也成為了子彈的經典底火藥。


硝化甘油炸彈很快進入了工礦業,成為開路炸山,挖礦炸洞的利器,也徹底揭開了人類的炸逼屬性。但液體硝化甘油炸彈其實並不算安全,搖晃硝化甘油本身就能引發爆炸,因此諾貝爾賺得盆滿缽滿之餘,也坑死了不少人,遭到了巨浪般的投訴和聲討。


這讓「炸逼之王」非常不爽,他視之為恥辱,還和人打了賭,開始攻關研發新的工藝,由此誕生了用硅藻土吸附的「達納炸藥」(Dynamite),這種炸藥1867年在瑞典獲得了專利,同時他也放棄了之前的硝酸甘油「炸藥棒」專利。


關於硅藻土有很多傳說,一些傳說認為諾貝爾是無意間發現硅藻土的吸附能力的,比如他運輸硝化甘油的時候讓甘油洩露了,結果發現那種泡了油的土變得很厲害的樣子云雲。


然而諾貝爾自己就駁斥過這種觀點,因為硅藻土是必須經過煅燒和篩選加工的,這是他的研究成果而非偶然所得。他1867年時將甘油的吸附作為研究方向,並且實驗了從沙子到土壤、煤、紙、鋸末、木炭、石膏等多種素材,硅藻土只是最終實驗的結果。

顯微鏡下的硅藻土,它是史前藻類的化石,今天拿來裝修糊牆

他在湖邊找到了一種被德國人稱為「kieselguhr」的河沙,諾貝爾稱之為「guhr」,恰巧有些磨坊裡拿它烘焙食物,然後他成功了,繼而人們才發現那東西是一種矽質沉積巖化石礦物。


標準的達納炸藥分為2種,主要是含量不同,1號炸藥為75%的硝化甘油,2號則為64%,剩下的主要為硅藻土成分,它可以讓達納炸藥像麵團一樣柔軟,也更加安全了。

再後來,諾貝爾在硅藻土達納炸藥中添加了硝化纖維,製成了最早的雙基炸藥「膠質達納炸藥」,也有人稱之為「明膠炸彈」。這東西其實可以理解為現在的雙基發射藥,不過它在當時主要是作為爆炸藥使用。


1887年,諾貝爾又在達納炸藥中添加了硝酸銨成分,以減少和替代硝化甘油的比例,製造出了更便宜好用的「特種達納炸藥」,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硝銨炸藥,好吧,硝酸銨如今成化肥了,比金坷垃好用,畝產三萬八就靠它。當然,它在工礦業範圍利用還是很多的,比如硝銨乳化炸藥。

今天的國際武裝分子倒經常性的將硝銨炸彈當做武器

諾貝爾達納炸藥並沒有快速就迎來一個屬於炸藥的時代,達納炸藥更多的被用於爆破和礦山,硝銨炸藥雖然也佔領了不少軍火市場,但在同時代百花爭鳴的炸藥品類面前也沒扛住多少陣地,這也是諾貝爾後來跑去開發雙基炸藥的原因。

諾貝爾的硝化甘油炸藥太貴了,而且不能裝進炮彈裡打出去,還不能長期儲存,所以哪怕它威力還不錯,也只能在礦山裡逞威。今天的人一提諾貝爾就說這貨靠炸藥殺人無數,實在是有點委屈他,諾貝爾最被人抨擊的地方其實是硝酸甘油炸藥的傷人問題,以及他後來將博福斯鋼鐵公司收購併打造成軍火企業的事情。

根據諾貝爾和平獎第一個女得主貝爾塔男爵夫人的描述,諾貝爾還是比較反戰的,他夢想製造一個能把戰爭雙方都能一口氣幹掉的超級炸彈,然後世界就可以和平了。貝爾塔夫人曾經在諾貝爾家做過1周的秘書和管家,是著名的早期反戰人士。

順帶一提,有些人喜歡將TNT理解為「硝化甘油炸彈」,並與諾貝爾、「黃色炸藥」劃上等號,比如某科就是如此。然而,三硝基甲苯與硝化甘油、黃色炸藥顯然不是一個東西,雖然容易頭痛,但還是趁早扭過來為好。


硝化甘油的第一個挑戰者來自「硝化纖維火藥」,即我們常說的「硝化棉火藥」,或者「無煙火藥」,它們在今天被廣泛的用作槍炮發射藥,諾貝爾的膠質達納炸藥就是混合了這一類的產物。

1832年,發現胺基酸的法國化學家H·布拉孔諾無意中發現了件奇特的化學反應,他做實驗時穿戴的棉布罩裙不小心被硝酸潑溼,當他在爐子邊試圖烤乾這件工作服時,純棉的纖維素被硝酸酯變成了纖維素硝酸酯。

這個反應被布拉孔諾記敘了下來,到1838年時,T.J.佩盧茲也發現了相同的纖維-硝酸反應,這件事被認為是高分子學科的起點,但直到1845年時,C.F.舍恩拜才用硫硝混合酸製作出了真正被公認的硝化纖維素。


硝化纖維素一開始都是和平用途,1851年它被阿切爾做成了相機膠片,1869年它又被J.W.海厄特與樟腦混合,做成了原始塑料「賽璐珞」(celluloid),海厄特造它的原因是為了做「撞球」,以取代昂貴的象牙,在當時這項技術被重金懸賞。

賽璐珞很快風靡一時,並成為桌球和眼鏡架的材料,呃,也是現在假鐲子、假牛骨梳子的材料。同時人們也發現了它的易燃性,而且燒起來還挺猛,只要調整下就能做火藥。不信?你去點個桌球試試?

1846年,德國人克裡斯蒂安·弗裡德裡希·舒恩嘗試用濃硫酸、硝酸混合物加棉花製作名為「槍棉」的物質,但他沒能解決火棉的高燃速問題。


1884年,法國人P·維耶裡終於將硝化纖維做成了發射藥「Poudre Blanche」,他先將硝化纖維素用乙醚、乙醇的混合溶劑溶解,然後添加穩定劑製成硬膠條,繼而再將之切成顆粒並乾燥,如黑火藥一樣裝填在藥筒裡,於是「無煙火藥」誕生了,勒貝爾中校由此開發出了著名的M1886步槍。

法國人將Poudre Blanche稱為「白火藥」,雖然它不白

其實之前也不是沒人把主意打到硝化棉上,但是在維耶裡之前,沒有人能解決硝化棉的超高燃速問題,維耶裡的做法實際上是人為調整了硝化棉的燃爆速度,這種對火藥鈍化處理的理念在後世將變得極為尋常。

美國工廠的婦女正在給發射藥切粒,它們將成為M1步槍的彈藥

無煙火藥迅速引發了軍備革命,許多國家都淘汰了黑火藥槍彈,將硝基發射藥製成了新型的火藥,它成為今天最常見的發射藥類型。

除了硝化纖維素髮射藥,當年還存在直接使用硝化火棉的現象,人們將硝化棉用水打溼,然後塞進炮彈中使用。問題是,火棉的威力雖然超過TNT,但人們無法在同等密度下塞入更多的火棉,這就會造成單位密度下降,威力反而降低的問題。更麻煩的是,火棉的儲存保養簡直傷腦筋,幹了會炸掉,溼了會炸不了,太坑爹了。


嗯,許多穿越小說喜歡將火棉作為出炮的簡單科技線,豈不知這東西讓德、法、英的科學家頭痛了兩輩子,而且對部隊而言實在難用。沙俄艦隊當年就是靠這玩意兒輸掉了戰爭,因為對面日本人裝備的是下面要說的「苦味酸炸藥。」

苦味酸是真正的「黃色炸藥」

再說黃色炸藥,大名鼎鼎的「黃色炸藥」(TNP),也被稱為「苦味酸炸藥」,它的成分是「三硝基苯酚」,還經常性的被與諾貝爾的「安全炸藥」、「TNT」搞混。

注意,雖然後世把黃色炸藥的範圍拉得超級大,一會兒說諾貝爾的「達納炸藥」是黃色炸藥,一會兒說TNT是黃色炸藥,但其實真正具備「黃色炸藥」這個名字的只有三硝基苯酚,因為它本來就是黃色染料。

1771年,英國人皮特·沃爾夫(Peter Woulfe)合成出一種染料,他將濃硫酸、硝酸和苯酚(可能是煤焦油粗酚精製或靛藍,當時的人不知道苯酚)混合處理,獲得了一種帶有強烈苦味的,模樣呈明黃色的結晶粉末,因此它被賦予了「苦味酸」的名稱。

當時的人們只是拿苦味酸染衣服、做塗料而已,在當時的染料界,三硝基苯酚的名字常常就是「黃色」,人們用了整整100年的苦味酸染布料,卻從沒想過如何把它弄炸。

1871年時,法國巴黎一家染料店的夥計遇到了難題,有個積壓的黃色染料罐似乎鏽死了,無論如何都擰不開,於是逼急的夥計們決定採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開罐——砸!還找來個80元的大鐵錘。

結果一錘子下去,罐子「轟」的一聲炸了,整個染坊頓時坐了土飛機,只剩下一幫渾身五顏六色的倖存者在廢墟中呻吟。經過多方調查,人們排除了罐子裡藏有不明爆炸物的因素,將問題鎖定在苦味酸罐子上,人們突然意識到,「黃顏料被錘擊引爆了」。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人們紛紛為「黃顏色」而擔憂,但法國軍方卻眼前一亮,這分明是上天送來了最佳的軍用武器,「黃顏色」在長期的使用中證明了它的安全性,它還可以被簡單的大規模製備,德國化學家龍格1834年就已經發明了在煤焦油中提取石炭酸發方法;它的威力也比硝銨大,還有什麼比這更完美的軍用炸藥呢?

1897式75mm野戰炮炮彈採用melinite炸藥填裝,也就是李雲龍的「義大利炮」

很快,「黃色炸藥」便成為各國開始研製的新型炸藥,迅速的進入了軍火界。最初研究出成果的當然是法國,法國人「尤金·圖爾平」(Eugène Turpin)率先研發出了炮彈的「苦味酸壓入法」,也賦予了它「麥寧炸藥」的名稱,即「melinite」,實際上麥寧炸藥是一種苦味酸與硝化棉的混合炸藥。

「列低」炮彈

然後英國人也開發出了「lyddite」炸藥(即當年傳說在天津打出毒氣彈的「列低炮」),美國人做出了Emmensite炸藥,德國做出了Picrine炸藥,此外還有義大利的Eversite、奧地利的Ecrasite、日本的下瀨火藥等等,它們基本都是苦味酸與其它物質的混合型炸藥。

當年日本的「下瀨火藥」即是日本化學家下瀨雅允研發的苦味酸炸藥,日本人在1891年首次完成苦味酸的製備,繼而迫不及待的將之填充進炮彈,先後運用到了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之中。


甲午戰爭是新型炸藥在軍事上打出的第一戰,此前無論是硝化甘油、硝銨還是硝化棉都沒達到苦味酸這個效果,許多國家甚至恐懼於苦味酸的火力表現,非常害怕這種炸藥在炮膛中爆炸或不穩定。

下瀨火藥的苦味酸炮彈在戰爭中爆發出了驚人的威力,與當時灌沙子配重的實心炮彈不同,它接觸到軍艦便會爆炸,隨即綻放出巨大的火焰,很輕易就在軍艦上炸起大火,燃燒物質會如油般在甲板上翻滾,連鋼鐵都會熔穿。有毒的濃煙也會四處瀰漫,燻得全船咳嗽流涕嘔吐,眼睛都睜不開,北洋水師和俄國艦隊都遭了這個秧。


一般來說,苦味酸的爆炸威力並不算很大,但是燃燒的火焰和高溫,以及「神經過敏」似的觸炸能力,卻讓它的威力倍增。

苦味酸炸藥最大的問題也是安全適用性,它遭遇高溫、摩擦、撞擊時都有可能炸開花,而且它與鐵是可以反應的,會像雷酸汞生成汞鹽那樣生成苦味酸金屬鹽,造成事故爆炸危險,強氧化劑對金屬表面也會造成破壞性腐蝕,這讓它很不好長時間儲存。

比如日本聯合艦隊旗艦「三笠」號,就在1905年回佐世保基地時,發生了艦內彈藥庫的下瀨火藥引爆並炸沉、著陸的事故。

這簡直讓人傷透了肝,總不能說炮彈壓制完之後就必須打出去吧?可你多存一天,它們都會有爛穿、起爆的危險。為此人們只能通過在炮彈裡加隔離層的方式緩解問題,比如拿石蠟和紙、布糊個內壁殼子。

苦味酸的感度問題也十分捉急,像下瀨火藥那樣,它是挨著就炸撞著就爆,連根鐵絲兒都能讓它們神經過敏,這非常不適合穿甲——剛挨著漆皮你就炸了,杵不進敵人心窩。

所以人們在大量的運用過後,不得不忍痛放棄了苦味酸黃色炸藥,沒事兒就被引爆彈藥庫,自爆掉軍艦,爛穿鐵板,這誰受得了啊?當然,也有些國家不那麼願意放棄苦味酸,他們的解決方法是將加大苦味酸與其它物質混合的成分,降低敏感性。

順帶說一句,大清江南局1890年代曾有記載進口了3噸苦味酸,但大清並不會炸藥鈍化技術,買來了純的苦味酸不能用,一碰就炸,放著也要炸,於是眾人挖了個大坑統統埋到地下存著了事。有人看著可惜,上摺子稟皇上,稱買個機器就可裝填,但光緒帝把摺子留中不發了,呵,這批苦味酸也不知發芽了沒有,庚子國變時大清國可沒少讓「列低炮」的毒煙嚇尿。


在硝銨、硝化棉和黃色炸藥發展的同時,人類最重要的炸藥TNT也點開了自己的科技樹,它的威力不算最大,但論可控易用,TNT當屬第一。

TNT是Trinitrotoluene的縮寫,全稱「三硝基甲苯」(2,4,6-Trinitrotoluene 一般僅指2,4,6異構體),屬於比較常用,知名度也最高的猛炸藥,應用相當廣泛,尤其是軍用。

TNT的發明同樣也是一堆科技樹。

法國教育卡上的皮埃爾

1837年,法國化學家皮埃爾·約瑟夫·佩爾蒂埃(Pierre-Joseph Pelletier)和菲利普·沃爾特(Philippe Walter)發現了甲苯,這是一種用作溶劑的芳香烴,它成為TNT的基礎,皮埃爾還是奎寧的發明者。

1863年,德國人約瑟夫·威爾勃蘭德(Joseph Wilbrand)制出了粗製的三硝基甲苯,他被認為是TNT的發明人。

1870年,化學家弗裡德裡希·貝爾斯汀(Friedrich Beilstein)和A·庫伯格(A.Kuhlberg)制出了同分異構體2,4,5-三硝基甲苯,同分異構體是具有相同分子式的物質,但其組成原子的構型不同。

1880年,保羅·赫普(Paul Hepp's)在2,4,5-三硝基甲苯基礎上,制出了2,4,6-三硝基甲苯,也就是現在的標準TNT成分。


1899年,德國在三硝基甲苯中添加了鋁,製造出了「梯鋁炸藥」(TPX),取代了常用的苦味酸,成為德軍的首選爆炸化合物,這種思路隨機迅速推廣到全球。梯鋁炸藥有許多種類,鋁可以大大的增加TNT的爆速,混合實用性非常強。


1902年,德軍開始裝備TNT戰鬥部的炮彈,在德國人看來,甲苯比苯酚便宜好製造多了,打仗有錢省為什麼不省?就算三硝基甲苯威力不如三硝基苯酚強,但是它安全啊!無論你是踩!燒!油炸!燉!只要不吃飽了拿雷管去點,它都不會炸,還容易儲存。

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英國、法國、俄國也都紛紛遠離了苦味酸,開始追求更適合戰爭的TNT炸藥,也就日本這隻怪種,偏偏使用了「2,4,6-三硝苯甲醚」炸藥(苦味酸甲酯),他們開發了名為「九一式爆薬」的炮彈裝藥,縮寫作「TNA」,算是苦味酸的升級版,連自己都知道「毒性が強い」(毒性強大),日本的彈藥苦味酸成分非常多,比如「茶黃薬」、「黃那薬」都有20%以上的苦味酸。


實際上後世仍然具備許多苦味酸炸藥,比如一些坦克穿甲彈就使用了苦味酸,為的是穿甲後絕強的燒殺能力,再比如美國軍艦上的Explosive D炮彈(Dunnite)和一些苦味酸魚雷、航彈,這都是為了給對方製造火災而裝備的苦味酸炸彈,主要成分是苦味酸胺。

TNT大行其道的時候,另一種更猛的炸藥悄悄誕生了,它就被簡寫為RDX的「黑索金」(Hexogen、Cyclonite),即環三亞甲基三硝胺,這是一種白色的結晶粉末,又被稱為「旋風炸藥」。

這不是白糖喔

1899年,德國人亨寧發明了黑索金,剛開始它也只是一種醫藥原料,但它同樣顯露出不穩定的爆炸能力,而且威力非常強勁,只是當時人們注意力都集中在苦味酸上和TNT上,黑索金又不那麼好掌控,也就沒有被列入主要炸藥隊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發現甲苯突然成了嚴重短缺的戰略物資,這讓TNT變得有些尷尬,所以苦味酸和黑索金都再次冒了出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人們缺石油,缺焦油,這讓甲苯獲得愈發緊張,TNT的製取受到了阻礙,相對戰爭的火力強度卻又提升了好幾個層次,人們不得不想別的辦法製造TNT的替代品。

黑索金不怎麼受礦物原料條件限制,它的製取方法有無數種,只要該國有成規模的基礎化工能力即可。黑索金一般主要通過硝酸硝解法、醋酐法來製取,相對不那麼受資源卡脖子,總之一句話——有本事你就能造。

就這樣,RDX成為各國的炸藥補充,雖然它不穩定,但它可以輕易混合進其它炸藥配方裡安全使用,極大的提高爆炸威力。


比如和TNT混合的Composition-B炸藥(梯黑炸藥,也稱B炸藥),TNT和RDX用熔鑄的方式混合在一起,成本下降,威力大增,許多榴彈炮都採用了這種B藥柱裝藥。


此外還有二戰德國的「鐵拳」,它採用了一種名為「塞克洛託兒」(cyclotols)的炸藥,同樣是梯黑熔鑄混合炸藥。美國後來在核彈中採用的引爆藥也不是單純的TNT,多半是這種塞克洛託兒。它的構成是75%的RDX、25%的TNT,或者80%RDX加20TNT。

總而言之,RDX如今是到處都能看到它的痕跡,火箭炮、飛彈、手雷、榴彈炮,甚至火箭發射藥都有RDX成分。

類似這樣的熔鑄混合型炸藥成為戰後的典型工藝,因此今天的許多軍用炸藥配方雖然名為TNT,但實際上多為TNT的混合物,比如梯萘炸藥(三硝基甲苯混合硝基萘)、銨梯炸藥(硝酸銨混TNT)、奧梯炸藥(奧克託金混TNT 即 奧克託爾)等,這也是因為TNT具備良好的穩定性與可塑性所致。


比較著名的是「Composition C-4」,這種大名鼎鼎的塑膠炸藥主要成分是91%的黑索金,其餘的成分則是TNT、白磷和增稠劑,它真的可以搓成麵粉狀,然後再像包子一樣揉成一團,甚至還能丟到火裡燒著取暖。

C4的粘合物成分是「聚異丁烯」(PIB),它是液體乙烯、氯甲烷用氯化鋁催化並低溫聚合成的產品,廣泛應用於電線、增塑劑、QQ糖等領域,C4的炸藥成分正是靠它才獲得了麵團般的神奇特性。

美軍的C-4長這樣,綠色長條包裝,不知道以為是巧克力

這類高聚物粘結炸藥其實配方挺多的,它們都可統稱為PBX炸藥,只是C4的名稱太過有名,反倒讓RBX的名稱不怎麼彰顯,C4反倒成了習慣性的統稱。

比如C4之前的「塞姆汀」(Semtex),這是捷克在1955年時研發的一種PBX軍火炸藥,它的主要成分是RDX和PETN(太恩,即『戊四硝酯』本來也是心絞痛藥物,德國人也曾經大規模當做爆炸藥裝填,比如AP彈),整體由40.9%的太恩和41.2%的黑索金組成,剩下的為7.9%的塑化劑和0.5%的抗氧化劑,以及9%的密封膠和染色劑。

這不是太空沙,這是Semtex

總而言之,二戰開始炸藥發展主要可分為A、B、C三個大類,A炸藥就是鈍化後的黑索金,一般添加蜂蠟、石蠟或其它成分的鈍化劑,獲得既有RDX爆炸威力,又相對安全的高能炸藥,德三的炮彈裡你可以隨便找這東西。B炸藥則是TNT和RDX的混合物,擁有很多種混合類型和配方。C炸藥則代表著PBX系聚合物粘結炸藥,如C-4、塞姆汀等等,如今黑索金可以說已經取代了TNT的江山。

除此之外,還有奧克託金(HMX 環四亞甲基四硝基胺)、特屈兒(Tetryl 四硝基甲基苯胺)、疊氮化鉛(Lead Azide)、聚乙烯醇(PVA)、三過氧化三丙酮熵炸藥(TATP) 六亞甲基三過氧化二胺HMTD等一堆說不完的炸藥,它們要麼給混著用,要麼作為發火藥使用,反正只要膽子大,也不是不能塞彈頭裡。


實際上,人類的炸藥實在太多了,理論上只要能點著並劇烈發生反應,大量釋放能量的都可以作為炸藥使用,早就不僅僅受限於硝化甘油、苦味酸、硝化纖維、三硝基甲苯、黑索金這些東西了。

比如人們用航空煤油、鋁粉、鎂粉、環氧乙烷製造的雲爆彈,它通過一次擴散,二次起爆的方式製造出巨大的高溫高壓爆炸,在某些方面威力超過TNT炸彈數倍,而它的主要成分僅僅是司空見慣的飛機燃料、易拉罐金屬和汽車防凍液而已。

另外還有比較高科技的,比如中國的全氮陰離子鹽,它可以達到TNT的10-100倍能量。還有美國的「金屬氫」,2017年哈佛大學曾經短暫的製造出這種物質,它擁有高於TNT40倍的能量,如無意外,這些都將成為未來的人類新型炸藥。

我們完全可以認為新型超性能炸藥的到來,並不會是個很久遠的問題。只希望人類在點開這一個個科技樹的同時,不要讓自己墜入瘋狂的殺戮陷阱,離和平越來越遠。炸藥,還可以是生產工具、火箭燃料、裝修材料、肥料、醫藥和顏料,它們應該用來發展文明而非毀壞文明。




文章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刪除!

點擊「在看」!表示:~朕*已*閱!!!麼麼噠!

相關焦點

  • 炸藥是怎麼來的 看看真正炸藥的發展歷程
    不過,真正的「爆炸」歷史可得從工業革命以後算起,當人們的技術開始擺脫黑火藥的桎梏後,天花亂墜的爆炸時代才開始到來。那我們就從諾貝爾開頭吧。但人類有比黑火藥更厲害的玩意兒了。順帶說一下,雷管至今還在被使用,雷酸汞後來也成為了子彈的經典底火藥。
  • 粉塵爆炸、火藥爆炸、炸藥爆炸有什麼不同?
    自從染料爆炸事件以後被軍方看中,作為炸藥使用,這就是著名的黃色炸藥。》炸藥和火藥是顯著不同的,炸藥的爆炸威力比火藥猛很多。而且能夠爆炸的炸藥有一種很奇怪的特性,它們有的時候只會燃燒不會爆炸,有的時候卻會發生猛烈的爆炸。對這種現象,著名的發明家、諾貝爾獎的創始人諾貝爾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終於發現了炸藥爆炸的秘密。
  • 「炸藥大王」諾貝爾
    研製炸藥的過程如同與「死神」共舞。但能夠在熱愛的科研領域實現人生價值,諾貝爾覺得自己足夠「幸運」。小時候,諾貝爾特別欣賞軍人身上那種剛毅與勇敢的特質,渴望馳騁沙場,成為英雄。但因體弱多病,他始終未能實現自己的軍旅夢。後來,諾貝爾將目光轉向科研戰場。與真正戰場相比,他所從事的科研工作更是硝煙瀰漫、鮮血淋漓。
  • 炸藥運輸車出車禍到底有多危險?會引爆炸藥嗎?
    大家看到這個新聞,不禁為兩位運輸車司機和被堵在高速路上的大量車流捏把汗,那麼問題來了,這個炸藥運輸車就是一顆移動的超級炸彈啊,動輒數噸十幾噸炸藥在高速路上跑,實在是太危險了,難道就不能安排個專用線路運輸嗎?
  • 探訪諾貝爾家族的「炸藥工廠」
    我問多多:「你知道火藥和炸藥的區別是什麼嗎?」多多說:「火藥可以用來做炸藥,但炸藥不能用來做火藥。」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早期的火藥主要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混合做成,並且一直使用到19世紀末期。現代炸藥的主要成分是硝化甘油,對現代炸藥的發明起到劃時代意義的人,就是諾貝爾。
  • 在爆炸中永生——炸藥之謎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陶健談,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在爆炸中永生——炸藥之謎。隨著一聲聲巨響,山谷被劈開,隧道被鑿通,樓房被引爆…在這其中炸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炸藥源於中國的火藥,但比火藥的威力大得多。它的發明者是阿爾弗萊德·諾貝爾。
  • 土炸藥是如何煉成的?
    炸藥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一直在日常生活與工業生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實現正規的工業化生產之前,土炸藥到底是如何煉成的呢?跟著邦邦一起去探一探吧。在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王家坪鎮石堰坪村內有一處硝洞遺址,前人曾在那裡生產土炸藥的成分之一——土硝。
  • 趣話諾貝爾獎——炸藥之王諾貝爾
    但是,不論是什麼武器,內裡的炸藥總是這些武器的動力源。今天筆者要談的,就是和這些炸藥有關的故事。我國發明的火藥最早的炸藥,莫過於我國古代由煉丹術士們不經意間發現的黑火藥。然而,在沒有「化學」這一概念的時代,雖然掌握了火藥的配方,但人們並不知道黑火藥爆炸的原理,不過這並不妨礙人們使用它。到了十七世紀,歐洲大陸普遍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掌握了火藥技術的資產階級製造出先進的武器,打垮了歐洲君主的騎士軍團,結束了腐朽的封建時代,隨之在歐洲大陸掀起了技術、科技方面的變革,使歐洲走上富強的道路。也正是在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影響下,歐洲的科學不斷發展。
  • 範大喜:閻錫山兵工廠「愷字炸藥」的故事
    張愷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的化學科,學理造詣頗深,富於專研精神,被閻錫山指定來研製生產硝銨炸藥。張愷接受任務後,精心研究,反覆試驗,很快生產出質量不錯的硝銨炸藥。當閻錫山讓張愷包產並詢問生產成本時,張愷的報價是每磅尚不足3角錢,這讓閻錫山喜出望外。閻錫山當即批准由張愷按3角錢一磅進行包產,並將這款硝銨炸藥命名為「愷字炸藥」。
  • 尋找威力更猛的炸藥
    幸運的是,在正常情況下,需要很多細糖粉堆在一起才可能引爆,所以,對你家櫥櫃裡的那點糖,你就放一百個心吧。從黑火藥到黃色炸藥火藥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它內含8噸多的炸藥,可以摧毀非常堅固的目標或者大範圍消滅地面部隊和裝甲武裝。2017年,美軍在阿富汗戰場上曾經用它來對付聖戰分子。
  • 諾貝爾的炸藥研究之路
    婦女在諾貝爾的工廠混合炸藥。近1000年來,唯一廣泛使用的炸藥是黑火藥。黑火藥是硫磺、木炭和硝酸鉀的混合物。它是一種低度炸藥,能爆燃產生熱量和氣體。當這種反應被控制住時,它就會產生爆炸能量,這足以將子彈從槍中射出,但不足以將槍管炸開。如果其數量足夠高,將足以炸穿巖石。在採礦和工程中,火藥是一種不太精確但還過得去的工具。然後,在1847年,一位名叫阿斯卡尼奧·索布雷羅的義大利化學家將甘油與硝酸和硫酸混合,創造了第一個高爆物:硝化甘油。
  • 《生理科學史話》諾貝爾和諾貝爾獎系列之三 諾貝爾和他發明的炸藥
    諾貝爾發明的「明星」炸藥主要包括:「諾貝爾專利炸藥」 (1863年)→ 硝化甘油炸藥(1864年)→ 雷管(1865年)→ 達那炸藥(1866年)→ 爆炸膠(1875年)→ 混合無煙炸藥 或 「諾貝爾炸藥」,亦稱 C.89(1887年)→ 改進型無煙火藥(1896年)一、發明的第一個炸藥-「諾貝爾專利炸藥」1863 年,在
  • 在炸藥中穿梭自如!拍爆破戲時的演員為啥「金剛不壞」?
    但炸藥投產不久,工廠發便生了爆炸,父親受重傷,弟弟不幸去世。雖然後來諾貝爾發現了更安全的硝化甘油與硅藻土混合物,也發明了更可靠的引爆手段。但是,炸藥本身仍舊是危險的,容易造成傷害的。那麼,問題來了。炸藥威力那麼大,為啥拍電影戰爭戲的時候,演員們能夠在一個又一個的爆炸中穿梭自如?這時候,我們就要說一說炸藥和火藥的區別了。
  • 用TNT 度量這個爆炸的世界:「黃色炸藥」到底是什麼?
    「這個地震有xxxx噸黃色炸藥的力量」,「這起爆炸相當於xxxx公斤TNT的威力」,常常會看到電視、新聞會用這樣的方式形容「爆炸」,雖然感覺很恐怖,但絕大多數的人畢生很可能連爆炸都沒看過,更別說對多少炸藥會造成多少傷害有概念了~到底常常拿來形容爆炸威力的黃色炸藥TNT
  • 什麼飛機發動機需要用炸藥啟動?原理是什麼?
    所說的炸藥啟動是飛機渦輪啟動機的一種,也就是火藥渦輪啟動機。因為啟動過程複雜,火藥供應儲存都是一個難題,單次啟動成本高,這些都限制了其發展。目前該種啟動方式基本很少採用。這種戰機在啟動的時候需要用炸藥來點火核反應堆。但是這款戰機只生產出了試驗機,並沒有真正服役,主要是因為不實用。因為即便動力問題不需要考慮,飛機的飛行員也得吃喝拉撒,不可能一直待在戰機上面。
  • 在你過年的時候 中美科學家正忙著搞「超級炸藥」競賽
    我國在唐代就已經發明了火藥(黑色炸藥),到宋代時,炸藥已經應用在戰爭上,從此以後,這種「砰砰砰」的東西就成了人類這個「地球熊孩子」的玩具,雖然多少人在戰爭中因為它而殞命,但是炸藥在人類生產生活中又起到了大量有益的作用,可謂是一把「雙刃劍」。
  • 炸 藥 是 怎 麼 來 的?放 開 黑 火 藥 吧,看 看 真 正 炸 藥 的 發 展 史
    不過,真正的「爆炸」歷史可得從工業革命以後算起,當人們的技術開始擺脫黑火藥的桎梏後,天花亂墜的爆炸時代才開始到來。那我們就從諾貝爾開頭吧。但人類有比黑火藥更厲害的玩意兒了。順帶說一下,雷管至今還在被使用,雷酸汞後來也成為了子彈的經典底火藥。
  • "學習材料"嚇死人 長沙"鞭炮公司"竟千裡寄"炸藥"
    花費近萬元來長沙「取經」的山西榆次人白大江(化名)最近被嚇得夠嗆。原來他來長某「高科技」公司學習「無炸藥安全彩光鞭炮」生產技術,不料該公司所謂的「無炸藥安全原料」竟然是比炸藥還威猛的易燃易爆化學混合物,更令人吃驚的是重達120多公斤的「原料」竟然還是通過郵局直接寄到他家中的。得知這一駭人聽聞的消息後,《長沙晚報》記者和《山西晚報》記者聯手對此進行了調查。
  • 炸藥大王「諾貝爾」
    有人說,諾貝爾的人生像極了他畢生研究的炸藥爆炸過程——無數微小的催化劑顆粒一次次衝向原料,它們時刻準備著,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完成使命。在很多人眼中,諾貝爾是一個「科學瘋子」。研製炸藥的過程如同與「死神」共舞。但能夠在熱愛的科研領域實現人生價值,諾貝爾覺得自己足夠「幸運」。小時候,諾貝爾特別欣賞軍人身上那種剛毅與勇敢的特質,渴望馳騁沙場,成為英雄。
  • 民用炸藥和軍事炸藥在爆炸威力與性能有何區別?看完漲知識了
    所以它在本質上與軍用炸藥沒什麼區別,一樣的強調爆炸威力與性能。不過在大體的區分上,像黑索今、梯恩梯、太安、奧克託今這些都會被歸類到高能炸藥中去,而民用的銨油、硝銨、乳化炸藥之類往往只是添加高能炸藥成分,單論絕對的爆炸威力還是不如軍用炸藥。如果是TNT炸藥的話,可以參考手榴彈的裝藥。一柄二戰的M24木柄手榴彈,殺傷半徑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