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經營是森林可持續經營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劉於鶴

2020-12-14 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

科學經營是森林可持續經營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東北重點國有林區建設的回顧與討論

劉於鶴


  一、東北重點國有林區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既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又是重要的木材及林產品基地

  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包括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吉林省重點國有林區、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黑龍江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共87個森工企業,分布於我國的內蒙古、吉林、黑龍江3個省。經營面積3274.12萬公頃,佔國土面積的3.41%。森林面積2647.23萬公頃,佔全國森林面積的10.96%。天然林面積2530.80萬公頃,佔該林區森林面積的95.60%,佔全國天然林面積的 15.63%。森林蓄積285189.96萬立方米,佔全國森林蓄積的16.72%。天然林蓄積274219.37萬立方米,佔該林區森林蓄積的96.15%,佔全國天然林蓄積的20.06%。喬木林每公頃蓄積108.37立方米。東北林區的森林面積遼闊,具有獨特的物種組成,豐富的植被類型,巨大的木材蓄積和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在全國森林資源和林業建設全局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首先,東北林區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林區廣泛分布的大面積森林和沼澤,有著特殊的生態區位優勢,是東北眾多江河和中心城市的水源地。東北平原商品糧基地的農業生態系統能否持續穩定,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用水及生態狀況能否保持良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周邊地區森林和溼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的發揮。因此,東北林區在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整個東北大平原乃至北方地區不可替代的生態屏障。

  同時,東北重點國有林區還是我國重要木材和林產品生產基地。建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東北林區的開發建設,東北林區一直是我國主要的木材生產基地,商品材產量佔全國的2/3。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木材產量逐年下降,2004年年產木材1 058萬 m3,還佔全國商品材的1/4。50多年來 ,累計生產木材超過10億 m3,為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對林產品的需求做出了很大貢獻,對保障國家的木材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到上個世紀末,東北重點國有林區經過五十年的建設,形成了包括林場、林業局,木材加工企業, 規劃設計部門,林業科研機構和林業院校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具備建設現代化林業體系的基本條件。

  但是,由於當時國家財力所限,林區建設中,不可能按總體設計全面鋪開,欠帳過多;森林經營活動中,重採輕造、重造輕管,缺乏科學經營;加之林區長期政企合一,企業辦社會,負擔重,致使林區森林資源利用過度,林區社會經濟發展遲緩。上世紀末,東北重點國有林區的森工企業都陷入了「資源危機、資金危困」.的「兩危」困境,必須認真總結經驗與教訓,探討重新振興東北林業之路。

  二、東北重點國有林區森林培育歷史的回顧

  從東北解放後到上世紀末五十多年來,按不同時期國家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及對林區森林經營活動造成的影響,大體可分為五個歷史時期:

(一)1945-1952年解放戰爭時期和經濟恢復時期。東北觧放到建國初期,一切為了解放戰爭勝利,早期的17個林業局是木材生產的主力軍。建國後經濟恢復期,當時國家確定林業工作方針是:普遍護林、重點造林、合理採伐和利用森林。但是面對著國家經濟建設的迫切需要,作為三大建築材料之一的木材,其採伐量是根據需要來確定的。時任林業部部長梁希1952年7月在林業部第一次林業工作會議暨成立大會上指出:在國家需要木材的時候,我們不能不忍痛採伐,更多的是照顧需要。當時是國家經營管理體制,東北各省的林業局,都是單一的木材生產,營林相當薄弱,採伐方式落後,資源浪費較大。

  (二)1953-1957年國有林開發初期。當時是全面學習蘇聯時期,東北國有林區完全走上了一條以木材生產為主的道路,開始大面積釆伐國有天然原始林。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林業計劃包含營林事業和森林工業兩大部分.,由國家計委農林和工業兩個司分別編制。營林是事業管理,森工是企業管理,生產任務由國家下達,木材由國家統一調撥,基建費用全由國家投資,與一般工業項目相同,投資回收期7年。這種不符合森林培育與恢復原理的要求,助長了企業不顧森林資源承受能力,加重採伐,儘快達產,回收投資。隨著機械化作業比重的上升,釆伐方式也由擇伐變成皆伐,連續帶狀皆伐變為逐溝逐坡皆伐,更新跟不上採伐,使森林資源遭到破壞。

  (三)1958-1965年木材大生產時期。1958年5月通過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在其基本任務中提到大力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大量增產木材。1958年黑龍江省改森林工業局為林業局,全省從原有的24個林業局,一躍為47個。在大興安嶺北坡,連續籌建11個林業局,在小興安嶺西部建起了2個局。時任黑龍江省省長李範五在《我對林業建設的回憶》一書中記述:「第二個五年計劃以後,全國又推行了蘇聯大面積皆伐的採伐方式,木材產量持續上升,而造林任務年年下降。這樣一來造成採育失調,更新跟不上採伐,造林年年欠帳,加之我們的造林技術、造林質量又有問題,造林後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低」。

  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後期,林業問題引起了國家高層領導的重視。期間,劉少奇主席,朱德委員長、董必武副主席先後視察東北林區。譚震林副總理主持召開「北方林業工作會議」,制定了《林業工作四十條》,提出「輪伐定產,以場定居,採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1962年11月,周恩來總理指示:「林業工作要以營林為基礎,採育結合,造管並舉,越採越多,越採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為加強森林經營,各森工局都設立營林處,由主管副局長兼任主任,同時還加強了營林隊伍建設。

  這一階段從總體上看,東北國有林區建設得到發展,林區道路建設速度加塊,林業機械化發展迅速,木材綜合利用也得到重視,形成我國重要的森林工業基地。但是,重採伐輕營林為後來出現的森林資源危機、經濟危困埋下了伏筆。

(四)1967-1977年「十年動亂」時期。「以營林為基礎」被視為與「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相對抗,「營林村」是劉少奇提出來,也成為「打倒劉少奇」罪狀之一,營林機構被撤銷,營林專業隊伍被解散。出現大面積毀林開荒、亂砍濫伐;規章制度被毀,皆伐無對象和面積控制,復層異齡林也進行大面積皆伐;更新造林質量低劣,採育失調愈加嚴重。黑龍江省森工系統皆伐比重由1964年的30%上升到70%,皆伐地塊面積由平均10公頃擴大到30公頃。吉林省森工區的森林資源也由於集中過量採伐,從l976年開始持續下跌。1976-1980年,有林地面積減少14.76萬公頃,活立木蓄積減少499.9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危機已在東北重點國有林區開始顯現。

  (五)1978-1997年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文革」結束,撥亂反正。1979年《森林法(試行)》公布,1984年正式通過的《森林法》,又一次明確「林業建設實行以營林為基礎,採育結合,造管並舉,綜合利用的方針」。一系列保護森林、保護林地、發展林業產業、加強森工企業營林工作等法規相繼出臺,同時為了緩解國有森工「兩危」問題,有關部門也不斷研究探索。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憲法。在市場經濟初級階段,森工企業由於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其他種種原因,一段時期木材生產實行統配材和非統配材兩軌制,受利益驅動,木材生產總量居高不下。全國從1976年年產木材4572萬立方米上升到1984年的6389萬立方米,然後連續10多年在6000萬立方米上下徘徊,企業超限採伐非常普遍。從另一方面看,這一時期的造林更新工作處於歷史上的最好階段,東北森工林區增提育林基金,加強種苗基地建設,普遍提高造林更新作業質量。黑龍江森工1979至1996年,18年人工更新造林數量大,質量穩步提高,出現了國營、集體、個人一起上的多種形式造林。

  綜觀東北國有林區森林培育和森林經營50多年的歷史,長期以木材生產為主不合理的採伐方式,不科學的經營模式,森林培育成了林區開發建設中最大的軟肋。

  造成我國森林經營工作長期不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受限於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大環境,經濟建設需要大量木材。從建國初期到「大躍進」時期,國民經濟建設需要大量的木材,又不可能進口木材。雖然國家也確定「普遍護林、重點造林、合理採伐和利用森林」的林業工作方針,但是很難落實。

  第二,指導思想的偏差及認識的誤區。「文革」結束後,撥亂反正,改革開放,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這對加強森林經營工作而言,提供了好機遇。國家林業主管部門相繼提出了「綠起來、活起來、富起來」、「建立生態和產業兩大體系」、「實行森林分類經營改革」、「林業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移」等林業建設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但是,由於受片面的政績觀影響,急於求成,急功近利,在「消滅荒山」的熱潮中,只求造林綠化,忽視經營管理,只求數量,忽視質量。

  第三,林業改革滯後。森林資源長期在公有制的體制下,森林經營主體不明確,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沒有獨立的經營自主權。森林經營者不是森林的主人,想幹什麼,怎麼幹,沒有主動權。森林經營管理者和森林經營主體缺乏森林經營積極性。

  第四,森林經營技術缺乏。森林經營周期長,不同林種,不同樹種,不同經營目標的森林經營方法、措施、效益都不同。長期以來,缺乏系統的研究探索,沒有形成完整的技術政策體系去指導森林經營工作。

  三、天保工程有力推動了資源恢復,但森林質量亟待提升

  為了恢復與發展東北內蒙古為代表的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國務院決定從2000年起全面鋪開天然林保護工程,工程主要內容是調減木材產量、調整產業結構、開展多種經營、分流富裕人員、發展後續產業。

國務院還決定從2015年開始在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實施天然林停止商業性採伐,至今已推廣到全國各天然林區。

  天保工程實施已20年,但由於重點不在森林經營,因而從「連清」反映的數據來看,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當前的主要問題是:

  一是森林生產力不高。2019年公布的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我國喬木林平均每公頃蓄積只有94.83立方米,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不到德國等林業發達國家的1/3。每公頃森林年均生長量為4.73立方米,只有德國、芬蘭等林業發達國家的1/2左右。

  二是森林質量綜合評價指數不高。按植被覆蓋、森林結構、森林生產力、森林健康、森林幹擾度等指標構建的森林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劃分,我國喬木林中森林質量「好」的佔20.68%,森林質量「中」的佔68.04%,森林質量「差」的佔11.28%。

  三是森林結構單一。混交林佔有林地面積的41.92%,因而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差。總的來看,當前森林資源結構仍然存在著:純林多,混交林少;單層林多,復層林少;中幼林多,成過熟林少;小徑材多,大徑材少;一般用材林多,珍貴樹種少等「五多五少」現象。這樣的資源狀況,影響了森林多種效益發揮,難以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既不能滿足社會對林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50%木材需要進口),也不能滿足不斷增加的社會對林業的生態、物質、文化等多樣化的需求。

  由於森林可利用資源嚴重不足也影響了林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現在重點國有林區都是靠國家財政補貼.。更為擔憂的是當前普遍存在的一些片面認識與做法,嚴重影響森林經營正常開展,如強調生態,忽視產業;將採伐與培育森林對立起來;以消極森林管護代替積極地森林培育;重視森林自然修復忽視人為促進;森林撫育不能出規格材;發展林業產業注重林下經濟與森林旅遊而忽視木材及其加工業等等。現在佔全國有林地面積64%的天然林已停止木材生產,即使天然林撫育採伐也禁止出商品材,木材加工也萎縮乃至停產。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全靠國家天保及停伐補貼維持。據了解,85%的天保經費用於了人頭開支,僅15%用於森林經營。可以說如何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和林業健康發展,還在探索中。

  另外,東北重點國有林區各森工集團森林資源狀況,無論是單位蓄積還是林齡結構差異較大(見下表),應分類指導,依據資源狀況有針對性採取不同經營措施。

表1 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主要結果統計

表2 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喬木林各齡組面積百分比(%)

  以上兩表可看出,吉林省單位蓄積每公頃163.8立方米,近成過熟林比率高達61.65%,反之黑龍江省和大興安嶺林區中幼齡林高達62.84%和60.38%,每公頃蓄積僅分別為104.30立方米和80.57立方米。顯然,不同林區應採取不同的經營措施,而不應該一刀切採取禁伐。

  四、科學經營是東北重點國有林區可持續經營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鑑於森林具有多功能,面對多功能森林,林業工作者的使命概括起來有以下兩點:

  首先就是通過森林經營,充分發揮其多功能,使森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這就要求我們把森林培育成一個穩定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森林生態系統,這樣一個生態系統是森林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基礎。一個穩定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森林生態系統應當有一個合理的林齡結構、樹種結構、林分密度、下木和草本結構、土層結構等。由當地的地帯性植被構成的頂級群落,就是一個好的生態系統樣板。一般現實林分不可能達到這樣的結構,需要輔助一些人為措施,通過撫育採伐,調整林分樹種結構、林齡結構和林分密度,促進森林儘快達到理想狀態,這些綜合措施之總和就是森林經營。

  因此,合理的森林採伐是森林培育的重要手段,不要把兩者對立起來,更不能將森林合理採伐視為破壞森林的犯罪行為。長期以來,在造林、撫育管理、採伐利用的林業生產全過程中,林業工作者重點抓森林培育的首與尾,即植樹造林與森林採伐,中間時間最長的撫育管理過程(即狹義的森林經營)被忽視。這種粗放經營管理,使大量的中、幼齡林得不到及時撫育,絕大多數的天然次生林也得不到科學的撫育改造,形成了樹種單一、結構簡單、疏密度極不合理的低質量林分。在這方面有著深刻的教訓,由於我們長期忽視森林經營致使我國森林質量低下,既不能保障我國生態安全,應對氣候變化,也不能保障木材安全,滿足社會對林產品的需求。

  從1998年開始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現在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完全靠國家財政支撐。嚴格意義講,迄今為止還未找到有效的且符合林業自然規律的走出困境的途徑。

  林業工作者另一使命,就是在森林可持續經營基礎上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

  林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必須兩手抓:一手抓森林培育和經營,一手抓木材科學利用。無論是山區建設農民脫貧致富,還是林區開發建設都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培育健康穩定高效持續發展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基礎,科學利用是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必然,沒有收穫的林業是不能持續發展的林業。如同農業種糧,播種後進行積極的田間管理,以便取得好收成,成熟後就收割。林業上也是如此,植樹造林後,要加強經營管理,調整林分結構和密度,使之生長得更快更好,達到成熟後進行採伐利用,這樣才能形成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林業。

  木材與鋼鐵、水泥,歷來就是經濟建設和人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不可想像當社會上出現木材及其製品短缺、供不應求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何況較之鋼鐵、水泥,現代出現的塑料,木材是可再生、最為環保的原材料,應該大力發展推廣利用。

  目前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已完全停止商業性採伐,各森工企業主要依靠天然林保護工程和停止採伐的財政補貼維持,林下資源開發、森林旅遊等收入為補充,顯然這種靠國家財政補貼的林業,絕不是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林業。

  發展林業產業還需要認清主副。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各林業(森工)局都力圖通過轉產,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遊來替代木材及林產加工業,實際上是不現實的。因為在森林產品中木材及其加工產品是主產品,森林旅遊和林下資源開發利用雖然潛力很大,只是副產品,只能是補充。以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地處長白山天池西側的吉林森工集團露水河林業局為例,2014年全局總收入9.24億元,其中,木材生產1.32億元(佔14%),木材深加工6.63億元(佔72%),賓館旅遊0.74億元(佔8%),林下經濟等0.55億元(佔6%)。木材生產和木材深加工佔總收入的86%;旅遊與林下經濟收入僅佔14%。

  林區如何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北歐國家芬蘭是很好的樣板。芬蘭的國土面積為33.8萬平方公裡(為黑龍江省70%),1/3土地位於北極圈內,森林總面積2 300萬公頃,年平均木材產量5 600萬立方米,年生長量為7 500萬立方米,林產品出口佔總出口值的1/3以上(1996年)。芬蘭的主要做法是,加強森林經營,實現在森林持續經營的同時,發展以木材加工為主的林產工業,從而實現了林業持續發展,為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應當成為我國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的發展方向。

  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要走出困境必須採取綜合措施:深化改革是前提,科學培育是基礎,發展林業產業是關鍵,政策扶持是保障。只要以科學態度加強森林經營和科學利用,在建設健康穩定高效可持續發展林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木材加工業及其它產業,充分利用林下資源,發展森林旅遊業,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一定會擺脫「兩危」困境,重振雄風。

  森林經理是為組織科學經營森林服務的,因此,要經營好森林必須做好森林經理等基礎工作。首先要做好二類調查,這是基礎的基礎,其小班不僅是調查小班,更是森林經營小班,應以森林類型為基礎劃分;小班調查方法精度要滿足森林經營要求;在總結以往森林經營工作基礎上,合理確定森林經營類型,並按森林類型,制定生長發育全周期的經營措施;同時合理確定林木採伐量;在以上工作基礎上,科學編制森林經營方案,指導森林經營工作。

  五、結語

  1、東北重點國有林區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既是整個東北大平原乃至北方地區不可替代的生態屏障,還是我國重要木材和林產品生產基地,對保障國家的木材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由於多種因素,特別是忽視森林經營,致使林區在上世紀末,各森工企業都陷入了「資源危機、資金危困」的「兩危」困境,必須認真總結經驗與教訓,探討重新振興東北林業之路。

  3、天保工程有力推動了資源恢復,但由於工程實施中,森林經營沒有擺到應有位置,致使森林質量尚有很大提升空間。鑑於各林區無論是單位蓄積還是林齡結構差異較大,應分類指導,依據資源狀況有針對性採取不同經營措施,而不應一刀切。

  4、科學經營是東北重點國有林區可持續經營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首先就是通過森林經營,充分發揮其多功能,使森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同時在森林可持續經營基礎上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林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必須兩手抓,一手抓森林培育和經營,一手抓木材科學利用。

  5、要經營好森林必須做好森林經理等基礎工作。首先要做好二類調查;在總結以往森林經營工作基礎上,合理確定森林經營類型,並按森林類型,制定生長發育全周期的經營措施;同時合理確定林木採伐量;在以上工作基礎上,科學編制森林經營方案,指導森林經營工作。

作者簡介:劉於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原院長,林業部原副部長,教授級高工。

相關焦點

  • 成功實踐 我國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精準破題
    ,實現了「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人工林可持續經營模式與做法,著力提升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和管理水平」的預期目標。通過分析研究試點單位培育模式、環境管理、能力建設、社區矛盾處理、失敗經歷等方面的49個案例,更深入地了解了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的現狀。        專題調研為項目推進提供了基礎支撐。2017年9月,《中國人工用材林可持續經營指南》出爐。
  • 探尋中國路徑,助力人工林可持續發展
    「人工林,全球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木材安全、生態修復、景觀重建和環境改善的重要使命,是當前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  中國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約佔全球人工林總面積的1/3。如何精準提升人工林森林質量,實現人工林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助推我國綠色發展的新課題。
  • 中國林科院助力海南熱帶林可持續發展
    從20世紀60年代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就積極參與海南熱帶森林保護與發展的各項研究。2003年,中國林科院同國際竹藤中心一道,與海南省政府籤署了《海南省人民政府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國際竹藤網絡中心全面科技合作協議書》。15年來,中國林科院在海南組織實施了一大批科研項目,為海南熱帶雨林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 科學調整樹種結構 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
    近十多年來,通過大力發展人工林特別是速生豐產用材林,廣西森林資源大幅增加,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林產工業迅速發展壯大,為緩解南方乃至全國木材供需矛盾、保障國家木材安全,推動我國林漿紙一體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 全國森林經營與生態扶貧研討會舉行
    為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9月27日-28日,全國森林經營與生態扶貧研討會暨交口縣櫟類資源培育利用論證會在交口縣舉行,來自全國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做了專題講座,黑龍江、河北、河南等省市代表做了典型發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釋義-第二章 森林經營管理
    所謂森林經營管理,就是各級林業主管部門根據森林法的規定,對森林資源所採取的保護、合理利用、及時更新、科學培育,以提高森林的產量和質量,充分發揮森林多種效益的各種行政措施的總稱,包括對各項森林經營活動進行決策、規劃、組織、指揮、協調和監督等。森林資源既然有巨大的利用價值,並且是一種珍貴的可再生資源,就需要人們對其採取必要的保護性措施並大力促進其更新、再生。
  • 淺談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異質性
    二是出於控制會計盈餘的目的,將所有樣本根據未預期盈餘符號的不同區分為正的未預期盈餘子樣和負的未預期盈餘子樣,使得研究設計更科學,研究結論更令人信服。研究結果表明:1沒有充分證據表明市場對保留審計意見的披露有顯著的負面反應;2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和資產計價兩類保留意見子樣本在其公開披露前第5周內股票市場有顯著的負面反應。
  • 湖南省「十二五」林業發展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加快林業發展和推進「綠色湖南」建設的關鍵時期,為實現我省林業「生態優質、產業高效、文化繁榮、文明和諧、富有活力」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根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制定本規劃。
  •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人工林可持續經營項目總結暨二期項目磋商會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1月29日訊 11月20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人工林可持續經營項目總結暨二期項目磋商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由規劃院以視頻形式組織召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國家林草局世行中心、林科院、規劃院,BV公司和15個項目參與省份主管部門及實施單位的近7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上,項目課題組組長總結了一期項目建設情況,介紹了二期項目具體內容和實施方案。項目實施單位代表從項目內容、完成情況等方面匯報了一期項目建設情況,並從項目區實際情況出發對經營單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交流討論。
  •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科學定義
    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係,以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1981年,美國布朗(LesterR.Brown)出版《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資源基礎和開發再生能源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 必維持續關注FSC(R)中國森林經營標準的重大變革
    上海2014年8月26日電 /美通社/ -- 《FSC中國森林經營標準草稿1.0》已於近日發布,現進行為期2個月的公開意見徵詢。 為了進一步提高FSC認證過程和決定的透明公平公正性,提升FSC認證體系整體的可信性,FSC於近日發布了《FSC中國森林經營標準草稿1.0》,開始第一階段的公眾意見諮詢。
  • 權威發布: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以應對氣候變化、履行國際公約和處理國際熱點問題為主的國際事務參與能力不斷增強,與許多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雙邊合作成效顯著,為林業拓寬了外部發展空間,為開展「森林外交」「生態外交」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國林業發展戰略與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流思想一致,有利於林業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中,佔據主動,趨利避害,積極而為。
  • 《中國企業境外可持續森林培育指南》中英版發行
    由國家林業局、商務部組織制定的《中國企業境外可持續森林培育指南》中英文版日前正式出版發行。這是全球首個政府規範本國企業在海外按照可持續方式開展經營活動的《指南》,可供其他行業和國際社會借鑑。    《指南》由範圍、定義、法律法規框架、營造林、生態保護和社區發展及附錄A、附錄B8個部分組成,由國家林業局植樹造林司編制。
  • 森林生態系統管理
    在林業上,我們必須認識到,目前確實有一些經營措施或具體的森林生態系統或林地沒有顯示出發展的可持續性。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主體和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在滿足人類的需求過程中起到了獨特的作用。因此,森林的可持續經營是可持續發展主題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 東北地區有關水土資源配置、生態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若干...
    應爭取到2030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內,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加強基礎建設、加強科學管理和科技創新,達到可更新資源的永續利用、不可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在生態與環境方面,達到整體好轉、良性循環。 (三)必須進一步採取措施,才能保證東北林業的可持續經營 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後,國有林區的木材產量指標雖然有所調減,但近熟林和成過熟林的面積和蓄積比仍呈明顯下降趨勢,目前每年採伐的木材有70%左右來自中齡林,現行採伐指標仍超過資源承載力,森林資源的齡組結構繼續失調。如果再不正視這個危機,東北林區的森林資源有可能徹底喪失恢復的前景。
  • 國家林業局:我國森林認證工作進展的情況綜述
    森林認證是通過獨立的第三方對某一森林經營單位或區域的森林進行可持續經營的總體評價,以驗證該單位或區域的森林經營是否經營良好,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和標準的要求,並頒發證書的過程。從全球來看,它正逐步得到全世界生產企業和消費者的認可,將成為解決世界森林問題、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和林產品市場準入的一種有效手段。
  •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和措施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加之我國長期以來長期分割的城鄉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約,城市土地特別是建設用地的緊張與農村土地的低效利用局面並存,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成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社會的統籌發展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本文將以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支撐,以瀏陽市工業新城的土地開發和利用為研究對象,探討我國城市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 尹偉倫:森林經理學的內涵與時俱進
    尹偉倫說,這一理論始於17世紀中葉,是以生產木材為目的的世界各國傳統林業的理論基礎。哈蒂格在1795年提出了「森林經理應該合理調節森林採伐量,以致世世代代能從森林得到好處,至少像我們這一代這麼多」的木材永續利用原則。1826年創立的「法正林」學說,形成了完整的森林永續利用理論。其中心思想是追求經濟利益、實行以永續獲得木材為主要目的的森林經營。這對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指導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
  • 林業機器人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
    文中提出林業機器人的定義和分類,闡明林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綜述國內外林業機器人發展現狀,分析林業機器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出林業機器人發展的未來趨勢,以為機器人在林業領域中的研究和應用提供參考。我國是林業大國,林業生產和經營關係我國生態安全和林業發展,林業生產和經營方式及裝備是林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體現。
  • FSC中國森林經營指標將迎重大變革,SGS受邀參與森林測試
    該指標正式出臺後,將會代替認證機構的中國臨時指標,成為各個認證機構在中國進行 FSC 森林經營認證評估的唯一判定依據,從而提升 FSC 認證體系整體的可信性。意見徵詢期間,全球領先的檢驗、鑑定、測試和認證機構 SGS 還受邀參與《FSC 中國森林經營指標草稿2.0》在中國北方天然林的森林測試工作,旨在為 FSC 中國森林經營指標的制定提供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