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一年跳槽季,很多面試者覺得自己準備挺充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本文作者從求職定位到面試結束為UX設計師們準備了一份面經,希望給對仍奮戰在面試前線的夥伴們有所幫助。
金三銀四已經過去了大半,此篇送給仍奮戰在面試前線的夥伴們,實戰分享相信會對你們有所幫助。
考慮到篇幅問題,打算把我的全部存貨分2次給大家分享。
一、求職定位
在準備作品集、投簡歷前你想好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了嗎?
相信一般童鞋的求職準備流程一定是:
準備作品集——對目標公司投遞簡歷——後續面試。
然而一部分童鞋就發現自己的求職流程卡死在第二步了,也就是說並沒有拿到面試資格,覺得自己的作品做的也不差的設計師通常會納悶,為啥捏?
跳的頻繁了點的老司機本人,在這裡給大家總結了一下簡歷被HR或是設計部門pass的幾點原因:
學歷-8%之前項目經驗-20%與公司產品的設計側重不符-30%設計能力未達到要求-40%一些奇葩的原因:比如HR或者用人部門老大心情不好,或者就是不喜歡你-2%
撇開學歷和項目經驗不說(因為這是已經不太容易改變的事實)以及各種奇葩的可能,我們單純說說佔比最高的3、4兩點。
作為UX設計師,本質上來說是以視覺表達為基石在進行創造的職業,因而設計能力是無論你面執行崗還是管理崗都會有要求的標準(只是管理崗的衡量佔比會有所不同)。
對於自己的設計能力是否能達到自己目標公司的標準,建議多去看看目標公司線上產品的視覺效果,對比自己的設計能力是否有差距,差多少。
另外多到平臺發作品,多拿幾個首推、編推,看看眾多設計師的建議,相信也是對自己設計能力的一種評定與提升。
如今日漸飽和的網際網路行業,對設計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全面。從平面到Ui,從UI升級到UX,各個網際網路職業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因為每個職業方向的人都希望能去成為項目的主導。
所以爭先恐後填充相關行業知識去做一些「越界」的事情,而不同公司產品性質也決定了對UX設計師的「全棧」程度與專長偏向。
舉個具體例子,比如:to B類產品對設計師的要求更多在業務和邏輯層面,而to C類產品則偏重用戶體驗;比如直播類產品對視覺表達、動效要求極高,而純工具型產品可能在對視覺表達要求高的同時,對交互要求更為苛刻。 因此在去一家目標公司面試前,是否思考過公司產品對設計的偏重了呢?
揚長避短、合理包裝的展示公司所需要的設計特長可以有效減少被pass簡歷的可能,但也絕不要虛假捏造信息哦(圈子小、信息傳播快、我們還是要做個誠實的好孩子),還是儘量去到適合自己長處的公司發展會更有成就感。
二、關於簡歷與作品集
作品集都沒有設計感,沒有用戶體驗可言,怎麼能說自己是UX設計師呢?
1.你需要一個閃亮一點的標題
之前也作為面試官篩選過UX設計師的簡歷,拉勾上一天幾十封簡歷不停,有時候標題不吸引人,真的會連作品集都懶得點,更不用說那些大廠子一天收到千百封簡歷的情況了。
所以這裡提醒大家儘量給自己找一個有優勢的標籤(比如大項目背景/大廠子背景/站酷人氣/學歷/全棧…),在拉勾的「一句話介紹自己」那裡認真思考下寫什麼。
2.你需要一個PDF版信息列表CV
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信息列表式簡潔的簡歷(最好控制在1頁A4紙,帶上線上作品連結),供HR方便了解你的信息,以及後期列印你的面試材料。
這張A4紙簡歷,我們可能不是每次都派上用場,如果HR沒有特別要求提供的話,推薦以下提到的作品集CV優先作為投遞附件。
3. 你需要一個PDF版CV作品集
通常情況下對於UX設計師的CV作品集內容,我建議按照以下分類準備:
封面個人介紹(帶個人設計連結:站酷什麼的)線上項目(按量級從大到小,建議不超過3個案例)線下作品(重設計/概念設計選一例)運營設計作品PC項目其他設計技能(插畫、手繪、c4d)封底(帶聯繫方式)
CV版作品集建議先不考慮放動效,這個下文面試版keynote作品集再用。
另外如果有童鞋想了解更多有關CV作品集的神操作可以給我留言,我會再出一篇詳細來說這個CV。
根據拉勾和大部分公司的內推系統限制,大家需要把CV作品集大小限制在10M以內,篇幅限制在20以內。CV作品集排版是直觀體現設計師設計能力的一部分,也是供給繁忙的設計leader了解你信息的帶圖文檔,所以為了方便閱讀的同時表達設計師自身的良好設計能力,建議大家以簡約留白為主,少字,圖也別多放(精選為主,千萬別把所有作品一股腦堆上去)。
這裡和大家說一下投遞作品集很忌諱的兩個點:
把自己所有作品都分類在好多文件夾裡,最後作品集就是一個超大號文件夾。把作品集變成一張超級超級長圖。
以上2個做法都可能導致面試官要花更長時間去看你的作品集,而且翻閱操作起來很不理想。
因此推薦小篇幅的PDF展示應該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4.你還需要一個Keynote版面試作品集
在順利接到面試通知後,說明你的作品和經歷讓用人部門希望進一步了解你,所以我們需要在面試前準備好自我介紹和項目的展示。
這個時候帶電腦太重,信息列表的紙質版CV顯得又不夠用心,最合適的建議帶一個iPad裡面放好提前設計的keynote版面試作品集,面試時候直接展示給面試官看。
至於keynote版面試作品集的內容,可以在之前PDF版CV作品集的基礎上擴充一些作品再加上你做過的動效設計,在展示中播放,效果會很好。
三、構建問答思路
在接到面試邀請之後我們該做些什麼?
我的建議是把所有面試可能涉及的問答全部羅列出來,並建立一個自己的回答思路。
當然這個看上去有點瘋狂,畢竟面試問題是無窮無盡的,但是以下的7個核心問題還是建議各位為了心愛的目標職位下一番功夫:
1. 目標公司產品方向定位
to B ? to C?工具型?電商?確定完產品方向你就很清楚自己需要了解補充一些哪方面的東西了。
2. 目標公司產品研究分析
從市場背景、產品設計、用研、視覺層面都自己在腦中分析一遍,找優化點和優化理由。如果實在完美的找不出優化點,思考好在哪裡。
3. 設計作品的闡述
這個問題基本可以說是99.9%都會涉及的,你用戶量級最大的線上作品是哪個?你最喜歡的作品是哪個?為什麼?設計的思路是怎樣的?
然後就作品本身的細節進行溝通。
4. 團隊背景
描述自己的設計團隊配置,你在團隊中處於一個什麼位置?你們是怎麼分工的?你擅長什麼?
這個問題聽說80%的小可愛都會說自己是主設,從風格定位到最後規範都是自己一個挑大梁。
其實非常不建議大家這樣去編故事,除非事實真的如此。但是面試官都是很敏銳的,過度渲染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反而容易畫蛇添足。
5. 職業規劃
你未來3年的工作計劃和職業規劃是怎樣的?你是傾向設計執行還是設計管理呀?實話說一般面試官比較愛聽到的是你有意願承擔更多東西,但是如果你只是想安安靜靜當個設計專家做執行,我覺得也木有什麼問題。總的來說,別說你幹兩年就想回家賣白菜就行,常規回答,別太違心。
6. 產品思維與開發意識
如果覺得你的設計能力還不錯,交互基礎也有,可能就會開始往「越界」一點的方向去了,這往往也是區別你和別人不同的加分項。
產品層面的PV、UV、日活、下載量,目前所在公司的產品發展方向(比如網際網路金融在做固收轉權益,推廣財商課和養老產品;比如社交產品在從社交轉電商,形成產品閉環,留更多用戶圈更多的錢)對於開發的布局構架有了解嗎?html和css有了解嗎?(現在還是挺感謝讀研時候被迫在英文前端教學中洗禮的經歷,雖然已經忘的差不多,但是div/padding什麼的,還是深深印在我的腦殼難以忘懷)
這裡建議大家就算自己不學的話,也多和前端開發小哥哥多交流,會有很多收穫。
7.一個反問句
「你還有什麼想了解/問的嗎?」這個問題通常出現在2個語境裡:一個是面試馬上要結束了,但是感覺就此收尾不太合適,客套性補充提問;還有一個是面試中間,面試官希望通過你的提問,來進行一個新的話題溝通,順便考察你的興趣點。
無論哪個語境建議都不要讓對話走到死胡同,比如兩個字「沒有」。其實可以詢問的以及內心想問的是很多的,你只是反應不過來。
除了以上7個核心點以外,還有一些可能會比較出乎你意料讓你回答不好,甚至語塞的問題,這裡也整理一點供勤奮的小蜜蜂參考:
1.平時看書嗎?看什麼書?獲得什麼收穫?
我發現年紀長一些的前輩喜歡問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等同於,你通過什麼途徑進行設計提升?如果確實書看的比較少,也可以與面試官溝通自己更多的是通過網站等其他途徑獲得設計提升。但是書吧,總不會是一本沒看過,你只是一時又想不起來了。
2.你的優缺點?
這個問題其實相對高頻了,很直觀的了解你本人的一個問題。但是同時也是很大一部分童鞋不提前組織語言就無法良好表達的問題。因為優點說過了怕建立一個高傲的任務形象,缺點說過了怕變成一個硬傷。所以這點上來說,我不建議大家撒謊,但是適當有所保留還是必要的。
3.平時有關注什麼APP?覺得UX設計做的好的app?喜歡哪個app?
這個問題我也曾經被問過,雖然頻率不高,但是不提前思考一下很多童鞋肯定又會卡殼,所以這裡也提一嘴。
4.對設計新潮流風格有了解嗎?
5.對設計語言了解嗎?Material Design? iOS?Metro?
6.對UI轉型UX有什麼想法?
7.什麼是好的UX設計?
最後是一個提問率高達100%的問題:
你為啥離職?
這個問題其實我每次也都回答不好,因為我跳槽的頻繁了一些,每次都會因為這個問題糾結。
然而這個問題還相當重要,甚至會成為你最後被一部分HRBP斃掉的原因。對於已經造成的頻繁跳槽歷史,建議大家儘量用虔誠的態度以及硬實力去彌補,因為前期經歷的公司多一些其實相對會為你提供一個更豐富的產品設計經驗(這個原理很像是有的人覺得多處幾個對象,就會增強自己處理感情的能力與判斷力,不過最後結局是好是壞也看自己把握),所以你需要表達好你的優勢。
四、對話中的MECE分析法
列完了以上一大串核心問題,一部分童鞋可能會覺得實戰面試中還是回答不好問題,經常語塞,無法侃侃而談;而另一部分童鞋屬於話癆型的,侃的天花亂墜,但是沒有一句能走到面試官心裡。這裡就推薦大家了解一下MECE分析法。
首先,啥是MECE分析法?
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也就是對於一個重大的議題,能夠做到不重疊、不遺漏的分類,而且能夠藉此有效把握問題的核心,並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張有趣的圖讓大家更好理解這個分析法。
一般來說產品經理在做產品構架和邏輯梳理的時候會應用這個方法,但是我覺得面試實戰、年終匯報、升職加薪,完全通用。
在問答對話中先給結論,針對結論進行層層梳理,類金字塔式建立分支的支持論點,保證整個回答中重點突出,論據全面,毫無缺漏。 舉個例子:
比如在作品闡述:來介紹一個你自己最喜歡的作品。結論:XXapp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線上作品。原因有2個:1.它對於產品的實際點擊率帶來提升;2. 對我的設計提升幫助很大。分別支持這2兩個原因結論的支持論點有:1.1雖然這產品視覺表達力並不強,但更貼合商業設計的原始初衷,獲得了實際商業利益。1.2作為設計師獲得了一定成就感。2.1在產品思維的培養上有很大幫助。2.2對設計細節的打磨加深了自己對精細化設計的理解。
如果面試官願意更深入的聊,你就可以順著分支不斷分解聊下來,讓對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五、面試心理學
面試越是往後往往也越拼人品,這個人品不是說運氣好壞,而是你給面試官傳達的一種人格信息。比如你是否好相處,是否暴脾氣,是否有足夠的自驅力等等。
當面試多個候選人發現能力上相差不大的時候,一些細節上傳達的人格信息就會對最後的結局造成一定影響。
這裡有幾個點需要大家控制情緒:
大部分面試官不希望你是因為薪資福利所以選擇更換公司,儘管這是很現實的原因。大部分面試官不喜歡你誇誇其談,說話傲慢,又或者沉默寡言過分緊張。大部分面試官會認為過度的玩笑與套近乎是不合適的。大部分面試官不喜歡你吐槽前公司。
雖然以上幾點大家都懂,但是面試時候容易因為緊張或者其他原因觸及了以上幾個雷區。
我之前也遇到到這種情況,因為已經到了最後的面試階段,且聊得太順暢,一時間就有點莫名膨脹的說了一些想啪shi自己的話。所以這裡提醒大家不到最後一刻都不要掉以輕心,全程保持平常心。
最後如果有幸走到最後,HR聊薪資的時候,建議大家在不漫天要價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堅持自己理想的薪資。
這裡2個原因吧:
因為如果拿著低於自己心裡預期的薪水進行新工作,心裡會有一個梗,對之後你再跳槽要薪水也都會有所影響。一般過了3、4輪面試走到薪資這一步,大家都是花了人力時間成本的,對你的能力也是認可的,所以都不希望因為薪資問題失去一名能力合格的候選人。這些都可以好好與HR溝通,HR一般也都明白這些心理上的問題,都會為你努力爭取你期望的薪水。當然不排除一些卡合理薪水,耍心理戰術壓價的公司,這種的話大可不必理會,因為去了估計也沒有太多好果子吃。
最後的最後和大家說句心裡話,面試技巧是有的,但更多的還是在於平時的積累,所以如果還是撲街的童鞋不妨沉下心來,多給自己補補漏,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下一篇回到UX乾貨——聊一個支付購買流程的實例
本文由 @ Nana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