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大多數人在擇業過程中一般都有這樣的心理,自己曾是非常優秀並且有一技之長的人,曾在學校老師和同學眼中的確是個人才,而自己也非常的自信認為找工作只是小kesi,一些基層的工作視為大材小用,結果選來選去高不成低不就的!覺得自己這麼優秀的人才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以發揮自己才能的天地!
高不成低不就地求職心理,找工作難、找待遇好的更難、找一份自己理想的更是難上加難。身邊經常會有一些朋友抱怨自己找工作真難!要怎麼樣才能找一份好工作等?類似的想法相信步入職場的人都有感悟。
一些相關研究人員指出「這其實是對工作認知的一種誤區」比如有一位求職者在大學所學的專業是計算機,但他想成為一名官員,認為現在只有當官才更有出路,於是他報名參加了公務員考試,但最終他被刷了下來,他不得不再去需求其他的職位,但是做技術的工作他不想幹,找了一份管理工作,他感覺不合適而想要的工作卻與他無緣,高不成低不就一天天下去他再也沒有激情去奔波,天天就是渾渾噩噩的度過。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呢?大多數用人單位都會有類似的感觸!
其一:現今求職場上的求職者過多
就好比用人單位是一臺機器,求職者是零件,一臺機器只需一百個零件,而現今有數千個零件等待裝,以至於出現騎驢找馬,僧多粥少的僵局。這種供過於求的局面給人直觀的感覺就是找工作很難,而且每個學歷階層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每個人都想找一個儘可能理想的工作,這樣往往就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其二:求職者用好不好、喜不喜歡來評價自己的工作
這樣就說明求職者對找工作認知的誤區,求職者如果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如果找不到心中所謂的好工作就會先擇業,確保能夠維持自己的生存,在想到跳槽,就這樣三翻四次的跳槽,不但會削弱個人的職業競爭力而且還會失去了個人的職業發展方向。
其三:對就業的期望值認知不大
理想的工作與個人的實際能力偏差太大,遠遠地高估了自己的實際水平,同時也與自己的社會價值觀有很大的聯繫,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而放棄了自己的特長,這明顯是受一些不良影響而造成價值觀的偏差。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最好的工作只能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量身定做,現今求職的人都會有一個巨大的動機,就是找一份好工作。而什麼樣的工作才能稱得上好工作呢?軟體工程師、行政經理、教師還是官場人員?怎樣評價一個職位的好與不好呢?薪水、工作性質、工作環境、有沒有升遷機會,有沒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其實每個人的思想、做法各不相同,對於別人來說是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未必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