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熱盼嫦娥五號解答:月球上那麼多坑,這一場終極災難如何而來

2021-01-15 科學聲音

到發文的時候為止,嫦娥 5 號仍然在環繞月球的軌道上運行,看時機合適就會開發動機加速,飛離月球的引力範圍,踏上回家之旅。加速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分 3 次加速才能達到足夠的速度。這一次,嫦娥 5 號從風暴洋的北部取了 2 公斤的土壤和巖石樣本。如果順利返回地面的話,夠科學家們忙上一陣子的,不知道要發多少篇頂級期刊的論文。為什麼大家對這次取樣這麼關注呢?因為月球還有太多的未解之謎讓科學家們撓頭。比如說月亮到底是從何而來呢?月亮實在是太特殊了。水星和金星是沒有衛星的。火星從小行星帶裡俘獲了兩個歪瓜裂棗。唯獨月亮又大又圓,比例大得出奇。所以,月球的起源就成了一個謎。

月球巖石樣本

當然,月球之謎還有很多。阿波羅登月總共採集了 380 公斤的月球土壤和巖石標本,蘇聯的月球系列探測器也帶回了 400 克左右的月球巖石和土壤。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科學家們分析了來自阿波羅計劃的 4 個獨立的樣本,綜合蘇聯月球探測器的樣本,他們發現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有些巖石標本屬於「隕擊熔巖」。也就是因為隕石撞擊的巨大能量而熔化,後來又冷卻下來變成了一塊巖石。這些隕擊熔巖就代表著一次又一次的隕石撞擊。經過放射性同位素分析,這些隕擊熔巖普遍都是 39 億年前形成的。同一年,加州理工的科學家團隊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地球上很難找到年齡超過 38 億年的巖石,由此,38 億年前的事兒,我們只能依賴從月球上取回的樣本,以及從太空掉下來的隕石。加州理工的團隊發現,從月球上採集的隕擊熔巖的年齡集中在 39 億年前,上下不過 5000 萬年的一個狹窄區間之內。按照概率分析,這段時間內月球被隕石砸得非常慘,被隕石撞擊的概率大增。所以,他們就把這件事成為「終極月球災難」。不過這個名字後來被改稱了「後期重轟炸期」,也可以翻譯成「晚期重轟炸期」,簡稱 LHB。

人類著陸器的位置分布圖

不過當時用的放射性元素分析畢竟比較粗糙,因此很多人對這個結論還將信將疑。而且總是有人懷疑,阿波羅任務和蘇聯月球系列探測器取得的樣本太少,只能代表月球表面 4% 的面積,不能說明問題。到了 2000 年,科學家們找到了新的辦法。那就是利用月球隕石來做分析。當小行星撞擊月球表面的時候,說不定就會有塊石頭被崩飛了,月球引力很小,用不了多大力氣就可能飛出月球的引力範圍,反而被地球捕獲,最後掉到地球上成為隕石。我們不知道月球隕石到底來自於月球的什麼部位,應該是具有更強的隨機性,更能說明問題。經過分析,這些隕石的年齡起碼達到了 38 億年。說明在 38 億年前,的確是發生過一系列非常密集的撞擊事件。那麼,38 億年~41 億年前這段時間為什麼會出現隕石亂飛的情況?早不砸晚不砸,偏偏這時候亂扔「磚頭瓦塊」?科學家們用計算機對當時大行星以及各種小天體的軌道做了模擬計算。行星的軌道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會發生變化。大概就在 38 億年前,老大哥木星和二師兄土星發生了軌道共振。所謂的軌道共振就是運轉周期呈現了整數比,比如說 1:2,土星每公轉 1 圈,木星就轉 2 圈。或者是 2:3 的比例,這種簡單整數比造成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這二位的引力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小行星帶的各種小天體就被太陽系的老大和老二齊心協力給扔出去了。這二位當然是亂扔的,並沒有特定的方向,偶爾有幾顆不長眼的,就奔了地球和月亮。月亮被打得滿臉包,地球也好不到哪裡去。按照概率計算,地球上會出現幾個比我國版圖還大的隕石坑。40 個直徑 1000 公裡的隕石坑。直徑超過 40 公裡的隕石坑足有 2.2 萬個。從時間上看,每 100 年就輪上一次大災,這日子徹底沒法過了。

至此,似乎是證據確鑿,電腦的模擬計算也是非常值得信賴的。似乎後期重轟炸期這件事兒可以板上釘釘了。但是,且慢且慢,美國 2009 年發射了「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這傢伙繞著月球拍攝了清晰度非常高的照片。發現月球上的雨海有物質被拋射到了隔壁澄海。澄海、雨海和酒海是月球上三個非常大的撞擊坑。小天體砸出雨海這個坑的時候,很多噴濺出來的碎石顆粒被扔到了隔壁的澄海撞擊坑裡,拋射物質會留下痕跡,這事兒錯不了。

月球表面地形

這下壞菜了,當年阿波羅登月行動從澄海地區採集的樣本還算不算數?拿回來的是澄海本地的石頭,還是隔壁雨海濺出來的物質?現在已經說不清了。科學家麼現在陷入了僵局。所以,他們是早也盼,晚也盼,盼望嫦娥 5 號的取樣來到身邊。嫦娥 5 號取樣的地點遠離了阿波羅取樣的中緯度地區。而且這個地區的年齡要比阿波羅取樣的地區年輕很多。到底存在不存在一個集中的「後期重轟炸期」,就靠嫦娥 5 號一錘定音了。嫦娥 5 號取樣返回在科學上的意義,就是這麼重要。科學家為什麼會對後期重轟炸期這麼感興趣呢?因為這還牽扯到另外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地球上的水從何而來。有關地球上水的來源,科學家們提出了幾個方向,首先是太陽風吹來了大量的氫離子,這些氫離子後來和氧元素結合形成了水。在地球大氣的高層,每年可以產生 1.5 噸的水。即便是經歷 46 億年,產生出來的水也才不過 67.5 億噸,三峽水庫的庫容都有 393 億立方米,這點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蛇紋石

第二個可能性是地球形成的時候,從娘胎裡帶來的。如果你家有岫巖玉做的首飾,你肯定想不到這裡面是含有水分的,岫巖玉就是一種蛇紋石,蛇紋石裡就含有大量的結晶水,大概能超過 10%,可是誰也沒見過石頭能擠出這麼多水來,因為水融合進了每個巖石的分子之中。在地球的深處,到處都是這種含水的巖石,總量非常驚人。如果有一小部分變成液態水,隨著地質活動或者是火山噴發來到了地表,那數量可相當可觀。根據科學家的計算,這些水量大概能有全球總水量的一半。那麼,另一半是哪裡來的?很有可能就是由小行星撞向地球的時候帶來的。哪個階段地球挨撞的機會最多呢?當然是後期重轟炸期嘛。

「雪線」

小行星上哪裡來的這麼多水呢?其實呢,太陽系裡根本就不缺水。但是,大部分水分都在遙遠的小行星帶以外。為啥呢?這就涉及到一條所謂的「雪線」。距離太陽越近,光照越是充足,溫度也就越高。水都是以蒸汽的形式存在的,甚至會被強輻射分解。只有遠到一定程度,溫度足夠的低,水才有可能凝結成小冰顆粒,沾染在灰塵上。灰塵帶著水份逐漸凝聚,形成大石頭,逐漸碰撞累積,最後變成大的天體。所以啊,彗星乾脆就是個「髒雪球」。小行星上的水份也不少。後期重轟炸期的毀滅性的災難反而可能給我們送來了生命誕生最重要的物質——水。但是,科學家們也發現了問題。氫有一種同位素叫氘,分析小行星或者是彗星上的水分的氫和氘的比值,發現和地球上的是不相符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還需要我們對小行星展開更詳細的勘察。最好是派個探測器去打探打探。現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意識到,太陽系形成的早期,遠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到底小行星或者彗星帶來多少水?地球本地有多少水?是在地殼形成之前還是之後?這些都是要通盤考慮的。

羅塞塔號拍攝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

總之,要想解開這些謎題,還是要靠航天技術才行。我們需要更多的像羅塞塔號和隼鳥 2 號這樣的探測器。只有大力發展深空探測技術,才能改變天文學「只能看,不能摸」的狀況。但願我們自己的小行星探測器早點上路吧。

相關焦點

  • 月球上沒有大型發射臺,嫦娥五號如何返回?
    嫦娥五號探測器目前已經從月球成功取土完成,開始踏上回家的旅程。但是,不少網友好奇,在月球上沒有人類的發射基地,也無法搭建大型的發射臺,那麼嫦娥五號如何從月球上發射升空的呢?月球上發射探測器難度較低而在月球上沒有提前建好的發射塔,更沒有長徵五號這樣的大型火箭,嫦娥五號登陸月球時,真正降落到月球表面的也只有一個小小的著陸器和上升器。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專家解答↓↓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繼續在平均高度約200公裡的環月軌道上飛行並等待上升器交會對接。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正式開始持續2天的月面工作。本期《軍視問答》為你講解關於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一些知識,一起聽聽!
  • 14億國人終於可以鬆口氣,嫦娥五號成功月球著陸,各國送來祝賀
    這麼長時間以來,我國對於月球的探索歷程經過了非常多的艱難過程。而人們往往看到的都是一顆成功的衛星,成功的發射至月球表面的情況,殊不知在這顆成功的衛星背後,國家科研工作人員們其實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如今嫦娥五號的成功發射,也是意味著我國探月工程獲得了新的成功。
  • 嫦娥五號正式著陸!各國翹首以盼:2kg月球土壤能分到多少?
    眾所周知,上個月嫦娥五號已經成功發射,今天嫦娥五號終於抵達月球,並且成功在月球正面著陸開始工作!這次嫦娥五號的任務並不複雜,只需要帶回2kg的月球土壤就可以了!所以當嫦娥五號開始在月球作業的時候,各個國家都開始開始把目光放在了我們國家上,在他們看來,月球土壤非常難得,按照他們和我們的外交關係,到底能分到多少!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美國也沒有繼續裝高冷,而是第一時間就聯繫上了我們!
  • 嫦娥五號如何回家,中國還會到哪些天體"挖土"?"嫦娥之父"解答
    就在「嫦娥五號」即將完成首次月球「挖土」任務之際,中國探月工程科學應用首任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院士接受了環球網記者的採訪,詳細解讀了中國探月工程的現在與未來。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回到地球?歐陽自遠院士表示,軌返組合體與上升器分離後,在環月軌道停留幾天,等待月地轉移窗口。在實施月地轉移入射機動後,進入月地轉移軌道。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上九天攬月不再只是豪情
    自11月24日嫦娥五號搭乘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出發,距今已經過去一周的時間了。在這短短一周的時間跨度理,嫦娥五號傳回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捷報」。而就在剛剛過去的昨天,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又到來了!
  • 去月球"挖土"!嫦娥五號發射時間定了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官方消息,11月23日18時30分許,位於文昌發射場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開始加注液氧液氫低溫推進劑,計劃於24日凌晨4時-5時擇機實施「嫦娥五號」發射任務。據悉,此次長徵五號遙五火箭發射窗口時間,是在綜合考慮地月位置關係等因素基礎上,經過軌道設計選擇出的最佳發射時間。
  • 火箭需要發射場,月球上沒有發射塔,嫦娥五號怎麼返回地球?
    所以認為這就是一個騙局!阿波羅飛船在月球上的發射臺,是從地球上帶上去的!相信很多朋友都搞明白這個道理了,登月艙有兩個關鍵結構組成,一個是下降段,還有一個上升段以及登月艙!地球上起飛要那麼大發射塔,月球上為什麼只要一丟丟?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為什麼月球上起飛的發射臺只要一點點大,但很明顯地球上土星五號起飛時那個發射塔是個巨大的建築,為什麼會這樣?
  • 科學匯|嫦娥五號如何從月球上「帶貨」回地球
    上一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還是1976年蘇聯的月球24號。 月球採樣返回任務為什麼那麼重要?「嫦娥五號」又有哪些高難度的技術突破呢?本期科學匯就帶大家探索一下嫦娥五號任務的秘密。 雖然嫦娥五號的任務非常複雜,但一點也不魯莽。其實,嫦娥五號任務的很多步驟,已經在此前的其他探測任務上試驗過了。 在嫦娥五號即將抵達月球時,需要在火箭與探測器的分離點「踩一腳剎車」減速,這樣才能到達環月軌道,並被月球引力捕獲,繼而按照計劃讓著陸器著陸月球。
  • 嫦娥五號發射,你需要知道這些事情
    嫦娥五號身負一項重大任務,它將使用返回艙把從月球採集的2千克樣品帶回地球,由科學家在實驗室裡進行研究。,返回地球著陸時如何防止因為溫度過高而再入失敗,月球軌道上如何對接,探測器之間的即時通信,採樣機械臂在月球特殊環境下的可靠性等等問題,都是我們必須解決的。
  • 【科普知識】嫦娥五號月球「取貨」,「土特產」如何帶回?
    【科普知識】嫦娥五號月球「取貨」,「土特產」如何帶回?>探月工程副總指揮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 劉繼忠:相對於美國、俄羅斯落的區域,我們這是一個新的區域,它的火山噴發的年代和它們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科學上還是會有很多研究價值的。 「土特產」取貨方式:鑽取+表取 成功落月後,緊接著嫦娥五號就開啟了「取貨」的工作。
  • 嫦娥五號 月球之旅
    而此次嫦娥五號任務的最下端為軌道器,使用的是3000牛發動機,這也是我國首次使用3000牛發動機進行近月捕獲控制。為此,在第一次中途修正時,北京飛行控制中心在修正軌道的同時,還兼顧實施3000牛發動機的點火試噴,這與此前的任務有所不同。 還有,在嫦娥三號、四號任務中,在落向月球之前,飛控團隊已經在軌道修正中對7500牛發動機進行過試噴,掌握了發動機的狀態。
  • 月球上沒有發射塔,嫦娥五號怎樣飛離月球,返回地球?
    在月球上成功「挖土」之後,嫦娥五號帶著2公斤的月球「土特產」飛入預定的環月軌道,準備踏上回家之路。這是時隔44年之後,或者說人類進入21億世紀以來,太空飛行器首次從月表起飛,這也是中國航天的第一次。在嫦娥五號之前,我國已經成功進行過兩次無人登月,這幾次登月地點相距都非常遙遠。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嫦娥」月球軟著陸,準備挖土!
    經過一周的旅行,「嫦娥五號」再迎關鍵一步——安全軟著陸到月球表面,這不僅是「嫦娥」家族和月球小別兩年後的再次見面,更意味著「嫦娥五號」距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創舉,又近了一步。 據悉,此次軟著陸的地點, 在月球風暴洋西北部地區的呂姆克山附近,雖然是月球正面,但是確實以前未曾探索過的區域。
  • 嫦娥五號奔月「挖土」,月球上什麼資源最重要?答案出乎意料!
    這次發射相比從前的嫦娥探測器,最大的不同就是採樣返回,取回屬於我國的第一份月壤。那麼,未來對月球的開發該往哪個方向發展?美國已經開始計劃在月球採礦了,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相比前蘇聯的機器人採樣月壤的質量,我國嫦娥五號的採樣量達到2公斤,是月球16號的20倍,這是因為嫦娥五號採用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月球軌道無人對接方案轉移月壤
  • 嫦娥五號自述如何月球取土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之後將在月球表面採集2公斤左右的月壤樣品,地點選擇在月球正面風暴洋西北部的呂姆克山脈附近。為什麼選擇這裡?採樣如何進行?採樣時會用到哪些新奇的工具?動畫短片,聽嫦娥五號說說自己的「挖寶套裝」吧!
  • 嫦娥五號為何奔月「挖土」?月球上什麼資源最重要?答案令人意外
    日前,我國又將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送上了地月軌道,嫦娥五號相比其他嫦娥系列的探測器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在執行完任務之後,將會帶著採集的「月壤」返回地球。很多網友戲稱嫦娥五號奔月目的是「挖土」,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去月球上「挖土」呢?
  • 嫦娥五號:從月球挖2公斤土回來!
    策劃&撰寫:家衡 今天凌晨4時30分,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著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奔向了月球。 這次「嫦娥五號」肩負著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從月球採集約2公斤的樣本帶回地球。
  • 「嫦娥五號」回家,月球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首先我們要慶祝一下,「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本終於返回地球啦,嫦娥姐姐這趟回娘家的時間還挺長,11月24號發射,12月17號返回,歷時23天。於是有小夥伴問了,為啥只有返回器回來了?嫦娥姐姐沒有整個回家嗎?
  • 去月球上「挖土」!凌晨4點半,嫦娥五號成功發射!|月球|長徵五號...
    這一次,「嫦娥」將在月球上做些什麼,又將如何從月球返回?跟隨這張長圖,一起揭秘嫦娥去哪?據悉,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將由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送入近地點200公裡、遠地點41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探測器與火箭分離後,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進入環月軌道,降落在月面正面風暴洋西北部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