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 孟子
當我們去研究一個經濟體的時候,如果可以聚焦於它最核心的資產背後的邏輯,將能事半功倍地精準勾勒出該經濟體的運行特性。對於入世後的中國經濟來說,房地產就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可以說,如果沒有深刻理解中國的樓市底層邏輯,就很難深刻把脈中國經濟,也就更難透徹理解黃金雪坡在這個歷史階段的運行機理。
可以猜想一下,將來的子孫後代在談到如今的中國房地產景致時一定會想不通,為什麼會保持這麼長時間的繁榮,一定會詫異中國人有那麼多的利用加槓桿買房的招數。然而,參考一下其它國家的「經驗」,也許就不會有如此反應了。
自中國入世後,全球經濟嘉年華逐漸通過主要經濟體主打資產之間的聯繫來實現捆綁。也就是說,全球產業鏈相互之間的契合必然引發各國資產的膨脹,而這些膨脹中的資產恰恰又以產業鏈為依託相互聯繫起來。尤其在次貸危機後,「中國房地產一日本國債一美國股票一歐洲債券」四位一體的模式的完全建立,強而有力地「確保」危機後的全球經濟復甦。
這其中只要有一個主要經濟體的主打資產出現問題,該經濟體的內需就會瓦解、本地的供應就會崩盤,從而極大地衝擊到全球產業鏈的上下遊,並引爆全球經濟危機。就拿中國的居民家庭和美國的民眾資產配置來說,前者 60%以上的財富配置在樓市,而後者超過 1/3 的財富表現為對美股的持有。
如果任何一個出現重大崩盤,則必將直接引發當地經濟的垮塌,進而通過全球產業鏈放大至全球;反之,只要有一個大類資產出現價格爆拉,就會通過全球產業鏈的銜接直接引爆全球經濟的復甦和繁榮,並使得其它經濟體的資產價格也一併出現上升。由此,我們再次看到,黃金雪坡體系內部的高度複雜性和關聯性。
事實上,到2018年末,中國房地產的名義市值已突破300萬億人民幣,但對應的中國股市卻只有50萬億人民幣。
結合上面提到的樓市佔居民家庭財富的配置比例,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理解中國房地產的底層邏輯,不僅可以打開對於中國經濟的深層次認知,更可以透過它去深挖黃金雪坡在21世紀初的基本面邏輯。
那麼,中國房地產到底是什麼呢?這個我們還是要從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說起。90年代初中央財政受困,誘發了後續的分稅制改革。而分稅制改革後,收入端中央和地方的分成各佔半壁江山;但是,在支出端,地方佔比為70%左右,中央只有30%上下因此,分稅制改革天然導致地方財政因收支失衡,產生巨大壓力。且當時不允許地方銀行為地方財政融資輸血,因此倒逼地方財政只能靠土地財政來勉強支撐。
這其實就是整個中國樓市繁榮的真正起點。因此,自1998年中國房地產頂層設計改革落實後,中國樓市鑽石法則也就全面成立了,即
房子=超級市政債券(=地方發展融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