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被老公逼著吃換胎藥,即使擔心藥有副作用,卻還是抵不住婆婆和丈夫的壓力。有人稱自己朋友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重男輕女的婆婆餵了換胎藥。而實際上,生男生女從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沒有轉胎可言。
作者丨郭恩一 閆如意 編輯 | 花木藍
「生了一個女兒,去年流過一個女胎,前天查肚子裡好像又是個丫頭,跪求轉胎藥,圓我全家兒子夢。」
這樣的帖子,和對「轉胎丸」的迷信,依然會出現在2020年的孕產論壇上。
出於民間文化的強大影響,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年輕媽媽,為生男孩費勁了力氣。民間各種「生男秘方」、「包生男」藥物,此前就一直存在,以後也不會消失。
這幾年,「轉胎丸」格外引人注目。「轉胎丸」,又名「換胎藥」,這是一種自稱能將孕婦腹中胎兒性別轉換的「神藥」——自然,多數家長都是求「女翻男」。
但是,不同於過去那些拿維生素招搖撞騙的「包生男」智商稅,「轉胎丸」是一種徹徹底底的毒藥。
多少畸形「陰陽嬰兒」,源自一顆轉胎丸
在網上隨便搜下「轉胎藥」的相關新聞,你一定會同意我用「喪盡天良」來形容它。
2012年,河南駐馬店一女子在懷孕5個月時,吃了婆婆買來的轉胎丸,結果生下辨不出男女的雙性兒。
這家人帶著「兒子」去醫院檢查,卻發現孩子的染色體是女性。
本來歡天喜地,以為「轉胎」成功生了個「帶把兒的」,其實是由於女嬰的陰蒂過於畸形肥大,看起來像是男性生殖器官。
類似的事件不止一例:2017年,連雲港第一人民醫院接診了一名四歲的雙性兒患者,詢問病史後發現,其母親在懷孕時服用過「轉胎藥」。
2019年,淮安一名15歲的少女檢查出腎臟缺失,沒有子宮,終身不育。究其原因,還是母親在懷孕時吃了「轉胎藥」所致。
不要以為轉胎丸只會傷害女胎,男胎也同樣難逃悲劇。早在2001年,就有新聞曝出有孕婦在服用轉胎藥後,腹中男嬰流產。
即使胎兒命大存活了下來,也可能面臨各種各樣的畸形。
但無論新聞寫的有多明白,後果有多慘痛。在今天的網絡上,我們依然能看到無數沉溺在「重男輕女」的狂熱中的孕婦及家人,吃下了「轉胎藥」。
有人被老公逼著吃換胎藥,即使擔心藥有副作用,卻還是抵不住婆婆和丈夫的壓力。
有人稱自己朋友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重男輕女的婆婆餵了換胎藥。結果懷孕4個月時一查還是女孩,求問大家該不該打掉這個孩子。
有的孕婦明知轉胎藥沒有科學依據,但看著身邊的親戚吃藥後成功生了男孩,便也跟風吃了起來。
一位寶媽在加入同月預產期的待產群後,發現其中不少孕婦分享著自己「吃轉胎藥」的故事。
她們甚至統一戰線,無視他人勸告,堅信轉胎藥能「逆天改性別」。
這些平時小心謹慎穿防輻射服,吃個感冒藥都生怕有激素的孕婦及家人,為了「生兒子」,竟然願意吃這種根本不知道成分是什麼的藥。
更可悲的是,從頭到尾,沒有人問這種藥「安不安全」,他們關心的,只是「有沒有用」。
轉胎藥真的能轉胎嗎?
只要具備初中生物課基礎的人都應該知道,女性的性染色體是XX組合,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Y組合。想強行把胎兒的X變成Y,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
生男生女從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沒有轉胎可言。
但為何,民間有如此多人深信轉胎丸是有用的?
也許是因為有部分「成功案例」。有些孕婦本來懷的就是男胎,有的胎兒發育的時間較晚,第二性徵不明確,b超一時看不真切,也是有的;另外一些看似成功的「女翻男」,家長可能還會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其實,那是因為大量的雄性激素讓本該發育成正常女性的胎兒外生殖器男性化,肉眼看上去是個「帶把兒的」。
是的,這些名為「轉胎藥」的產品,實際上都是雄激素——甲基睪丸素。
在胚胎階段接觸到大劑量雄激素,會導致有的孩子陰蒂畸形肥大,看起來宛如男性陰莖。有的孩子陰唇腫大融合,看起來像是男性睪丸......但同時,她們的體內又有著卵巢、子宮、陰道。
這些女嬰被從小當做男孩來養,直到青春期,乳房開始發育,有的開始偶爾來月經,家長才意識到不對勁。
帶孩子去醫院一檢查,被告知這在醫學上被稱為女性假兩性畸形,也就是新聞中的「雙性人」。
「寶貝兒子」突然淪為了最不堪的「陰陽人」,不少家長如遭晴天霹靂,懊悔自己的無知。但最終的受害者,是那些無端承受畸形痛苦的孩子們。
他們所面臨的疾苦,既是生理上的——
許多孩子還伴有多毛症、經血不能正常排出而堵塞脹痛、尿血等問題。她們需要經歷一次又一次痛苦的手術,才能朝一個正常人靠近。
但終生可能都無法治癒的,是心理上的陰影。婦科醫生 @六層樓先生 講述過他曾親身經歷過的一個案例:
一位因母親孕期吃了轉胎丸而患有假兩性畸形的小患者,在手術麻醉清醒後,感到十分困惑和難過:
「我要怎麼跟小夥伴說啊,跟他們玩了好幾年了,回去怎麼跟他們說我變成女孩兒了?太怪了!」
治療假兩性畸形,矯正手術最佳的年齡是2~4歲。但在中國,由於家長的不重視和對這種病的無知,太多孩子就醫時已錯過最佳手術時機。
更為可怕的是,家長們對於「男孩」的畸形渴望,甚至會做出明知是錯誤的選擇——
而那個可憐的孩子呢?
她天生長有XX染色體,但是在娘胎裡就被強行剝奪了性別,接著又被剝奪了身體器官和終身生育權。
這類假兩性畸形,不是先天註定,純粹是人為的災難,還是家長們親手鑄就的災難。
他們將要終生面臨自己的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上的不相符,深陷性別認知障礙的泥潭,無法肯定自己,甚至想要結束生命。
為了生男孩,中國人有多拼?
「轉胎丸」大行其道的背後,還是對於「生男孩」的畸形渴望。
不惜一切生男孩,聽起來總像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2020年,重男輕女這種糟粕思想還存在嗎?
很遺憾,答案是肯定的。
短視頻平臺上,生男生女差別待遇、花樣折騰生男孩的故事,俯拾皆是。
在備孕社區裡,每天依舊有很多人在孜孜不倦地祈禱女翻男、接男寶。
當然,開放二胎以後,更多人選擇胎兒性別是想要湊成「好」字,兒女雙全。
但也不乏有人,為了生一個男孩,連墮2個女胎,而肚子裡懷上的這個,又被檢查出是女孩……
即使頭胎女兒順利出生,媽媽的壓力不減反增:
二胎一定得是個兒子!否則就只能一直生下去……
還有人拼盡全力生三胎,就為給老公多生一個兒子。
生下女兒後,老公什麼都沒說,反而這位媽媽自責到天天哭泣,堪稱新時代《娘道》。
下面有人勸慰:生倆男孩會爭家產,不如倆女孩一男孩。
但背後的想法卻是,只有男孩子能繼承家產。
正是這樣的現實需求,才導致網上「包生男」的「良方」俯拾即是。
隨手一搜,就讓人夢回大清。
老祖宗都不一定信的「清宮表」,依舊在孕產論壇被封為圭臬。
這張古老的表格,號稱埋在一個有700多年歷史的皇陵下。號稱只通過受孕年齡和月份,就能推算出700多年後的一個女人懷上什麼性別的胎兒。
還有古今結合的,聲稱孕婦的酸鹼體質會影響胎兒性別。加上初中化學水平的酸鹼理論以後,信眾又大大擴充,於是乎,各種調理鹼性體質的產品大行其道。
有口服的:
有外用的:
還有堅信食療的:
更玄學的是,還有「專家」說,性交姿勢會影響胎兒性別。
想生男孩要趁早規劃,「贏在射精前」有了最新解釋。
這張圖一共有6點,有涉黃嫌疑,想來也不符合鳳凰讀者的品味,在此就不展開講了
最令人不解的是,篤信上面這類「生男」迷信的家長們,有不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也不乏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的。
翻閱幾個帖子以後,我們發現,重男輕女這件事,跟年齡沒什麼關係。
比如,這位90後的媽媽,從21歲開始生孩子,連生四胎,直到今年兒子出生,才結束無休止的孕育。帖子裡,這位媽媽驕傲地說,幾個姐姐對剛滿月的弟弟「疼得不得了」。
類似的思想,甚至已經滲透到了日常的聊天玩笑裡。
重男輕女跟學歷也沒有什麼關係。
北大碩士畢業的人,也依舊堅信自己一定會有兒子,而自己生了三胞胎女兒的朋友「命不好」。
以前談及類似題材時,也有讀者給鳳凰留言說,自己211碩士的同學都深信「鹼男酸女」,生不出男孩是女人的責任。
00後男孩多出1200萬,準媽媽們仍在發帖求「生男秘籍」
前段時間,一篇名叫《縣城裡的蝴蝶效應》的文章在微博上刷屏。
作者聊起了河北縣城裡的一個獨特現象:年輕一輩中,單親爸爸帶孩子的家庭模式越來越多。探究背後原因發現,根源竟是幾十年前當地人重男輕女的思想。
30年前,計劃生育政策實行。但當地人對男孩「傳宗接代」的需求太盛,以至於政策落地後,因地制宜地改成了:
如果第一胎是女孩,那麼還可以再生一胎。
男女比例失衡的後果便是,當地適齡單身男性現在遠高於女性。
這一方面導致彩禮價格水漲船高,連未婚女性意外去世後,冥婚的彩禮價格都高達20萬。
另一方面,娶不上老婆的年輕男人開始將目標轉向那些已婚女性……
如此,便有了越來越多的妻子出走,以及,大量單身帶娃的離異父親。
高離婚率和新的家庭模式由此而來。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我國0-4歲兒童的性別比為113.62,而聯合國認定的正常出生人口性別比區間是103-107。
相差的這6-10%,背後是比中國女性多出的3000萬中國男性。
甘肅光棍村:女方像皇后,一天看30多個男子,有人相親18年仍然單身。
在一部分家長們瘋狂求男孩的同時,另外一些家長,也有了隱憂:幼兒園裡的小女孩越來越少了。
在不遠的未來,迎接這一代小男孩的,又會是怎樣的家庭模式呢?
參考資料:
2019年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發展主要預期目標較好實現,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1/t20200117_1723383.html
2020中國統計年鑑,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0/indexch.htm
果殼網, 「轉胎丸」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2018-06-08
局部觀察,第一批90後,已經開始求男孩、墮女胎了,20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