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生長的樹木極大影響電網安全,如何實現隱患的智能識別?

2021-01-08 電氣新科技

輸電線路作為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安全運行直接關係著電網供電可靠性。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線路走廊內的樹木是輸電線路極大的安全隱患,不斷生長的樹木造成輸電線路發生閃絡、跳閘事故。如何及時發現、處理和預防樹障以保障電力安全供應成為電力運維人員關注的焦點。

貴州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曾華榮、楊旗、馬曉紅、張露松、羅國強,在2020年第8期《電氣技術》雜誌上撰文,搭建了輸電線路樹障隱患預放電模擬試驗測試平臺,研究得到不同階段樹障預放電過程的特徵參數,為構建輸電線路故障資料庫實現智能識別提供了參考。

輸電線路樹障是指樹木在生長過程中,其與導線之間的距離不斷減小,引起導線表面電場畸變,導線與樹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不斷增大,最終導致線路發生閃絡並引發跳閘停電事故。

2003年著名的美加大停電,主要原因就是三條輸電線路發生樹閃故障退出運行,最終導致系統解列。2006—2007年間,馬來西亞東部地區就因樹木生長過高發生爆炸,導致大面積停電事故。在我國南方電網地區,由樹障引發的線路跳閘事故已然成為威脅供電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因而,輸電線路樹障成為電力巡檢最為重點關注的問題。

目前針對輸電線路樹木隱患,我國電網仍以人工巡檢方式為主。近年來,研究人員提出在杆塔上安裝攝像頭,通過監測圖像判斷輸電線路下方的樹障隱患。但是由於地形的起伏變化,杆塔上的圖像監測難以實現對遠處的弧垂點和樹冠高度的捕捉和判斷。

在理論分析上,研究人員提出利用行波法來分析輸電線路樹障。隨著無人機技術的發展,我國開始出現藉助無人機掌握輸電線路通道的情況,主要包括結合小型雷射掃描儀的無人機+LiDAR巡檢方法以及採用基於攝影測量和計算機視覺的傾斜攝影技術。

現有方法在降低輸電線路樹障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輸電線路由於受自身載流變化、外界天氣的影響,其與下方樹木發生樹閃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隨著智能電網的建設,對於全面、實時掌握電網運行狀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亟需開展對輸電線路樹障預放電特徵的分析,進而提高輸電線路在線安全運行水平,為在線故障智能診斷提供數據支撐。

1 輸電線路樹障分類簡介

輸電線路樹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樹木不斷生長與輸電線路之間的矛盾。其產生原因為:①樹障清理工作不便;②輸電走廊寬度不足;③輸電走廊保護區控制力度不夠。

樹障距離過小,往往會造成輸電線路燒毀,影響生活生產,甚至造成人員傷亡,因此國家制定了不同電壓等級下的樹木與導線安全間距的相關標準,見表1。

表1

根據樹障的產生,主要分為3種類型:

1)在雨雪雷電等惡劣條件下,輸電線路走廊內/外樹木或者樹枝掉落在導線上,造成線路發生閃絡。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通過重合閘及系統調度員的操作,可以避免發生大規模停電事故,對於電力系統的影響往往比較小。

2)輸電線路走廊範圍發生大風,造成線路發生搖擺,當線路搖擺幅度過大且與走廊內的樹冠靠近時,線路與樹木發生閃絡。這種類型是比較常見的瞬時性故障,一般通過重合閘往往能夠確保線路的正常運行,不會造成較大的故障。

3)系統負荷電流增大,導線溫度上升,線路的弧垂由原f變化至f1。同時線路走廊下樹冠沒有及時修剪,其生長高度達到h1,如圖1所示。

圖1

此時,d1小於臨界距離d,輸電導線與樹冠空間合成電場強度小於最小擊穿電場,線路發生樹閃故障。該類樹障時常發生於夏季,極易引發大面積停電事故。

2 輸電線路樹障預放電試驗設計

2.1 試驗原理

樹木故障的形成是一個漸進過程,隨著樹木逐漸臨近輸電導線,樹木頂部場強逐漸增大,樹木與導線之間空氣間隙出現了由弱變強的放電,直至完全擊穿。為研究輸電線路樹障預放電特徵,進而為輸電線路樹障在線監測提供數據支撐,在貴州梅花山試驗基地搭建樹障隱患預放電試驗平臺,其原理圖如圖2所示。

圖2

圖中使用試驗變壓器模擬線路高壓環境,試驗變壓器額定容量1200kVA,額定輸出電壓0~400kV,額定輸入電壓0~10kV,額定輸入電流120A,額定輸出電流3A。

模擬試驗採用電容分壓器測量模擬變壓器輸出電壓,標稱電容器500pF,額定電壓400kV,標稱分壓比1000:1,電容分壓器用以測量模擬試驗高壓環境的工頻電壓。

梅花山防冰試驗基地雨凇架為12m×12m×12m的鋼結構架,用於懸掛各種型號的絕緣子、導線,在本試驗中用於固定懸掛模擬導線、模擬樹木。模擬導線採用外徑為3.1cm,長度為3m的均質鋼管,其兩端通過絕緣子懸掛於橫擔下面,其空間位置可以隨意調整。

模擬導線正下方放置5m×5m鋁製薄板以模擬大地。圖中樹障模擬試驗採用種類相同、高度相近且生長狀態基本一致的樹木作為試品,通過絕緣繩懸掛試品樹木,改變試品與模擬導線之間的距離,模擬自然狀態下樹障不斷靠近輸電導線的放電過程。

為保證樹木良好接地,在樹木底部用導電性良好的銅線進行多層纏繞,並接在接地電極上。導線上安裝帶寬為1kHz~5MHz羅氏線圈構成架空線路故障放電行波電流測量終端,並採用紫外成像設備和高速攝像機觀測樹障放電過程。

2.2 試驗步驟

1)樣品準備。準備若干種類相同、高度相近且生長狀態基本一致的盆栽植物,試驗前將植物頂部進行一定的修理,使其頂部形狀儘量保持較高的相似性,避免結構對電場分布的影響。

2)設置採集參數。將監測終端觸發閾值調整為迴路電暈放電電流幅值的1.2~1.5倍左右,可以避免因電暈放電帶來的幹擾,接地端電流傳感器採集參數設置方法與此相同。

3)升壓。檢查試驗迴路並確保接線無誤,調整樹木懸掛高度,按均勻升壓法緩慢升高電壓直至額定值,對於110kV電壓等級,模擬導線上施加的電壓為63.5kV。

4)調整樹木懸掛高度。每次高度增加約3cm左右,在不同的高度下觀察迴路是否有放電,如有放電,則通過高壓端監測終端實時記錄放電電流。與此同時,記錄樹木與導線的淨空距離。每組數據重複3次並取平均值。

3 結果分析

在模擬樹木隱患靠近輸電導線的放電時,首先測試記錄110kV迴路電暈噪聲水平,避免電暈噪聲造成的幹擾影響。圖3所示為樹木逐漸臨近模擬導線時紫外成像設備拍攝的放電過程。隨著樹木頂部逐漸臨近模擬導線時,首先出現不可見的放電,伴有一定強度嘶嘶聲,此時樹線淨空距離約40~45cm,紫外成像設備光子數達到400~700範圍。

當樹線淨空距離進一步臨近時(25~40cm),產生程度更加劇烈的放電,放電聲音變大,且放電聲音呈時斷時續的特徵。此時監測終端和示波器上均監測到了較為穩定的放電脈衝,光子數在850~1600之間來回波動,產生穩定的放電。

與電暈放電過程不同的是,樹障隱患與導線間呈現強脈衝放電過程,並在維持一段時間後,樹木頂部出現燒焦痕跡。當淨空距離低於25cm時,間隙瞬間擊穿,變壓器保護動作並跳閘。

圖3

圖3所示放電過程中,紫外成像儀上監測到的紫外光子數相對穩定,且放電持續較長時間,通過監測終端監測了大量放電波形,典型波形如圖4所示。

從圖4可以看出,放電脈衝主要發生在導線施加電壓正負峰值附近,且在一個峰值附近,往往伴隨3~10次密集放電。由於放電存在分散性,對大量波形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到放電脈衝的特徵參數。試驗過程中,對每個階段的放電下的電流脈衝平均值、上升沿時間、半峰值時間、持續時間、相位區間、脈衝頻度進行統計。上升沿時間表示電流波形從峰值的10%上升到處90%所需時間。

半峰值時間為波形上升階段10%峰值處到下降階段50%峰值處時間。持續時間為電流波形從上升階段10%峰值處到下降階段10%峰值處時間。上述幾個時間指標均採用平均值。相位區間的下限為所有脈衝相位的最小相位,上限則為所有脈衝相位的最大相位。

脈衝頻度為每1s放電過程中出現的脈衝數的平均值。通過對大量脈衝進行統計分析,得到統計結果見表2。

圖4

從表2可知,隨著樹-線放電增強,放電脈衝特徵參數也呈現正相關變化趨勢:

1)在放電初始階段,放電脈衝電流平均值為45.19mA,此階段對應的放電光子數範圍為400~700。放電電流上升沿時間均值為0.17s。半峰值時間為1.42s。放電頻率為144.75次/s,相位區間為[84°, 95°]∪[261°, 279°]。

2)當放電脈衝電流範圍為60~200mA時,放電脈衝電流平均值從45.19mA增加到174.23mA。該隱患起始階段放電光子數在850~1600之間波動。放電脈衝電流上升沿時間從初始階段0.17s增加至0.19s,半峰值時間也呈現增加趨勢,從放電初始階段1.42s提高到2.89s。放電頻率為166.14次/s,相位區間為[77°, 126°]∪[244°, 288°]。

3)隨著放電電流超過200mA,該階段對應的放電光子數超過1600。單次放電上升沿時間顯著增加到0.26s,半峰值時間達到3.64s。由於單個放電上升沿時間及峰值時間的增長,單位時間內的放電次數相較於起始階段降低至158.63次。放電相位區間拓展至[36°, 133°]∪[248°, 285°]。

表2

4 結論

本文針對樹障隱患對輸電線路安全運行的影響,分析了輸電線路樹障的類型及其風險,並在梅花山試驗基地搭建了輸電線路樹障隱患模擬試驗平臺。通過紫外成像設備拍攝放電過程,獲得了樹障不同階段的光子數特徵。

同時,基於羅氏線圈的放電行波電流測量終端獲得了樹障放電過程中脈衝電流信息,並通過統計獲得了不同階段的放電脈衝電流特徵參數,為提高輸電線路在線安全運行水平與在線故障智能診斷能力提供了支撐。

本文編自2020年第8期《電氣技術》,標題為「輸電線路隱患預放電特徵模擬試驗研究」,作者為曾華榮、楊旗、馬曉紅、張露松、羅國強。

相關焦點

  • 清潔、安全、經濟、友好等性能的智能電網是未來電網的發展方向
    具有靈活、清潔、安全、經濟、友好等性能的智能電網是未來電網的發展方向。中國特色智能電網的建設是一項高度複雜的系統工程,為此文章提出了積極有序地推進智能電網研究及建設的具體建議,包括:發揮一體化管理優勢;開展我國智能電網架構設計;制定試點方案及實施計劃。 智能電網建設正面臨一系列挑戰,亞不斷出現新問題。
  • 福建:雷達組網監測山火 力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清明前夕,由福建氣象雷達應用創新團隊研發的「新一代天氣雷達組網監測林火系統」正式運行,監測結果應用於同時啟用的國網福建電力有限公司電網山火預警監測系統,在國內率先實現都卜勒天氣雷達組網對輸電線路附近山火的實時探測和自動報警,試運行5天成功探測到20餘起線路火災隱患,有效保障了輸電線路安全穩定運行。
  • 什麼是「智能電網」,它如何「智能」?
    相比之下,智能電網引入了雙向交互機制:電力和信息可以在電力公司和消費者之間雙向交互。這種通信、自動化、計算機和控制應用不斷增長的網絡,有助於使電網更高效、更可靠、更安全、更「綠色」。智能電網還允許可再生能源技術,如風能和太陽能生產的電能和插電式電動汽車,接入國家電網。
  • 大數據和智能電網的關係
    中投顧問發布的《「十三五」數據中國建設下智能電網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分析認為智能電網大數據結構複雜、種類繁多,具有分散性、多樣性和複雜性等特徵,這些特徵給大數據處理帶來極大的挑戰。智能電網大數據平臺是大數據挖掘的基礎,通過智能電網大數據平臺可實現智能電網全數據共享,為業務應用開發和運行提供支撐。
  • 智能電網AMI中的智能電錶系統設計
    0引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583.htm隨著全球資源逐漸稀缺、環境壓力不斷增大、電力市場化進程不斷深入及用戶對電能可靠性和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
  • 魯能軟體公司蘇彪:智能電網幕後的建設者
    工作10年來,他一直堅守電力信息技術一線,從最初參與建設山東電力PMS1.0系統開始,到今天參與完成的25個移動應用研發實現全省推廣應用,有力支撐了山東電力移動信息化建設,成為智能電網幕後的建設者,他就是山東魯能軟體技術有限公司信息運檢技術蘇彪。
  • 「勵磁」技術成電網安全支點 國產化不斷加快
    當前尚未被業內外廣泛關注的「勵磁系統」何以能在大停電事故中彰顯如此的重要性,何以能成為撬動能源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的行業技術「支點」?中國電力科技網CEO魏毓璞告訴記者:「發電機勵磁系統處於電廠與電網的結合部位,是電力系統電壓穩定最重要的支點。勵磁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將直接影響到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 淺析費控智能電錶在電網中的應用
    就系統的完整性而言,電力系統從發電,配電,傳輸一直到區域變電所已基本實現網絡化管理,而唯獨用戶終端沒有和網絡連接上,造成了系統的不完整,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系統潛能的發揮。給供電管理部門造成了人力、物力、時間上的極大浪費。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保證用戶安全、合理、方便地用電,對傳統的電錶和用電的管理模式進行了改造,使之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 輸電線路圖像分析系統上線 缺陷識別率達94%以上
    近日,記者從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直屬科研單位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以下簡稱聯研院)獲悉,該研究院運用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出一套輸電線路巡視圖像智能分析系統,系統對輸電線路中的典型缺陷如鳥巢、絕緣子爆裂、線夾傾斜等識別率達94%以上,總體技術性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技術指標國際領先。
  • 如何實現毫米波傳感器的邊緣智能?
    打開APP 如何實現毫米波傳感器的邊緣智能? 邊緣智能和連接 毫米波(mmWave)傳感器通過兩種方式實現邊緣智能。首先毫米波可提供距離、速度和角度等獨特的數據集,同時具有反射不同目標的能力,這使傳感器能夠探測所需範圍內不同物體的特徵。
  • 什麼是雷射對射的智能光束身份識別技術
    打開APP 什麼是雷射對射的智能光束身份識別技術 發表於 2020-03-25 14:55:02 雷射對射探測器的智能光束身份識別技術是指
  • 中國實現800千伏電網特高壓換流站無人機全自動巡檢
    南方電網昆北換流站 供圖據介紹,南方電網超高壓公司建設的昆柳龍直流工程是中國《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及《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的跨省區輸電重點工程。該工程將實現多項電網技術的創新,並創造多項世界第一。其中,±800千伏的昆北換流站作為該工程的送端站點,每年可送電320億度,社會經濟意義重大。圖為無人機在巡檢中。
  • 智能電網到底是什麼?終於明白了!
    智能設備,實現物聯網 就像上文提到的,智能家電、智能控制設備等智能終端,將在智能電網中佔據很重要的地位。通過在手機上安裝的用電APP,就能遠程遙控電熱水器、空調、冰箱、電熱水壺等電器,可以輕鬆實現在電價便宜的時候用電。
  • 光儲結合助力實現「綠電24小時」!華為智能光伏重塑未來電站市場格局
    從智能解決方案1.0到智能解決方案6.0,通過數次技術迭代和AI進化,從數位化+光伏,到AI+光伏,不斷牽引著行業,向前發展。目前,華為主打的智能光伏6.0+,可以降低光伏度電成本7%,每百兆瓦可以多收益7600萬元。重構MPPT 釋放組串最大潛力如何讓系統實現閉環、協同、融合?
  • 洪江區:專項治理配電線路,不斷提升供電可靠性
    應用無人機及時發現線路通道內存在的超高樹木,並聯合林業部門清理影響電網安全運行的樹障,有效降低線路跳閘率。結合春檢、迎峰度夏等專項行動,組織專業人員全面排查配電線路,做到全覆蓋,提高電網防禦能力。因地制宜,開展電力通道治理「在原火柴廠附近的公路旁,有幾棵超高的樹木威脅著10千伏洪橫II線漁梁灣支線的安全運行,急需清理樹障。」近日,配網運檢班員工在巡視時發現這一問題。
  • 智能電網、電子式互感器、電力一次設備三者在線監測
    只要在全網PMU合理化布點的基礎上(滿足可觀測性),就可對現代化大電網進行靜態功角穩定裕度監視;在線擾動識別;分析電網的短路故障、機組振蕩與失步和系統電壓失穩等;利用實時聯絡線功率和相對相角等參量的頻譜特性(特徵頻率以及對應的衰減因子)識別系統低頻振蕩;在系統發生擾動時,實時監視機組間相對功角的暫態過程;進行發電機組進相運行監測;電壓動態過程監測與動態穩定預報。以及實現暫態穩定監控等。
  • 中國電力科學院:以技術創新支撐 大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項目提出大電網安全穩定標準、新型控制措施和規範配置最新技術原則,在保障我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健康發展方面具有指導意義。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中國電科院技術團隊解決了核心算法、直流控制系統等仿真關鍵技術問題,實現數萬節點級電網的數字實時仿真,全面建成新一代仿真平臺,計算效率提升了3000倍,同時實現了異地聯合網絡平臺化仿真計算。
  • 南方電網公司多層級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助力能源轉型
    編者按  目前,南方電網公司智能電網示範區經過近三年的積極探索,已初步形成覆蓋省級綜合示範、地市級整體示範、園區級重點示範、農村縣域區域示範等不同層級的智能電網建設模式,「點面結合、全面推進」的智能電網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電網數位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 電網從挨家挨戶手工抄電錶進化到遠程自動抄表的智能電網時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中國約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上實現了挨家挨戶的手工抄電錶到不需要人力抄表的智能電網時代的飛速跨越。以前,每個月我們都能看到肩膀扛著加長杆的放大鏡或樓梯、手裡拿著一本厚厚的記電本、滿頭大汗甚至溼了衣服的電錶抄報員走巷串戶。在很多偏遠的地區甚至需要跋山涉水去超表。
  • 寧波奉化供電人機協同巡檢保障山區電網安全度冬
    寧波奉化供電人機協同巡檢保障山區電網安全度冬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11-24